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偉聰,董瑞波,周曉軍,林柯漢
(廣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急診科 廣東 廣州 510800)
痛風性關節炎是診療中較為常見的關節炎類型,本病發生與尿酸排出量減少、嘌呤代謝異常等導致的單鈉尿酸鹽細微結晶析出、沉積相關,單鈉尿酸鹽主要于骨關節區域積聚,繼而誘發一系列炎性改變與組織損傷。急性期患者處于關節炎發作階段,會出現病變關節的紅腫熱痛癥狀,正常活動會受到較大影響。目前尚缺乏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特異性治療手段,臨床治療以消炎鎮痛、促進尿酸排泄、控制尿酸生成等為主,尚缺乏特異性治療手段,而副作用是目前診療中較為棘手的問題。現階段西醫針對痛風性關節炎的治療以秋水仙堿、非甾體類消炎藥、糖皮質激素等常用,能夠有效控制患者癥狀體征,緩解炎性改變,但在預防病情反復發作方面的效果欠佳,且藥源性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將會增加患者軀體負擔。我國傳統醫學對關節炎的研究較為深入,近年來伴隨醫學水平的發展,我國傳統醫學中的辨證論治、整體理念等優勢也日益凸顯,并逐步獲得醫學領域及社會大眾的廣泛認可。診療中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以濕熱蘊結型、痰濁阻滯型、肝腎陰虛型等證型常見,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與稟賦不足、飲食不節、作息失常等相關,濕熱蘊結型患者以濕濁、濕熱、濁毒蘊結為主要病機。紫荊止痛貼是由我院自制的中藥外用凝膠貼膏,具有較好的抗炎、鎮痛、消腫等功效,本文主要就其在濕熱蘊結型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中的應用與效果進行分析。
選擇廣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2019 年1 月—2020 年6 月收治的濕熱蘊結型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70 例,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對照組,每組各35 例,研究組中男女各26、10 例,年齡36 ~67 歲,平均(49.72±6.52)歲,痛風性關節炎病程2 ~13 年,平均(7.19±1.84)年,病變關節數1 ~4 個,平均(2.64±0.60)個;對照組中男女各24、11 例,年齡34 ~66 歲,平均年齡(49.34±6.75)歲,痛風性關節炎病程2 ~14 歲,平均年齡(7.54±1.98)年,病變關節數1 ~4 個,平均(2.88±0.63)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急性痛風性關節炎西醫與中醫診斷標準;②符合濕熱蘊結型相關診斷標準;③疾病發作至入院時間在72 h 以內;④符合本研究用藥相關指征者;⑤積極配合診療工作。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類型骨骼肌肉系統疾病者;②合并重要臟器功能異常者;③合并精神系統、血液系統等疾病者;④合并感染性疾病者;⑤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⑥無法遵醫囑敷藥者。病例終止或脫落標準:經本研究相關治療后癥狀體征加重,接受影像學檢查示合并其他類型病變如韌帶損傷等,須更改診療方案者;合并皮膚病或過敏性病變無法嚴格遵醫囑用藥干預者;無法有效隨訪者。
對照組患者給予雙氯芬酸二乙胺乳膠劑(生產公司: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0176),于患者病變關節腫痛區域涂抹給藥,清潔患處皮膚后,取適量雙氯芬酸二乙胺乳膠劑藥膏,與患處輕輕按摩給藥直至藥物吸收。每日給藥3 次。研究組患者則給予我院制劑中心自制的紫荊止痛貼外敷治療,主要組方:大黃5 g、紫荊皮6 g、冰片2 g、三七4 g、兒茶5 g,將紫荊止痛貼貼敷于患者病變關節腫痛部位,單次貼敷時間約8 ~10 h,貼敷給藥1 次/d。連續用藥1 周,治療期間囑患者規律作息,日常多臥床休息適當抬高患肢。飲食中需要嚴格控制嘌呤的攝取,日常多食用新鮮蔬菜,多飲用溫開水,每日飲水量控制在2 000 mL 以上。
(1)治療效果評估:治療1 周后依據患者病變關節疼痛、壓痛、腫脹、屈伸不利、灼熱、受累關節數量減少情況、伴隨癥狀等七個方面癥狀評分改善情況進行療效評定,各方面分值0 ~3 分,總分21 分,評分越高則相關癥狀越嚴重,基于尼莫地平法明確每位患者治療前后減分率,顯效:減分率≥70%;有效:減分率30%~69%;無效:減分率<30%。(2)血清因子水平測定:于治療前后采集每位患者外周靜脈血,離心后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進行血尿酸(BUA)、白細胞介素-1(IL-1)、C 反應蛋白(CRP)等水平的測定。(3)疼痛情況評估: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就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狀況進行評定,總分0 ~10 分,評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嚴重,同時就兩組患者關節疼痛緩解時間進行統計。(4)中醫證候積分評定:于治療前后就兩組患者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中醫證候評分進行測定,主要包括關節腫痛、小便短黃、煩躁不安、發熱口渴等,各證候積分0 ~3 分,0分表示無癥狀,3 分表示重度癥狀。

治療1 周后療效評定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29%,對照組為74.29%,研究組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治療1 周后,兩組患者BUA、IL-1、CRP 等水平均降低,與治療前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BUA、IL-1、CRP 等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UA、IL-1、CRP 等水平比較(±s)

表2(續)
治療1 周后,兩組患者VAS 評分均降低,與治療前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0.05),研究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關節疼痛緩解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疼痛情況比較(±s)
治療1 周后,兩組患者各中醫證候積分均降低,與治療前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0.05),研究組各中醫證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s,分)
外用貼膏與內服方劑治療機理、效用等一致,中藥貼膏始載于《黃帝內經》,名稱為薄貼,從漢朝開始更名為膏藥,在《外治醫說》中載有:“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用之藥,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紫荊止痛貼是我院自制的中藥貼膏,是參考《醫宗金鑒》中的“消毒定痛散”加味制成,與傳統中藥貼膏相比,紫荊止痛貼重視氣候、地區等因素對人體的影響,整方的藥性偏涼,主要功效為活血通絡、行氣止痛、涼血化瘀等。紫荊止痛貼的主要特點在于考慮了氣候、地域等因素對軀體的影響,因本方藥性偏涼,應用于濕熱蘊結型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中的效果顯著,有助于促進炎性滲出物的吸收,改善關節疼痛腫脹等情況。同時紫荊止痛貼屬于貼膏劑類中藥,經皮滲透給藥,具有較好的透皮性,能夠滲透皮膚屏障后作用于深層組織,有效避免了肝臟首過效應。紫荊止痛貼每貼的覆蓋面積與藥量較為精準,能夠提升給藥的精確性與個體性。紫荊止痛貼的基質為熱熔壓敏膠,具有較好的黏附性,用藥安全性高,不易產生皮膚過敏等不良反應。將中藥粉末與熱熔壓敏膠混合,基于藥效學試驗、體外透皮試驗等制成,載藥量精準,用藥效果與安全性能夠得到保障。紫荊止痛貼以紫荊皮、大黃、冰片、三七、兒茶為主要組分,其中紫荊皮性平、苦,入肝經與脾經,具有較好的清熱解毒、活血消腫、行氣止痛等效果,臨床在風寒濕痹、癰腫、跌打損傷等患者中應用廣泛,《開寶本草》中記載紫荊皮可主破宿血,下五淋,《分類草藥性》中記載紫荊皮治跌打損傷,可散血止痛。現代藥理學研究認為,紫荊皮中具有多種化學成分,其中以醇提物具有較好的抑制炎癥因子分泌的作用,而本病患者急性發作主要與尿酸結晶刺激巨噬細胞,導致炎性細胞浸潤,炎性因子釋放相關,因而紫荊皮的作用符合本病治療基本原則,同時本藥還具有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對綠膿桿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均具有較好的抑制作用,能夠降低本病患者局部感染風險。大黃、冰片、三七等具有較好的活血消腫、涼血止痛、散結化瘀等功效,大黃性苦、寒,歸肝經、脾經、大腸經等,具有多種效用如活血化瘀、瀉火解毒、清泄濕熱等,如復元活血湯中有大黃這一藥物,發揮活血祛瘀之效,大黃中富含大黃酚、大黃素、大黃酸等成分,外用可發揮局部活血祛瘀等作用。冰片性涼、苦,歸肺經、心經,可通諸竅,散郁火,消腫止痛,現代藥理學研究認為冰片中的龍腦、異龍腦、樟腦等組分,具有較好的抗炎抑菌等作用,能夠有效抑制液體滲出與組織水腫。三七性溫,味苦,歸肝經,以消腫止痛、止血散瘀等為主要功效。三七中的多種活性組分能夠對機體緩激肽、醋酸、組胺、5-羥色胺等物質導致的毛細血管通透性升高產生抑制作用,從而有效緩解組織腫脹情況,同時能夠通過垂體-腎上腺系統發揮抗炎功效。兒茶為豆科植物,性苦,微寒,歸肺經,遇水能夠產生黏性,提升黏附效果,與皮膚之間具有較好的生物相容性,保濕透氣性高,同時剝離時無疼痛不適,同時兒茶還具有較好的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對白色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球菌等均具有較好的抑制作用,干預的安全性較高。
本文顯示,治療后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BUA、IL-1、CRP 等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其中IL-1、CRP 為炎性因子,其水平直接反應軀體炎癥級聯反應,IL-1、CRP 水平的降低表明軀體局部炎性得到控制,研究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對照組,表明紫荊止痛貼能夠通過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等作用提升抗炎方面的效果。
綜上所述,對濕熱蘊結型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開展紫荊止痛貼治療,在提升療效、改善機體血清因子水平、提升疼痛控制效果、改善中醫證候積分方面均具有突出價值,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