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來,我國實現了文化和旅游從機構整合到觀念、制度、機制、市場等全方位融合的不斷推進。紅色旅游作為革命文化與現代旅游業相結合的產物,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新時代大文旅融合理念的指導下,面臨著從原先較為單一的革命紀念地觀光游為主要內容,向更好融入旅游目的地整體文化生態,深入挖掘、多樣呈現特定紅色文化內涵的轉型。在這一歷史進程中,紅色題材曲藝創演作為融合了紅色文化、地方特色傳統文化、民俗文化等多種文化內涵的藝術形式,在促進文旅發展生態重塑過程中理應發揮建設性作用,并以此為契機實現曲藝自身的賡續發展。在文旅融合語境中推動紅色題材曲藝創演健康發展,須在明確自身三個定位基礎上處理好三個方面的關系。
(一)紅色題材曲藝為紅色旅游轉型升級增添更多文化內涵
近年來,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不斷提升,特別是在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共同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在全國范圍內一種建立在歷史和現實基礎上的對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的情感和價值認同空前高漲。①人們對紅色文化的巨大熱情,為紅色旅游的繁榮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動力。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控制之后產生的報復性增長,我國紅色旅游一度出現了十分火爆的景象。而如何將這種良好的發展勢頭延續下去,需要從“紅色旅游熱”中加強“冷思考”,不斷從文化和旅游發展的規律出發,推動紅色旅游業態的整體提升。
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不斷提升,以及八○后、九○后為主體的新一代文化旅游消費大軍的崛起,文旅消費逐漸轉向細分領域、品牌價值和精神體驗,那些更能夠體現文化獨特性、鮮活性、多樣性的旅游場景越來越吸引旅游者的目光和腳步。隨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國家主流話語和廣泛社會生活中的復歸,以曲藝、戲曲為代表的傳統藝術形式借助移動互聯網平臺迅速獲得了大量年輕人的支持。就曲藝來說,目前我國已知的曲藝種類就有500多個,幾乎每個地區都有具有自身地方特色的曲藝形式。這些曲藝形式扎根于特定的地域文化和群眾生活,具有評人論事、懲惡揚善的優良傳統,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講故事特別是講述英雄故事和歷史故事的獨特表現方式和審美情趣,涌現出了許多可資參考的傳統經典作品和優秀新創作品。通過開展紅色題材曲藝創演,利用地方特色曲藝形式深挖紅色文化內涵、講好紅色故事,無疑是將作為傳統文化、地方特色文化以及在觀演中蘊含著豐富的民俗文化的曲藝藝術融入地方紅色旅游開發的有效手段。
在融合形式上,既可以利用地方特色曲藝資源搭建紅色曲藝劇場、創作紅色題材曲藝劇,也可以將紅色題材曲藝作品與現代數字科技相結合開發新型旅游演藝產品。這對于超越以對革命紀念地、標志物的參觀游為主的紅色旅游初級形態,實現文化和旅游產品在設計、生產和消費環節的一體化融合具有重要意義。紅色題材曲藝的一體化文旅產品讓文旅融合的頂層設計落實為文旅業態重塑的底層實踐,從而在促進文旅消費和實現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實現對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紅色精神的傳承。
(二)紅色旅游為紅色題材曲藝創演提供良性發展生態
當前曲藝發展最鮮明的特征就是不同曲種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問題。隨著近年來曲藝小劇場的持續火爆和電視綜藝節目中相聲的強勢回歸,相聲這一曲藝形式已經在現代娛樂文化生產機制的帶動下,重新回到了普通大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顯要位置(當然,這其中所出現的低俗、庸俗、媚俗以及傳統糟粕沉渣泛起的各種不和諧現象仍然需要得到更進一步的重視和規范引導)。相對而言,其他絕大多數曲藝形式仍然缺乏足夠的融入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有效渠道,從而日益顯現出小眾化的發展趨勢。當然,我們并不期待所有曲種都像相聲那樣獲得當代流行文化的青睞,在商業運作中獲取巨大的經濟回報。任何文化藝術的價值也并不能簡單地以經濟價值來衡量。但作為一種生于民間、長于民間,依靠與普通百姓的觀演互動來獲得生存和發展動力的傳統藝術形式,完全脫離市場的檢驗并不利于其健康的發展和自身藝術功能的實現。
紅色題材曲藝創演融入紅色圣地、革命老區等地方整體的文化旅游形象打造和紅色旅游價值鏈的提升,不僅是曲藝藝術時代活力和價值擔當的重要體現,還能為眾多獨具魅力但“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曲種提供了一個面向公眾接受檢驗的窗口。通過這個窗口,一種新業態下的曲藝觀演關系得以建立,在與以游客為主體的觀眾的互動中,差的作品可以得到磨合提升或遭到淘汰,好的作品則在被旅游市場肯定的同時獲得了“出圈”走紅和在廣泛流傳中成為各自曲種新經典的可能。這也正是筆者曾提出的“文旅融合之于曲藝,其意義在形式的創新、方法的拓展之外,還應該是一種在新的時代背景和技術條件下回歸本體的尋根過程,即回歸那種根植于特定民間文化和群眾生活、以親切順暢的觀演互動為特征的曲藝發展生態,回歸那種既是對傳統的繼承和延續又無時無刻不是在反映當代現實,能夠給人以精神享受、藝術感染、風尚教化和人文關懷的獨特‘氣場’,在與新時代、新生活的良性互動中,繼續‘出人、出書、走正路’,推動曲藝藝術邁向新的高峰?!雹?/p>
(一)作為傳統曲藝形式當代延續的紅色題材曲藝,要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
在文旅融合發展的語境中,文化藝術的最大優勢在于長期的發展演變中所形成的深厚傳統底蘊和獨特審美品格。文旅融合語境中的紅色題材曲藝首先是作為傳統曲藝藝術的當代延續、作為曲藝藝術的當代形態而成為紅色旅游生態構建中的獨特元素,成為被廣大游客所關注和選擇的體驗項目。
作為傳統曲藝形式當代延續的紅色題材曲藝在融合創新方面主要有兩個層次,一是傳統曲藝與紅色文化的融合所涉及到的曲藝審美傳統的繼承與轉化,表現程序、主題開掘等方面的創新與發展。二是在文旅一體式產品融合的趨勢下,紅色題材曲藝與文化旅游市場上更具吸引力的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技術相融合,推出虛擬演播、VR體驗等新形態的紅色文化旅游產品。③其中,前者正是當前曲藝創演中所經常遇到的用傳統藝術形式來表現當代題材的問題。這一方面繼承與創新關系處理的好壞,關涉到在新的紅色旅游業態中紅色曲藝創演自身文化品質的呈現質量。相對來說,后者因所涉及的元素較多,在融合創新中對各自的邊界的把握具有一定難度而更應該引起注意。縱然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必然會像移動互聯網那樣深刻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乃至藝術的表達和呈現方式,但毋庸置疑的是,技術的進步只有讓思想和文化的表達更加自由而不是受到限制才是其價值所在。因此,在以紅色題材曲藝創演為基本文化內核的一體式的文旅產品策劃、生產乃至迭代過程中,無論技術條件和其他融合業態如何變化,曲藝藝術獨特的審美趣味仍是講述紅色故事、傳遞紅色精神的最具美學意義和文化價值的表達方式。
由上可知,文旅融合中的曲藝創新實質是曲藝傳統技巧和美學特色在新技術條件下的發展和創新。紅色題材曲藝創演在紅色旅游中價值的體現和地位的獲得,根本仍然在于曲藝工作者或者曲藝文旅演藝項目的開發者對傳統曲藝的審美價值的認知、審美技巧的掌握和進行創造性轉化的能力水平。
(二)作為一種文旅消費品的紅色題材曲藝,要處理好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的關系
1986年,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在一篇談文化和旅游的文章中就曾指出:“旅游業是帶有很強文化性的經濟事業,也是帶有很強經濟性的文化事業?!雹苓@一觀點今天看來依然十分精彩。它告訴我們旅游業本身就是文化屬性和經濟屬性的結合。在新時代文旅融合的進程中,旅游業的文化屬性會得到顯著增強,而衡量這種增強的效果和質量的很重要的一個指標,便是其是否提升了旅游經濟的發展潛力和發展品質,這正是文旅融合中“以文塑旅”的題中之意。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經得起人民評價、專家評價、市場檢驗的作品,應該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作品。”⑤然而,在具體的創演實踐中,絕大多數藝術作品特別是傳統藝術門類的作品在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方面做得較好,而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方面做得還很不夠。如前所述,文旅融合發展中,紅色旅游為紅色題材曲藝創演提供了面向市場的窗口。這個窗口和原先主要面向本地觀眾的創作演出不同,是在紅色旅游目的地整體文旅形象打造、特色文旅產品研發、經過系統包裝和推廣基礎上,主要面向以游客為主的流動觀眾的一種創演方式。在立足于文旅業態融合、產品融合、市場融合基礎上的曲藝發展生態建構過程中,以往很多曲藝種類因為傳承人才斷檔、創新能力不足、社會認知偏差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在獲取經濟效益方面存在的種種困難,便可以通過文旅融合業態下強大的要素配置能力得到有效的解決,從而不斷增強曲藝創演的內生動力,達到“以旅彰文”目的。
需要強調的是,文旅融合中的紅色題材曲藝創演對經濟效益的追求只能是以文旅產業生態的重塑為依托,而絕不能以歪曲歷史、消解價值和抹黑英雄為代價。在文旅融合中追求紅色題材曲藝創演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還需要合理設置反映市場接受程度的上座率、點擊量等量化指標,不能忽視和否定這些指標,但絕不能把這些指標絕對化,被市場牽著鼻子走。
(三)作為一種主旋律藝術的紅色題材曲藝,要處理好表達與接受的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強調,“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雹蘖暱倳涥P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的重要論述為新時代文藝工作指明了方向,實際上也強調了文藝面向公眾的表達質量和公眾接受效果在文藝創作中的重要性。在文旅融合實踐中,紅色題材曲藝創演是生動、鮮明展現紅色文化和紅色精神,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的最有效方式之一,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載體,但其引導和教育的有效性依然要回到觀眾的接受效果上來。
首先,融入紅色文化旅游的紅色題材曲藝,不論其在新業態中在形式上如何進行創新,其本質都應是藝術作品或藝術產品而非宣傳品。如前所述,紅色題材曲藝創演在紅色旅游中的獨特價值恰恰在于它的文化藝術屬性,在于其不同于傳統紅色旅游中以圖片和文字為主要內容的宣傳材料以及講解員的史實講解。因此,文旅融合語境中的紅色題材曲藝創作,必須擯棄以往經常見到的那種趕潮流、走過場的主旋律創作模式,在運用曲藝審美方式深挖紅色文化精神內涵上面下功夫,堅持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只有這樣才能使紅色曲藝創演在文旅融合生態中獲得長足的發展。
其次,要加強紅色主題曲藝創演產品的策劃和宣傳。在地方特色曲藝文化與紅色旅游進行業態融合、產品融合、市場融合的過程中,探索紅色主題曲藝創演與旅游演藝、文化遺產旅游、文化主題酒店、特色節慶展會以及文化旅游綜合體等相融合的可能。在演出實踐上,充分發揮曲藝藝術把點開活等靈活性強的特點以及在融通古今、說人論世方面的優長,把握好節目講述角度和方式的時、度、效,通過與觀眾建立親近自然的互動和聯系增強節目吸引力和感染力,讓觀眾愛聽愛看、產生共鳴,充分發揮主旋律作品鼓舞人、激勵人的作用。在宣傳上,充分利用發揮旅游覆蓋面廣、市場化程度高等優勢,用好旅游景區、導游人員、中外游客等媒介,做好包括紅色題材曲藝在內的優秀文旅產品的宣傳推廣,將“講好曲藝故事”吸引觀眾,與“用曲藝講好故事”留住觀眾相結合,促進文旅優勢疊加、雙生共贏。
最后,應重視更多從人類共通價值理念的角度來闡釋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的偉大革命、改革和建設實踐。隨著我國開放程度的不斷擴大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增強,包括紅色文旅產業在內的文化旅游形態成為了外國游客認識中國、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在這一背景下,紅色題材曲藝創演應該避免單純依靠套路化的敘事邏輯、概念化的人物形象和“熱血高燃”調性來講述故事,而應該從人類共通的價值理念出發選擇表達策略,用藝術化的語言講好紅色故事、英雄人物和紅色精神產生的歷史邏輯和現實意義,在推動文旅融合新業態生成壯大的過程中,講好中國故事,傳遞好中國聲音。
注釋:
①張真齊:《“紅色旅游”持續走熱:紅色航線為革命老區“插上翅膀”》,《中國青年報》,2021年9月23日。
②王篤祥:《在文旅融合中構建良好曲藝生態》,《曲藝》,2019年第5期。
③王秀偉:《從交互到共生:文旅融合的結構維度、演進邏輯和發展趨勢》,《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5期。
④于光遠:《旅游與文化》,《了望》,1986年第14期。
⑤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年10月15日。
⑥同⑤。
〔作者:濟南市文化館(濟南市藝術創作研究院)藝術創作研究部負責人〕(責任編輯/陳琪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