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婷 趙 銳
黑龍江省綏北人民法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6
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與公民法制水平的不斷提高,隨之帶來的是訴訟案件的與日俱增,法院案多人少矛盾愈加激烈,小額訴訟程序應運而生。伴隨該程序的不斷試點應用和推進,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時,也出現了些許問題與弊端限制著它的運行,亟待解決。
小額訴訟程序非創始于我國民事訴訟制度,而首見于美國。我國在借鑒德國等大陸法系國家制度的基礎上,蘊含了我國特色的法制制度,通過學術爭鳴與制度探索,在摸索中完善、前行。
社會是發展的社會,法律是社會的法律,因此,每一項制度的出現都有其歷史必然性,小額訴訟制度也不例外。
早在20世紀90年代我國就開啟了小額訴訟程序的嘗試。例如,1999年北京市的法院設置了小額債務法庭[1],開啟小額訴訟制度的試點先河。經過不斷嘗試與修正,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事訴訟法》正式將小額訴訟制度納入其中,隸屬簡易程序。2015年《民訴法司法解釋》第二百七十一條至二百八十三條中針對小額訴訟程序中的適用范圍、適用標準、審理方式、裁判文書等予以規定。
《民事訴訟法》及司法解釋出臺后,因小額訴訟程序未取得預期效果,因此對它的探索尚未停止。2020年,最高院印發的《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實施辦法》中決定將繼續深化民事訴訟制度改革,推進案件繁簡分流,在南京、蘇州等法院進行試點,同時規定了小額訴訟程序適用的統一標準,審理方式、審理期限等內容也有了進一步細化。
1.程序的非獨立性與審級制的獨創性
小額訴訟制度規定在簡易程序章節,屬于簡易程序特殊部分,除其特殊規定外,按照簡易程序審理,是一項非獨立的訴訟程序。然而,其又有著區別于民事訴訟程序的最大不同,即突破兩審終審制,實行一審終審,裁定書、判決書等一經作出即生效,當事人無上訴權。
2.適用標準不一性與范圍有限性
就目前而言,小額訴訟的適用標準與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就業人員平均工資有關,而非全國統一標的額;并且非一成不變,隨各省市經濟發展具有一定幅度性。另,在適用范圍上是一定的,僅限于簡單的、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的金錢給付案件,并有明確的除外適用條件。
3.強制適用性與異議性共存
就符合小額訴訟條件的民事糾紛案件,按照現行法律規定,應當適用小額訴訟程序,也即適用該程序有著強制性[2]。同時,為了保障當事人合法訴權和體現司法為民原則,民訴法又賦予當事人對程序適用的異議權,異議成立的,適用簡易程序的其他規定審理。
4.適用的簡易性與模糊性同在
無論從審理期限、舉證期、答辯期,還是審理方式、裁判文書格式,其雖作為簡易程序的特別內容,卻有著比簡易程序還要簡易的方式。但該制度如何更便捷、簡易,現行法律卻規定模糊不清,例如,裁判文書可以簡化,但是如何簡化、哪些內容為不可或缺,法律規定相對空白,致使司法運用捉襟見肘。
為更準確把握小額訴訟程序在民事審判中的運行現狀,本文以中國裁判文書網為依托,以H省部分法院為調研對象,同時輔以走訪調查形式,對部分從事民事審判的法官和普通群眾進行調查,追蹤不同群體對小額訴訟的認知態度,從而總結、歸納該程序的運行現狀。
據筆者統計,2012年至2020年5月21日,全國各基層人民法院適用小額訴訟程序審理并以判決形式結案的民事案件數量呈遞增趨勢(見圖1),但是從與日俱增的民事糾紛來看,這只是其中很小的部分,各省之間適用該程序也嚴重失衡,甚至有的省份適用該程序的案件不足500件(見圖2)。

圖1 全國各基層法院適用小額訴訟程序判決結案案件數

圖2 2000—2020年各省適用小額訴訟程序判決案件數(截至2020年5月21日)
關于小額訴訟適用的案件類型,筆者選取了H省在2016年至2020年期間判決案件,統計發現合同、無因管理和不當得利糾紛案件占70%以上(見表1)。

表1 2016—2020年H省各案由適用小額訴訟程序判決案件數(單位:件)
1.為準確把握小額訴訟在H省的被選擇適用情況,筆者選擇經濟發展不同的基層法院予以調查(見表2)。

表2 2019年H省部分基層法院民事案件情況表
(1)如表2所示,小額訴訟在上述基層法院中適用情況不理想,這與立法時的期望相差甚遠。走訪中發現,仍存在一定法院沒有設立專門的小額訴訟審判庭,甚至在立案時依舊選擇將案件按照簡易程序或普通程序立案,而未將符合條件的案件立為小額訴訟案件;在設立速裁庭或小額審判庭的基層法院,小額訴訟程序適用情況也不如人意,如H市X區法院,其在立案庭專設速裁庭,專門受理案情簡單、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的小額訴訟案件,但適用率僅有22.29%。
(2)為切實了解小額訴訟中不同角色對它的認知及態度,筆者分別走訪問詢了法官、律師及普通群眾。針對“是否愿意適用小額訴訟程序”這一問題,50%以上的法官傾向于簡易程序,不到10%的法官選擇可以適用小額訴訟程序(見圖3)。問及原因時,大部分法官表示,小額訴訟制度相關規范還不是很健全,在審判中缺乏統一規范而不愿意嘗試;也有部分法官表示,因該程序是一審終審,為了更“徹底”的息訴息訪,更愿意選擇傳統的審判程序。

圖3 基層法院法官審判案件傾向適用的訴訟程序
而對于律師來講,當問及是否愿意代理小額訴訟案件時,近70%的律師表示除當事人明確同意外,不愿代理該程序,理由為案件無大小,有的雖標的額不大,但案件情節與適用其他程序無異,同時小額訴訟當事人救濟途徑異常艱難。而對普通群眾而言,他們對它的認知程度卻讓我們“大跌眼鏡”,很大一部分人不知道它的存在,更不知具體規范。只有部分法人當事人愿意選擇,如貸款公司等能以更快的速度實現其權益。
2.為考察小額訴訟在審判中運行情況,筆者隨機從中國裁判文書網上選取105篇H省基層法院適用小額訴訟判決案件(見圖4),其中缺席判決44件,兩次及兩次以上開庭5件,需要鑒定程序的2件,小額訴訟程序轉為簡易程序的3件。

圖4 選取的判決書基本情況統計
(1)為檢驗小額訴訟程序高效性的運行情況,筆者計算了案件從立案到作出審判的期限(審理期限+扣除審限時間+延長的審限),統計后發現,除卻15個判決中未標注立案時間外,14件案件在立案10日內結案,30天以內結案的有62件,占比62%,但仍有36%的案件在立案后30天至90天內結案,2%的案件90天以上結案,小額訴訟效率性優點尚未完全突顯。
(2)關于小額訴訟判決書格式化問題。第一,針對適用小額訴訟程序的說明尚未形成格式化規范,主要有“依法適用小額訴訟程序,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依法適用簡易程序中的小額訴訟,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依法適用簡易程序(小額訴訟),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依法適用小額訴訟簡易程序”等幾種寫法,同時也有采用同簡易程序一樣的文書格式,只是在判決書尾部寫明“本判決為終審判決”以此來與普通的簡易程序進行區分。(見表3)

表3 判決書中對適用小額訴訟程序的不同描述
第二,關于裁判文書主體部分要素不同、繁簡 不一。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民事訴訟文書樣式中針對小額訴訟程序的判決書采取令狀式判決和表格式判決兩種,主要記載為當事人基本信息、訴訟請求、判決主文等。但是在審判實踐中,該程序的判決書如何簡化并未形成統一意見,甚至出現小額程序與普通的簡易程序判決書樣式混用,出現“簡易不簡化”的情形。在選取的判決書中,除1件采用表格式判決、2件采用要素式判決外,其他均為令狀式判決。判決書主文中除含有當事人基本信息、案件由來、當事人訴辯意見、法院認定事實、判決理由和依據、判決主文外,有31件列明證據質證及認定結果,5件列明案件爭議焦點及分析認定,也即,小額訴訟裁判文書繁簡程度尚未格式化、規范化。
(3)關于程序轉化問題。當案件在審理過程中發現或出現不應當適用小額訴訟情形的,實踐中轉化程序的條件及做法不一。選取的3件轉為簡易程序的案件中,2件在判決書中案件來源部分表述為:因本案不適用小額訴訟程序,依法適用簡易程序的其他規定,其中1件是因當事人提出司法鑒定申請,而另外1件未說明原因;剩余1件在“事實認定”后加以表述,程序轉化理由為案件審理中未向被告送達小額訴訟程序告知書,且被告未到庭參加訴訟,轉化的程序為當庭決定并告知原告。由上可以看出,小額訴訟程序轉化的條件沒有嚴格規范限制、轉化程序也比較隨意。
小額訴訟程序雖運行許久,但在本次調研中可以看出,該程序適用狀況不佳,具體存在以下困境:
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采取抽象概括式規范模式規定了小額訴訟的適用范圍,即: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爭議不大、標的額為受理案件法院所在地上年度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30%的民事案件。但何謂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法律卻沒有明確規定,司法審判中難以把握。此外,由于標的額適用的不統一性和變化性,以及地方間經濟的差異性,必然地導致了小額訴訟程序適用的不平衡性,程序正義也難以實現。
小額訴訟是簡易程序的特殊形式,在審理方式和審理程序上相較其他程序相對簡易,但也正是這種更為簡易的規定造成該程序在適用中“麻煩”不斷。第一,小額訴訟中當事人送達、舉證期和答辯期較簡易程序和普通程序更為簡易,但是如何成為有效的送達,或者當案件不適宜小額訴訟而需要程序轉化時,之前進行的訴訟程序是否有效,目前未置可否。第二,小額訴訟案件的裁判文書可以簡化,但是如何簡化,與其他程序如何區分,法律規定過于粗糙,也未出臺統一性裁判文書規范。此外,目前程序轉換問題在實踐中應用混亂。
由于小額訴訟程序規范不清晰,具體操作存有很多漏洞,導致法官在審判實踐中因缺少切實可行的依據而畏首畏尾。如當案件審理中發現案件不適宜小額訴訟程序而應轉為簡易或者普通程序時,之前按照小額訴訟程序進行的送達、舉證、答辯等司法程序能否繼續有效,涉案法官一般基于司法穩定等因素將審判程序重新進行,從而造成不必要的司法浪費,因此為了避免這種重復,法官對它會選擇“敬而遠之”。對于當事人而言,因該程序系一審終審制,救濟措施不完善,部分當事人為了避免因敗訴而救濟不能,以及小額訴訟程序與簡易程序相比,訴訟費用并無不同,因此,即使審限相對較短,當事人也更傾向于選擇其他程序。
小額訴訟程序一審終審制排除了當事人通過上訴的途徑來尋求救濟,也即當一方或者雙方的當事人對案件判決結果不滿意時,只能選擇通過再審的途徑來爭取最后的權益,而再審程序的啟動之艱難、條件之嚴苛非所有人能承受。這樣,會造成部分案件當事人通過信訪等非正當途徑來尋求救濟,也會為法官選擇適用該程序埋下隱患,更會為我國的司法審判秩序造成不可言說的影響,從而制約我國民事審判工作改革的有序推進。[3]
小額訴訟程序作為新生事物,雖在司法實踐中存在諸多問題,但其在緩解人案矛盾、節約司法成本、方便當事人方面發揮的作用不可小覷。因此,從事物發展的角度,筆者從立法、司法、宣傳等方面提出了優化路徑。
1.確立獨立的訴訟程序
目前,小額訴訟程序隸屬于簡易程序,但正是這種隸屬關系,使得該程序與簡易程序在法律文書、送達、舉證與質證等事項上有著不清楚的邊界,甚至在審判中出現混同,從而降低運用效率。因此,將小額訴訟作為獨立的訴訟程序,與簡易程序和普通程序,以凸顯其制度優勢,是小額訴訟程序發展的應有之勢,同時在適用標準、審理方式、審理期限、法律文書等方面作出獨立的規定。
2.統一適用標的額限額
彈性的小額訴訟程序受案標準雖然能與各省市經濟發展水平相適用,但也正是這一點容易造成非正義現象發生。例如,受案件訴訟時效的影響,不同年份起訴、小額訴訟受案標準就不同,因此會引發當事人故意回避該制度而選擇合適的時機起訴;又或者某一案件并非唯一管轄法院,因此也會有當事人選擇或者回避該程序而有選擇性地選擇受訴法院。因此為避免這種不公正的發生,建議借鑒上海市法院的做法,將該程序適用的標的額統一規定為5萬元,對于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符合小額訴訟程序其他條件的案件,案件雙方當事人同意適用該程序的,也可以適用。
3.新建程序救濟途徑
“一審終審制”“無上訴權”使得部分當事人因為缺少事后救濟而對該程序“敬而遠之”。因此為了解除其后顧之憂,未來應當新建小額訴訟的救濟程序,筆者認為,確定當事人認為適用小額訴訟的原審判決適用法律錯誤或者程序違法的,可以提出異議,并由審監部門受理。異議不成立的,直接裁定駁回異議;異議成立的,由原審法院依照再審程序重新審理[4]。
此外,在立法上還應當在訴訟費收繳制度、訴調對接機制等方面為小額訴訟程序提供便利,以明確的規定突顯該程序的司法便民的特性。
1.設置專門的小額訴訟程序審理機構
全國各地基層人民法院民商事案件繁簡交織,民事審判法官審理案件錯綜復雜,這就導致法官既要顧及案件審限時間的長短,也要在案件繁與簡中轉換,這既不利于復雜案件的公正審理,也不利于簡易案件的快審快結。因此,建議設置專門的小額訴訟程序審判機構,由專門的、經驗豐富的法官專門審理該類案件,實現法官向專業化方向轉型,更好地貫徹小額訴訟高效、便捷理念。
2.確立獨立的小額訴訟考核評價體系
設置專門的小額訴訟審理機構后,為了消除法官在年終績效考核等評價標準中的后顧之憂,隨之相對應的應當確立獨立的小額訴訟考核評價體系。例如,建立獨立的小額訴訟績效考核機制及考核檔案,摒除傳統的考核其他案件時考慮的上訪率、錯案率等考核辦法來考核適用小額訴訟程序的案件。
3.制定簡化的小額訴訟裁判文書格式
現行法律規定了小額訴訟案件的裁判文書可以簡化,因此,筆者認為該程序應適用比簡易程序更加簡化的法律文書格式,即采取“要素式”審判與“表格式”審判相結合的法律文書形式,以盡量地縮短案件審理期限。對案件事實沒有爭議的法律文書,可以采取“表格式”審判;對案件事實有爭議的,采用要素式審判,文書中列明訴訟請求和基本事實、答辯理由、認定事實、裁判理由和裁判依據、裁判主文等。此外,開庭傳票、送達地址確認書等文書也應當適當簡化。
小額訴訟作為新生事物,無論是法官還是當事人對它還沒有清晰的認知,因此應當擴大宣傳,讓更多的人知悉、了解并接受。
1.在法院內部加強宣傳。作為行使國家審判權的機關,法院應當加強對其學習與宣傳,深刻理解該程序的內涵及設立主旨,組織學習該制度的最新規定以及對經典案例進行研討交流,以此激勵運用效率。
2.在社會上增強宣傳力度和釋明工作。法官宣傳人員可以通過走訪社區等方式向普通群眾宣傳、介紹小額訴訟程序;也可以通過網絡等方式向公眾解讀該制度的優越性及適用條件等內容;或者,在法院訴訟服務中心應當張貼該制度的宣傳資料,使得來訪人員能知悉并逐漸接受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