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紅
最近,某雪糕品牌推出了低糖低脂雪糕,這種產品是否值得買?購買低糖低脂雪糕是不是交“智商稅”呢?
要回答這兩個問題,一句話很難說清,請允許筆者一層一層慢慢解答。
吃雪糕,是為了享受它的美味。喝白開水、茶水也能解暑消渴,而且幾乎不含糖和脂肪,卻很難替代吃雪糕帶來的愉悅體驗。所以,制作雪糕首先要保證食物的口感和味道,不能將低糖低脂作為首要目標。生產商應以不影響消費者的美食體驗為前提,開發低糖低脂產品。
雪糕中有很多配料,其中含有不少脂肪和糖。如果將熱量高的配料減量,雪糕的美味就要打折扣了。把雪糕做得好吃,可是一項技術含量滿滿的工作。打開超市的冰柜,隨意選一支雪糕看一下配料表,就會發現,其中食品添加劑品種繁多。
著色劑,讓食品顏色好看,可能是天然色素,也可能是人工色素,但不是所有帶顏色的雪糕都使用了色素,比如某款海鹽雪糕因為使用了天然的藻藍蛋白而呈現藍色。增稠劑,通常是一些植物膠或改性淀粉,它們能讓雪糕化在口中時軟糯黏稠,而不是直接化成水。乳化劑,能把脂肪、糖和水等配料融合在一起,讓口感細膩順滑。酸度調節劑,讓雪糕有酸味,加糖配合之后酸甜適口。香精,讓某種口味的雪糕的特征香味更明顯、更宜人。
如果雪糕中不放任何添加劑,口感就會受到影響,要想少用點添加劑,就得把真材實料加得更足才行。
不同的雪糕中糖、脂肪、蛋白質的含量也不同,具體情況要看營養成分表。筆者在超市中觀察發現,雪糕類產品的脂肪含量比較高,棒冰的脂肪含量比較低。果味棒冰可以做到脂肪為零,但味道相對寡淡;牛奶雪糕、巧克力雪糕的脂肪含量往往會達到20%~30%。畢竟,人們期待雪糕類產品有柔軟的質感和濃郁的味道,脂肪太少,體驗就會變差。不過,以綠豆、紅豆、糯米為主料的雪糕脂肪含量較低,碳水化合物含量比較高,因為在這些雪糕中糖和淀粉是“主角”。
在超市里常見的雪糕類產品中,蛋白質含量從1.1% ~7.0% 不等。如果能在享受美味的同時,攝入一些蛋白質,也算一舉兩得。筆者在超市中發現,有一款“玫荔牛乳雪糕”的蛋白質含量為7.0%,還有一款“海鹽椰椰雪糕”的蛋白質含量為6.3%,其蛋白質含量均已超過純牛奶和原味酸奶(這兩類乳制品蛋白質含量應不少于2.9%)。
牛奶雪糕和酸奶、牛奶相比,脂肪和糖的含量要高很多,但與脂肪含量更高的慕斯蛋糕、曲奇餅干、油條、薯片相比,它還不能算是低營養價值食品。因為除了糖和脂肪,還要考慮雪糕中的其他微量營養素,比如鈣、鉀、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A等。在雪糕中添加奶酪、奶粉等配料雖然增加了脂肪,但也增加了有益的營養成分。
我們可以通過比較“營養素密度”選擇適合自己的食物。營養素密度是指某種食物中的微量營養素含量和熱量的比值。比如,你想補鈣,那么鈣含量高、熱量相對較低的食物是最理想的選擇。以鈣元素作為衡量指標,酸奶、牛奶比牛奶雪糕的營養素密度更高。不過,在攝入熱量相等的條件下,牛奶雪糕比慕斯蛋糕、餅干和甜飲料更健康,它的蛋白質含量更多,鈣營養素密度也更高。所以,從營養角度來說,牛奶雪糕不是最好的選擇,但也不是最差的選擇。
甜味劑的種類很多,主要有三大類:糖醇,如木糖醇、麥芽糖醇、赤蘚糖醇等;高倍甜味劑,俗稱人工甜味劑,如甜蜜素、糖精(鈉)、阿斯巴甜、安賽蜜、三氯蔗糖;天然甜味劑,如甜菊糖苷、羅漢果甜苷等。
糖醇和糖分子結構比較相似,可以實現糖的大部分工藝性質。糖醇類甜味劑是糖的衍生物,目前已開發出山梨糖醇、甘露糖醇、赤蘚糖醇、麥芽糖醇、乳糖醇、木糖醇等不同產品,其甜度約為蔗糖的25%~100%。糖醇類甜味劑提供的能量比糖少,不會導致明顯的血糖反應,且可以顯著降低齲齒風險。同時,有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提示,糖精、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等人工合成甜味劑,不僅有口感缺陷,長期食用也有可能對食欲控制、葡萄糖耐量和肥胖預防產生不良影響。
無糖、低糖和減糖有標準嗎?按照我國食品營養標簽法規,要想在產品上標注無糖、低糖和減糖,需要達到以下條件:
無糖,<0.5克糖/100克固體(或100毫升液體);
低糖,<5克糖/100克固體(或100毫升液體);
減糖,比同類產品的含糖量降低至少25%。
適量使用甜味劑實現低糖或減糖是一種比較好的操作方式,這樣既能降低攝入過多添加糖帶來的風險,也能避免大量人工甜味劑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口味也比較自然。
目前并沒有證據表明一天吃幾克或十幾克添加糖會帶來健康危害。同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應將添加糖的每日食用量控制在50克以內,最好在25克以內。
比如,一支普通雪糕的重量為80克,其每百克碳水化合物含量是20克,那么它能提供的總糖量約為16克。如果每天吃一支這樣的雪糕,而不吃其他甜食、甜飲料,添加糖的攝入量就處于合理范圍,沒有超過25克。如果選擇低糖雪糕,每百克糖含量低于5克,那么一支雪糕中的糖含量就更低了,不到4克,就更不必擔心了。所以,無需為吃一支非“零糖”的雪糕而產生罪惡感,而是要控制每天攝入甜品的總量。
一種食物的熱量取決于其中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以及食物的總量。如果雪糕中糖和脂肪的含量都特別低,就失去了作為美食的存在價值。為了留住美味,低糖的雪糕產品可能脂肪含量不低,而低脂肪的雪糕也可能含糖量較高。想知道你要買的雪糕到底有多少熱量,需查看產品標簽上的營養成分表。
比如,某款雪糕產品,100克該產品所含蛋白質為2.7克,脂肪為3.0克,碳水化合物為17.4克,總熱量為453 千焦耳(約108千卡)。不過,這款雪糕的單支重量為78克,而不是100克,所以它的實際熱量值應當是453×0.78=353千焦耳(約84千卡)。
營養成分表標注的“一份”又是怎么回事呢?多數食品以“100克”為標準標注,但有些產品的營養成分表用“一份”標注,一份可能是50克、60克、80克等不同的重量。這種標注對消費者計算自己攝入的熱量時比較方便,但在和其他產品對比時要把數據換算成以“100 克”為標準,才能公平對比。例如,一款62克一份的雪糕,一份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是15.7克,但以“100克”進行換算,就變成了25.3克。
該如何降低雪糕的熱量值呢?用糖醇替代糖,技術上比較容易實現,但是想找到脂肪替代品,難度比較大。有一款“番石榴椰子雪糕”,用果肉纖維豐富的水果提供類似脂肪的綿密口感,配合水果的濃郁風味,也算一個不錯的創意。
要選哪一款雪糕,還是取決于消費者的具體需求,是在意糖,還是在意脂肪,是在意熱量,還是在意口感,或者多者兼顧。
營養環境理論認為,一個人能不能吃到營養平衡的膳食,和所處的食物環境關系密切。如果人們在超市和社區食品店里買不到營養合理的食物,或者食物上沒有營養標簽,讓人們無從選擇,那么即便有這個意識,也難以實現健康飲食。

為了改善營養環境,企業的首要責任是生產出不同類型的產品供消費者挑選,其中包括營養價值相對較好的產品。企業要考慮到更關注健康的消費者群體的需求,在不嚴重影響口味、品質的前提下,積極開發低糖、低脂、低熱量的產品。企業的第二個責任,是通過食品標簽如實告知消費者產品的原料及產品的營養成分。產品標示必須符合營養標簽法規,數據真實,沒有誤導性宣傳。在企業誠實提供了相關信息之后,選擇哪個產品則由消費者決定。
雪糕是愉悅性消費品,吃它的目的并不是為了提升營養素攝入量或減肥瘦身,但如果某類雪糕能夠帶來更多的營養成分,或者糖和脂肪的含量比同類產品更低,能減少食用后的精神壓力,自然不是壞事,不應為此受到詬病。購買低糖低脂的雪糕產品也不算交“智商稅”。如果沒有控糖或控脂的特殊需求,日常生活中也不吃其他甜食,那么完全可以選擇傳統的常規款雪糕。既然吃雪糕的目的是享受美味,就把享受進行到底吧!
總之,到底要不要吃低糖低脂雪糕,決策權完全在消費者一邊。當然,夏天時你選擇不吃雪糕、冰淇淋,日常只喝白開水、淡茶、牛奶、酸奶,吃新鮮水果,也非常有利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