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志林,程桂鳳,梁艷影
(佛山市第二人民醫院血液凈化中心 廣東 佛山 528000)
對終末期腎病患者而言,維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是主要替代治療手段。有相關研究表明,患者在兩次透析期間的體重增加百分點應維持在3%~5%內。如若低于3%,則可能誘發營養不良風險,高于5%,則可能誘發心血管并發癥,甚至增加患者死亡的概率。自我效能理論是基于個體自覺性的一種對自我行為的期望,基于自我效能理論的護理干預,有助于患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本次探討了自我效能理論的健康教育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體重管理的作用。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9 年10 月—2020 年11 月收治的60 例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常規護理的健康教育)和觀察組(自我效能理論的健康教育)各30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基礎資料的比較
1.1.1 納入標準 ①符合K/DOQI 指南診斷標準的終末期腎臟?。‥SRD)患者;②接受規范性血液透析治療≥3 個月;③年齡≥18 歲,性別不限;④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本研究;⑤小學及以上學歷者;⑥神志清楚、語言表達清晰者。
1.1.2 排除標準 ①合并嚴重并發癥,如嚴重感染、重度心衰等;②合并心、腦等其他重要器官功能障礙者;③嚴重思維不清、癡呆、各種精神疾病。
1.1.3 剔除標準 ①研究過程中,轉為腎移植、死亡的患者;②因自身原因不愿意參加本研究的患者;③中途不在我院繼續透析導致無法正常進行研究的患者;④中途失訪的患者。
1.1.4 中止標準 ①研究期間病情急劇惡化的患者;②發生嚴重不良反應的患者;③治療期間死亡的患者。
1.2.1 對照組 在血液透析操作程序及規范治療過程中,給予常規健康教育護理,包括終末期腎病相關知識、血液透析原理及并發癥相關知識、內瘺護理、血壓教育等相關知識。囑患者嚴格按照醫囑執行相關治療措施,包括基礎疾病的治療、按時按量服藥、生活注意事項及飲食禁忌等,日常作息規律,避免勞累,同時還可進行適當的運動,保持身心愉悅。
1.2.2 觀察組 觀察組予以自我效能理論的健康教育。具體內容為:(1)組建護理干預小組。成員包括1 名副主任醫師(結合診療方案,提供技術指導)、1 名主管護師(對整個健康教育過程進行把控)、3 名護理人員(根據干預計劃,落實各項措施)。(2)借助微信平臺,在我院的移動宣教平臺上傳資料,以文字、圖片、PPT 等形式,持續開展健康教育,并且引導患者和家屬積極學習,把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3)患者來院治療時,預留一對一健康教育時間,基于自我效能理論,鼓勵患者提出面對治療以及自我管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說出自己對疾病控制的期待,指導患者制定自我管理目標,將其制作成表格的形式,詢問患者是否愿意采取行動。例如,血透患者普遍存在“很少運動”的問題,患者期望轉變為“每周≥3 次運動”,醫護人員應予以相應指導,幫助患者更好地完成自我管理。(4)在患者來院治療時,發放宣傳手冊,使患者對約束自身體重行為有一定的意識;與患者進行面對面訪談,幫助患者認清自我疾病的現狀,對弱理解能力患者進行個體化的指導,指導患者在家中每天做好飲食、體重登記,嚴格控制體重的增長,少食用鉀、磷含量高的食物,多補充維生素、優質蛋白、微量元素,保持良好情緒狀態,有問題及時和醫護人員溝通,配合醫護人員工作;加強家屬教育管理,使家屬充分發揮監督作用;對患者加強心理疏導,使之保持樂觀的情緒。(5)開展健康知識講座,頻率為2 次/月,60 min/次,內容包括透析、飲食、運動、液體攝入等方面的注意事項,借助臨床案例分析,使患者理解血液透析的作用和必要性,幫助患者樹立堅持透析的信念,明白不依從透析及其注意事項的危害;邀請病情控制較好、性格開朗的患者,分享治療經驗和自我管理技巧,現場開展實踐活動,例如示范如何計算熱量、如何控制液體攝入等。(6)定期總結干預計劃執行情況,判定患者自我管理目標是否完成,對患者的進步予以充分肯定,指出患者存在的問題,鼓勵患者進一步總結成功經驗、分析失敗原因,以便于后續自我管理措施的實施和改進。
觀察兩組干預前后的體重增加百分率和干預前后患者體重管理行為得分。體重管理行為評分設定三個指標:飲食行為(滿分30 分)。從飲食量、飲水量控制進行衡量,分值越高,說明飲食行為越佳;情緒行為(滿分30 分)。從心理活動管理、伙伴關系、情緒處理等指標進行衡量,分值越高,說明患者情緒越好;一般狀態管理與運動行為(滿分40 分),從患者一般狀態管理、軀體活動指標考慮,分值越高,說明患者一般狀態管理與運動行為越佳。三項指標滿分為共計100 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體重管理行為越好。

兩組干預前的體重增加百分率數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干預后,觀察組體重增加百分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體重增加百分率比較(±s,%)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體重管理行為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干預后,觀察組體重管理行為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體重管理行為得分比較(±s,分)
對于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而言,在透析期間,大多是門診透析,透析結束后回歸家庭,受自我護理能力差、自我管理意識薄弱、身體健康水平較低等因素影響,患者體重管理不良以及相關并發癥發生風險高,可加重患者心理壓力,延長住院時間,增加再住院率及急診就診率,所以需靠自我管理教育和家屬監督而實現透析間期的體重管理,以確保患者生命健康。常規健康教育忽視了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具有宣教內容單一、患者離院后無法進行有效監督等諸多不足。自我效能感包括成就行為、替代經驗、言語說服、情緒喚起等內容,是指人們在完成既定目標的過程中,對組織能力和執行能力的判斷,對于維持性透析患者,自我效能感將直接影響其情緒狀態和健康行為。自我效能理論的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約束行為,積極加強自我體重管理。將其引入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中,可予以患者積極的心理暗示,提高其對疾病的認知,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在臨床應用時,結合患者文化程度、生活水平、年齡、性格特點等開展健康宣教,可有效彌補患者認知不足,提高健康宣教的針對性。通過本文結果可知:兩組干預前的體重增加百分率、體重管理行為指標數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干預后,觀察組體重增加百分率、體重管理行為指標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
說明自我效能理論的健康教育干預方式,使患者行為改變的內在動力增加,患者更主動、積極做有利于健康的正確決策,提高自我效能與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實現對疾病有效的自我管理,對于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首先,傳統健康宣教具有患者理解程度參差不齊、主動性不高等缺點,故很難起到理想的干預效果。而自我效能理論的健康教育,提倡醫護人員與患者共同合作,予以患者表述自身想法、提出疑問的機會,促使患者在全面、客觀了解自身疾病狀態的同時,承擔自我管理疾病的責任,在醫護人員的正確指導下,切實發揮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其次,干預后患者自我效能明顯提升,提示該教育方式可有效彌補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體重管理方面的不足,引導患者正確認識疾病和血液透析,意識到開展自我體重管理、堅持健康生活習慣的重要性。另外,借助微信平臺、利用移動通信設備,具有經濟成本低、操作便捷、功能豐富等優勢,可對患者進行持續性健康指導,可在第一時間解答患者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健康問題,糾正其錯誤行為,患者無需往返于家庭-醫院,大大節約了患者時間,更容易獲得其認可。最后,不斷強化飲食護理,為患者提供營養指導,為其示范熱量計算、控制液體攝入方法,有助于更好地管理患者健康狀態,使其在生活中能夠做到自覺控制飲食。同時,該健康教育方式通過重視家庭支持、回避負性刺激、樹立榜樣等方式,增強患者自我效能感。通過預后良好患者現身說法,可為患者提供交流平臺,患者間的相互鼓勵,有利于提升個體疾病治療信心,促使患者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問題。
綜上所述,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取自我效能理論的健康教育,有利于促進患者加強自我體重管理,改善患者體重增長情況,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從而有效降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透析質量,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