李治峰
(隴南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甘肅 隴南 746000)
隴南市是我國重要的中藥材產地之一,當地的野生中藥材種類繁多,人工栽培中藥材已有1 000多年歷史。隴南市進行中藥材基地建設時,根據不同中藥材的生長特性進行分類栽植,并將企業規范化生產與一線農戶中藥材栽培相結合,打破了不同栽培主體之間的區域及界限,實現了整片連帶局部的藥源建設,種植規模明顯擴大。同時,隴南市在中藥材良種選育、種子繁育、設施栽培等方面均進行了有益的技術探索。其中,中藥材良種繁育制度及繁育體系的建設已初見成效;設施栽培技術在中藥材栽培中的應用有效實現了對中藥材生長環境的改善及生長條件的優化,縮短了中藥材生長周期,降低了各類病蟲害的發生率。
在藏紅花栽培中,采用溫室大棚栽培技術可對棚室內的濕度、溫度、水肥及光照條件進行人工調節,滿足其生長需求,降低球莖病害發生率,穩定藏紅花的生長速度,提高其花柱頭產量。在金蓮花、杜仲、茅蒼術及黃精等中藥材栽培中,采用穴盤育苗技術能節省用地,加快中藥材的生長速度,提高幼苗移栽后的成活率和壯苗率等。石斛等名貴中藥材的野外存有量逐漸降低,加之野外生存環境逐漸變差,種子發芽率逐年下降,采用基質栽培技術能為石斛提供優良的生長環境,配合采用溫室大棚技術,可實現對石斛資源的有效保護,同時能滿足石斛藥材加工的生產需求;對于荊芥、靈芝、遠志及麥冬等中藥材,采用基質栽培技術有利于提高其發芽率,降低病蟲害發生率,并避免出現化肥、農藥使用不當問題;對于山藥,采用基質栽培技術能避免出現傳統大田栽培導致其采收時受損率高的問題,同時能減少地下害蟲對塊莖產生的影響。一般常見的無機基質為珍珠巖、蛭石、爐渣、砂土等,常見的有機基質為發酵動物糞便、泥炭、菇渣及椰糠等。在車前草、蒲公英、艾、荊芥、魚腥草、山茱萸及益母草等中藥材栽培中,采用水培技術能降低連作障礙及病蟲害的發生,縮短中藥材生長周期,并節約栽培空間、簡化操作模式。例如,水培蒲公英的生長速度與傳統栽培模式相比明顯加快,蒲公英定植后15~20 d便可采收;水培魚腥草的葉綠素含量及可溶性糖含量大大增加;水培山茱萸葉片的活性成分及生物量均有明顯提高,根系發育速度明顯加快,根系總量有所增加,但以須根系為主;水培益母草的質量有所提高,生長周期明顯縮短,整年均可獲得鮮品益母草。
預計到2023年,隴南市躋身甘肅省中醫藥產業發展前列,建成全國重要的道地中藥材資源庫和藥源生產基地,構建現代化的中藥材加工體系、網絡化的中藥材商貿體系、產業化的中藥材技術創新體系、科學化的中藥材質量監督體系和循環化的中藥材綜合利用體系,全力打造中醫藥百億級現代產業集群。通過努力,預計到2023年末隴南市中藥材種植總面積穩定在7.33萬hm,總產量達24萬t,一產產值達35億元,加工、銷售綜合產值達100億元;建成武都紅芪、宕昌當歸、文縣紋黨、禮縣大黃、西和縣半夏、康縣天麻和優質小雜藥等中藥材標準化生產基地4.00萬hm;良種繁育基地面積達0.67萬hm。
預計用1~2 a的時間,通過推進企業技術改造升級,實現隴南市中藥材初加工比例在現有基礎上至少提高30%,中藥工業總產值在40億元以上。隴南市引進、培育、規范提升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中藥工業企業,培育年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的大型骨干企業1家、5億元以上的骨干企業1家、1億元以上的骨干企業2家;規模以上加工企業發展至12家,規范性中藥材農民合作社發展至500家,加工大戶發展至400戶;預計到2025年飲片加工能力達12萬t,深加工能力達4萬t。
隴南市規劃建設2個以上大型綜合中藥材交易市場,改擴建5個中藥材產地交易市場,年交易量達10億元;建設倉儲物流群,中藥材倉儲能力達10萬t。
隴南市將充分發揮中醫藥資源、旅游資源的優勢,發展“中藥材+旅游”模式,在陽壩、官鵝溝等風景區及各縣縣城,推進農業、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打造“綠水青山、康養隴南”。
通過多方支持,到2023年末,隴南市中藥材種植面積將達7.33萬hm,標準化基地新植面積達3.87萬hm,良種繁育基地面積達0.60萬hm;新增農業龍頭企業4戶,運營規范性合作社達100戶,初加工能力達8.0萬t,深加工能力達2.5萬t。2023年,隴南市中藥材種植面積需繼續保持在7.33萬hm,標準化基地新植面積達4.00萬hm,良種繁育基地面積達0.67萬hm;新增農業龍頭企業4戶,運營規范性合作社達100戶,初加工能力達12.0萬t,深加工能力達4.0 萬 t。
按照氣候特點完善產業基地建設,在隴南市分品種、分區域打造西北部藥材種植區、南部藥材種植區、中部藥材種植區、東南部藥材種植區和東北部藥材種植區5個中藥材高質量種植示范區。
隴南市中藥材加工布局以2個方向為主。一是中醫藥高端發展區,包括康縣王壩工業園區、武都吉石壩物流園區,以獨一味、佛仁兩大制藥企業為主,穩定發展膠囊、濃縮丸等中成藥,大力開發當歸、黨參、黃(紅)芪、大黃等中藥材的有效成分提取物和配方顆粒產品,研究開發新型復方制劑。二是飲片加工區,包括各縣(區)中藥材加工企業集中區,以市級以上龍頭企業為主,穩定發展隴南市道地藥材的飲片加工,大力開發以淫羊藿、白及野生藥材為主的飲片加工。
隴南市應按“一大中心主城、三大主題板塊、八大特色片區”進行康養產業布局。“一大中心主城”指的是隴南市健康產業特色發展集散中心,為武都區。“三大主題板塊”指的是歷史文化型健康產業特色發展主題板塊,分別為禮縣、西和縣、成縣;民族風情型健康產業特色發展主題板塊,為文縣;紅色勝地型健康產業特色發展主題板塊,為宕昌縣。“八大特色片區”包括古道壽茶特色片區(康縣)、禹王銀杏特色片區(徽縣)、張果老仙蜜特色片區(兩當縣)、羲和乞巧特色片區(西和縣)、帝王神雞特色片區(成縣)、秦人銓黃特色片區(禮縣)、白馬紋黨特色片區(文縣)和紅色康養特色片區(宕昌縣)。
隴南市中藥材產業發展現存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6個方面。一是目前隴南市中藥材種植以農戶種植為主體,集約化、標準化、規范化程度不高,中藥材質量不穩定,沒有形成品牌優勢;中藥材種植基地規模小而散,組織化程度低,集約化示范作用弱,土地利用率低。二是隴南市科技創新能力薄弱,中藥材產業領域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創新產品;中藥材精深加工的探索方向和目標尚未明確,整體產業尚處于產業鏈的底端,產業鏈條短,科技附加值低。三是隴南市中藥生產加工企業數量少、規模小、技術裝備落后、研發能力不足,企業核心競爭力弱,尚未培育出對產業具有輻射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四是隴南市有關中藥材的科技研發技術較為薄弱,研發體系不完善,缺少中藥材栽培及管理技術研發機構。五是隴南市中藥材質量標準體系不完善,在中藥材種植及收購售賣等工作開展中存在一地一標準的情況,各地中藥材檢驗檢測部門也不夠完善,導致存在低質量中藥材混入市場的情況,會對中藥材的藥物價值及作用發揮產生不良影響,不利于中藥材產業長期、穩定發展。六是當前隴南市中藥材產業發展并未與先進的信息技術等相融合,導致中藥材生產及管理模式仍然較為傳統落后。
隴南市應以市、縣(區)標準化生產示范點為標桿,以紋黨、紅芪、大黃、當歸和半夏等道地藥材為主,兼顧羌活、秦艽、豬苓、桔梗等特色中藥材,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生產優質中藥材;積極開展紅豆杉、淫羊藿、貫葉連翹、穿龍薯蕷等珍稀野生中藥材資源保護及人工馴化擴繁研究,逐步實現珍稀野生中藥材人工栽培。在珍稀野生中藥材資源分布較為集中的區域,建設一批小型中藥種質資源保護區和繁育基地,實現藥用資源可持續發展及生態保護。例如,在禮縣建立淫羊藿野生馴化、野生大黃種質資源圃和擴繁基地,在宕昌縣建立九節菖蒲、黃瑞香、羌活、秦艽馴化和野生當歸種質資源圃和擴繁基地,在武都區建立白及、穿龍薯蕷野生馴化、野生紅芪、黃芪種質資源圃和擴繁基地,在文縣建立野生紋黨種質資源圃和擴繁基地,在西和縣建立淫羊藿野生馴化、野生半夏種質資源圃和擴繁基地,在康縣建立貫葉連翹、五味子野生馴化種質資源圃和擴繁基地,在徽縣建立野生苦參、黃芩種質資源圃和擴繁基地,在成縣建立野生桔梗種質資源圃和擴繁基地,在兩當縣建立野生豬苓種質資源圃和擴繁基地,共建立擴繁基地66.67 hm。
由于科研經費不足、研究手段落后等原因,隴南市中藥材產業在良種繁育、對珍稀種質資源的保護和優質中藥材的引種栽培等方面嚴重落后。就長遠的發展來看,建立長期穩定的良種繁育基地和種苗生產基地,不僅可以滿足當地中藥材種植的需要,從源頭上克服種質退化、種苗混雜的現象,在降低種植成本的同時提高中藥材的質量,而且可以通過發展中藥材種苗這一中藥材產業的附屬產業,向其他省份及市縣提供優質的中藥材種苗,從而擴大中藥材產業的經濟效益。要想建立長期穩定的良種繁育基地和種苗生產基地,隴南市應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加大投入,鼓勵中藥材、種苗繁育基地的建設,并積極開展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及企業的合作,吸引項目,創造更多的機會建立基地。其次,重點建立長期穩定的紅芪、當歸、大黃、紋黨等道地中藥材的良種繁育基地和種苗生產基地,加強道地中藥材新品種的選育。再次,加強中藥材種質資源的研究,對適合當地種植的優質中藥材進行引種和栽培。最后,制定中藥材種苗標準,建立檢測中心,加快制定中藥材良種繁育方面的技術操作規程,由市、縣、鄉的農技推廣部門對農民進行培訓,并在中藥材的工廠化育苗等方面實現技術突破。
設施栽培中藥材主要是通過人工干預的方式實現對栽培地小環境的調節,能夠加快中藥材的生長速度,從而起到縮短生長周期的效果,且能夠降低病蟲害活動對藥材生長產生的影響。溫室、大棚等栽培設施在中藥材栽培中的應用效果尤為顯著。建造溫室大棚時所使用的材料主要為硬質塑料板、玻璃或者塑料薄膜等,利用上述材料對棚室進行覆蓋,能夠實現對棚室內濕度、溫度及光照等條件的人工調節和控制。蔬菜、水果栽培中溫室、大棚設施的應用均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對于栽培水平的提升均有促進,比如番茄、草莓等農作物栽培中溫室、大棚的應用已經較為普遍,其在中藥材栽培中的應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通過大棚等設施栽培方式,能夠促進中藥材生產性能的提升。比如石斛經人工育苗之后栽植在溫室、大棚內進行統一管理,能夠為其營造更為優質的生長環境;用松樹皮以及松樹鋸末混合作為栽培基質,能夠促進鐵皮石斛生長性能的提升以及產量的增加。鋸末、菌渣等混合而成的基質在各類中藥材栽培中的應用也具有一定的優勢。利用溫室、大棚栽培藏紅花,能為其生長提供優良的環境條件,能夠有效避免各類不良環境因素對于藏紅花生長產生的影響,降低球莖的病害發生率,從而穩定藏紅花的生長速度,對于其花柱頭產量的提高也有幫助。在中藥材栽培中應用穴盤基質育苗技術能降低對于土壤資源的應用,使中藥材的生長速度更快,與傳統直播栽培相比移栽幼苗成活率有明顯提升,壯苗率也有所增高。穴盤育苗技術在各類蔬菜以及林木栽培中的應用已經較為常見,在金蓮花、杜仲、茅蒼術以及黃精等中藥材栽培中也逐漸開始應用。基質育苗常用的基質材料為蛭石、泥炭以及珍珠巖等,通過科學比例的配合并加入適量的營養液,能夠加快中藥材植株的生長以及成苗速度,與傳統大田栽培相比優勢極為顯著。
隴南市應按照“大中小微并舉”的思路,培育一批對產業具有支撐和帶動作用的優勢企業;應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著力提升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信息化水平和節能減排水平,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扶持企業做大做強。政府部門應以資源優勢為依托,制訂優惠的政策措施,加大招商力度,促進“隴藥南下”和“南企北上”;應積極引入國內大型中藥制藥企業在隴南市投資,重點扶持已落地的國藥集團投資的禮縣大黃、西和半夏產業園,以及天士力集團投資的紋黨產業園,輻射帶動中藥材產業快速發展。同時,對當地中藥材加工企業進行升級改造,降低能耗,提高產出,打造隴南市中藥材加工群。
隴南市應完善哈達鋪華昌國際藥材物流城和武都區吉石壩大型綜合交易市場建設,構建“政府、合作社、企業、農戶”四位一體的中藥材資源市場聯動機制,逐步形成道地中藥材價格形成中心,以實現中藥材產業鏈效益最大化。隴南市應通過資源整合,在中藥材種植較為集中的主產區改造升級專業交易市場,如文縣中寨紋黨、武都區安化紅芪、武都漢王黨參、禮縣白河和洮坪大黃、西和縣何壩半夏、康縣城關名貴藥材、康縣陽壩天麻、徽縣城關小雜藥及成縣城關中藥材等產地專業交易市場。隴南市應通過改善設施設備條件,擴大倉儲物流能力,提升信息服務水平,將電子商務交易作為主攻方向,形成設施完善、管理規范、交易高效、服務優質的中藥材產地交易市場體系。
隴南市應整合隴南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隴南市中藥材研究推廣中心、隴南市中藥材生產力促進中心、甘肅省中草藥資源開發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甘肅省中藥材種子種苗繁育工程實驗室等現有中藥科技創新平臺的資源,與國內中藥材科研院所合作,打造國家級中藥材研發創新平臺,按照“聯合共建、分工協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運行機制,形成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工程技術研究、產業化全過程的中藥科技創新服務體系,提高對隴南市中藥材產業的科技服務水平,著力解決制約隴南市中藥材產業發展的問題。
隴南市應依托各縣(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檢驗中心,建立健全各縣(區)的中藥材質量檢測站;增添中藥材檢測設備,提高檢測水平,拓展檢測服務范圍,增強武都區、宕昌縣、文縣、禮縣、西和縣等中藥材大縣的中藥材檢測檢驗職能,使其承擔起中藥材種苗質量鑒定、原藥有害成分鑒定、產地環境評價、中藥飲片質量評價和中藥材有效成分分析等工作。相關部門應加強種子生產、種苗繁育、大田種植、產地加工等關鍵環節的研究,在已修訂的紅芪、紋黨、大黃、天麻和板藍根等道地中藥材甘肅省地方標準的基礎上,繼續修訂和完善針對當歸、半夏、穿龍薯蕷、柴胡和豬苓等中藥材的地方標準并頒布實施。
隴南市應以道地中藥材為主,以提高生產效率、節本增效為重點,積極引入物聯網技術,實現信息化管理,突出科技引領作用;可建立智能灌溉系統、氣象監測系統、高清圖像采集系統、土壤環境監測系統、中藥材生理監測系統、土壤養分監測系統及網上銷售、信息發布及管理平臺,促進中藥材產業與智慧農業深度融合,建設中藥材全產業鏈可追溯體系。
今后,隴南市需要明確當前中藥材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各類問題,堅定發展目標,建設標準化中藥材種植基地,建設現代化中藥材加工體系、網絡化中藥材商貿體系、產業化中藥科技研發體系、科學化中藥質量標準體系和智慧農業與中藥材產業融合體系等,創新中藥材產業發展模式,促進中藥材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