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麗云 趙娜 吳寅瑩
江蘇省如皋市中醫院心電圖室,江蘇如皋 226500
冠心病是心肌缺氧、缺血的一類心血管疾病,病情進展迅速且致死率較高[1-2]。目前,臨床中以經皮冠脈介入術并輔以相關血管擴張劑等治療方案較為常見,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管供血、供氧能力,效果較好[3-4]。但有研究報道[5-6],部分冠心病患者術后影像學顯示心外膜血管雖已開通,但仍有少數患者存在心肌組織灌注量不足等情況,極易誘發惡性心律失常。超敏C 反應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是由肝臟合成的一種全身性炎癥反應急性期的非特異性標志物,可有效反映機體惡性心血管事件,但既往研究顯示,其對冠心病相關心血管并發癥的預測效能有限,尚待提高[7-8]。心電圖QRS-T 夾角是無創心電圖指標,有助于提升對心臟不良事件的檢測能力[9]。為進一步探究心電圖QRS-T 夾角聯合入院hs-CRP 對冠心病并發惡性心律失常的預測價值,本研究選取江蘇省如皋市中醫院(以下簡稱“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進行研究。
選取我院2016 年8 月至2021 年7 月收治的72 例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納入標準:①均符合《美國經皮冠心病介入治療指南》[10]中冠心病的臨床診斷,并經冠狀動脈造影等檢查確診;②年齡>18 歲;③均符合經皮冠脈介入術指征;④患者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消化道嚴重出血;②肝腎功能障礙;③自身免疫性疾病;④合并肺栓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系統疾病;⑤有既往心臟手術史;⑥全身感染或局部嚴重感染;⑦合并肺源性心臟病等其他心臟疾病。治療方案及分組方法:給予患者經皮冠脈介入術及相關藥物治療,并依據《室性心律失常中國專家共識》[11]中心律失常的臨床診斷標準,根據患者術后1 個月內是否并發惡性心律失常將其分為合并組(27 例)和未合并組(45 例)。
①病歷資料:收集并整理患者的臨床病歷資料,包括年齡、性別、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吸煙史、飲酒史、基礎疾病(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病變支數、病變部位、血管擴張劑使用情況。②血液學指標檢測:采集患者入院24 h 內的空腹靜脈血4 ml,離心分離(轉速為3000 r/min,離心半徑為13.5 cm)10 min后,取上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患者血清hs-CRP 水平,hs-CRP 試劑盒購自浙江藍怡醫藥有限公司(貨號:KJWTR101CDA)。另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4 ml,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患者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白細胞計數(whitebloodcellcount,WBC)、血漿腦鈉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及血鉀水平。③心電圖QRS-T 夾角檢測:于患者入院24 h 內采用四川佐誠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GY-5200 立體心電圖儀自主測定患者處于竇性心律時的QRS 波向量及T 波向量,記錄空間QRS-T 夾角。
采用SPSS 19.0 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logistic 回歸模型分析影響因素。采用受試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線及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the cure,AUC)評估預測價值。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合并組吸煙史、血鉀水平<3.5 mmol/L 占比及QRS-T夾角、入院hs-CRP 水平均高于未合并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病歷資料、血液學指標及QRS-T 夾角比較
以冠心病患者經皮冠脈介入術后是否并發惡性心律失常為因變量(是=1,不是=0),以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的指標為自變量(吸煙史:有=1,無=0;血鉀水平<3.5mmol/L=1,3.5~5.3 mmol/L=0)進行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吸煙史、血鉀水平、QRS-T 夾角及入院hs-CRP 水平均為冠心病患者經皮冠脈介入術后并發惡性心律失常的影響因素(P <0.05)。見表2。

表2 冠心病患者經皮冠脈介入術后并發惡性心律失常的影響因素分析
QRS-T 夾角及入院hs-CRP 水平單獨及聯合對冠心病患者經皮冠脈介入術后并發惡性心律失常均有一定的預測價值(P <0.05),且二者聯合的預測價值高于單獨預測(Z=6.831、6.904,P=0.001)。見表3、圖1。

圖1 QRS-T 夾角及入院hs-CRP 對冠心病患者術后并發惡性心律失常的受試者操作特征曲線

表3 QRS-T 夾角及入院hs-CRP 水平對冠心病患者經皮冠脈介入術后并發惡性心律失常的預測價值
近些年相繼有研究報道[12-14],部分冠心病患者術后存在心肌組織或細胞血液灌注不足等情況,增加了惡性心律失常的發生率。因此,探究誘發冠心病患者術后并發惡性心律失常的相關因素,并提升對惡性心律失常的預測效能成為近些年來臨床研究的熱點。有研究認為[15-17],hs-CRP 作為心臟不良事件的常規預測指標,當機體受到微生物入侵或組織缺氧損傷等刺激時由肝細胞合成的急性期蛋白,并參與冠狀動脈硬化斑塊的形成過程,可用于反映機體的惡性心律失常風險。但部分研究者認為[18-20],hs-CRP 表達水平易受機體炎癥因子或其他病原微生物的影響,對患者惡性心血管事件的預測效能尚待進一步提高。
空間心電圖QRS-T 夾角通過立體心電圖空間反映患者T 波與QRS 波的空間向量夾角,克服了傳統平面心電圖T 波與QRS 波平面夾角導致的信息不穩定的缺陷,同時通過矩陣轉換的方式放大并精確顯示T 波與QRS 波的空間振幅,可有效反映患者的心臟系統功能[21-23]。本研究中冠心病患者中術后惡性心律失常發生率為37.50%(27/72),提示冠心病患者惡性心律失常的發生率較高,臨床研究中仍需進一步提高對患者惡性心律失常的預測與監測,以及時采取臨床干預措施降低或避免冠心病患者術后并發惡性心律失常,改善患者預后。本研究結果顯示,吸煙史、血鉀水平<3.5 mmol/L、QRS-T 夾角偏高及入院hs-CRP水平偏高均為冠心病患者術后并發惡性心律失常的危險因素。尼古丁可通過激活心臟離子通道,導致動作電位時程縮短,心肌細胞發生去極化反應,從而提高心律失常風險[24-26]。K+作為細胞內維持靜息電位與動作電位平衡的主要陽離子之一,當患者出現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后導致鈉鉀離子泵被激活,病灶及其周圍形成電傳導梯度,從而導致心律失常發生率提高[27-28]。本研究ROC 曲線分析結果提示,QRS-T 夾角及入院hs-CRP水平對冠心病患者術后并發惡性心律失常具有一定的臨床預測效能,且兩者聯合預測效能更高。
綜上所述,長期吸煙、血鉀離子水平降低、心電圖QRS-T 夾角及血清hs-CRP 表達水平偏高的冠心病患者更易出現心律失常,心電圖QRS-T 夾角及血清hs-CRP水平在冠心病并發惡性心律失常中具有較高的預測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