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煜晟 蘇 武 葉 森 王 桑 何雯君
江西省上饒市人民醫院耳鼻喉科,江西上饒 334000
慢性鼻竇炎、 鼻息肉是臨床發病率較高的耳鼻喉疾病,常合并鼻中隔偏曲問題,而存在鼻中隔偏曲的患者會出現竇口鼻道復合體引流不暢的問題,部分患者還存在頭痛、出血現象,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功能性鼻內鏡手術鼻中隔矯正術是治療鼻竇炎鼻息肉伴鼻中隔偏曲的常用方法,能夠有效去除病灶,緩解臨床癥狀,但術后容易出現出血、粘連等并發癥,阻礙患者恢復。鼻腔填塞法是預防術后并發癥發生的常用方法,雖然能夠起到一定效果,但容易導致患者術后出現不適癥狀。鼻中隔連續貫穿縫合作為一種新方法,不僅能夠有效降低鼻腔張力,還可預防術后出血等問題的發生,有利于患者盡早恢復健康。本研究旨在探討鼻中隔連續貫穿縫合的應用效果。
選取2021年1月至6月上饒市人民醫院收治的90 例慢性鼻竇炎鼻息肉伴鼻中隔偏曲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45例)與對照組(45 例)。觀察組中,男23 例,女22 例;年齡20~70 歲,平均(43.25±7.46)歲;病程1~10年,平均(4.59±1.05)年。對照組中,男24 例,女21 例;年齡20~70歲,平均(43.18±7.45)歲;病程1~11年,平均(4.64±1.07)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上饒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倫理批準號:(2022)醫研倫審第(018)號],參與研究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均經鼻竇三維CT 等檢查確診為慢性鼻竇炎鼻息肉伴鼻中隔偏曲;②存在明顯的鼻塞、流涕等指征;③均符合手術指征;④入院前1 個月內未進行其他手術;⑤認知及語言溝通無障礙,可配合研究。排除標準:①存在明顯手術禁忌證;②近期使用激素類藥物或精神類藥物治療者;③合并鼻外傷者;④存在鼻部整形史者;⑤處在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婦女; ⑥患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嚴重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者。
兩組均行功能性鼻內鏡伴鼻中隔矯正術,指導患者取仰臥位,給予常規麻醉,使用鼻內鏡對患者鼻腔情況進行觀察,找到左側鼻中隔皮膚與黏膜交界處,做1 條長度為1.5 cm 的“L”型切口,由鼻頂部入刀,切開鼻中隔黏膜,直至鼻底部停止,再切開鼻中隔軟骨,對以上切開部位實施有效剝離,使鼻中隔暴露于視野中,對偏曲部位實施切除;找到鼻息肉部位,對鉤突及鼻息肉部位均實施切除;將篩竇側面暴露于視野,繼續對該位置鼻息肉實施切除;觀察鼻息肉周圍組織情況,若存在病變現象,則對其實施切除。
對照組于功能性鼻內鏡伴鼻中隔矯正術后行鼻腔填塞治療,使用膨脹海綿填塞至患者鼻腔兩側,鼻中隔前方切口進行常規縫合;術后3 d 將患者鼻腔中填塞物撤除并清理干凈,加強觀察、常規用藥。
觀察組于功能性鼻內鏡伴鼻中隔矯正術后行鼻中隔貫穿連續縫合治療,在鼻內鏡引導下對術腔情況進行確認,保證無活動性出血情況出現,再找到鼻中隔前端切口下方,使用4-0 可吸收線對切口進行縫合,由鼻中隔左側后下方進針,以“Z”字的形式由后往前行貫穿式縫合,與切口部位距離拉近后,由左側往右側進針,保持縫線松弛,以便后期打結使用;由右側鼻腔上端入針,貫穿至左側切口前方,以同樣方式預留線頭。注意縫合線的疏密適中,每個針孔距離保持在9 mm 左右。
兩組患者術后均給予抗感染、止血等常規對癥治療。
比較兩組的臨床癥狀評分及并發癥發生情況。①臨床癥狀評分:使用自擬癥狀感覺評分表對術前、術后的頭痛、鼻痛、牙痛、溢淚情況進行評估,分值未0~10 分,0 分表示不難受,10 分表示極難忍受,評分越低說明上述癥狀越輕。其Cronbach's α 系數為0.896。②并發癥:于術后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的并發癥[鼻息肉復發、術后鼻中隔血腫(膿腫)、術后出血、粘連、穿孔]發生情況。
兩組患者術前的頭痛、鼻痛、牙痛、溢淚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的頭痛、鼻痛、牙痛、溢淚評分低于術前,且觀察組患者術后的頭痛、鼻痛、牙痛、溢淚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臨床癥狀評分的比較(分,±s)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的比較[n(%)]
慢性鼻竇炎鼻息肉伴鼻中隔偏曲是臨床常見病,以鼻塞、頭痛等為主要表現,保守治療后易反復發作,對患者心理造成很大壓力。功能性鼻內鏡伴鼻中隔矯正術是臨床用于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伴鼻中隔偏曲的常用方法,在解除病癥方面的效果較好,但術后易出現一系列并發癥,影響恢復。因此,為保證鼻腔形態的保持,減少出血、穿孔等問題的出現,應采取合理的手段進行干預,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鼻腔填塞在鼻中隔矯正術后處理中較為常用,能夠有效保證鼻中隔處于中間位置,還可起到止血的作用,降低血腫及感染風險。但其會導致患者鼻腔內壓力增大,引起頭痛、溢淚等不良反應,對患者睡眠質量產生很大影響,部分患者還會導致鼻黏膜受到損傷,使鼻黏膜清除功能逐漸下降,進而使得黏膜壞死面積加大,增大鼻中隔穿孔風險。研究顯示,將填塞物取出時還可能導致再次出血。鼻中隔貫穿連續縫合主要在鼻內鏡引導下使用可吸收縫線對鼻中隔偏曲問題進行糾正,能夠在保證鼻中隔居中的前提下,減少對鼻腔黏膜的摩擦,降低對鼻黏膜造成的傷害,進而減輕患者痛苦。在縫合過程中,醫師能夠對鼻腔內部情況進行觀察,具有較高的可視性,若發現粘連等問題可及時進行處理,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鼻中隔連續貫穿縫合可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本研究中,兩組患者術后的頭痛、鼻痛、牙痛、溢淚評分低于術前,且觀察組患者術后的頭痛、鼻痛、牙痛、溢淚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周平等的研究結果相似,提示鼻中隔連續貫穿縫合在改善術后頭痛、鼻痛、牙痛、溢淚問題方面的應用效果更好。究其原因,鼻中隔貫穿連續縫合不會使患者鼻內壓增高,也不會對鼻內神經及血管產生壓迫,有利于鼻腔黏膜纖毛的正常運動,促進鼻腔分泌物的排出,降低頭痛、鼻痛、牙痛、溢淚等發生風險,促進患者舒適度的提高。
綜上所述,對于慢性鼻竇炎鼻息肉伴鼻中隔偏曲患者,給予鼻中隔連續貫穿縫合治療能夠促進術后頭痛、鼻痛、牙痛、溢淚等問題的改善,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