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胡銘 徐盼 沈潔 邵小青 趙康 盧姍
(1.江蘇省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護理部,徐州 221116;2.江蘇省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骨科,徐州 221116;3.江蘇省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麻醉科,徐州 221116)
“互聯網+護理服務”指的是醫療機構利用本機構注冊護士,借助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和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以“線上申請、線下服務”的模式為出院患者、罹患疾病且行動不便的人群提供護理指導和健康咨詢等服務[1]。2020 年12 月8 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推進“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工作的通知》[2],要求各省(區、市)結合實際情況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工作。全國第四次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顯示,我國有1.5 億老年人罹患慢性病,占老年人口總數的65%,其中失能老年人超過4 000萬[3]。人口老齡化對醫療、護理等服務提出了更大的剛性需求,高效、便捷的護理服務迫在眉睫。
近年來,“互聯網+護理服務”已成為護理工作者研究的熱門話題,研究者較多關注“互聯網+護理服務”發展的現狀與困境、護士對上門服務的意愿和患者的需求等內容,對于“互聯網+護理服務”的開展為患者家屬帶來的心理上、情感上的體驗研究較少。江蘇省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自2020 年10 月起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本次研究從患者家屬角度出發,對10 名接受“互聯網+護理服務”的患者家屬進行面對面訪談,以了解服務過程中患者家屬的感受和體驗,為完善“互聯網+護理服務”提供參考。
采用目的抽樣方法選取2020 年10 月—2021 年8月預約江蘇省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互聯網+護理服務”的10 名患者家屬作為訪談對象,受訪者的一般資料見表1。

表1 受訪者一般資料
納入標準:(1)年齡≥18 歲;(2)理解和溝通能力正常;(3)自愿參與本次研究。研究樣本量以受訪者的資料重復出現,且資料分析不再呈現新的主題、即資料飽和為標準。
1.2.1 資料收集
本次訪談由江蘇省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的2 名護理專業碩士研究生和1 名護理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共同完成。訪談前,研究者在政策解讀、文獻回顧的基礎上初步制訂訪談提綱,并對2 名患者家屬進行預訪談,根據預訪談結果形成最終訪談提綱。提綱內容包括:(1)請談談您所了解的“互聯網+護理服務”是什么樣的;(2)請談談您選擇“互聯網+護理服務”的原因;(3)請談談您對“互聯網+護理服務”的實際感受;(4)請提出您對“互聯網+護理服務”的意見和建議。
采用半結構式訪談法,確保訪談環境安靜,私密性較好。訪談過程中,研究者認真傾聽,鼓勵受訪者充分表達意見,不隨意打斷受訪者的陳述,觀察并記錄受訪者的非語言表達情況,例如語氣、動作和表情等。采用循序漸進式的方法引導受訪者表達更深層次的感受,遇到的問題,需求和意見建議等。每次訪談時間約為30~45 min。
1.2.2 資料分析
訪談結束后,研究者在24 h 內將訪談錄音逐一轉錄為文字,資料分析采用Colaizzi 現象學七步分析法[4],分析、歸納和提煉主題。
1.2.3 質量控制
(1)綜合考慮年齡、學歷、職業和護理服務項目等因素選擇本次訪談的受訪者;(2)訪談過程由1名具有質性訪談經驗的研究者完成,該研究者同時參與資料分析與訪談,確保訪談資料的真實性和有效性;(3)訪談資料與分析結果采用三角交叉檢驗法進行審核,并由課題組成員共同參與討論確定;(4)將整理后的受訪資料及時反饋給受訪者,由受訪者核實資料內容。
對訪談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后,共提煉出4 個主題。
本次訪談中,共有8 名受訪者提到了上門護理服務的便利性,部分受訪內容如下。
受訪者A:“我爺爺得了癌癥,需要化療,他血管不好,一直都是在胳膊上留針,護士說這個針可以保護血管,防止化療藥物外滲,原本需要定期去醫院護理的,現在護士可以上門服務,真的太好了。”受訪者C:“我媽臥病在床很多年了,一直需要留置胃管和尿管,以前每次換胃管、尿管都要請假帶她去醫院,我家住得遠,實在不方便。第一次聽說還能上門服務,在手機上提前下單就可以了,太方便了。”受訪者J:“我女兒在家帶二寶不方便出門,以前大寶生病去醫院,都要一大家子人跟著,還要帶奶瓶、尿不濕,太麻煩了。現在用手機可以直接預約上門護理,實在太方便了(開心的表情),真希望醫院以后能多提供這樣的服務(女兒在旁邊點點頭)。”
本次訪談中,共有3 名受訪者提到了上門服務的護士技術有保障。
受訪者B:“上門服務的都是大醫院的護士,我們很放心,一點也不用擔心操作不規范的問題。”受訪者C:“上門的護士都很優秀的,上次來的就是我媽住院那個科室的護士,好像還是專科護士,經驗很豐富,操作也很熟練,大概也就十幾分鐘的時間,胃管和尿管都更換好了,而且還給我們說了很多注意事項,服務態度很好。”受訪者G:“我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第一次預約護士上門服務,結果發現護士操作很熟練,很快就完成了,和在醫院里一樣,讓我刮目相看。”
本次訪談中,共有3 名受訪者提到了上門服務的局限性。
受訪者C:“留置尿管挺方便的,但如果想做相關檢查還是比較麻煩。上次留置完尿管以后,還想再化驗一下小便,但護士說暫時還沒法開檢查單,好像相關的檢查內容和醫院系統沒有對接。”受訪者E:“我當時問了護士,她說目前不能提供上門輸液服務,開藥、輸液的話還是要到醫院去,我覺得這樣不太方便,希望以后能拓展一下上門服務的范圍。”受訪者F:“護士只能上門給置管的地方換藥,如果要重新放這樣的管子或者拔掉管子都需要再去醫院,要是醫生和護士能一起上門就好了。”
本次訪談中,共有5 名受訪者提到了費用支付的局限性。
受訪者D:“現在通過手機預約上門服務,產生的費用也是通過手機支付,并沒有和醫保系統對接上,所以不能報銷,我覺得這一點還需要再改進。”受訪者E:“現在護士可以上門進行抽血,這一點確實比以前方便多了,但是還需要先到醫院掛號,找醫生開檢查單和繳費后,才能在平臺上進行預約,要是所有步驟都能在手機上完成就好了,希望能盡快實現吧(期待的神情)。”受訪者F:“感覺手機支付有點麻煩,尤其是費用還分好幾個部分,交通費、材料費還有服務費什么的,要是能直接用醫保卡支付就好了,方便還不用自己另外掏錢。”受訪者H:“之前預約其他醫院的護理服務,價格和你們醫院的不一樣,你們的收費標準都是自己定的嗎?”受訪者I:“說實話,我覺得其他都挺好的,就是費用不算便宜,要是能和醫保對接就好了。”
相關研究指出,公眾對“網約護士”的服務總體上持較為積極的態度[5]。本次訪談顯示,受訪者普遍認為帶家人去醫療機構看病需要耗費的時間、人力和經濟成本都比較高,而“互聯網+護理服務”的開展為他們提供了較大的便利。為規范“互聯網+護理服務”的管理,江蘇省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護理部加強了對“網約護士”的培訓、考核和資質認證,制訂并不斷完善相關制度、流程和預案,提升護士的應急處置能力。本次的受訪者也認為上門提供服務的護士均為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服務技術有保障。
全國各地試點“互聯網+護理服務”的醫療機構均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試點精神為指導,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將需求量大、醫療風險低和易操作的服務項目列入上門護理服務中[2,6]。由于護士執業范圍和處方權準入資質所限,目前暫不能提供諸如靜脈輸液、靜脈注射等上門服務,也無法在上門服務的過程中開具處方,導致“互聯網+護理服務”內容存在一定局限性[7-8]。建議政府和醫療機構適當放開護士的部分處方權,同時聯合其他健康相關產業共同開發相關服務項目,滿足患者全方面、全周期的服務需求。
3.3.1 費用支付
考慮到時間、交通成本和服務成本等,“互聯網+護理服務”的收費標準一般高于在醫療機構就診時該項服務的收費。由于我國大部分省市未將“互聯網+護理服務”費用納入醫療保險[9],對于大部分慢性病患者而言,放棄醫保而選擇自費的“互聯網+護理服務”會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其家庭經濟負擔。本次訪談中,受訪者D、F 和I 也提到,希望付費系統能和醫保對接。建議將“互聯網+護理服務”的支付納入醫保報銷范圍,并由政府適當進行費用補貼,提升患者對上門護理服務的接受度。
3.3.2 信息互聯互通
“互聯網+護理服務”的發展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持,尤其是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和互聯網等[10-11],由于目前大部分醫療機構的信息系統并未互聯互通,醫療機構之間、醫療機構內部的信息共享與交換程度較低[12],這也成為了“互聯網+護理服務”的主要技術障礙。本次訪談中,受訪者E 和G 也提到,他們無法在同一個平臺上完成掛號、開具檢查單、繳費、預約護士上門采血、留置尿管等一系列流程。建議醫療機構管理者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優勢,實現醫療機構、護士和患者之間必要的信息標準化、流通和共享,提升“互聯網+護理服務”的效率和質量。
高質量的患者就醫體驗是優質醫療護理服務的核心內容,期望需求會影響患者和家屬的滿意度[13-14],醫療機構管理者應高度重視患者及其家屬的就醫體驗,積極提供高質量的“互聯網+護理服務”。本次研究顯示,“互聯網+護理服務”方便惠民,獲得了患者及其家屬的普遍認可,由于運行時間尚短,其功能和運行方式還需進一步完善。本次研究的受訪者均為接受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互聯網+護理服務”的患者家屬,樣本來源存在一定局限性,且由于預約服務項目相對集中,可能與普遍情況有一定差別。今后將進一步對患者本人的服務體驗進行多中心研究,以期不斷完善“互聯網+護理服務”功能,提升患者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