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
隨著我國養老相關服務業和社會福利的飛速發展,老年人能力評估師正在成為越來越不可或缺的角色。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超2.6億人,占總人口比重為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超過1.9億人,占13.5%。
幸福美滿的晚年,是每位老年人的期盼,也是每個家庭的關切。面對龐大的老年群體日益迫切且多樣的照護需求,社會和人們對養老行業人才需求的呼聲越來越高,老年人能力評估師應運而生。
讓養老服務更周到
什么是老年人能力評估師?
2020年7月6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統計局向社會發布了包括“老年人能力評估師”等在內的9個新職業。老年人能力評估師是指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生活活動能力、認知能力、精神狀態等健康狀況測量與評估的人員。
為什么要將老年人能力評估師納入到新職業當中?南開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認為,老年人除了年齡、性別構成之外,還有健康、非健康、失能、非失能、生活自理、非自理以及失智等不同。“一句話,老年人能力是千差萬別的。”
老年人能力評估師這一職業,其實是伴隨我國養老服務日趨完善而出現的。老年人能力不同,所需要的照護也各有差異。科學評估老年人的能力狀況十分困難。老年人能力評估師這一新職業無疑將彌補這一短板。
評估師具體都要評估老年人的哪些能力?在民政部2013年發布的《老年人能力評估》行業標準中,包含了日常生活活動、精神狀態、感知覺與溝通、社會參與等方面,每個方面又有多項細分指標。比如,日常生活活動方面的評估中,就包含了是否“可獨立完成洗澡過程”、能否“獨立在平地上行走45米”等;精神狀態方面的評估,還包含“畫鐘測驗”,讓老年人畫一個圓形時鐘,并標注10點45分等。
《養老機構管理辦法》規定,養老機構應當建立入院評估制度,對老年人的身心狀況進行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確定照料護理等級。老年人能力評估,既為老年人、家屬和養老機構精準選擇養老服務提供了一把“尺子”,也為不斷提高養老服務質量提供了基本指引,有助于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更好地享受社會服務和社會優待。
目前,各地積極采用該行業標準,或根據該標準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綜合制定評估辦法和實施細則。如河北省發布的《老年人生活能力評估規范》、遼寧省發布的《老年人健康評估規范》等。
在此基礎上,許多專業養老機構也會根據服務特點、服務理念等因素升級自身評估標準。以北京為例。目前,入住北京市各家養老機構的每一位老年人,接受養老照護的第一步,都是進行能力評估。多個項目的分數加起來,經過評估,就可以判定老年人的能力等級了,分為能力完好、輕度失能、中度失能和重度失能4類。而老年人能力等級的評定是制定養老護理方案的依據,不同的等級會享受到不同的護理服務。
在推進養老服務業健康發展的過程中,老年人能力評估作為第一步為準確量化老年人真正需求與合理配置養老服務資源提供了依據,是實現合理化、規范化提供養老服務的需求。隨著我國養老相關服務業和社會福利的飛速發展,老年人能力評估師正在成為越來越不可或缺的角色。
老年人能力評估師存在較大缺口
老年人能力評估師職業化的背后,是巨大而緊迫的社會需求。
從我國近年來不斷推出的養老保障制度要求和發展康養產業的政策來看,養老機構星級評定與服務收費、公辦養老機構和失能老人政府補貼發放、社區和居家適老化改造、社保長護險、商業長護險第三方評估、互聯網+居家養老服務等都需要對老年人開展身體功能和健康狀況評估,針對不同需求區分為前置評估、定期評估、即時評估和復核評估等。
從定期評估需求看,目前全國有4000萬失能老人,按政策要求每半年要評估一次,一年就有8000萬人次的評估任務;從前置評估角度看,養老機構接收老年人必須要進行入院評估,以目前17萬多養老機構(設施)為基數,按平均每個機構配備10名評估人員測算,人才需求逾170萬;而伴隨著社保“第六險”長期護理險和商業長護險的全面推行,評估師新職業將創造出300萬至500萬個就業崗位,以滿足第三方評估業務迅猛增長的剛性需求。
中國勞動學會理事侯純輝介紹,“如果一名老年人能力評估師一年可以評估100人,那么1.9億人的周期性、即時性以及復核評估則需要近200萬名評估師提供服務。老年人能力評估人才還是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推行的剛性需求,而目前從業者不到10萬人。相關調查顯示,3年~5年內,該行業人才需求將超過300萬人。”
市場有實實在在的需求,為什么還會有這么大的缺口呢?
業內人士表示,養老行業及其相關專業都比較新,社會對職業和行業的認可度不高,行業發展水準也參差不齊,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養老行業人才的流失。
以行業標準為例。在老年人能力評估師職業確立前,養老服務機構是從內部護理人員、管理人員中,自行選拔或培養能夠兼顧評估工作的“養老評估員”,這些評估員因缺乏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和規范的職業技能培訓,導致養老服務機構和老年人及其家屬經常出現矛盾糾紛。
2020年12月29日,《老年人能力評估師國家職業技能標準》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正式頒布實施。職業技能標準的印發為老年人能力評估師職業技能鑒定提供了依據。“作為一個國家新職業的確立,職業標準的頒布僅僅是提供了新職業從業人員培養、等級認定的基本依據,距離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考試和認定發證工作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老年人能力評估師國家職業標準的牽頭制訂單位國合天宏集團職教中心負責人韓蕾如是說。
思德庫研究院院長田蘭寧在工作中還發現,許多不同專業背景的人參加老年人能力評估師的培訓,在拿到培訓證上崗之后,往往傾向于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如醫生出身的人拿到評估師證后,遇到問題時僅僅從醫生的角度來考慮,但這往往解決不了問題。她認為人才培養需要更多的維度。
為養老服務業培養專業人才
“家家都有小,人人都會老。”有關部門預測,“十四五”時期,全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人,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這一轉變,必將對經濟增長、科技創新、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等各方面提出新挑戰新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制定人口長期發展戰略,優化生育政策,以“一老一小”為重點完善人口服務體系,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作為支撐老年人幸福晚年的重要力量,養老護理人才肩負著我國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使命。然而,與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專業化養老需求相比,我國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尤其是高素質專業人才隊伍仍存在數量短缺、專業能力不強、社會地位偏低、流失率較高等問題,這成為制約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
為了破解這一難題,當前,政府、社會、學校等多方正在努力,進一步加大養老服務業人才培養力度,加快養老服務業人才培養步伐。
例如,在江蘇省,2022年5月,江蘇省民政廳印發通知,決定在全省培育設置一批省級養老服務人才培養實訓基地。據介紹,江蘇省級養老服務人才培養實訓基地是具備養老服務領域理論研究、科研教學、職業規劃、技能提升、崗位培訓等綜合性功能的實訓機構,實訓對象包括養老護理員、老年人能力評估師等養老服務技能人才。青海省促進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年輕化、專業化、職業化發展,推進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繼續教育、實習實訓“四位一體”的養老從業人員教育體系;探索建立崗前培訓、崗位培訓、職業技能培訓遞進機制,加強養老服務專業教育與實踐應用相結合。
促進養老行業的發展,破解養老人才缺乏的難題,學校的培養十分關鍵。
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大學副校長張鳳寶曾在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建議,在普通高校設立“老年服務管理”本科專業。
2020年,江蘇省民政廳和南京中醫藥大學合作共建全國首個本科起點的養老服務管理學院,通過合作共建,資源共享,開展老年醫學、老年護理、老年康復、養老服務與管理4個專業(方向)的高層次專業人才培養,本科、研究生階段同步開始招生,將為江蘇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人才支撐。
2022年,西安文理學院新增了養老服務管理專業,成為陜西省唯一設立養老服務管理本科專業的高校。據悉,養老服務管理專業屬于教育部特設專業,該專業立足西安、面向陜西,培養具備管理基本理論和方法,具有較強現代養老服務管理專業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康養結合管理型人才。
同一年,甘肅省河西學院同樣新增了養老服務管理專業,為甘肅養老事業培育高層次管理人才。
如今,養老服務業成為人們眼中具有潛力的“朝陽產業”。中信建投研報指出,2018年我國老齡產業市場規模達6.57萬億元,預計2022年將達10.29萬億元。可以預見,養老行業人才將大有可為。
中國新時代 2022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