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四昌,金 鑫
(烏魯木齊市友誼醫院骨二科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9)
肱骨近端骨折作為上肢骨折常見類型,大多發生在老年群體,因為老年人年齡增長常常伴有骨質疏松,骨骼血液供應明顯不足,當不慎摔倒或者高處墜落時,均可能發生肱骨近端骨折。當發生骨折后,患者會出現局部腫脹和疼痛,并可能合并肩關節脫位,這時不但會增加關節疼痛,還會導致肩關節功能障礙,給臨床治療增加極大難度。當前針對肱骨近端骨折臨床中大多選用鋼板內固定治療,該方法需要將骨膜進行廣泛性剝離,促使骨折近端充分暴露后開始復位,給患者帶來一定創傷,并且術后切口愈合不良,甚至可能會伴有鋼板外露等并發癥,給術后患者骨折愈合與肩關節康復帶來不利影響。近幾年在骨生物學、微創理念逐漸深入下,臨床研究發現微創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治療骨折可以發揮出顯著功效,具有創傷低、固定穩定性高等特點。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加壓鋼板內固定療效,為肱骨近端骨折臨床方案選擇提供借鑒,現報道如下。
選取烏魯木齊市友誼醫院2019 年1 月—2021 年5 月收治的100 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利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50 例。納入標準:①經臨床影像學檢查確認符合肱骨近端骨折標準;②患者肩部關節活動均存在限制;③患者意識清楚、認知良好。排除標準:①身體重要臟器功能障礙;②病理性骨折;③精神疾病或者認知功能障礙;④手術治療禁忌證或無法耐受治療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0.05),見表1。符合《赫爾辛基宣言》要求。

表1 兩組患者臨床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行常規鎖定鋼板內固定。方法為:(1)手術從患者三角肌、胸大肌間溝位置進行切開,給予肌肉鈍性分離,促使骨折區充分暴露,進行骨折復位。(2)采用克氏針作臨床固定,借助X 線影像學技術引導。(3)觀察并判斷復位效果滿意后,利用拉力螺釘給予骨折塊間固定,支撐鋼板選擇T 型鋼板,應用螺釘固定,最后將引流管置入,縫合切口。
研究組行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方法為:(1)手術體位選擇仰臥位,麻醉方式為全麻,并適當墊高患者,在患者肩峰外三角肌大約1/3 位置作縱行切口,促使三角肌完全暴露后,給予三角肌鈍性分離,但是需要注意不可以超過肩峰下5 cm,防止損傷神經。(2)采用X 線引導,利用牽引或者推壓等手段,給予骨折復位,恢復頸干角,當觀察判斷復位效果滿意后,利用克氏針臨時固定。(3)在三角肌深層區域,準確置入鎖定加壓鋼板,置入期間必須緊貼骨膜置入,當在X 線機觀察下發現骨折復位位置無誤,逐步鎖釘,并將克氏針拔出,在近端利用4 ~5 枚螺釘固定,遠端給予3 ~4 枚螺釘固定。兩組患者手術完成后,均給予抗感染治療,并在術后24 h 將引流管移除,術后2 d 指導患者開展肩部被動活動,并根據患者恢復情況適當指導其他運動。
(1)比較兩組手術治療指標。包括:手術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時間、可負重時間、住院時間。并發癥指標。包括:螺釘松動、螺釘脫落、螺釘斷裂。(2)術后疼痛指標。應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評估,滿分10 分。0 分提示無疼痛;0 ~3 分范圍內屬于輕微疼痛;3 ~6 分范圍內,且疼痛可以忍受屬于中度疼痛;>7 分,且疼痛難以忍受屬于強烈疼痛。分數越高疼痛感越強烈。(3)術后肩關節功能改善效果。采用NEER 評分評估,NEER 滿分100 分。分別從肩部疼痛(25 分)、肩關節功能(30 分)、活動范圍(25分)與解剖位置(10 分)等方面評估。(4)術后3 個月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情況。采用生活質量評分量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 SF-36)評估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分值共100 分。從生理智能、精神狀態、心理健康與社會功能方面評估,分數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質量越高。

治療后,研究組手術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均低于對照組,且手術時間、術后可負重時間、骨折愈合時間與住院時間研究組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2。

表2 兩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手術指標( ± s)
術后1 個月,研究組NEER 肩關節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NEER 肩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 s,分)
術前兩組患者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術后1 周、3 周、1 個月兩組患者疼痛均得到減輕,且研究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術后VAS 評分比較( ± s)
治療后,研究組并發癥總發生率(14.00%)低于對照組(2.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經術后3 個月隨訪調查評估,研究組生理職能、心理狀態、心理健康與社會功能等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6。

表6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 s)
近年來在生活水平發展與交通不斷便利下,骨折發生率逐漸增高,肱骨近端骨折作為常見骨折類型,以老年群體為高發群體,大多是因為遭受高能量損傷引發,例如交通事故、高空墜落或者強力撞擊等,尤其是老年人患者,由于身體各項機能逐漸衰退,常伴有骨質疏松,一旦不慎摔倒或者墜落,十分容易發生肱骨近端骨折。當骨折發生,患者近端骨折破碎,骨折塊分離,出現明顯位移,直接影響患者關節結構,導致肩關節功能障礙,并產生強烈疼痛,必須盡快治療。手術是治療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手段之一,既往常用常規普通鋼板內固定術治療,雖然可以有效達到解剖復位效果,但是手術操作過程中需要進行大范圍軟組織剝離操作,會造成較大創傷,并且內固定穩定可靠性較差,術后可能會給早期肩部功能鍛煉造成影響,甚至可能會出現骨折移位,導致骨折愈合時間延長,最終降低預后效果。
近幾年微創理念不斷深入臨床治療,微創鎖定鋼板內固定逐漸得到應用,該方法不同于普通鋼板內固定術,具有以下優勢:(1)從肌肉深層面進入,可以最大限度降低患者軟組織損傷;(2)給予整個骨折部位加壓,穩定骨折部位,避免給鋼板精確塑形影響,以保持正常血液供應,從而有效促進骨性愈合。(3)手術操作期間保留接骨板與骨之間間隙,可以合理保護局部血供,保護骨膜,幫助患者骨折快速愈合。
本文結果顯示,研究組手術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均低于對照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可負重時間、骨折康復時間研究組均短于對照組,且研究組關節功能恢復效果均高于對照組,研究組鋼板脫落、松動與斷裂等并發癥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提示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能夠有效提高鋼板固定穩定性,有助于患者術后早期康復,并且可以有效保護骨膜完整性,恢復血液供應,促進骨折愈合。主要是因為鎖定加壓鋼板固定操作可以完全滿足肱骨近端骨折解剖形狀,并且近端鎖定釘加固方向交錯,可以增大螺釘保持力,遠端釘孔應用鎖定加壓兩用形式,可以提固定效果,給予骨折端加壓,有助于骨折端快速愈合。但是在應用鎖定加壓鋼板過程中,必須要注意嚴格根據長鋼板少螺釘原則,通常情況下螺釘和鋼板孔數量比例在0.4 ~0.5,同時盡可能局部過多集中應力,降低鋼板斷裂發生率;操作期間充分應用釘孔導向器,保證釘道方向不出現錯誤,準確鎖定釘與鋼板螺紋。此外,本文結果顯示,研究組術后NEER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且術后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說明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術后疼痛,促進肩關節功能快速恢復,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較高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應用在肱骨近端骨折治療中可取得理想效果,并發癥發生率低,患者術后肩關節恢復速度快,可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