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寶琪, 范紅艷
(南陽師范學院 環境科學與旅游學院,河南 南陽 473061)
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我國經濟正由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新舊動能的關鍵期。旅游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具有資源消耗低、帶動系數大、綜合效益好等特征,在促進就業、拉動消費、富民增收、增進人民福祉、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和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同時,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又能為旅游業發展提供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先進的科學技術,促進旅游業競爭優勢的形成。旅游業與區域經濟發展互為背景,相互協調,相互推動,才能保證兩系統和諧健康發展[1]。因此,深入研究新常態下旅游業與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之間的耦合關系,充分釋放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活力,推進旅游業與區域經濟高質量協調發展和良性互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國外有關旅游業與區域經濟的關系研究起步較早[2],多從跨國或一國層面展開研究,如J.Balaguer等以西班牙為例采用Granger因果檢驗法得出旅游業對區域經濟影響具有單向性[3];N.Dritsakis以希臘為研究對象采用ECM方法得出旅游業與區域經濟之間相互促進的結論[4];J.Kim等以中國臺灣地區為例,通過構建雙變量ECM模型研究發現經濟發展與旅游業之間存在雙向因果關系[5];H.Lean 等對馬來西亞、C.Lee等對拉丁美洲國家等研究都得出旅游業與區域經濟互為因果[6-7];N.Antonakakis等以歐洲10個國家為例驗證了旅游業增長與經濟增長相互促進的關系[8];J.Brida等認為旅游業發展與經濟增長互為因果關系應當是一種普遍規律[9]。與國外相比,國內有關旅游業與區域經濟的關系研究相對較晚,多從區域、省域或市域層面展開研究,近年來研究成果不斷增多。劉長生等利用面板數據VAR模型研究得出旅游業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一種長期均衡和雙向因果關系[10];徐勇利用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和誤差修正模型等方法研究得出區域經濟與旅游業存在互動發展關系[11];吳忠才以湘鄂渝黔邊區為例,運用協整理論和Granger因果關系理論研究發現旅游業與區域經濟增長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和單向因果關系[12];康國華等運用熵值法、象限圖法等方法研究發現旅游業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兩者之間存在顯著的線性關系[13];劉志霞研究發現新常態下旅游經濟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相互促進、相互推動[14];生延超等對湖南省旅游業與區域經濟耦合協調狀況進行實證研究,發現除長沙市達到優質協調外,湖南省旅游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滯后于區域經濟對旅游業的刺激[1]。此外,姜嫣等[15]以東部十省(市)為例;方法林等[16]以長三角城市群為例;周慧慧等[17]以淮海經濟區為例;余潔[18]以山東省為例;李田[19]以河北省為例;張儀華等[20]以福建省為例;徐海峰[21]以浙江省為例;丁紅梅[22]以黃山市為例;吳旭等[23]以北京市為例,分別用耦合協調度模型研究了旅游業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耦合關系。從研究方法上看,國內研究除借鑒國外常用的VAR 模型、誤差修正模型、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等方法外,還采用有灰色關聯度模型、投入產出模型以及耦合協調度模型等方法,尤其是耦合協調度模型被國內越來越多的學者所運用。現有成果多關注旅游業與區域經濟數量上的耦合關系,很少對旅游業與區域經濟質量上的耦合關系進行研究。基于此,本研究運用物理學中耦合協調度模型并參考方法林等[16]的待定參數確定法,通過構建旅游業與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以河南省南陽市為例分析評價旅游業與區域經濟高質量耦合互動關系及其演變,以揭示旅游業與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耦合互動規律,豐富旅游業與區域經濟關系研究成果,同時為推進南陽旅游業與區域經濟高質量協調發展提供參考。
“耦合”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系統各要素之間相互影響或相互依賴的關聯,系統各要素相互影響或相互依賴的關聯程度大小用“耦合度”度量。旅游業與區域經濟系統之間彼此影響而產生耦合。本研究借用物理學中容量耦合概念和容量耦合函數構建旅游業與區域經濟系統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耦合協調度模型,對南陽市旅游業與區域經濟高質量協調發展進行實證分析。首先,構建旅游業與區域經濟系統綜合評價指數模型如下:

(1)
式中:f(x,t)為旅游業綜合評價指數,i為旅游業評價指標數(i=1,2,…,n);ωi為指標權重;g(y,t)為區域經濟綜合評價指數;j為區域經濟評價指標數(j=1,2,…,m),φj為指標權重;t為時間。采用較為客觀的熵值賦權法來確定權重ωi和φj的值見表2。
為消除各指標量綱差異,本研究采用極差標準化法對各指標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并采用統一加0的方法對xi值和yj值進行非負化處理,公式如下:
(2)
其中:xi,yj分別為旅游與經濟兩系統第i,j項指標原始數據值;max(xi),max(yj)分別為兩系統第i,j項指標原始數據最大值;min(xi),min(yj)分別為兩系統第i,j項指標原始數據最小值。
然后,根據物理學容量耦合概念和容量耦合系數模型構建旅游業與區域經濟系統耦合度模型如下:
(3)
其中:C(x,y)為旅游業與區域經濟系統耦合度。C值介于0與1之間,C值越大,說明兩系統關聯度越大,發展愈協調;C值越小,說明兩系統關聯度越小,發展愈不協調。鑒于耦合度僅能表征兩系統相互作用的強弱,難以深層次揭示兩系統協調發展程度。
因此,還需構建旅游業與區域經濟系統耦合度協調模型如下:

(4)
其中:D(x,y)為兩系統耦合協調度。T(x,y)為兩系統綜合協調指數,用來度量兩系統綜合發展水平耦合協調貢獻度。α,β為待定系數,已有研究多依據經驗或專家打分的方法來確定這兩個參數的值,如高楠[2]等通過專家打分將其分別確定為0.38和0.62,生延超等[1]、余潔[18]和丁紅梅[22]等將其分別確定為0.6和0.4,徐海峰[21]將其分別確定為0.47和0.53等,都具有很強的主觀性,缺乏科學性。為使α與β值更為客觀、準確,本研究借用方法林等[16]的研究結論:α/β=旅游收入增長率/區域經濟增長率,各年旅游收入增長率和區域經濟增長率兩數值可以計算得到,那么結合α+β=1即可得到各年α與β值見表3。參考相關研究成果[24-25],將旅游業與區域經濟兩系統耦合協調等級劃分為4個階段和10個等級見表1。
旅游業與區域經濟系統彼此獨立而又相互關聯,兩者之間的相互關聯是一種復雜的非線性耦合關系,單一指標難以全面反映兩系統之間相互作用的內在機理。故本研究采用多指標分析方法,依據旅游業與區域經濟相互作用的內在機理,并遵循科學性、相關性、代表性、關聯性以及數據可得性等原則,從產業績效、產業要素兩方面[26]選取9個指標構成旅游業指標體系(表2);從經濟活力、創新效率、綠色發展、人民生活、社會和諧五個方面[27]選取28個指標構成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表2)。高質量發展是新時期我國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的綜合體現,其主要目標是解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與“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一社會主要矛盾,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堅持創新驅動、綠色發展,使區域經濟充滿活力可持續,同時做好驅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新舊動能轉換。旅游業既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幸福產業,又是驅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產業,其拉動經濟的消費潛力使其成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能之一。因此,指標選擇既全面反映了兩系統相互作用的內在機理,又兼顧了各自的特點。各指標原始數據源于相關年份《南陽市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南陽統計年鑒》,部分數據來源于相關年份《河南統計年鑒》《南陽市環境狀況及固體廢物污染防治信息公報》。

表1 旅游業與區域經濟兩系統耦合協調等級劃分標準
首先,根據公式(2)對各指標原始數據進行非負的標準化處理。其次,依據公式(1)、公式(3)和公式(4)計算2007—2020年南陽市旅游業與區域經濟系統的綜合發展指數f(x)和g(y)以及兩系統的耦合度指數C(x,y)、綜合發展指數T(x,y)和耦合協調度指數D(x,y),并根據表1對耦合協調等級進行劃分(表3,圖1)。

表2 旅游業與區域經濟耦合協調評價指標體系及權重

圖1 2007—2020年旅游業與區域經濟發展指數及其耦合協調度變化

表3 2007—2020年旅游業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與耦合協調度評價值及等級類型
從表3和圖1可知,2007—2020年南陽市旅游業與區域經濟系統綜合發展指數總體上均呈上升態勢。除2015年有輕微波動外,2007—2020年南陽市旅游業發展指數基本呈逐年遞增趨勢,年均增長率高達36.3%;除2010年、2014年有輕微波動外,2007—2020年南陽市區域經濟發展指數也基本呈逐年遞增趨勢,年均增長率為8.3%。很明顯,總體上旅游業發展速度遠高于區域經濟發展速度。從兩系統發展指數比較來看,2007—2012年f(x,t)
利用SPSS17.0軟件包對南陽市旅游業與區域經濟系統發展指數進行相關分析檢驗,結果發現兩系統的Pearson相關系數為0.915,表明旅游業與區域經濟系統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具有互促互動、協調發展的耦合關系,因此對兩系統耦合協調度研究具有較好的實驗價值,值得進一步研究。
從耦合協調度數值(表3和圖1)來看,除2014年有輕微波動外,南陽市旅游業與區域經濟兩系統耦合協調度總體呈逐年上升趨勢,且階段性特征明顯。旅游業與區域經濟系統一方面緊密關聯;另一方面不同階段耦合協調程度差異顯著。從表3和圖1可以看出,2007—2020年南陽市旅游業與區域經濟兩系統耦合協調度從0.139上升到了0.737,經歷了低水平耦合失調階段、頡頏階段、磨合階段三個大的階段,其中:2007—2010年為低水平耦合失調階段(D∈[0,0.3)),包括嚴重失調和中度失調兩個等級;2011—2015年為頡頏階段(D∈[0.3,0.5)),包括輕度失調和瀕臨失調兩個等級;2016—2020年為磨合階段(D∈[0.5,0.8)),包括勉強協調、初級協調、中級協調三個等級。總體來看,南陽市旅游業與區域經濟系統耦合協調等級可劃分為失調(2007—2015年)和協調(2016—2020年)兩個階段,也就是說,2016年以前兩系統相互作用強度較弱,仍處于低水平協同階段;之后,隨著南陽市“十三五”對“龍騰計劃”“雁陣計劃”“金地計劃”等戰略性構想的持續推進,全面激活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一方面使旅游業對區域經濟的拉動效應逐年增強;另一方面使區域經濟發展反哺旅游業的能力逐年提升,進而使兩系統相互作用強度不斷增強,開始進入協同發展階段。但同時也要看到,2018年兩系統達到中級協調后,2020年又降為初期協調,由此可見,要實現兩系統之間的優質協調仍需時日。
與現有研究相比,本研究在構建區域經濟指標時考慮了“質量”因素,從動態角度對2007—2020年南陽市旅游業與區域經濟系統耦合協調度進行研究,得出結論如下。
第一,旅游業與區域經濟系統之間存在交互耦合關系,但是在不同階段兩系統耦合協調程度差異顯著。除2014年有輕微波動外,兩系統耦合協調水平逐年上升,先后經歷了低水平耦合失調、頡頏、磨合三個階階:低水平耦合失調階段(2007—2010年)涉及嚴重失調、中度失調兩個等級,頡頏階段(2011—2015年)涉及輕度失調、瀕臨失調兩個等級,磨合階段(2016—2020年)涉及勉強協調、初級協調、中級協調三個等級。直到2016年后兩系統才進入協調發展階段,且協調等級較低,2018年達到中級協調后,2020年又降為初級協調。
第二,旅游業與區域經濟系統綜合發展水平除個別年份有輕微波動外均呈逐年遞增趨勢。旅游業發展水平除2015年有輕微下降外,其他年份均逐年遞增發展;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除2010年和2014年有輕微下降外,其他年份均逐年遞增發展。
第三,從耦合類型上看,2007—2012年均為旅游業滯后型,區域經濟對旅游業發展的制約作用大,反哺作用小,這也是造成旅游業滯后的重要原因。同時,旅游業對區域經濟的貢獻也比較小。旅游業與區域經濟系統處于低水平耦合或頡頏階段,難以形成兩系統良性互動。2013—2020年均為區域經濟滯后型,旅游業發展水平領先于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在貢獻GDP、富民增收、優化產業結構、增進就業、拉動區域經濟發展等方面,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和富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不僅有“量”的增加,而且有“質”的提升。區域經濟反哺旅游業的能力不斷增強,兩系統由失調狀態向協調方向發展,從無序向有序邁進,互動互促作用日益增大。
1.推進旅游業供給側結構改革
立足南陽“綠水青山”生態資源優勢,深挖地域文化內涵,重點打造以山水避暑、休閑度假、觀光養生為特色的功能性旅游產品,創新開發鄉村游、衙署文化游、楚漢文化游、商埠文化游、紅色文化游、都市人文游、航空旅游等文化旅游產品,優化產品結構,形成有效供給,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
2.進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服務設施
打通南陽城區及各縣城與景區之間、景區與景區之間的公路連接,開通旅游專線班車,實現車站、機場到景區交通的無縫銜接,提高旅游交通服務水平,切實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改造提升旅游標識、景區廁所、景區停車場以及無障礙設施等便民服務設施;推進景區(點)換擋升級、扶持旅行社發展、支持酒店創建評星,逐步完善旅游接待服務設施;積極謀劃旅游輕軌、自駕車營地、房車營地等基礎設施建設。
3.適時刺激旅游消費需求
南陽旅游業已經形成能夠滿足游客食、住、行、游、購、娛等基本需求的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并出現了旅游地產、休閑度假等新業態,顯現了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態勢。完善的產業體系和新業態需要旅游者消費才能實現其價值,才能使旅游業具有繼續投入的動力。要采取各種措施,在吸引外地游客的同時,鼓勵南陽人游南陽,鼓勵景區打折或免費向游客開放,向低收入群體、偏遠地區農村學生等困難人群推出免費、優惠旅游計劃,刺激旅游消費需求,挖掘旅游消費潛力。
4.提升經濟反哺旅游業的能力
首先,以保障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其次,推進新能源、新材料、光電信息、高端裝備制造及生物、醫藥等戰略新興產業發展,進一步優化工業結構,促進工業提質增效;第三,做大做強現代物流、金融、信息服務、商務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培育壯大生命健康、文化旅游、商貿流通、房地產等生活性服務業;第四,堅持綠色發展,以“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加強生態建設和保護,構建生態廊道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第五,以提升環境質量為核心,深入推進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第六,推行低碳生產模式和生活方式,降低能源、水、土地和礦產等資源消耗強度。通過提升農業質量效益,促進工業提質增效,做大做強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防治污染,保護環境,優化經濟結構,不斷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增強經濟反哺旅游業的能力。
實踐證明,旅游業與區域經濟系統間高質量耦合協調依賴于兩系統綜合發展水平高低,只有統籌推動旅游業提質增效與區域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在發展壯大旅游業的同時不斷提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效益,使兩系統都朝著更高水平發展,才能最終推進兩系統向高水平耦合協調階段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