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芳,李 杰
(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外科,河南 鄭州 450004)
原發性肝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流行于東南沿海地區,好發于40~50歲,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發病率居我國全部惡性腫瘤的第3位,死亡率居第2位[1-3]。手術切除病灶是早期肝癌最有效的治療手段,早期肝癌根治術的5 a生存率可達到69.0%~86.2%[4]。但是手術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創傷,患者術后機體應激反應劇烈,各臟器均有不同程度的受累。術后患者白蛋白合成水平下降,營養素攝入顯著降低,造成患者的免疫功能、抗感染能力下降,組織再生修復能力減弱,從而導致患者術后恢復緩慢,并發癥發生風險增加,甚至有可能影響患者的后續治療[5-6]。
由于肝癌為慢性消耗性疾病,營養不良反應率高[2]。營養狀況較差的腫瘤患者術后傷口愈合能力差,院內感染發生率高,并發癥多,住院時間延長,醫療費用增加。但是目前臨床醫師及患者對肝癌術前營養風險篩查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未采取有效的營養干預方式,從而影響患者的預后。
肝癌患者的術后營養支持治療研究較多[7-12],但是對術前患者個體化營養補充的研究較少。患者術前接受的常規營養補充方案缺少針對特定患者的個體化評價方式,對患者的營養狀態改善不佳,而術前結合營養風險篩查給予的營養補充方法,是首先對患者本身營養狀況進行評估,根據營養狀況評估結果,有針對性制定個體化營養攝入計劃,給予更加全面、具體的營養素補充,更有利于促進術后恢復。本研究旨在探討術前結合營養風險篩查給予營養補充對原發性肝癌患者術后營養狀態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入組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在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住院治療的60例原發性肝癌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觀察組:男21例,女9例,年齡(61.4±17.2)歲。對照組男21例,女9例,年齡(60.2±10.7)歲。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腫瘤大小、位置、病理分型、腫瘤數量及肝功能分級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13]:原發性肝癌,年齡18~75歲,肝功能分級Child-Pugh A或B級,無手術禁忌證及廣泛轉移。排除標準[13]:肝癌廣泛轉移患者、伴嚴重臟器基礎疾病、肝功能Child-Pugh C級且不能糾正,繼發性肝癌。
1.2 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普通術前營養補充方式,包括入院后常規檢查檢驗、營養健康教育及三高飲食指導等;觀察組營養補充措施在對照組基礎上使用患者主觀整體營養狀況評估量表(patient-generated 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 PG-SGA)進行營養評估并給予營養補充。營養素攝入: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主要提高營養素的攝入量,要求各營養素供給指導量為:脂肪1.0~1.3 g/(kg·d),蛋白質1.2~1.5 g/(kg·d),碳水化合物3.0~5.0 g/(kg·d),也可以直接口服按各營養素供給指導量由營養科配置的營養素。腸外營養攝入:不能耐受腸內營養的或者單純腸內營養補充不能滿足營養需求的使用腸外營養乳劑,結構脂肪乳(華瑞制藥有限公司)。
1.3 臨床觀察指標比較2組圍手術期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肛門排氣時間、肛門排便時間與住院時間),干預前及干預后的營養狀況:前血清蛋白(prealbumin, PA)、血清白蛋白(albumin, ALB)、血紅蛋白(hemoglobin, Hb)、血清總蛋白(total protein, TP),并記錄2組術后并發癥如胸腹腔積液、感染、膽汁漏的發生情況。

2.1 2組圍手術期指標比較觀察組肛門排氣時間、肛門排便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t=9.955,P<0.001;t=8.359,P<0.001;t=10.472,P<0.001)。見表1。

表1 2組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2.2 2組干預前后營養狀態比較干預前,觀察組和對照組PA、ALB、Hb和T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541,P=0.129;t=0.403,P=0.688;t=0.359,P=0.721;t=0.166,P=0.869)。干預后,觀察組PA、ALB和TP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15.305,P<0.001;t=3.368,P=0.001;t=4.850,P<0.001)。見表2。

表2 2組干預前后營養狀態比較
2.3 2組術后并發癥比較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為10.0%(3/30),對照組為23.3% (7/30),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920,P=0.166)。見表3。

表3 2組術后并發癥比較 n(%)
肝臟是重要的消化器官,肝癌大多從肝硬化等慢性肝臟疾病發展而來,肝癌患者發病時多數存在營養不良[14-15]。手術切除本身對機體損傷大,加上術后機體處于應激狀態,需要更多的能量和蛋白質。如果術前營養達不到,會直接影響患者預后。因此術前正確的營養風險篩查并給予適合的營養補充至關重要。
美國營養醫師協會推薦PG-SGA為惡性腫瘤患者營養篩查首選方法,PG-SGA可以識別住院惡性腫瘤患者的營養不良并對其進行優先排序[2]。結構性脂肪乳是一種新型脂肪乳劑,能減少脂肪沉積,加快蛋白合成[16-17]。
肝癌術前營養不良發生率高,常規護理對患者營養指導患者針對性不強,依從性不高,患者營養攝入補充不理想;而術前使用PG-SGA營養風險篩查量表對患者進行評估,根據不同得分給予需要的營養補充方式,營養攝入更加有針對性,合理科學的營養素搭配比例能夠更好、更快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從而改善患者術前營養狀況,提高患者對抗手術對機體的打擊,顯著降低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肛門排氣時間、肛門排便時間、住院時間明顯低于同期對照組,2組PA、ALB和TP水平均較干預前提高,且觀察組的干預后數據更具有優勢,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顯著下降,從而有利于降低院內感染的發生。
因此,術前使用PG-SGA營養風險篩查量表對患者進行評估,根據不同得分給予營養補充不僅糾正了患者的營養狀況,而且降低了原發性肝癌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總發生率,降低院內感染的發生,從而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時間,患者獲益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