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永
(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河北 承德 068450)
做好植樹造林與營林生產管理工作會對我國經濟建設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同時是推動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為了保證我國林業能夠穩定、持久發展,必須從思想上重視造林工作與營林生產管理,尤其在造林與管理方法的研究上要下足功夫。基于此,筆者就現代林業造林方法及營林生產管理進行探討。
加強營林生產管理能夠推動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究其根源,加強營林生產管理能夠提升林業資源開發的持久性與利用率,如可源源不斷地供應水果、各種木材及其加工產品。此外,加強營林生產管理能夠使林區依靠天然條件優勢開發花卉園藝、森林旅游及特色加工業,從而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這給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因此,加強營林生產管理能夠持續創造經濟效益,有助于推動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
分殖造林法是以樹木的營養器官為材料進行造林的一種方法,也就是取下樹木的營養器官直接栽植到土壤中,常見的方法有分根造林、插條(干)造林、分蘗造林等。
分根造林法,即將具有萌芽能力的樹根直接插于造林地上的造林方式,其應用范圍較廣。一般來說,樹木的營養器官以根部為主,根部在樹木生長過程中承載著重要職責,一方面需要從土壤中汲取養分,另一方面需要將儲存的營養輸送給樹木的每一個葉片、莖葉等。在實際造林過程中,分根造林法通常用于規模較小的造林工程中。具體造林流程:工作人員在造林場地內先挖一個栽植穴,然后適當處理栽植穴,使其保持平整,接著垂直插入樹木的根。栽種過程中需要考慮當地的土壤情況及天氣狀況等,特別需要注意控制栽植穴的深度,過深或者過淺都不利于根的生長。
插條(干)造林法,是指以樹木枝條(苗干)為插穗,直接將其扦插到造林地上的造林方法。插穗選取是插條(干)造林中的關鍵環節。通常來說,宜選擇壯年、中年優良母樹上一二年生枝條,或者選擇一二年生苗干。以針葉樹種為例,對于此類樹木進行分殖造林時,選擇根部、根樁萌發的一兩年生枝條。插穗長度盡量保證在30~70 cm。如果造林地是干旱沙地,則選擇深插方式,插穗長度盡可能長一些。如果造林地地下水位較高而且立地條件較好,可以選擇淺插方式,插穗長度盡可能短一些。扦插之前要對造林地進行細致整理,使土壤保持濕潤、通氣、疏松的狀態,這樣更利于插穗生根,從而提升其成活率。
分蘗造林法類似于插條(干)造林,是指將母樹根系所生出的萌蘗條連根挖出并植入造林地的一種造林方法。如山楂、棗樹、胡楊、山楊等樹木的根蘗性比較強,適宜采用這種方法。
分殖造林法相較于其他造林方法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夠有效縮短造林時間,因為這種方法不需要工作人員培育一株完整的樹苗,而且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成本投入。除此之外,分殖造林法還有樹木存活率較高的優點。但是,分殖造林法也有一定的缺點,如其對人力資源需求大,所以這種造林方法創造的經濟效益相對不高。特別是分殖造林法中的插干造林法,對樹木種類及品質都有很高的要求,造林工作人員在選取樹木之前需要進行檢測,再根據檢測結果判斷該樹種是否適合采用插干造林法。目前,對于插干造林這項技術應用較成熟的樹種主要有柳樹、楊樹等。
播種造林法就是通過播撒種子的方式進行造林。工作人員通常直接采收樹木的種子,對其進行處理,然后在合適的天氣進行大面積播種。就目前我國林業造林情況來看,播種造林法的應用最為廣泛。相較于其他造林方法,播種造林操作十分簡單,只需要工作人員在指定的林業區域內播撒種子,就可以快速完成大面積造林工作。該方法對人力資源的需求小,能夠有效提升造林效率。但是,采取這種造林方法也有一個重要問題,播撒種子后如果不做其他形式的人為干預,種子需要依靠自身力量發芽,所以種子質量非常關鍵。這就需要造林人員嚴格控制種子質量,優中選優,盡可能地提升種子的發芽率,保證播種成功率。播撒種子后,造林工作人員還需要加強種植地區的管理,以提升種子發芽率及苗木的存活率。在造林過程中,運用播種造林法主要有2種方式,具體如下。
第一,播撒法。這是最簡單的造林方法,即直接在土壤表面播撒種子,所有種子均裸露在土壤表面。一般來說,播撒法常用在造林地塊本身具有疏松植被或者土壤腐殖質比較薄的地區。采取這種播種方式需要嚴格挑選林木種類,通常選擇環境適應性較強、成活率較高的林木,如馬尾松。
第二,穴播法。與直接播撒種子的造林方式不同,使用穴播法造林需要工作人員在播撒種子前按照一定的規格在種植區的土壤表面挖掘種植穴。所以,這種方法通常用于能夠進行局部整地的造林地區,播撒完種子后需要用土壤覆蓋且輕輕按壓。一般來說,為了提升種子的發芽率,造林工作人員在穴播前會將種子在水中浸泡,以達到催芽目的,提升造林有效性。
在現下造林工作中,植苗造林法是一種重要、常見的造林方法,廣泛運用于面積較小的造林工程。采用這種造林方法時,造林工作人員需要提前育苗。通常來說,在確定好造林樹木種類后,工作人員需要尋找合適的地塊開展育苗工作,也可以與苗木生產企業建立合作關系,直接引進所需要的苗木。準備好栽種的苗木后,工作人員需要挖掘種植穴,種植穴的直徑通常在40~60 cm。為了提升造林成功率,確保后期苗木能夠順利扎根,工作人員在種植苗木的過程中要保證苗木固定于種植穴中間。完成苗木種植后,工作人員還需要加強水分管理,確保苗木生長過程中對水分的需求得到滿足。相較于其他造林方法,植苗造林法最顯著的優勢就是靈活性強、種植效率高、成活率高,但種植過程中消耗的物力、人力資源比較龐大,所以在范圍較大的造林工程中幾乎不采取這種造林方法。
不管是進行造林工作還是開展營林生產管理,都需要人力資源的支持,而且人力資源質量直接影響工作成效。所以,為了科學、高效地開展林業營林生產管理工作,林業部門需要建立高水平營林生產管理人才隊伍。對于人才隊伍的構建,主要從兩方面著手。
3.1.1 引進人才。引進人才是一種重要的人才隊伍建設途徑,也是見效最快、過程最簡便的人才培養方式。一方面,林業部門需制訂更加嚴格的招聘方案,提高入職門檻,從思想道德品質、實踐能力、理論知識等多個角度出發,確定現代林業營林生產管理人員的入職標準,再依據這個標準開展招聘工作,以引進業務能力強、經驗豐富的營林生產管理人員,為人才隊伍注入新鮮的血液。另一方面,林業有關部門可以與當地高校尤其是以農業、林業為主的高校合作,采取“人才訂單”培養模式,定向培養人才,讓在校學生頂崗實習或跟崗實習,以保證培養出來的人才符合營林生產管理工作要求。
3.1.2 加大培訓力度。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新型技術與造林方法應運而生,所以林業部門需要定期或不定期開展培訓活動。結合營林生產管理工作中各崗位特點及對人才的具體需求,向工作人員傳授關于營林生產管理的理論知識,如先進的營林生產管理技術、營林生產管理的實踐技能、關于林業資源保護的法律法規等,用最新的理念與知識武裝他們的大腦,以此提升工作人員的業務能力與綜合素質,為營林生產管理工作的有序與高效開展提供良好的人力資源支撐。
營林生產考核標準對營林生產管理質量有著直接影響,完善的考核標準是營林生產管理工作有序和高效開展的保障。在實際工作中,對于營林生產有關數據的統計通常以營林面積為主。雖然可以通過這種統計方法大致了解某地區的營林情況,但是存在局限性。例如,以營林面積為指標統計數據,但不統計營林成活率,這種情況下,部分林業單位為了完成既定的營林任務而任意擴大樹木種植面積,卻沒有給予樹木存活率應有的關注。同時,盲目擴大種植面積會使樹種存活率降低,阻礙營林生產管理整體水平的提高。因此,在營林考核工作中,林業部門應完善考核標準,在考核體系中既要納入營林面積,還要納入林木成活率,提升考核的科學性。通過綜合考核營林生產管理工作提升工作人員重視程度,使其明確自身職責,認真進行營林生產管理,實現營林生產管理效益最大化。
成熟的生產管理機制是現代營林生產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直接決定了生產管理質量。換言之,營林生產管理工作的有序、高效進行需要合理、健全的營林生產管理機制作為支撐。因此,林業部門需要結合實際情況與營林需求,不斷完善管理機制。
3.3.1 立足實際持續完善運營體系。營林生產管理不僅追求林業的生態效益,還要關注其經濟效益。所以,在營林生產管理工作中需要加大管理力度,結合實際情況持續完善運營體系,將營林生產管理的經濟效益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推動林業長遠發展。在具體的營林生產管理中,林業部門可以采取私有制度、承包制度,將苗木基地所有權、承包權劃歸給私人所有,以此調動林農的能動性、積極性,促進林業經濟效益的提升。對于承包林地的個人和企業,林業部門應加大監督管理力度,建立完善的激勵制度、獎懲制度等,利用完善的制度促使林農合規運營。例如,對于違規開發的個人與企業,林業部門應給予嚴厲處罰,嚴重情況下甚至可以收回運營權;對于經營情況較好的個人與企業,林業部門可以給予精神上或物質上的獎勵,以此調動林農的工作積極性,為營林生產管理過程中各項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3.3.2 建立科學的考核與責任機制。在營林生產管理過程中,工作人員要明確自身責任,學習、掌握先進的種植技巧、營林技術,提高生產管理能力。此外,管理人員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建立營林檔案,定期檢測林木生長情況,并依據樹木生長發育情況判斷營林生產管理工作開展是否得當、工作人員是否切實有效地完成了工作任務等。假如在考核中發現工作人員態度不積極、能力不達標,相關部門需要給予其嚴厲的警告,以此端正工作人員態度,并要求其盡快彌補不足。通過上述一系列措施,可有效提升相關工作人員營林生產管理水平,為林業的經濟效益提升提供高質量的保障。
苗木生長不可避免地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如病蟲害影響。假如遭受病蟲害,苗木的存活率會降低,所以在營林生產管理工作中,防治病蟲害一直是重中之重。對于病蟲害的防治應做到以下幾點。
3.4.1 建立完善的監測與檢疫手段。對于病蟲害的防治要以預防為主,所以在營林生產管理過程中,相關部門要在林區完善檢疫與監測手段,實時了解并掌握林區的環境狀況,一旦發現有害生物,應快速采取有效、合理的手段進行處置,將危險扼殺于搖籃之中,最大限度地保證森林資源不受病蟲害的侵害。特別是林區檢疫工作,林業部門應安排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負責,高度重視美國白蛾等外來物種,將害蟲蔓延范圍縮到最小,盡可能降低病蟲害帶來的負面影響。相對于病蟲害調查,檢疫對工作的要求更為細致,主要是檢查林區是否有危險性病蟲的分布與發生,常采用的檢疫方法有踏查和樣方調查。踏查主要用于病蟲發生盛期,工作人員應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地段或林分作為踏查重點,面積不少于總共調查面積的5%。樣方調查是建立在踏查基礎上,為了進一步摸清楚森林檢疫對象的危害程度、發生數量,工作人員需要設立標準地,面積同樣不能少于總面積的5%,對于標準地中每一株林木展開調查,察看其是否感染病蟲害并記錄好林木受害程度、蟲口密度等。
3.4.2 選擇合理的病蟲害防治措施。在營林生產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員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科學的病蟲害防治措施,盡可能以物理防治與生物防治為主。
物理防治就是利用物理技術展開病蟲害防治工作,常見的物理防治手段有光、電、熱、聲、微波等。例如,將種子放在太陽底下暴曬,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殺死種子上的病菌或害蟲,防止其擴散,提升苗木的抗病蟲害能力;對于規模不大的林業區域,可以扣上防蟲網或遮陽網,以有效防止害蟲入侵;對于有趨光性的害蟲,可用黑光燈進行誘殺。除此之外,可以在樹木上涂上粘蟲膠,能夠預防部分害蟲(松毛蟲等)在樹木表面游走,從而有效保護樹木,而且這種防治措施成本相對較低,工作人員操作起來也比較簡單,關鍵在于效果顯著、持久,不會損傷、損害樹木,更不會對土壤和環境造成破壞,所以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生物防治包括以蟲治蟲、以鳥治蟲、以菌治蟲(利用生物農藥)等。其中,以蟲治蟲和以鳥治蟲的原理基本相同,即利用害蟲的天敵防治害蟲。營林工作人員可以利用害蟲的天敵構建天然的防治屏障,有效保護森林資源。例如,葉螨是一種常見的害蟲,捕食螨是其天敵之一,在發現林中苗木出現葉螨后,林業工作人員可以通過大量飼養、合理釋放捕食螨的方式,利用天敵的力量消除螨蟲。以三亞赤田水庫為例,水庫沿途種植了芒果等作物,為了保護水庫中飲用水安全,實現綠色種植,當地農技中心工作人員通過植保無人機釋放巴氏新小綏螨有效防治了芒果薊馬、葉螨等害蟲。以鳥治蟲也是同樣的原理,而且效果顯著,即馴養天敵鳥類使其捕食害蟲,從而達到防治害蟲的目的。例如,蠹蟲的幼蟲是樹木健康生長的大敵,在防治上最棘手的一點就是這些害蟲寄生在樹皮下的內層組織里;天牛及其幼蟲會鉆進木質部,以啃食木質為主,很難使用化學藥劑消滅。而啄木鳥可以利用其尖嘴掏出深藏樹木中的害蟲,消除樹木病蟲害隱患。以菌治蟲主要是指利用生物農藥進行防治,常用的生物農藥有昆蟲信息素、微生物殺蟲劑等。其中,昆蟲信息素能夠有效影響害蟲繁殖,干預害蟲的生長,從而降低害蟲存活率,甚至徹底消滅害蟲,同時可以避免林區暴發大規模的病蟲害。
現代林業生產發展需要樹立精細化管理理念,綜合考慮當地各種因素合理選擇效益高、效率高的造林方法,以此提升林業造林效率。在營林生產管理過程中,林業工作人員要樹立與時俱進的思想觀念,不斷優化營林生產管理流程,使營林生產管理工作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