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英,李 娜
(1.商水縣人民醫院婦產科,河南 商水 466100;2.河南省人民醫院婦科,河南 鄭州 450003)
子宮肌瘤是女性常見良性腫瘤之一,多發于30~50歲女性,大部分患者發病后無明顯癥狀,且隨著生活習慣等改變,該病發病率逐漸年輕化。臨床上,子宮肌瘤主要使用藥物治療或手術治療,對于需保留子宮的患者優先選擇使用藥物治療,當藥物治療無法控制子宮肌瘤發展時則需采取手術治療[1-2]。對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通常使用傳統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但該手術方式具有創傷大、術后恢復慢、并發癥發生風險高等缺點[3],且術后腹部瘢痕對患者機體美觀效果影響較大。隨著醫學技術發展,微創手術逐漸在臨床使用,其中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為微創術式之一,在保護患者子宮基礎上,具有創傷小、患者術后恢復快等優點[4]。本研究旨在探討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對患者應激反應、內分泌功能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商水縣人民醫院收治的86例子宮肌瘤患者,隨機均分為腹腔鏡組、開腹組,每組43例。腹腔鏡組:年齡(35.87±3.25)歲;病程(2.31±0.21)a;肌瘤位置:黏膜下6例,漿膜下12例,肌壁間25例。開腹組:年齡(36.03±3.16)歲;病程(2.62±0.23) a;肌瘤位置:黏膜下8例,漿膜下11例,肌壁間24例。2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確診為子宮肌瘤[5];已獲取患者知情同意權;符合手術指征。排除標準:無法耐受手術;存在子宮、腹腔手術史;本次手術前1個月內接受過子宮肌瘤藥物治療;合并肝腎功能不全等嚴重疾病;合并傳染性疾病。
1.2 方法開腹組給予傳統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常規全麻后,在患者下腹正中處作一手術切口,使用止血帶對子宮肌瘤血供進行切斷,剔除子宮肌瘤,剔除完成后將切口縫合。腹腔鏡組給予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常規全麻后,以仰臥位并抬高臀部,在臍環上緣距離1 cm處實施切口,送入腹腔鏡,并選擇在反麥氏點、麥氏點穿刺實施操作孔;以腹腔鏡觀察患者腹腔、子宮等具體情況,并詳細定位病灶位置,切除黏膜下、漿膜下肌瘤時經子宮肌層注射縮宮素后電凝切除,切除肌壁間肌瘤時在注射縮宮素后電凝剝離肌瘤后,以鉗夾取出,肌瘤取出后實施電凝止血,并放置引流管,縫合創口。
1.3 指標檢測方法
1.3.1 應激反應指標 在術前和術后3 d時取患者空腹外周靜脈血5 mL于抗凝管內,常規離心取上清,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血清腎上腺素(epinephrine,E)、去甲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
1.3.2 內分泌功能指標 在術前和術后3個月時取患者空腹外周靜脈血5 mL,常規離心取上清,用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檢測促卵泡生成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促黃體生成素(luteinising hormone,LH)。
1.4 并發癥觀察觀察2組患者術后6個月內并發癥總發生率。

2.1 2組患者應激反應水平比較術前,腹腔鏡組血清E、NE水平分別為(52.27±6.38)、(325.91±14.53)ng/L,開腹組分別為(51.86±6.41)、(326.69±13.63)ng/L,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0.297,P=0.767;t=0.257,P=0.798)。術后3 d時,腹腔鏡組[(146.76±10.54)、(547.46±18.36)ng/L]和開腹組[(173.39±11.74)、(658.66±20.42)ng/L]患者血清E、NE水平均較術前升高(腹腔鏡組:t=50.291,P<0.001;t=62.049,P<0.001;開腹組t=59.579,P<0.001;t=88.667,P<0.001),且腹腔鏡組低于開腹組(t=11.068,P<0.001;t=26.554,P<0.001)。
2.2 2組患者內分泌功能比較術前,腹腔鏡組血清FSH、LH水平分別為(16.58±1.38)、(17.62±2.03)u/L,開腹組分別為(16.38±1.43)、(17.79±2.14)u/L,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0.660,P=0.511;t=0.378,P=0.706)。術后3個月時,腹腔鏡組[(21.78±2.43)、(22.47±3.21)u/L]和開腹組[(25.92±2.65)、(26.48±3.32)u/L]患者血清FSH、LH水平均較術前升高(腹腔鏡組:t=12.202,P<0.001;t=8.374,P<0.001;開腹組t=20.775,P<0.001;t=14.427,P<0.001),且腹腔鏡組低于開腹組(t=7.551,P<0.001;t=5.694,P<0.001)。
2.3 2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腹腔鏡組術后出血1例,開腹組術后出血2例、腸粘連1例。腹腔鏡組和開腹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分別為2.33%、6.99%,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049,P=0.306)。
子宮肌瘤經手術治療可盡量保持患者子宮完整性,傳統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可用于多種子宮及腹腔病變,但由于其手術創口較大,導致對子宮周圍組織影響較大,因此增加患者術后恢復時間,微創手術可避免手術創口大[6-7],因此需研究合適微創手術用于子宮肌瘤患者的治療中,加快患者術后恢復。
手術創傷可對患者機體造成應激反應,應激反應主要活躍部位為交感神經與腎上腺髓質系統,機體受到創傷后可刺激該系統釋放兒茶酚胺,影響機體代謝功能[8];而E與NE分別作用于α、β受體,機體代謝異常后可大量釋放N、NE,增加心肌收縮能力,還可導致血壓上升[9-10]。傳統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中開腹導致的大創口會給患者身心造成較大壓力,且其切口恢復速度較慢,從而對患者術后應激指標影響較大[11]。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術式分別實施腹腔鏡置入點和操作點,通過腹腔鏡攝像、冷光源等科技技術充分觀察子宮肌瘤患者腹腔和子宮、肌瘤等具體情況,有利于醫生操作徹底切除子宮肌瘤[12]。本研究結果中,術后3 d時,2組患者血清E、NE水平明顯高于術前,且腹腔鏡組低于開腹組,提示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患者對患者機體創傷較小,對其應激反應水平影響較小。究其原因,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患者其腹腔鏡置入點、雙操作點的手術操作方式可有效避免傳統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造成的患者腹腔部分大切口,且操作過程中可有效避免逐層切開患者腹腔皮膚至子宮之間的組織結構,對患者機體組織造成的損傷較小[13]。另外,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由于其創傷小的優勢,給患者造成的心理壓力較小。因此對其應激反應相關指標影響較小[14]。
研究[15]表明,子宮肌瘤受激素水平影響較大,FSH、LH均屬于糖蛋白類促性腺激素,FSH為垂體分泌的一種激素,可促進卵泡發育成熟,其水平越高表示患者卵巢功能越差;LH為促性腺激素中的一種,LH作用于膽固醇,使膽固醇轉化為性激素,其水平越高表明患者排卵等發育能力越差[16]。傳統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中由于創傷較大,對患者子宮損傷較大,影響子宮卵巢-垂體負反饋機制,導致其FSH、LH分泌增加。本研究結果中,術后3個月時,2組患者血清FSH、LH水平顯然高于術前,且腹腔鏡組低于開腹組;術后6個月內,2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無明顯差異,說明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患者對其內分泌功能影響較小,且手術安全性較高。因為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可直接通過腹腔鏡觀察子宮肌瘤位置和情況,避免傳統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逐層切開子宮觀察造成的子宮損傷,且由于其創傷較小,可盡量減少手術操作步驟對患者機體正常組織器官造成的影響,促進患者術后機體功能恢復,從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后子宮肌瘤患者內分泌功能恢復較快[17]。本研究中2組患者手術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無明顯差異,可能與病例納入較少有關。
綜上所述,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用于治療子宮肌瘤患者對患者體內應激反應與內分泌功能影響均較小,且手術安全性較高,臨床應用推廣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