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京鳳,王新芳,楊伏肖,賈 靜,陳 珮,劉 洋
(首都醫科大學石景山教學醫院老年醫學科 北京 100043)
臨床資料顯示,老年住院患者常?;加袪I養不良癥,這類患者身體狀況普遍較差,預后和轉歸進行不順利,加重病情,嚴重時可危及生命。為此,改善營養不良情況在臨床預后方面擁有很大的研究意義。同時調查結果顯示營養狀況表現良好的老年人,在住院后也可能出現營養不良和體質量下降的問題,且存在隨著住院時間延長營養不良發生率逐漸升高的現象。影響住院老年患者營養不良的原因主要分析為患者消化系統菌群環境因環境改變而改變、老年人口腔問題較多,咀嚼能力下降、疾病消耗與疾病限制營養攝入以及藥物副作用營養不良等。如果對老年患者在院期間的營養狀況進行評估并提供相應營養支持,是否可以幫助患者快速恢復,是當下臨床研究廣泛討論的重點。本研究主要目的是通過分析患者的營養不良發生情況以及其對體成分的相關性分析,判斷營養不良對人體的影響,幫助規避其發生,現報道如下。
患 者 均 來 于2020 年9 月—2021 年2 月 期 間 入 住北京市石景山醫院老年醫學科的66 ~89 歲住院患者,共227 例。使用簡易營養評估(the mini nutritional assessment short-form, MNA-SF)量表對研究對象進行營養風險評估并將其分為兩組:營養正常組(= 75)、營養不良風險及營養不良組(= 152),對兩組患者均進行人體體成分分析。營養正常組平均年齡(72.85±6.25)歲,年 齡66 ~84 歲,男 性32 例、女性43 例;營養不良風險及營養不良組平均年齡(80.49±5.72)歲,年齡70 ~89 歲,男性61 例、女性91 例,納入標準:①患者日常飲食以醫院推薦為主;②沒有肝、腎功能重大異常疾病;③精神狀態良好無精神病史;④用藥依從性良好;⑤可接受體成分相關檢測。排除標準:①年齡低于六十歲患者;②患有肝腎功能重大異常疾病包括但不限于腸梗阻、長時間出血、昏迷等;③進食無法經口;④研究者判定為配合度不高的患者;⑤不愿接受相關檢測的患者。
1.2.1 膳食管理 由院方護理人員統一對患者進行膳食管理,保證患者住院期間飲食攝入統一且規范合理。具體內容為:(1)醫護人員了解患者飲食習慣,進行健康飲食科普講座;指導患者攝入足夠的蛋白質以及適量植物性油脂;(2)適量進行碳水化合物的攝入;(3)由于老年人能量消耗不多,應適量減少能量的攝入;(4)必要時進行靜脈營養補液;(5)為避免骨質疏松,或者改善骨質疏松,鈣攝入量每日不應低于800 mg。
1.2.2 體成分檢測 研究對象在入院3 d 至一周期間進行相關項目檢查并收集數據。通過一般檢測儀測得身高、體重并計算出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值;采用Inbody s10(大韓民國Biospace)人體成分分析儀檢測,由接受過統一正規操作流程培訓的醫護人員完成測量。該儀器具有數據儲存功能,實時保存數據,并且可進行搜索、查看結果、打印、刪除等功能。當患者滿足:(1)未進行靜脈輸液;(2)至少在飲食2 h 后;(3)排空大小便時進行測量,以上三點后方可進行檢測。所有入組患者均采取平臥位檢測,研究者將患者信息輸入到儀器后進行,操作基于抗生物電阻的方法,由于人體成分導電性存在差異,根據電流流轉的不同測得電阻抗性相關數據,檢測肌肉質量、細胞內外液、身體總水、無機鹽、體脂肪、蛋白質等數據。
體成分檢測中需要完成(1)BMI 值;(2)肝功能三項檢查: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總膽紅素;(3)生化指標:血清蛋白、三酰甘油、總膽固醇、血紅蛋白及總淋巴細胞計數的相關檢測。
MNA-SF 微型營養評估簡表是一種營養篩選工具,可用于不能站立或稱重的老年人。本研究應用新版MNA-SF對北京市石景山醫院老年醫學科患者進行營養篩查,了解患者營養不良風險或營養不良的發生情況。在患者住院開始48 h 內完成營養分組。該表30 分為滿分,以12分為界限,高于該分數為營養正常,低于該分數則判定為營養不良風險或營養不良,這類患者需要進行臨床營養干預。
老年醫學科護理人員設計問卷,調查患者營養不良的影響因素。問卷中包括食物攝入以及運動時間。其中膳食攝入不足是當下大部分老年患者遇到的問題。問卷將不足原因分為5 個選項進行投票,分別是:A.因疾病/藥物副作用導致沒有食欲,如嘔吐、胃脹、惡心等;B.醫院食堂食物沒有味道或味道不好;C.患者進食不便,如口腔潰瘍、吞咽困難等;D.不舍得吃,遠方食堂定價高于預期,有經濟困難;E.其他。共收集到187 份問卷,剩余對象由于無法溝通、識字困難或其他原因未能完成收集。

227例患者,男93例,女134例;80歲以下31例,男16例,女15 例;身 高 平 均(163.57±3.34)cm; 體 重 平 均(61.21±4.37)kg;上臂圍(24.58±3.93)cm,小腿圍(28.78±5.49)cm;基礎代謝(1 167.85±7.76)kcal/d;營養不良及營養風險組與營養正常組患者所占比例分別為66.96%、33.04%。
住院老年患者中,經微營養評定,營養不良風險及營養不良的患者占調查總人數的比例達66.96%。兩組患者體成分數據結果顯示,營養不良風險及營養不良組的年齡顯著高于營養正常組(<0.05);BMI 值、細胞內、外液、下肢肌肉量、骨骼肌、蛋白質、總礦物質、骨礦物質及內臟脂肪區域指標均低于營養正常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1。

表1 兩組住院老年患者人體成分數據比較(±s)
經發放調查問卷對187 例患者進行調查結果發現,患者實際攝入不足的前三大原因主要是:A.沒有食欲69 例,占36.89%;B.進食困難23 例,占12.29%;C.味道不好15 例,占8.02%。
營養不良是當今社會常見的老年綜合征,由于老年患者代謝較慢,運動量不足,營養攝入途徑單一,所以該癥在老年住院患者中發生率極高。2012 年中,中華醫學會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住院老年患者的營養調查,結果顯示營養不良發生率約15%,近半數患者存在營養不良風險,同時大約2/3 的患者有營養問題。此外,住院老年患者的營養狀態與臨床結局密切相關。營養不良可以導致患者住院日延長、術后并發癥增加、功能依賴、感染以及危險性增高。因此臨床對住院老年患者定期開展營養不良風險篩查、積極提供營養支持,可以有效地改善其患者的臨床結局。本文結果表明,住院老年患者存在營養問題的,包括有營養不良風險及營養不良,達66.96%,與既往研究相符。
結合本研究分組情況,存在營養問題患者平均年齡高于營養正常患者等諸多問題。為幫助老年患者預防疾病,提高機體健康水平,因此要通過熟悉老年患者的生理狀況,分析營養不良發生的影響因素。當前考慮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消化功能減退、吞咽功能障礙、口腔問題、共患疾病等問題發生率增加,導致營養不良的發生率增加。目前的解決方案為給予老年人必要的健康知識指導以及營養管理,促使患者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可以加強患者對營養攝取的意識,從而規范合理膳食。調查可知,經合理營養及膳食管理后,患者自身的軀體功能、社會功能以及心理功能、環境都會有所提升。
經對住院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間的營養狀況和人體體成分的關系分析,本文結果顯示,患者營養狀況與體成分部分檢測數據的變化存在著緊密的聯系:由數據可知,營養不良風險及營養不良患病年齡越大風險越高;營養不良及營養不良風險組的BMI 值、蛋白質含量、骨骼肌質量、下肢肌肉量、內臟脂肪面積、總礦物質以及骨礦物質含量低于營養正常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紤]住院老年患者由于分解代謝下降、急性疾病消耗體能、醫院攝入不足等因素,導致相關營養指標的下降。此外,本結果也反映出了高齡患者因在醫院缺乏運動、減緩了能量代謝速度、存在著營養攝入單一等多樣問題,因此臨床應重視患者的營養狀況,及時監測及時給予支持,加快患者的恢復時間,規避死亡等不良事件的發生。
綜上所述,受多種因素影響,住院老年人易出現營養風險及營養不良,影響其預后結果。臨床中應重視住院老年患者營養不良的危險因素判斷,積極進行營養評估、體成分分析,并根據評估結果和患者實際,給予個體化飲食干預,以滿足患者基本生理需求,維持穩定體征,改善患者臨床預后,減少住院時間和病死率。未來可將其作為臨床監測的有效指標進行進一步的評價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