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春暉 閆蘊孜,2 徐鈺瑩,2 孫凌云 陳 悅,2 郭曉晨 曹 雪 楊宇飛
1.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腫瘤科,北京 100091;2.北京中醫醫藥大學研究生院(西苑臨床學院),北京 100029;3.喀什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新疆喀什 844099
2020 年全球結直腸癌新發病例約193 萬,其中我國結直腸癌新發病例約56 萬,約占全球結直腸癌新發病例的1/4[1]。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近年來我國農村地區結直腸癌的發病率也呈上升趨勢[2]。國外學者通過研究發現,對結直腸癌高危人群進行腸鏡篩查以治療癌前病變是降低結直腸癌發病率的有效策略之一[3-4]。相關調查研究顯示,2000—2010 年,發達國家50~70 歲人群的腸鏡檢測率由原來的19%上升至55%。與此同時,其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大大降低[5]。近些年來,國內各地區也在積極地推進結直腸癌的早期篩查工作,但是人群篩查率卻較低[6-11]。而相關研究顯示,人群對癌癥防治核心知識的知曉情況和認知度是影響篩查依從性的重要因素之一[12-14]。我國農村人口基數大、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使農村地區的結直腸癌早篩工作更加難以進行,一經發現常分期較晚、預后較差,進一步加劇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境況。因此自2016 年起,本團隊依托“北京中醫健康鄉村(社區)試點建設工作”項目在北京市某鄉村正式開展結直腸癌的三級防控工作。通過多年試點與協作,本課題組已初步探索出一套適用于鄉村的中西醫并重結直腸癌一、二級預防模式[15]。本調查旨在探究“中西醫并重防控模式”下該鄉村居民對結直腸癌防治核心知識的知曉情況和影響因素,為進一步優化本模式提供科學依據,進而為我國鄉村結直腸癌防控篩查工作提供可借鑒的中西并重方案。
2020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北京市某鄉村年齡≥10 歲的常住居民,排除精神異常、行動障礙、語言溝通障礙者。
1.2.1 調查問卷 設計《中西醫結合結直腸癌健康服務問卷》[16],問卷內容包括3 個部分。(1)基本資料。姓名、年齡、性別、婚姻狀況、文化程度、年收入等。(2)結直腸癌高危人群評估[17]。①一級親屬具有結直腸癌病史;②有癌癥病史(任何惡性腫瘤病史);③有腸道息肉史;④同時具有以下兩項及以上:慢性腹瀉(近2 年來腹瀉累計持續>3 個月,每次發作持續時間>1 周)、慢性便秘(近2 年便秘每年>2 個月)、黏液血便、不良生活事件史(發生在近20 年內,并在事件發生后對調查對象造成較大精神創傷或痛苦)、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史、慢性膽道疾病史或膽囊切除史;⑤糞便潛血試驗檢測陽性。(3)結直腸癌防治核心知識問卷。共包含3 個部分內容,分別為結直腸癌基礎知識的了解情況、結直腸癌的危險因素及預警癥狀、結直腸癌的篩查方法及干預方式。
1.2.2 問卷設計及調查過程質量控制 自2019 年本團隊成立結直腸癌篩查小組,在文獻調查和征求專家意見的基礎上,遵循問卷設計方法與方法,設計問卷初稿,根據預調查對問卷內容進行修訂。團隊篩查小組對村委會骨干人員及網格員進行統一培訓,針對本調查內容進行詳細講解;再由村委會骨干人員及網絡員進行入戶問卷調查。
1.3.1 結直腸癌防治知識問卷評分標準 結直腸防治核心知識問卷第1 部分為對結直腸癌基礎知識的了解情況,其記分標準:“非常了解”記6 分,“一般了解”記4 分,“較少了解”記2 分,“不了解”記0 分。第2 部分是結直腸癌的危險因素及預警癥狀,其記分標準:共25 道選擇題,答對1 題記3.2 分,共80 分。第3 部分是結直腸癌的篩查方法及干預方式,其評分標準:共7 道選擇題,答對1 題記2 分,共14 分。最終問卷評分范圍為0~100 分,且該問卷Cronbach’s α=0.896,KMO=0.930,P <0.001,提示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3.2 個體結直腸癌防治知識知曉情況 根據《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18],我國居民癌癥防治核心知識知曉率基期水平為66.4%,故本研究將個體知曉水平按照調查問卷得分<66.4 分定義為“知曉不足”,得分≥66.4 分定義為“知曉”。
1.3.3 整體結直腸癌防治知識知曉率 知識知曉率=知曉人數/實際被調查人數×100%。
采用SPSS 26.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影響因素。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020 年10 月至2021 年3 月,本調查對北京市某鄉村1717 例常住人口進行了結直腸癌認知度問卷篩查,共回收1231 份問卷,剔除重復填寫以及缺乏必要信息的問卷,最終獲得1007 份有效問卷,有效回收率為81.8%。篩查人群結直腸癌防治核心知識總體知曉率為76.0%(765/1007)。不同性別、年齡、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及本人曾患惡性腫瘤或有惡性腫瘤家族史人群的結直腸癌防治核知識知曉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不同特征篩查人群結直腸癌防治核心知識知曉情況(例)
篩查人群在以下7 項結直腸癌防治核心知識條目中的正確率為≥90%:“多吃蔬菜、水果等高纖維食物可以預防結直腸癌嗎?”(正確率為98.8%)、“腸鏡檢查是篩查結直腸癌的一種方式嗎?”(正確率為98.1%)、“大便帶血或黏液血便是否為結直腸癌的早期癥狀?”(正確率為96.6%)、“結直腸息肉是否可以發展為結直腸癌?”(正確率為94.9%)、“有結直腸癌家族史的人群應該積極參加結直腸癌篩查”(正確率為94.0%)、“平素心情開朗的人群是否易得結直腸癌?”(正確率為93.2%)、“腹痛是否為結直腸癌的早期癥狀?”(正確率為91.9%)。篩查人群對以下4 項結直腸癌防治核心知識的知曉率<60%:“合理飲食和粗細糧搭配是否可以預防結直腸癌?”(正確率為57.7%)、“出現結直腸癌早期癥狀是否可以通過調節心情的方式干預?”(正確率為54.6%)、“出現結直腸癌早期癥狀是否可以通過中醫湯藥和中吃藥干預?”(正確率為54.0%)、“喜食白肉(魚類或雞鴨等兩條腿的動物)的人群是否易患結直腸癌?”(正確率為15.5%)。
各指標變量賦值見表2。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文化程度高[中專/高中(OR=2.124)、大專/大本及以上(OR=2.852)]、人均年收入≥20 000 元(OR=4.204)、本人曾患惡性腫瘤或有惡性腫瘤家族史(OR=4.839)、年齡45~<60 歲(OR=3.262)是知曉結直腸癌防治知識的積極影響因素(P <0.05)。見表3。

表2 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變量賦值
研究結果顯示,2020—2021 年,調查人群結直腸癌防治核心知識總知曉率為76.0%,高于《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中癌癥防治核心知識知曉率的基期水平[18]。調查人群的結直腸癌防治核心知識知曉率分布有以下特點:①結直腸癌防治核心知識知曉率與年齡相關;②知曉率隨受教育水平的增高而升高;③人均年收入≥20 000 元是知曉結直腸癌防治知識的積極影響因素;④本人曾患惡性腫瘤或有惡性腫瘤家族史者的知曉率高于本人未患惡性腫瘤或無惡性腫瘤家族史的人群。相關數據統計顯示,結直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均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加[19]。而本研究結果顯示,高年齡組對結直腸癌防治核心知識的知曉率卻偏低。該結果提示,在今后的結直腸癌防治知識的宣傳動員中,高年齡居民為癌癥一級預防關注的重點人群。研究結果還顯示,人均收入高是結直腸癌防治知識的積極影響因素。因此,應該重點關注低收入水平的人群,對其進行重點宣教。影響知曉率的因素還有受教育水平和惡性腫瘤家族史。受教育水平越高,結直腸癌防治核心知識知曉率越高,這與相關研究結果相似[20-25]。本人曾患惡性腫瘤或具有惡性腫瘤家族史的居民具有較高的知曉率,這與吳曉丹等[26]研究結果相似。這提示在未來開展結直腸癌防治宣教工作中,應重點關注受教育水平較低及本人未曾患惡性腫瘤或無惡性腫瘤家族史的群體,而這部分人群也正是容易發生“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高危人群。
綜上所述,自“中西并重防控模式”指導后,本團隊堅持干預和指導,初步顯示該模式在該鄉村結直腸癌的早防、早篩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本研究也發現了鄉村居民對結直腸癌防治核心知識掌握不完整、不平衡的問題,這需要對結直腸癌防治知識的科普宣傳工作進一步完善,對本鄉村低收入、低學歷、無惡性腫瘤家族史的居民進行重點關注。并有針對性地進行綜合性結直腸癌防治知識的科普宣教,幫助鄉村居民全面性的掌握結直腸癌防治核心知識、提高防癌意識,爭取實現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從而降低結直腸癌發病率、提高早診率、降低死亡率,最終將為堅守鄉村居民因病返貧底線,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建設富裕、文明、健康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