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黃
在數字經濟就業群體日益龐大的同時,新就業形態從業者勞動關系認定難、職業保障缺失等問題也引發了社會關注。
·
隨著數字經濟和平臺經濟的迅速發展,催生了一批新就業形態和靈活就業崗位,如網約車司機、物流快遞員、外賣送餐員、在線醫生、帶貨直播主播等,成為數字經濟下重要的就業趨勢。
此前,曾有媒體報道,一位95后廣東高校應屆畢業生通過在上海某社交平臺上為其他用戶創作個性化虛擬頭像,成為了一名“捏臉師”,最高月收入達4萬元,引發了廣泛討論。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年底,我國靈活就業人員已達到2億人,其中從事主播及相關從業人員160多萬人,較2020年增加近3倍。
有另一份報告指出,90后和00后的靈活就業者占比超過50%,年輕人成為靈活就業群體主力。在他們職業選擇的變化背后,有就業觀念的改變等因素,一些新職業就是在新業態新模式下產生的。
在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新職業、靈活就業的話題也是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焦點。全國人大代表李東生非常看好新就業形態的積極作用。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認為,平臺化、靈活性的新就業形態具有就業容量大、進出門檻低、靈活性和兼職性強等特性,可形成“蓄水池”與“緩沖器”,在勞動力市場中與標準化就業相互補充。
但在數字經濟就業群體日益龐大的同時,新就業形態從業者勞動關系認定難、職業保障缺失等問題也引發了社會關注。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向東就曾指出,靈活就業對當前的就業服務和社會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0年以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對新就業形態的支持政策:
2020年4月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印發《關于推進“上云用數賦智”行動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鼓勵發展共享員工等靈活就業新模式,充分發揮數字經濟蓄水池作用。
2020年5月22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談到2020年發展目標和下一階段工作總體部署時指出,各地要清理取消對就業的不合理限制,促就業舉措要應出盡出,拓崗位辦法要能用盡用。
2020年5月22日,《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對低收入人員實行社保費自愿緩繳政策,涉及就業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全部取消,合理設定流動攤販經營場所。
2020年7月6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統計局向社會發布了包括“區塊鏈工程技術人員”“互聯網營銷師”等在內的9個新職業。
2020年7月1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等13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明確提出支持微商電商、網絡直播等多樣化的自主就業、分時就業,大力發展微經濟,鼓勵副業創新,支持建立靈活就業、共享用工服務平臺。
2020年7月22日,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強調:“要取消對靈活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引導勞動者合理有序經營。”“過去很多人一講就業就是‘固定工’,現在要轉變這種觀念。”
2020年7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的意見》,強調個體經營、非全日制以及新就業形態等靈活多樣的就業方式,是勞動者就業增收的重要途徑,對拓寬就業新渠道、培育發展新動能具有重要作用;提出要拓寬靈活就業發展渠道、優化自主創業環境、加大對靈活就業保障支持。
2020年9月30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發布《關于做好共享用工指導和服務的通知》,支持企業間開展共享用工,并對共享用工期間的工資發放、工傷責任等問題給出了明確說法。
2020年10月9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鼓勵發展靈活就業,多措并舉增加崗位。
2020年11月28日,國務院發布第七次大督查收集轉辦部分意見建議情況的通報,轉辦意見提出關于完善穩就業保民生政策措施的意見建議:探索建立靈活就業人員勞動保障制度。推動基層全面落實社保信息跨省共享、業務跨省通辦;允許以靈活方式參加工傷保險。
2021年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加快推進職業傷害保障試點;繼續對靈活就業人員給予社保補貼,推動放開在就業地參加社會保險的戶籍限制。
2021年7月16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8部委《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提出,平臺企業采取勞務派遣、外包等合作用工方式的,與合作企業依法承擔各自的用工責任;不得制定損害勞動者安全健康的考核指標。
2021年8月23日,國務院發布《“十四五”就業促進規劃》,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發展;破除各種不合理限制,建立促進多渠道靈活就業機制。
2021年12月12日,國務院《“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出,完善靈活就業的工傷保險制度,健全靈活就業人員參加社會保險制度和勞動者權益保障制度,推進靈活就業人員參加住房公積金制度試點。
2022年1月1日,新《工會法》施行,從法律層面明確了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組織和參加工會的權利。
2022年1月1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9部委發布《關于推動平臺經濟規范健康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完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與平臺企業、用工合作企業之間的勞動關系認定標準,合理制定直接涉及勞動者權益的制度和算法規則,實施全民參保計劃,促進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參加社會保險。
2022年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加強靈活就業服務,完善靈活就業社會保障政策,開展新就業形態職業傷害保障試點。
…………
在國家政策支持以及各生態企業的共同努力下,行業基礎設施、產業鏈條逐漸完善,但仍面臨不少挑戰,如何在持續保持行業穩定增長的同時兼顧好企業效益、保障好就業人員的切身利益,需要各參與方的共同努力。
中國新時代 2022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