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爻寒
數字技術的成熟應用,正在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也不斷培育出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業態、新模式的涌現,帶來了新的商機和市場空間,也為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和機會提供了可能。
從“數字福建”“數字浙江”到網絡強國、數字中國,一幅宏偉畫卷正在新時代中華大地上徐徐展開,并日漸綻放異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發展數字經濟,將其上升為國家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
《“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數字經濟邁向全面擴展期,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0%,數字化創新引領發展能力大幅提升,智能化水平明顯增強,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取得顯著成效,數字經濟治理體系更加完善,我國數字經濟競爭力和影響力穩步提升。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數字經濟就業影響研究報告》指出,數字經濟打破了時空界限,形成了協同、開放、多邊的經濟模式。新就業形態隨著數字技術發展而興起,技術進步為創造新的工作崗位、提高生產率及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務帶來了新機會。
據統計,自2019年4月開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陸續發布的4批56個新職業中,與數字經濟相關的新職業超過20個。《數字經濟就業影響研究報告》指出,數字經濟在創造新增就業、優化就業結構等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預測,到2025年,數字經濟將成為新型就業崗位的“孵化器”和“蓄水池”,“平臺型就業”“生態圈就業”不斷發展,“斜杠青年”新勢力不斷壯大。到2025年,數字經濟帶動就業人數將達到3.79億人。
如今,數字經濟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數字技術的成熟應用,正在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也不斷培育出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業態、新模式的涌現,帶來了新的商機和市場空間,也為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和機會提供了可能。
數字時代的新就業
大數據分析師陳俊偉和肖育民都是95后小伙子,大學畢業后經過兩三年的鍛煉,現在已成為公司的技術骨干。他們所在的公司是一家集合圖文、短視頻、達人直播、店鋪代播、品牌供應鏈等為一體的綜合性MCN機構。大數據分析師更為準確的稱呼是大數據工程技術人員,即從事大數據采集、分析、挖掘等技術研究,并加以利用、管理、維護和服務的工程技術人員。
電子競技指導員高欣入行的原因簡單又直接:“2019年我在一家外企實習,工作生活都比較規律,有較多的時間,我就開始收養流浪貓狗,前前后后收養的有13只。當時,每個月給它們打疫苗、吃飯就要花掉不少錢,我想多賺點零花錢。”就這樣,高欣開啟了一份與自己的興趣和愛好相結合的工作,成為了一名電子競技指導員。“剛開始的時候,我只是利用業余時間兼職,賺個1000元左右,剛剛好可以夠這些小動物的貓糧狗糧,后來就全職加入了,薪資待遇初步拿到4000元~6000元/月。”高欣說,“做這個工作我父母、親戚和好朋友是知道的,他們覺得只要是憑本事吃飯,用正當的職業技能賺錢就沒問題,也是支持我的。”
涉足數字經濟10余年,新疆某公司總經理丁國沖感觸最深的是新疆網絡環境的逐步優化,從業人員越來越多、越來越專業,品牌化更強。“數字經濟方興未艾,直播經濟也加快向生產領域延伸。企業將會為更多的電商企業做好服務,后期也會涉足跨境電商,助力新疆農特產品走出國門。”
繼傳統網購、線上點單外賣、線上叫車服務等首批享受數字經濟紅利的商業模式持續吸引“資本青睞”之后,數字經濟內部也在加速融合。一方面,網購、外賣等傳統線上購物模式加速優化整合;另一方面,直播帶貨、線上辦公、線上教育、線上健身,甚至過往的線下演唱會以視頻直播方式重回線上二度播放。
同時,數字經濟下的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就業功能不斷擴展,就業方式也日益多元化,新就業形態正在成為勞動者就業的重要渠道。
近幾年來,“遠程協助”“靈活用工”“組織賦能”等已成為高頻熱詞。隨著我國數字經濟的不斷發展,吸引大批青年從事相關新興職業,打破傳統用工制度,以靈活就業形態和線上線下融合方式,進行工作創新、職業創新、思維創新和生活創新等多種實踐,謀求個性體現與職業發展的統一,展現出青年就業心態演變的新趨勢。
如果說數字技術賦能傳統經濟,為其插上數字時代騰飛的翅膀,平臺經濟則為展翅起飛的各大經濟門類提供了可以自由翱翔的空間。
《2019-2020微信就業影響力報告》顯示,早在2019年,由公眾號、小程序、微信支付、企業微信等共同構成的微信生態所帶動的就業機會就達到2963萬個。《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報告(2021)》也顯示,微信生態在2020年衍生了3684萬個就業機會,同比增長24.4%。微信生態下的微信小程序、微信視頻號和微信支付等產品逐步形成一定規模的商業體系。
無論你身處何地,一個遠程會議就能把你拉入工作。技術的發展使得遠程辦公成為現實,諸如銷售代表、視頻主播、網絡客服、助理、設計制圖、互聯網開發工程師等崗位逐漸從集中辦公中脫離出來。很多公司針對一些崗位,如:設計、程序員、新媒體運營、視頻編輯等開始采用遠程辦公或混合辦公的方式。北京大學教授姚洋表示,遠程辦公對整個社會有3個方面的好處:降低企業的租賃成本、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率和減少交通堵塞。
同時,靈活就業依托互聯網平臺應運而生。其具有容量大、門檻低、靈活性強等特征,如外賣騎手、在線醫生、“到家老師”等,為人們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靈活就業人員已經達到2億人左右。這其中不僅涵蓋了傳統服務業的零工,還涵蓋了眾多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網絡主播、線上游戲培訓等新業態平臺的零工。
前程無憂《2022民營企業雇傭關系趨勢觀察》顯示,過去一年中,39.3%的受訪者從事過靈活就業/兼職;前程無憂《2022非正式雇傭調查報告》亦顯示,六成以上民營企業的非正式雇員數量在企業員工總數中超過了10%。同時,近四成民營企業表示2022年將增加非正式員工的雇傭。
《2022非正式雇傭調查報告》指出,民營企業非正式雇傭資深技術/專業人員的情況更多。中小企業占多數的民營企業對成本更敏感,對技術/專業人員的吸引和保留挑戰更多,傾向通過自由職業者或者兼職員工等獲得。
“新業態、新模式的涌現,帶來了新的商機和市場空間,同時也為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和機會提供了可能。”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汪浩表示,這客觀上為數字經濟和平臺經濟發展釋放了新的市場空間。
促就業的新引擎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對整個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人才是各行各業穩定發展的活躍動力,隨著數字經濟的飛速發展,也為勞動者提供了新的就業崗位及職業變遷,并伴隨著就業方向的轉變、就業形式的多樣和就業觀念的進步。
小到送餐機器人、數字電視、自動駕駛,大到智能安防、智慧園區、智慧城市、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5G產業,一個個新技術、新業態、新產品、新服務正悄然出現在我們熟悉的生活和工作中,一批批高端、前沿、具有影響力的數字技術應用領域也正在成為促就業的新引擎。
數字經濟就業按照就業內容可以分為數字產業化就業、產業數字化就業、數字化治理就業、數據價值化就業4大類。
數字產業化,就是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的市場化應用,推動數字產業的形成和發展。數字產業化的目的正是將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轉化為生產要素,通過信息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融合,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最終形成數字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簡而言之,數字產業化就是數字技術帶來的產品和服務,例如電子信息制造業、信息通信業、軟件服務業、互聯網業等,都是有了數字技術后才出現的產業。
產業數字化,就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的改造。也就是說,這些產業原本就存在,但在利用數字技術后,帶來了產能和效率的提升。研究成果表明,數字化程度每提高10%,人均GDP就會增長0.5%至0.62%。產業數字化以“鼎新”帶動“革故”,以增量帶動存量,通過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數字化治理通常指依托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和應用,創新社會治理方法手段,優化社會治理模式,推進社會治理的科學化、精細化、高效化,助力社會治理現代化,包括但不限于多元治理,以“數字技術+治理”為典型特征的技管結合,以及數字化公共服務等。
而數據價值化則是指以數據資源化為起點,經歷數據資產化、數據資本化階段,實現數據價值化的經濟過程,包括但不限于數據采集、數據標準、數據確權、數據標注、數據定價、數據交易、數據流轉、數據保護等。
數字經濟的發展以數字科技的發展為基礎。數字科技本身就是一個高速發展的門類,科學原理、技術突破和應用普及比其他學科門類發展更加迅猛。要保障數字經濟的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則需要更多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復合型人才。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報告指出,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9.2萬億元,成為穩定經濟增長的關鍵動力,由此帶來數字經濟就業規模的快速擴大。從總體結構上看,數字產業化就業崗位占比明顯高于同期數字產業化實現的國內生產總值占比,高端就業吸納能力強。從數字經濟結構上看,數字產業化領域招聘崗位占總招聘數量的32.6%,占總招聘人數比重為24.2%。
獵聘大數據研究院副院長邢振凱列舉了一組數據:2021年4月-2022年3月,金融、汽車機械制造、制藥醫療等行業數字化人才招聘需求分別增長44.04%、39.03%、32.96%。另一方面,隨著新興行業不斷崛起以及新職業快速涌現,復合型、中高端人才更受歡迎。此外,隨著技術的進步,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成為熱點,人才緊缺程度較高。其中,元宇宙領域新發職位數持續增長,2019年、2020年同比增幅分別為13.59%、14.60%,2021年更是實現職位數37.07%的大幅增長。
為了培養更多高水平的復合人才,2021年12月6日,教育部發布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關于印發《交叉學科設置與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明確了交叉學科的建設方案。“交叉”和“前沿”常常一同出現,反映出交叉的前沿性和前沿的交叉性。數字經濟的發展恰好具備交叉和前沿屬性。
另一方面,數字經濟作為集聚創新要素最多、應用前景最廣、輻射帶動作用最強的創新領域,具有充分的包容性。其在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也創造出更多具有包容性、靈活性的崗位。這些崗位大大降低了對從業者工作時間、地點、技能的約束,降低了就業門檻,而且通過行業資源的優化配置、生產效率的全面提升,有力地提升了從業者勞動報酬水平,既讓高技能人才實現了知識的高效價值轉換,也讓農民工、去產能工人等享受到更為充分的勞動回報。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龔六堂表示:“數字經濟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和就業形態,新技術的應用使得數字經濟時代下生產效率提高,增加勞動者收入和產品市場需求,加大企業的勞動力需求。”
縣域發展的新活力
年輕的霍建華曾是一位全職媽媽,長期在家照顧兩個女兒和老人。丈夫在外從事貨運工作。當她了解到假發鉤織的項目以后,積極參與學習,如今月收入已超過了2000元。這些假發將通過電商賣到世界各地。
一大早,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金泉社區居民陳朝鳳就在家里做起了飾品配件加工。她細心地把飾品配件逐一縫制到紙板上,做好一個成品能夠得到4元錢,可觀的收入和靈活的工作時間讓她對這份工作很滿意。“之前就在外面上班帶小孩,現在小孩子大了要回來讀書,就只能回來,他們車間在搞這個加工就帶回來做,在家能夠照顧小孩,又能補貼家用,挺好的。”陳朝鳳對這份工作心滿意足。
車間負責人申敏介紹:“我們也是借助東西部協作的平臺,在這邊做了一個愛心車間,我們的產品加工方式比較簡單、靈活,她們都可以帶回去做,解決了很多不能外出務工和帶小孩的人的就業問題。”車間啟動以來,解決了附近100多名群眾的就業難題,前來領飾品配件的群眾絡繹不絕。
“我從一名數據標注員開始干起,一點點了解這個行業,逐漸成長為一個小項目負責人,能夠帶領一個小團隊完成相應的工作。”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皮山縣數字經濟產業園內一家數字科技公司的95后職員熱孜宛古麗·麥麥提敏說。
從小在皮山縣長大的熱孜宛古麗·麥麥提敏大學畢業后,曾在河南省一家公司上班,2021年得知家鄉建起了數字經濟產業園,便選擇回鄉就業。“沒想到發展比較滯后的家鄉,也開始發展數字經濟了,我想為家鄉做點事。”熱孜宛古麗·麥麥提敏說。
2022年4月,回到家鄉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彭陽縣的大學生梁宏陽看到彭陽縣人社部門的招聘啟事眼前一亮:新建的寧南數字經濟產業園急聘大量員工。梁宏陽積極應聘,最終入職園區內某公司,由于勤奮努力目前已成為企業的業務組長。
“一根網線,就能在彭陽完成來自全國各地的訂單,帶動更多人就業。這對彭陽縣來說是一個新業態,將催生新的就業模式。”彭陽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事實上,數字經濟在賦能鄉村振興的基礎上,也在吸引著年輕人返鄉就業、創業。2022年5月17日,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縣域治理研究中心發布的《欠發達縣域數字化就業價值研究報告》顯示,數字化就業為年輕人返鄉、創業創造機會,對增強縣域經濟活力、增進當地家庭聯結、促進當地女性獨立發展產生了重要作用。
從“靠天吃飯”到“靠數據吃飯”,數字技術正在向農村快速延伸和滲透,為促進縣域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提供契機。
從阿里巴巴的“淘寶村”到騰訊的“為村”平臺,再到京東將客戶服務體系布局在江蘇省宿遷市,阿里巴巴在河北省邢臺市巨鹿縣、張家口市張北縣等地開展的“客服縣”建設試驗,目的都在于通過將數字產業鏈條和體系中受空間限制較小、勞動要素相對密集、科技含量不算很高的環節加以集聚并轉移到欠發達縣域地區,推動年輕人加速回流、返鄉就業,通過聚攏更多人氣、增添更強活力,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奠定更為堅實的人才基礎。
伴隨“東數西算”工程穩步推進,大數據運算存儲設施、互聯網企業客戶服務體系等數字經濟產業鏈條的部分環節,正在加速從東部向中西部轉移、從城市向縣域延伸,我國數字生產力和生產要素將迎來新一輪優化布局。未來,欠發達縣域能做的,絕不僅僅是打造幾個“客服縣”,而將有更多的想象空間。
中國新時代 2022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