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艷
橫山說書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曲藝形式,曾紅遍陜北,名滿全國。但隨著社會的變遷,各種民間藝術不同程度地受到冷落,橫山說書也不例外,不再是廣大人民群眾僅有的娛樂方式了,由于經濟收入的微薄,年輕一代也很少有人愿意學說書,橫山說書的發展面臨困境。新時代橫山說書應該從內容、宣傳、人才培養等方面狠下功夫才能高質量發展。
橫山自古就是邊塞軍事要沖、兵家必爭之地。獨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歷史文明,賦予了這塊土地厚重的文化底蘊。在這里,草原游牧文化、黃土農耕文化、邊塞軍旅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相互交融,構成了橫山多元的文化景觀。“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在這塊433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無定河以西三分之一的土地都是毛烏素沙漠邊緣的風沙草灘區,無定河以東的南部山區又是丘陵溝壑區,地形破碎,梁峁起伏。就是這樣貧瘠蒼茫的地方,卻是草原游牧文化和黃土農耕文明的交融地帶,造就了獨特的曲藝形式——橫山說書。
橫山說書是陜北說書中重要的一支,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究竟起源于何時,現在還沒有找到可靠的文字記載,《榆林府志》中對于說書有這樣的文字記載:“清朝康熙年間,這里便有……劉弟說傳奇頗靡靡可聽……韶音飛暢,殊有風情。不即江南之柳敬亭乎。”說明在200年前,橫山說書藝術發展已達到較高藝術水平。據藝人們傳說,橫山說書起初只是乞丐們沿門討飯時依照對象來自編自唱說的吉慶話。后來逐漸發展,產生了長的書詞,到了宋代,說書藝術已經很豐富。之后又經過長期實踐,不斷充實完善,吸收眉戶、秦腔、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調,逐步形成為表演長篇故事的說書形式。到了清光緒年間說書內容已經很盛行,出現了劉麻子、張信等有名的說書藝人,再經過師徒傳承一直發展到20世紀30年代初,以韓起祥為代表的橫山說書進入了蓬勃發展時期。1942年新秧歌運動后,橫山說書傳到陜北各地。
橫山說書是陜北說書的代表,在橫山有著悠久的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盲藝人走鄉串戶,為群眾說平安書祈福增壽,有的還兼卜卦、算命等迷信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說書成了一種文化宣傳和群眾娛樂的方式。20世紀60年代,橫山約有說書藝人百余名,散布全縣鄉村。1963年,橫山縣文化館組成“橫山曲藝宣傳隊”巡回下鄉宣傳,由說書藝人王學師任宣傳隊長。1974年,曲藝隊員增加到21人,曲藝宣傳隊曾代表橫山參加過陜西省和榆林地區文藝調演,并曾去甘肅、寧夏、內蒙古等省(區、市)及周邊地區演出。從1981年起,曲藝隊將隊員分散到農村、廠礦為基層群眾演出,由于其形式簡單,活動方便,不受時間、地點等限制,說唱形式活潑,內容通俗易懂,所以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
橫山說書的傳統表演形式是藝人采用陜北方言,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彈自唱、說唱相間的敘述故事。根據伴奏樂器的不同,或稱之為“三弦書”,或稱之為“琵琶書”。到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發展成為一人同時操用大三弦(或琵琶)、醒木、耍板、擊節木片和小鑼(或鈸)五種樂器進行伴奏的曲藝說書形式。
橫山說書的唱詞通俗流暢,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除了藝人們特有的開場白或特定的唱詞外,幾乎不加任何限制,可以由藝人任意發揮。好的民間藝人在唱詞中大量引用陜北民歌、陜北道情、陜北秧歌劇、陜北碗碗腔,甚至秦腔、眉戶、蒲劇、晉劇、京劇的曲調,說得上是集各種唱腔于一爐,加以冶煉,然后形成一種別具一格的藝術。
橫山說書的曲調比較豐富,風格激揚粗獷,素有“九腔十八調”之稱,其中常用的有單音調、雙音調、西涼調、山東腔、平調、哭調、對對調、武調等。
橫山說書的結構由起板、過場、正本、落板四部分組成。起板即是開頭,通常是根據場合或主人即興編唱的問候吉祥語。過場是起板后為了吸引聽眾而說唱的一小段幽默笑話。正本一般都是一些有一定教育意義的古書傳記和新編新人新事等。最后稱落板。
橫山說書的基本句式有四字句、七字句、九字句、十字句等。音調有苦調、樂調、唱調、打殺調、急風調等。技巧上講究單說聯唱,遵循“喜怒哀樂,緊平慢快,男重女輕”十二字原則。
橫山說書的演出形式原來只是單人說唱,說唱時遵循傳統的“字正、腔圓、吐字清晰”,采用真、假聲結合及抑揚頓挫的唱法,在發聲、吐字、行腔、用令上都有講究,合轍押韻,優美動聽。
橫山說書的曲目,過去多是反映歷史經典小說改編的書目,如《大八義》《小八義 》《五女新唐傳》《水滸傳》等。當代書目多以反映時代特征、頌揚革命精神、鼓舞人民群眾生活為主,如《宜川大勝利》《反巫記》《翻身記》等,也有描寫離愁別恨、男歡女愛的如《劉巧團圓》《王貴與李香香》《李雙雙》等,還有關于一些膾炙人口的民間傳說故事的曲目如《梁山伯與祝英臺》《張生戲鶯鶯》等。此外,有些曲目來源于當地民歌如《走西口》《五歌放羊》《小寡婦上墳》等,也有為了調節氣氛、吸引聽眾的一些幽默小段如《三女婿拜丈人》《小兩口抬水》等,據不完全統計有近百部傳統書目和近50種唱法和曲調。
橫山傳統說書的樂器有三弦、刷版、螞蚱子、醒木、銅鈸等。三弦為說書的主要伴奏樂器,它在說書中起舉足輕重的作用。80年代以后,說書由過去的單人說唱變為多人聯合說唱與表演,樂器也增加了板胡、二胡、笛子、嗩吶、四片瓦等。
橫山說書能夠被世代傳承,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以更加動人的姿態呈現在觀眾面前,離不開歷代說書人的奮力堅守。早從1944年開始,橫山說書就有了新的改革和發展。1946年,著名說書藝人韓起祥將說書投入到革命斗爭中,在延安為毛主席、朱總司令及野戰軍彭德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說書,被毛主席稱為“三弦戰士”“文藝輕騎兵”。在他的改革創新發展下,新編了諸如《四岔捎書》《反巫神》《血淚仇》等近百篇反映現實生活斗爭的書目,這些作品在群眾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得到很好的普及,為后來橫山曲藝的發展、推陳出新奠定堅實基礎。同時,培養出王學師、張俊功等一大批橫山說書藝人。
韓起祥除了編新書外,還改革了陜北說書的音樂伴奏,增加了梆子、刷版等樂器;創造性地把民歌、信天游、道情及碗碗腔、秦腔等劇種的曲調融入說書中,使得說書這一藝術形式更加豐滿;他第一次打破舊俗女子不能說書的慣例,培養出多名女性弟子。他還組織籌辦過多期盲藝人培訓班。這項工作最早開始于1945年9月,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爆發,共辦了26期,培訓說新書藝人達273名。培訓班規定:不許說舊書,不許算命,不許還口愿。培訓結束后,還給結業藝人每人發一個演出證,上面明確寫著可以演出的曲目有:《白毛女》《智虎威虎山》《王貴與李香香》《母女會》等7部作品。特別是自1951年起,陜北先后舉辦過10多期曲藝培訓班(在橫山縣趙石畔鎮苦水村辦過一期),他們口對口地唱,手把手地教,傳承保護了傳統曲藝,培養出了一大批橫山說書藝人。這些經過培養的曲藝事業接班人,不僅成為了橫山曲藝隊伍的中堅力量,也為橫山曲藝事業的發展與革新作出了積極貢獻。
20世紀60年代初至90年代是陜北說書的鼎盛時期。1963年,這一時期不僅有以王學師為代表的曲藝宣傳隊,更有散落在民間的說書藝人為群眾演出。那個時期,聽書是廣大群眾最為重要的一種娛樂方式。在廟會上、庭院里、炕頭上、田地里,說書藝人彈著三弦,搖起螞蚱子,扇起刷版,拍一下板子,一場說古道今的演藝開始了,學者激情澎湃,聽者沉迷入神。一場說書聽眾多至幾百人,少至幾十人。“說書人”既有穩定收入,又受群眾喜愛,可以說紅極一時。
1979年5月,張俊功重組甘泉曲藝隊,自任隊長。恰逢改革開放初期,陜北民間信仰復蘇,各地重修廟宇,大辦廟會。張俊功帶領一班徒弟走州過縣,四方行藝,足跡遍布延安、榆林各縣,以及鄰近的寧夏、甘肅、內蒙古等地。1982年,韓起祥推薦張俊功參加長春電影制片廠籌拍的電影《北斗》,配制一段陜北說書的錄音。張俊功在電影中創造性地運用陜北說書的喜調、苦調、武調三種調式,成功地刻畫了電影中的人物。尤其是他的喜調變化靈活,忽剛忽柔,忽粗忽細,既塑造了喜劇的氣氛,又對美猴王起到了造型的作用。從此張俊功一舉成名,成為橫山說書的引領人。
從1987年開始,隨著時代的發展,廣大農村大量普及錄音機。這個時期,作為韓起祥的弟子張俊功對橫山說書進行了大膽的改革與創新。在說書形式上他把“坐場”改為“走場”,“一人坐唱”改為“一人站唱”、多人伴唱;在說書內容上增加了具有時代發展的新內容;在樂器上增加了二胡、笛子等伴奏,并將他的說書曲目《快嘴》《武二郎打會》《賣婆姨》等作品錄制成磁帶,這些盒帶一上市便立即售空,他的說書錄音帶迅速傳播到橫山城鄉及全國各地,影響深遠。張俊功的名聲在當時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21世紀以來,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錄音機逐步被手機所取代,橫山說書可以通過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在全國各地廣泛傳播,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韓起祥、王學師、張俊功都是橫山人,他們也是陜北說書的杰出代表,為此民間有“韓起祥的帥,王學師的才,張俊功的怪”之說。
近年來,橫山說書始終堅持弘揚主旋律、貼近百姓生活、塑造新區精神,一批文藝精品紛紛登上國家級、省級大舞臺,引起了國內外媒體的關注,受到了社會各界一致好評。目前,橫山說書從藝人員達300多名,其中民間說書演出團隊35個,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10名,陜西省曲藝家協會會員28名,陜西省曲藝家協會理事2名,省級說書傳承人1名,市級說書傳承人5名,縣級說書傳承人22名,曲藝紀念館2個。橫山因橫山說書的創新發展被授予“中國曲藝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橫山說書更是持續推出精品,屢次摘得榮譽。《看今朝》登上了2018年中央新春團拜會和2018年央視元宵晚會,受邀參加“巴赫希國際藝術節”暨“烏茲別克斯坦首屆民間口頭說唱藝術節” 獲得國外友人贊譽。橫山說書《咱是說書唱曲的人》的演員熊竹英榮獲“第十一屆中國曲藝牡丹獎”表演獎,獲得了曲藝界最高獎項實屬榮幸。橫山說書的傳承和發揚,離不開一代又一代的橫山說書人的不懈努力,他們是陜北說書藝術的脊梁。
但隨著社會的變遷,各種民間藝術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冷落,橫山說書也不例外,不再是廣大人民群眾僅有的娛樂方式了,由于經濟收入的微薄,年輕一代也很少有人愿意學說書,橫山說書的發展面臨困境。新時代橫山說書應該從內容、宣傳、人才培養等方面狠下功夫,高質量發展。
(一)說書曲目創新緊跟時代發展
橫山說書的曲目在計劃經濟時期主要是在劇(書)場進行,當時為了占領演出市場,側重于靠創作和演出長篇曲目來吸引觀眾。近幾年來,隨著社會的變革,生活節奏的加快,觀眾欣賞品位的變化,單一的長篇曲目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普通觀眾的審美需求了。因此,就要采取長、中、小段一起上的辦法,既堅持創作、改編有藝術生命力的傳統中、長篇曲(書)目,還要不斷創作一些適應各種場合演出的現代短篇曲(書)目。在內容上多選取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題材,瞄準青年普遍關注的生活熱點,捕捉容易使觀眾在感情上產生共鳴的典型事例,再進行藝術加工來激蕩起觀眾的心靈。如何在現代經濟體系中對橫山說書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其獲得更豐富的內涵與更鮮活的生命力,無疑才是未來正確發展途徑。
(二)多方位加大扶持力度培養說書人才
隨著社會的發展,無論是說書藝人還是受眾群體都對說書的發展前景缺乏信心,他們認為如今的人們都不喜歡說書,經濟收入微薄,與其他的娛樂比起來,吸引力逐漸減弱,這是橫山說書在今后發展道路上的一大障礙。橫山說書代表性傳承人是非遺保護的核心和重中之重。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以及說書隊伍的演員年齡已日趨老化,很多老藝人不能再從事說書,年輕人又不樂意學習這門藝術。雖然有幾位拔尖的青年演員出現,但從表演力度、演唱水平上還有很大提升空間。目前,面臨青黃不接、后繼無人的困境,個體傳承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和壓力。
為此,在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熱潮下,政府應多方位加大扶持力度,對代表性傳承人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和鼓勵政策,大力扶持非遺項目參加國內外各種交流展示,擴大其藝術品牌影響力,從而激發年輕人去學習、參與、保護和傳承。
一方面,要加強代表性傳承人的教育培訓。公布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是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鼓勵和支持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而采取的一項重要舉措,它既賦予了傳承人個人榮譽,同時又賦予了他們傳承歷史文化的重任。然而,部分代表性傳承人綜合素質偏低,缺乏明確的目標方向或有些人追求片面的利益,導致不能正確傳承發展藝術。因此,我們怎么針對代表性傳承人進行引導性培訓迫在眉睫。我們應該引導他們明確國家的政策法規等,正確引導他們樹立高尚的藝術理想,培養后繼人才,將自己所掌握的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后輩,讓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后繼有人。
另一方面,積極組織開展各類賽事、展覽、培訓、交流活動。橫山說書的保護和傳承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廣泛地開展橫山說書項目的宣傳,讓廣大群眾對橫山說書項目了解,建立橫山說書藝術開發機構,舉辦橫山說書創作表演比賽,使說書藝人在競爭中不斷吸取其他人的優秀成果,吸引更多的觀眾欣賞傳統文化藝術。同時,加強對民間曲藝演出團隊、傳習基地、傳習所的管理。通過組織培訓班、現場考察學習、經驗交流等方式,經常對現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人員進行業務培訓,提高其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文化館或文化站應當充分發揮自身職能,做好輔導培訓的普及工作,利用公共文化設施開展各類創作表演培訓講座等活動,不斷地普及曲藝。為了使新一代群體了解橫山說書,可以與教育部門合作,邀請著名的說書藝人將橫山說書內容和曲調進行改編,將傳統說書有關的知識納入大、中、小學校的相關課程或教學內容,推進橫山說書進教材、進課堂、進校園,使說書教學走向制度化、規范化。這樣既能介紹橫山說書相關理論知識和演唱技巧,又能培養學生對橫山說書的興趣和保護意識,還可以增強學生對橫山說書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激發起學生們學習橫山說書的積極性,豐富校園生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此基礎上,逐漸開展橫山說書教學試點工作,讓橫山說書成為大、中、小學校的課程,在學校設立專門培訓橫山說書的課后輔導班,全面普及橫山說書的教育,使橫山說書這一古老的藝術,從娃娃抓起,讓他們熱愛上說書,學習說書,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三)通過大眾媒體探索發展新空間,廣泛宣傳橫山說書
橫山說書曾在過去被人們所喜愛,給人們單調枯燥的生活帶來了樂趣,在紅白喜事、廟會、開業慶典、孩子滿月等活動中都少不了它。可如今,隨著信息的多元化和多種多樣的娛樂形式的興起,加上橫山說書表演單一、內容陳舊、說唱的大都是傳統書目,說唱形式單一不變等,使得橫山說書沒了用武之地,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很多年輕人又對橫山說書這一傳統文化無從了解,也不感興趣。人們對橫山說書缺乏了興趣,影響了橫山說書藝人的生存狀況。
那么橫山說書該如何發展,面對這一困境,應該在繼續保留原來演出場所的前提下,還是要合理利用橫山曲藝的特點,積極地尋求和探索更多的新活動空間。目前,說書藝人不得不走向農村或者更偏遠的地方,只有這些地方才有生存發展的空間。過去下鄉演出,通常由集體經濟支付演出費,現在很多演出都是個人出資包場,目的很明確,無非就是賀壽、婚嫁、喬遷新居等,這種近乎于堂會式的演出市場也應該積極地去占領。
隨著科技手段的日益發展,當代曲藝的發展一定不能忽視現代傳媒技術手段的變化。在這個網絡傳播時代,曲藝的主要傳播媒介也必然會由網絡所取代。因此,我們要利用地方傳媒中心和各大廣場電子顯示屏來播放以橫山說書的表演形式為主的宣傳片、說書的經典片段。這樣使說書能得到更好的宣傳,讓廣大群眾對橫山說書更加了解。還可以在網絡上發布關于橫山說書的相關信息,制作小冊子免費發放給廣大市民。還可以充分發揮網絡傳播優勢,使橫山的曲藝置身于互聯網。這些宣傳措施可以使廣大市民真切地感受到橫山說書就在自己的身邊。
橫山乃至整個陜北的民間曲藝的生命力并不是今天的人們強行灌輸給它的,而是它本身的一種自然原生狀態。橫山說書要想在我國的藝術百花園中爭奇斗艷,就必須堅持扎根于民間,在保留橫山說書的鮮明藝術特色的基礎上,不斷地對曲種的表演形式、說唱語言、配樂、唱腔、曲目等進行改革與創新,積極發展演出新市場,努力適應迅速多變的生活和飛速發展的時代,這樣才能贏得新時代的生存與發展空間,跟上新時代前進的步伐。
參考文獻:
[1]李醉海:《陜北說書的文化變遷與藝術重構》,榆林學院學報,2021年第31期,第35—39頁。
[2]呂青、宋亞萍:《傳統民間藝術文化特色與價值的文化生態探析》,《求索》,2014年第11期,第175—179頁。
[3]張統宣:《互聯網時代陜北民間藝術的傳播—以陜北說書為例》,《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年第2期。
(作者:陜西省榆林市橫山區文化館館員、工會主席)
(責任編輯/陳琪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