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佳慧,董 萍,吉裕華
(上海市長寧區精神衛生中心精神科 上海 200335)
精神科的患者由于精神異常而出現不良行為,如出走、有自殺的傾向或者行為、甚至對他人產生暴力行為,還可能因長期服用精神藥物而出現跌倒、噎食等意外事件。如果僅僅是依靠治療來保障患者的安全,很難達到預定的效果。因此,除了有效的對癥治療外還需強化護理干預預防及減少意外情況的出現,進而保證患者的自身安全。另外大多護理人員對于精神病患者的資料掌握不全面,無法準確判斷患者的潛在風險,因此導致日常工作中常發生各類風險事件。護理標識是指在護理過程中采用規范的圖案或者文字來提醒工作人員或者患者以及家屬的標識的總稱,目的是保護相關人員的安全,保障護理工作的順利進行。護理標識的使用標志著將人文關懷加入到護理工作中。現階段護理標識的使用在我國的護理行業中已有了較多的應用基礎。因此,制定一個可行、有效、規范的護理標識意義深遠,是很多醫護人員和管理者關注的重點,能夠避免很多的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保障護理質量、患者安全。本文旨在分析精神科“五防”個性化標識在降低臨床安全隱患事件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 取2018 年3 月—2020 年3 月 上 海 市 長 寧 區 精神衛生中心精神科收治的60 例患者,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30 例。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ICD-11 中“精神分類癥”的診斷標準;②所有患者無意識障礙,認知功能良好。排除標準:①依從性差;②合并腫瘤等嚴重疾病。對照組男17 例,女13 例;年齡20 ~55 歲,平均年齡(38.43±3.62)歲;病程最短3 個月,最長6 年,平均(2.88±0.56)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7 例,高中13 例,大專及以上9 例;研究組男16 例,女14 例;年齡19 ~58 歲,平均年齡(38.83±3.49)歲;病程最短5 個月,最長5 年,平均(2.92±0.47)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8 例,高中14 例,大專及以上8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具有可比性。本做法符合《赫爾辛基宣言》要求。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包括環境護理、用藥護理、病情監測、飲食護理、心理護理等。
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于患者床頭貼上帶有“五防”個性化標識(防暴力、防消極、防外逃、防跌倒、防噎食)。(1)制作標識:個性化標識的底板一般為硬質紙板,卡片的上半部填寫患者的一些資料,具體包括姓名、性別、年紀、編號、住院的時間、主治的醫生姓名、護理的責任護士等;下半部為風險標識的地方,使用顏色進行風險區分,分別采用紅色、黃色、綠色、藍色、白色代表暴力、消極、外逃、跌倒、噎食風險;采用數字評價其安全等級,分別采用1、2、3 代表極高危風險、高風險及低風險。將標識卡放在插槽中,采用有機玻璃制作U 型插槽,固定在患者床頭墻上。(2)使用方法:①由護士長牽頭組織科室護士共同學習個性化標識的使用,并掌握具體護理方法,列出病區重點風險患者,強化患者的安全管理。②患者在入院后,護理人員要詳細的介紹標識卡的表示作用和意義以及使用的方法,取得理解及配合。③責任護士要準確的在標識卡上填寫信息,并且通過了解患者的病情以及與患者的交流來進行精神風險評估,確定患者的護理安全等級,填寫護理標識。④護理人員根據標識卡的內容進行重點護理。在入院后的l、2、3 周重新評估患者的情況,根據評估的結果重新更改表示。⑤在衛生間、樓道、開水間等患者活動區域地面上加貼藍色“小心地滑”溫馨提示語,開水間墻壁顯眼位置粘貼“小心燙傷”粘貼式卡通標識。
(1)統計并比較兩組患者意外事件發生率。(2)采用精神科《護理管理質量測評量表》從業務熟練程度、責任心、服務態度、應急能力、溝通能力方面評價兩組護理質量,滿分均為100 分,得分越高表示護理質量越好。(3)采用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評價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滿分為100 分。患者得分>90 分為滿意,90 ~75 分為基本滿意;得分<75 分為不滿意。總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

護理后,研究組患者安全隱患事件總發生率(6.67%)低于對照組(3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1。

表1 兩組精神科患者安全隱患事件發生率[n(%)]
護理后,研究組護理質量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2。

表2 精神科兩組患者護理質量( ± s,分)

表2(續)
護理后,研究組患者護理總滿意度(96.67%)高于對照組(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3。

表3 兩組精神科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及各方面壓力的增加,使得患精神病的概率日益增加,給患者的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精神科患者受精神異常癥狀的支配,導致其缺失自我防護意識,非常容易產生沖動的行為,具體表現為外跑、自殺、傷害他人、損壞一些財物等。極少數患者的意外情況發生在意識不清醒及沖動狀態,但更多患者是在意識清醒、精神病理作用下有預謀、有計劃、有對象的情況下發生,意外風險較高。因此,加強精神科患者的風險管理尤為重要。醒目、規范的標識可起到一種警示作用。在臨床護理工作中使用警示標識,可讓護理人員隨時意識到自己面臨的風險,從而能夠積極、主動地規避風險,減少安全隱患。精神科“五防”高風險護理警示標識卡大多是由不同顏色小圖標表示,并與床頭卡、藥物過敏等警示標識一起貼于床頭或床尾位置,以警示患者、家屬及醫護人員。“五防”優點包括:(1)精神科收治的精神患者病情復雜多變、慢性遷延,這些患者住院期間需要24 h 照看,當護理人員在觀察患者病情的時候,看到相關的標識可以病情狀態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數,減少不必要的護理不良事件的出現。(2)能防患于未然。應用了護理標識之后,護理人員的護理行為更加規范,護士的責任心顯著提高,護士的安全意識大大提升。但也有其缺點:(1)由于該風險警示標識是以小圖標形式與其他警示標識在同一位置,并不能突出顯示該患者的高風險隱患的類型及著重注意的護理事項;(2)貼放位置于床頭或床尾,不便查看,容易忽視,導致警示對象僅限于患者及醫護人員;(3)在顏色選擇上,有些顏色可能容易引起患者的反感情緒或是暗示心理。但相關研究表明,彩色醒目護理警示標識應用于護理風險管理中,臨床效果還是非常顯著,能夠有效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提升患者對護理風險管理的認知度。
本文結果表明,研究組患者安全隱患事件發生率(6.67%)顯著低于對照組(3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研究組護理管理質量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度(96.67%)顯著優于對照組(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分析原因是“個性化”標識在傳統警示標識的基礎上,用色彩鮮艷的可愛卡通圖作成各種具有實用性、針對性、指導性的高風險警示標識貼于墻壁、病床,具有以下優點:(1)醒目并且簡單易懂;(2)避免了患者對其產生反感情緒,從正面警醒患者需要注意事項;(3)使工作人員對于存在或具有潛在高風險的患者有重點關注、警示和風險評估的意識,做到了心中有數;(4)色彩的鮮艷容易加深工作人員的記憶,提高了工作人員對患者可能產生潛在風險的識別、評估以及采取正確行動的能力;從而有效地防止了意外風險的發生。
綜上所述,精神科“五防”個性化標識可有效降低臨床安全隱患事件發生率,保證患者安全,對護患雙方能起到警示作用,既方便護士工作,同時又維護了患者利益,顯現人文關懷,提高護理管理質量,值得在精神科護理管理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