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李先海是四川雕塑界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第十一屆全國美展雕塑銀獎得主,其木雕藝術具有明確的個人主旨與人文關懷,有區別于同類藝術家的優秀品質與學術價值,他以高度的文化自覺來完成他的藝術使命。基于李先海木雕藝術的發展,對李先海木雕藝術的藝術感染力、造型特點、故事性、地域性、人文關懷、工藝特征、學術價值等七個藝術特征進行深入探討研究,站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的高度,闡述李先海木雕藝術是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的現實呈現。
關鍵詞:李先海;木雕;藝術特征
第一次看到李先海的雕塑作品《苦旅共甘泉》,筆者就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因此作品與李先海相識。該作品所具有的真實的藝術感染力、扁長化的夸張造型、重現往昔的故事性、川味十足的民間地域性、借木寄情的家國情懷、榫卯結構的巧妙銜接、非學院派的烏木啟示等,都值得我們深入探究。李先海是重慶奉節人。渾厚悠長的巴山蜀水給了他堅韌寡言的深沉性格,積淀深厚的巴蜀文化給了他足夠的文化基因,多磨多折的生活經歷給了他表達生活的創作緣由,非學院的藝術形式給了他廣闊的表現空間,家國情懷給了他難舍的精神家園。
一、與木雕結緣
李先海在其藝術人生歷程中,遇到了他生命中可貴的兩個人:一是伯樂趙樹同,二是摯友魏靖宇。20世紀60年代轟動國內外雕塑界的《收租院》的作者之一趙樹同,三十多年前赴重慶奉節白帝城完成大型泥塑創作《劉備托孤》。當時還未涉足藝壇的文藝青年李先海帶著自己滿意的作品前來請教,趙樹同看出了青年李先海蘊藏的巨大藝術潛力,極力鼓勵李先海大膽創作。之后,李先海每天下班就到趙樹同的工作場地看他做雕塑,還請教學習了諸多問題。1999年,趙樹同力推李先海早期作品《小川戲》參加第九屆全國美展,果然不負眾望,該作品入選第九屆全國美展并獲優秀獎。此次獲獎給了李先海巨大鼓勵,自此創作捷報頻傳,佳作不斷,榮譽紛至沓來,李先海逐步在全國雕塑界嶄露頭角,引起關注。作為李先海摯友的原白帝城文館所所長的魏靖宇提到,有一次李先海到他工作室,偶然從他收藏的一大堆陰沉烏木中發現了一件肌理特別的木頭,于是即興奏刀,很快就創作了一件貝多芬頭像,受到魏靖宇的大力肯定。從此,李先海便一發不可收拾,開始用陰沉烏木為自己的藝術說話。如果沒有與趙樹同、魏靖宇的獨特緣分,也許就沒有今天的李先海木雕藝術。
二、李先海木雕藝術特征
(一)真實的藝術感染力
李先海木雕所具有的真實的藝術感染力源自他對生活的細心觀察和體悟。他的早期作品《小川戲》,就是他剛來成都的所見所感。李先海在一次騎自行車回家的途中,偶遇街角被人群包圍賣唱的一老一小,老人是一位花甲之年的盲人,小女孩也只有七八歲,用稚嫩沙啞的嗓音唱著川中戲曲。隨著人們發出陣陣掌聲和起哄聲,小女孩低頭從地上撿起人們賞給的零錢,而這些錢還不夠兩人的晚飯錢。他們表演完后匆匆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只留下心酸的余音久久不能讓李先海的內心平靜,回去后他隨即創作了感人的《小川戲》。小女孩站在黑色的小木凳上,雙手攤開,張嘴高唱,老人坐在黑色高木凳上哀傷地拉著二胡,兩人一老一幼、一高一低、一站一坐,與黑色直線的木凳和棕色曲線的身軀形成強烈視覺對比,夸張扁平的軀體生動自然,表情神態傳神,令人淚目,既妙趣橫生又苦澀動人。這種真實的藝術感染力最終打動了眾多評委,使得此作品從眾多海選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第九屆全國美展優秀獎。此后李先海獲得的眾多榮譽,也都是基于他對生活的細心觀察和體悟。
(二)扁長化的夸張造型
扁長化的夸張造型是李先海木雕藝術獨具的藝術特征與符號。李先海早年對于材料的選擇其實是一種無奈,由于不可能選擇大料、好料,只是取邊角料、片料、碎料。也許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但實際上這并不是運氣,而是藝術上的一種開悟升華。世界雕塑進入現代后,出現了賈克梅蒂、布朗庫西等一批趨向表現意味的雕塑家,他們有意將表現物象整體拉長、扁平化、拙樸化、簡約化。不過,李先海的拉長扁平處理并非如此,而是因為在經濟上捉襟見肘無力購買大料。這種處理強化了形體夸張特征,反而使物象更加具有厚重空間感和空間聯想性,不但節約了大量木料,而且還更有表現意味。李先海通過拉長扁平的枯瘦視覺面貌呈現物象內在生機。中國傳統美學中有“丑中求美”“怪里求理”“率中求平常”的審美追求,而李先海的木雕就具備這樣的文化基因。《周易》中有“亢龍有悔”“白賁無咎”“高山附地,高附于卑,剛陽剝落”等著名的卦象,都說明一個道理,在枯朽處著眼,在扁平中追求一種豐盈。李先海顯然是從枯木的視覺感受中思考領悟到中國傳統藝術的獨特內涵的。正如他自己所說:“我很欣賞那時人們身上不屈的精神。日子雖苦但風骨猶在。人物外形的‘枯’、‘瘦’是表示當時生活的不穩定與清苦,但他們依然在努力地生活、學習。”對于中國的藝術家來說,藝術家不是要做世界的陳述者,而是要做世界的發現者,即超然于時間之外的真實存在者。因為藝術的主要功能之一就在于發現而不是記錄。從這個角度思考,李先海的作品更具有時空感,且發現了中國人的真實生命存在與永恒的精神價值。那些扁平夸張的造型加上烏木特有的材質美感,將觀者的心理拉向一種蒼茫的過去,使觀者的內心受到沖擊。通過直覺與往昔的觀照,創造一種永恒的心靈體驗與時空互換。李先海的雕塑形象源于世俗,卻脫盡了世俗煙火之氣,這種脫胎于民族雕塑造型的符號性極大地拓寬了內涵釋讀的空間,將生命的流逝瞬間成功轉變為生命的永恒呈現。
(三)重現往昔的故事性
在位于成都市三圣鄉白鷺灣濕地公園的李先海木雕藝術工作室里,筆者與他進行了深入且長時間的交流,得知他除了喜愛木雕藝術外,還博覽群書。他的妻子賀繼瓊說:“2009年第一次去北京是到宋莊,他在地攤上用家中僅有的3萬多元毫不猶豫地就買了幾大箱舊書。2019年1月8日受吳為山館長邀請到中國美術館舉辦個展,又買了很多書。我想給他買幾件像樣的衣服,他居然說衣服夠書不夠。”李先海說他本人非常喜歡閱讀品味巴金、老舍的經典著作,如巴金的《家》《春》《秋》《隨想錄》,老舍的《茶館》《駱駝祥子》《四世同堂》等,從這些經典著作中他吸收了很多文化營養。李先海之所以選擇表現民國往昔故事,與他曲折的生活經歷、尚古的文學喜好和無法割舍的家國情懷有很大關系。李先海通過木雕藝術把作為中國人的感人一幕記錄下來,告訴我們不能忘記過去,要在歷史的歲月中常常審視自己,觀照社會。
(四)川味十足的民間地域性
李先海木雕藝術具有川味十足的民間地域性特征,這是由于他本身就是四川人,也是源于他對四川大山大水、大喜大悲的蕓蕓眾生的深切理解與熟悉。臘肉、獨凳、蓋碗、撮箕……直接上刀,一氣呵成;老農、中醫、更夫、僧侶……惟妙惟肖,感人親切。這都源于李先海對蜀人生活的觀察體悟與積累,是他悲天憫人的內心表達。《四川老臘肉》《更夫》《曬場》《走街口》等都是川人川味具足的代表作品,再一次說明了藝術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真理。這些作品所具有的人性共通點反映出人生的苦樂參半與世態炎涼,李先海覺察到了,更表現到了,所以藝術仍然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而李先海的準備很充足。用卡耐基的名言來說即:“不為明天做準備的人永遠不會有未來。”
(五)借木寄情的家國情懷
李先海木雕藝術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借木寄情的家國情懷。他的木雕藝術因木而形,因形而變,因木而色,因色而變,因木而感,通過烏木把各種物象予以藝術加工再現。李先海借助既有材料與技術,利用雕痕、塑痕,使雕塑本體語言與木質材料之美得以凸顯。在李先海2006年創作的烏木作品《九·一八》中,一位憤懣的中年男人正拉著憂國憂民的小提琴曲,雖然雕刻物象只有一個人,但深刻感人的家國情懷撲面而來。整個木雕肅穆沉重哀傷,非常具有藝術感染力和歷史回溯感,使每一位中國人感受到了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際有志之士的正義氣節。木雕頭部留下的樸拙有力的刀刻痕跡,加上烏木自然生成的材質肌理與枯瘦軀干的巧妙重組,形成了強烈視覺沖擊與體塊對比。品此木雕,可體會到李先海那種借木寄情的家國情懷。
(六)榫卯結構的巧妙銜接
榫卯技術是李先海木雕藝術創作中常用的銜接制作工藝,是指在兩個木件上采用的一種凹凸結合的連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名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稱榫眼、榫槽),榫卯相互咬合,就可起到連接作用。這是中國古代建筑、家具及其他木制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榫卯結構是木件之間多和少、高與低、長和短之間的精妙組合,還可以有效阻止木件向各個方向扭動。榫卯結構多用于建筑及家具。榫卯結構應用于房屋建筑后,雖然每個構件單薄輕巧,卻在整體上能承受巨大壓力。這是中國人在建筑領域對世界建筑的重大貢獻,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產物。李先海是一位純粹的藝術家,既沒有穩定工作,也沒有固定收入。在他的工作室,筆者看到依然有大量的獲獎作品,他的妻子說有商人打算收購他全部木雕作品,但都被李先海婉言謝絕。甘于清貧的李先海不能大肆購買上等大尺寸整件烏木,所以他巧妙采用了木匠工藝中的榫卯結構對木雕進行架構重組,既容易拆分又方便組構,而且不會使整件木雕笨重易損。著名雕塑家、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為李先海在中國美術館的展覽定的個展名“匠心入木”,是對其作品最恰當的評價。
(七)非學院派的烏木啟示
學院派木雕通常采用整件木材進行創作雕刻,摒棄了中國民間傳統木雕的匠氣與重復工藝感。李先海的木雕采用的是極具巴蜀地域特色的烏木,這種材質在學院派木雕中并不常見。其銜接工藝又采用中國古建筑結構方式——榫卯結構,而且創作題材與表現手段都與學院派有明顯區別。但其作品創作又蘊含學院派藝術思想的精髓。他的木雕都有學院派推崇的形神兼備與雕刻語言,不匠氣,不重復,不做作,不迎合,繼承中和了優秀的雕刻語言和至高的人文關懷。李先海四次報考四川美術學院落榜反而成就了他非學院派的藝術高度,試想,如果他如愿考入四川美術學院,事業順風順水,生活美滿,就不可能創作出深刻的藝術形象,也就不可能成就他今天獨具的藝術。用法國文學家巴爾扎克的話說就是:“苦難對于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于能干的人是一筆財富,對于弱者是一個萬丈深淵。”苦難與憂患才是藝術家藝術成功的補藥。
(八)源自民間藝術的滋養
李先海的木雕藝術,既不同于學院派嚴謹的創作手法,也不流于世俗商業化的模式套路。他的藝術養分來自民間,而高于民間,是對民間蕓蕓眾生生命的禮贊,也是對人間煙火的濃縮提煉。他不追求商業上的成功,只在乎藝術上的至高提升和人文關懷,他用慈悲柔軟的內心賦予這些烏木以生命、靈魂,他不雕刻大人大事,卻偏偏關注普普通通的人民大眾。從木雕人物中,人們仿佛能夠看到自己的前世今生,一種厚重深沉的大愛從木雕中散發出來,沖擊碰撞著人們的內心。這是當代中國人的一種文化情懷,也是一種永遠存在的文化基因的物化呈現。他的木雕是對當代國人往昔歷史的深情回望,是對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詮釋,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的自然生成。
三、結語
李先海的木雕藝術,是習近平總書記文化思想中“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的自然生成。其文化自覺,就是對中華文化的地位、作用、發展歷程和未來趨勢的自知,對于歷史責任的主動擔當。文化自信,就是在對時代發展潮流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深刻把握中,對中華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對中華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李先海木雕藝術就是這一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的現實呈現。
參考文獻:
[1]李先海.我的創作隨想[J].美術,2009(10):67-71.
[2]四川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李先海雕塑藝術作品集[M].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
楊參天,碩士,成都師范學院美術學院副教授,四川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油畫學會會員,研究方向為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