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禮紅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經貿學院,江蘇 常州 213164)
2020年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兩會”期間提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以下簡稱“雙循環”)的戰略主張,意味著我國實行30多年的國際大循環經濟戰略的重大調整[1]。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和新挑戰,黨中央適時提出“雙循環”發展戰略,并不是主動放棄國際循環,與國際脫鉤,而是不再單一依賴國際市場,更多地強調國內市場,暢通國內經濟循環,提升經濟發展的自主性與可持續性以及韌性。當前國際經濟大循環動能已經明顯減弱,原有的“出口導向戰略”為依托的國際循環難以維繼[2]。因此,現在就必須轉變發展思路,以“雙循環”戰略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雙循環”戰略主張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方向,以擴大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此基礎上促進國內循環、國際循環相互促進的全球大循環。在“雙循環”戰略背景下常州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需主動融入和適應“雙循環”戰略,更好地利用國內國際市場與資源,建設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并拓寬國內大市場,以國內市場為支撐,推動產業換代與轉型升級,促進全市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常州地處長三角經濟帶,民營經濟十分發達。經濟總量位居全省第五位,人均GDP第四位,在同省有蘇州、南京、無錫、南通四座城市進入城市GDP萬億俱樂部,常州也正鉚足勁,在“十四五”期間沖擊萬億俱樂部。202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出爐后,全市常住人口為527.8萬人,十年間凈增人口68.6萬人,增長14.93%,年平均增長率為1.40%,人口增長量和增長率均位列全省第四位,人口總量占全省人口比重提升至6.23%,在省內排位由第十位上升至第七位,正是常州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吸引大量外來人口。第7次人口普查后,常州在2020年GDP總量為7805.3億元,人均GDP14.79萬元(按人口普查數據修正),人均GDP已超2萬美元。
在新時代,如何來評判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從單純的GDP數據去看,恐怕有失偏頗。判定經濟高質量發展應該是一組指標,高質量發展不僅僅指經濟的高速成長,還應該包含“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發展理念[3]。本文選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指標如表1所示。

表1 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
(1)專利申請和授權數量穩步增長
“十三五”期間,專利申請數量依次為2016年43860件、2017年33973件、2018年41858件、2019年47849件、2020年58236件;專利授權數量依次為2016年17790件、2017年16423件、2018年為23334件、2019年為24858件、2020年為41321件;萬人專利授權數依次為2016年為37.79件、2017年為34.81件、2018年為49.35件,2019年為52.49件、2020年為87.25件。從數據來看,五年間常州申請專利和授權專利數經歷了2017年短暫下滑外,之后的幾年又逐步提高,專利授權成功率穩步提升,在2020年達到70.95%;萬人擁有專利授權數也從2016年的37.79件增長到2020年87.25件,五年累計增長130.88%,年均增長23.36%。
(2)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數量增長較快
常州“十三五”期間的高企認定數量2016年105個、2017年178個、2018年655個、2019年416個、2020年1141個。從數據來看,2018年后常州高企認定數量有了飛躍式地發展,在2020年達到最高峰,當年認定數為1141個,當年通過率為66.5%,通過率位列全省第一。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數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當地企業的科技創新水平。
(3)R&D支出與GDP占比不高,經濟創新活力不夠
2016年至2019年常州R&D經費(研發支出)GDP占比數據依次2.69%、2.76%、2.87%、2.99%,數據顯示研發投入強度逐年提高,2021年常州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20年常州研發支出占GDP比重將超過3%。先看江蘇省的數據,2016年至2020年五年間江蘇省R&D經費支出12301億元,平均每年2460億元,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由2.61%提高到2.82%[4]。與江蘇省的數據對比,常州的研發投入強度比全省平均水平略高,與常州經濟在全省的位次相匹配。2018年韓國的R&D經費支出與GDP占比達4.5%,上海市在2018年R&D經費支出與GDP占比達到4.16%,2018年全國R&D經費支出與GDP占比僅為2.18%,常州研發投入強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低于上海,更低于韓國,顯示經濟的創新活力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但與先進地區和發達國家相比有差距。
(1)經濟實力持續增強
在“十三五”期間,經濟總量2016年為5752億元、2017年為6478億元、2018年為6897億元、2019年為7401億元,2020年為7805.3億元;這五年年均GDP增長率分別為8.91%、12.62%、6.47%、7.31%、5.46%,五年累計增長35.04%,年均增長率7.93%。反映一個地區經濟實力人均數據更有說服力,“十三五”期間常州人均GDP依次為122264元、137459元、146030元、156390元、165017元,年平均增長7.78%,人均GDP突破2萬美元,達到中等發到國家水平。(為便于比較,人口數據仍采用當年統計年鑒數據)
(2)人均財政收入穩步增長
“十三五”期間,常州公共預算收入依次為2016年480.3億元、2017年為518.8億元、2018年為560.3億元、2019年590億元、2020年為616.6億元;人均數據依次為2016年10201.78元、2017年為10997.82元、2018年為11849.17元、2019年為12457.77元、2020年13019.43元,五年間人均財政收入累計增長27.53%,年均增長6.29%,增速略低于人均GDP增長率,經濟增長質量較高。
(3)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穩步增長,經濟有活力
“十三五”期間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穩步增長,2016年至2020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分別為1863億元、2054億元、2227億元、2402億元、2421.4億元,“十三五”期間常州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數據依次為2016年39571元、2017年43542元、2018年47096元、2019年內50718元、2020年51128元,人均消費支出逐年增長,五年累計增長29.2%,年均增長率6.62%,增速高于人均財政收入增長率低于人均GDP增長率,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逐步增大。2020年增速下滑明顯主要是受新冠疫情影響,僅增長0.81%,致使五年平均增速受累。
(4)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服務業成為經濟主體
從產業結構來看,“十三五”開局之年2016年,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例為2.6∶46.5∶50.9,到2020年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調整為2.1∶46.3∶51.6。2020年相較于2016年,第一產業、第二產業比重繼續下降,第三產業比重上升,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服務業主導的經濟逐步形成。
“十三五”開局之年2016年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就業人口結構比例為10.7%、50.5%、38.8%,2020年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結構比例為8.9%、44.1%、46.9%。從數據來看 “十三五”期間第一、第二產業就業人數比例都呈現不同程度下降,第三產業就業人數比例也呈上升趨勢,逐步成為吸納新增就業人口的主要產業,產業結構更為合理。
(1)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環境質量不斷改善,“十三五”期間數據來看,PM2.5濃度除在2018年有反彈外,其余年份都呈現下降趨勢,2020年全市PM2.5濃度為40微克/立方米,相比2019年下降14.9%,創有監測記錄(2013年)以來最好水平;空氣質量優良率穩定在60%以上,2020年更是達到80.3%,比上年提升13.5個百分點,改善幅度位列全省第一。
(2)綠色建設持續推進
“十三五”期間常州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數據依次為2016年14.5平方米、2017年內14.9平方米、2018年12.2平方米、2019年13.4平方米、2020年14.3平方米,從數據來看,人均公園綠地在2016年、2017年呈現上升趨勢,2018年年突然下降,隨后三年緩慢上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還不及2016年、2017年。常州目前的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尚不及全國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4.8平方米(2020年)。
(1)外貿依存度穩中有降
2020年全年按人民幣計價,完成進出口總額2417.3億元,增長3.7%,其中出口1796.9億元,增長3.3%;進口620.3億元,增長4.8%,進出口總額占GDP比重為30.97%。“十三五”期間進出口數據可見常州在“十三五”期間進出口金額穩步增長,進出口總額GDP占比穩定在30%以上,對外開放水平高,在2018年達到最高點32.86%后,2019年、2020年有所下降,這與“雙循環”戰略背景相適應。
(2)實際利用外資穩步增長
2020年全市實際到賬外資27.2億美元,增長8.6%,到賬額位列全省第四,人均實際使用外資位列全省第一,“十三五”期間常州實際利用外資分別為25億美元、25.5億美元、26.1億美元、26.3億美元、27.2億美元,也是穩步增長,人均數據依次為531.01美元、540.56美元、551.96美元、555.32美元、607.69美元。從數據來看,常州人均利用外資水平穩定在530美元以上,特別是2020年在中美貿易摩擦及新冠疫情雙重影響下,人均利用外資逆勢增長,足以反映常州經濟對外開放水平較高。
(1)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升,居民收入占比偏低
“十三五”期間常州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跟隨經濟增長步伐逐年提升,從201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8435元增長到2020年常州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2080元,2020年同期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2189元,比全國平均水平高61.8%。“十三五”期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比重穩定在31%左右,達不到全國平均的40%左右,更與發達國家50%以上有很大差距,說明常州創造的經濟價值中居民分配的比例偏低。
(2)公共衛生水平不高
在衛生健康事業上,“十三五”期間萬人擁有床位數據依次 為2016年53.14張、2017年55.17張、2018年56.32張、2019年59.8張、2020年61.87張,從數據來看萬人擁有床位數均逐步提升,五年間累計增長16.43%,年平均增長率為增長率3.88%,不及同期經濟增長率,人均數據還不及全國平均數64.6張(2020年),離發達國家的萬人600張更是差距很大。
“十三五”期間是常州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產業轉型升級、人民物質精神生活水平持續提升、生態文明環境明顯改善的五年,在經濟高質量發展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但在科技創新、生態綠色發展、共享和諧方面仍需加強。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是一項系統發展工程,常州市的“十四五”規劃已經明確提出推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十四五”期間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設“強富美高”新常州的關鍵時期。本文分析了常州“十三五”期間的經濟高質量發展現狀,在國家經濟“雙循環”戰略的大背景下,常州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從以下方面采取應對措施。
國家經濟“雙循環”的內涵就是要構建內循環為主的國際國內雙循環經濟體系。在過去的經濟建設中,常州地處長三角經濟區域,主動參與國際大循環,在“出口導向戰略”下實現了經濟高速發展。時過境遷,現國際環境發生的很大變化,在金融危機和新冠疫情的沖擊下,西方發達經濟體的經濟也大不如從前,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當前國際大循環的經濟動能也明顯減弱,中國經濟也已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如此大的經濟體量,單靠國際循環是無法支撐的,黨中央適時提出了“雙循環”的戰略,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就要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
以“雙循環”戰略促進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就要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雙循環的發展戰略,基礎是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目的是以內需市場支撐本土企業自主創新、進而贏得未來發展優勢[5]。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就需要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就要拉動國內的消費需求,我國經濟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20年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常州作為發達地區,人均GDP早已突破2萬美元,在全國所有大中城市中排名第七位,已達到發達經濟體的水平,人均GDP的優勢,說明常州在擴大內需上潛力巨大。相較于人均GDP水平,常州的人均居民收入水平并不高,2020年全國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常州排名所有大中城市第十九位,相較于人均GDP排名要低不少,居民人均收入占人均GDP比重僅有31%,低于全國平均水平40%,要拉動內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是必須的。
在“十四五”期間,常州要多舉措提高居民收入,構建完整內需體系,促進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可以鼓勵企業提升員工收入水平,給予民營企業公平的營商環境,從金融、稅收等渠道扶持企業成長,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激發企業活力;建立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合理增長機制,確保城市中最低收入者收入與城市經濟發展同步;利用現有的稅收優惠政策,讓居民充分享受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培育城市中產階級,這是消費的主力軍。
過去40年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改革開放基本國策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為應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黨中央提出“雙循環”經濟戰略,并不是要否定開放,而是要在經濟全球化遭遇挫折的背景下,通過調整外向型發展戰略,建設更高水平的開放體制,維護國家的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安全,更好地促進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常州作為經濟發達的工業明星城市,更要更新開放觀念,在對外開放上通過積極參與全球經濟體系變革,重塑國際合作和競爭優勢。常州作為外向經濟的排頭兵,要更新對外開放的觀念,積極參與國家“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支持高水平企業走出去,培育一批具有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本土跨國公司[6]。
在“經濟雙循環”戰略背景下,常州主動融入,暢通經濟循環。在對外開放方面,要高水平地參與國際循環,充分用好“進博會”“廣交會”“高交會”等重要展會渠道,在穩步擴大關鍵零部件等稀缺產品進口規模的同時,大力發展擁有高技術、高質量、高附加值的“三高”產品出口,提高經濟對外開放質量,促進供給鏈和需求鏈參與國際循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在外資的使用上,堅持招商引資與人才引智互動,提升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加大對世界500強企業的引資力度和強度,吸引優質資本更多投向智能制造領域;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提升國內外合作園區能級,發揮中以、中德、中瑞、中歐、蘇澳等合作園區的平臺作用,更多引進先進技術、關鍵設備、管理經驗,吸引全球創新要素向園區集聚[7]。充分利用國家建設江蘇自貿試驗區的機遇,常州要主動對接,提升跨境貿易的便利度,擴大對外開放水平[8]。
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本質在于創新,創新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常州要以“雙循環”戰略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是第一動力。圍繞經濟高質量發展目標,常州必須依靠科技創新,提升在產業分工和產業鏈中的地位,引領產業轉型升級。
常州市產業結構傳統制造業占比很大,企業利潤空間有限,在提高員工收入水平的動力和能力都不足,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消費,不利于擴大內需。世界經濟發展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須具備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和擁有自主創新體系的高端制造業以及生產服務業。常州要加大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推動本土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產學研深度合作的創新發展體系。出臺企業創新的財稅金融優惠措施,鼓勵企業加大創新投入,支持龍頭企業建立研究院。依托常州現有的產業集群優勢,著力壯大科技企業集群,打造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上市企業等一批行業有影響的企業,具備自主創新能力和研發能力,盡快形成一批“專精特新”的行業龍頭企業。
長期以來,全球產業的價值鏈都是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主導,在當今世貿易格局中,中國被壓制在全球產業鏈的終端乃至底端。要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要通過“經濟雙循環”戰略的國內大循環提供的內需支持,來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常州作為制造業城市,也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底端,附加值較小,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要扎實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
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要重視產業的升級換代,不能盲目追求GDP的增長,該淘汰的落后產能要堅決淘汰,同時要注重培育新興產業,用來承接淘汰落后產能而富足的資本和人力資源,改變經濟增長方式。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9]。以改善生態環境為核心,樹立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綠色發展理念,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經濟高質量發展要的是綠色低碳,不再是粗獷式發展,高能耗高污染顯然是不合時宜的。“十四五”期間常州要降低能耗,堅決化解過剩產能、淘汰落后產能和壓減低端低效產能,強化能耗、水耗、環保等硬約束,加速傳統制造業的綠色轉型,嚴格PM2.5和臭氧濃度的“雙控雙減”,強化以“畝產論英雄”的政策導向,構建制造業企業資源集約利用綜合評價機制,加快傳統制造業的綠色改造,不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單位GDP的能耗值。在綠色低碳發展上,要強化政府監管的作用,增強全社會的生態環保意識,擴大公眾參與,共同推動綠色發展。
“雙循環”經濟戰略需要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擴大內需解決居民的后顧之憂,讓居民敢于消費,就必須在共享和諧發展上下大力氣。常州針對自身在共享和諧發展數據上的短板,加快健全覆蓋全體市民、城鄉統籌、公平統一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全面提升全市公共健康服務水準,推動大醫院建設新院區,增加醫院病床數,提高萬人擁有床位數量,大力發展智慧醫療,積極開展“智能+互聯網+醫療健康”便民惠民活動,推動共享和諧發展。
綜合上述分析,目前我國經濟正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順應經濟發展之大勢選擇“雙循環”發展新格局,正是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必然選擇,“雙循環”經濟戰略有利于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常州要高質量的發展經濟,需要積極擁抱“雙循環”經濟增長模式,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來擴大內需,加大國際間交流合作、擴大對外開放,同時積極依托長江經濟帶、江蘇自貿區等已有的區位優勢,積極參與全球分工協作鏈、產業鏈和價值鏈,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帶領常州產業向高端邁進,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現代金融和人才資本的力量,堅持綠色低碳發展,在公共健康服務、綠色建設等民生項目上加大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