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惟一,郝文淵,明盛龍,楊浩峰*
(1.烏魯木齊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新疆烏魯木齊 830026;2.烏魯木齊市水磨溝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新疆烏魯木齊 830000)
2021年6月2 日,烏魯木齊市某學校報告該校有多名學生出現腹痛、腹瀉、發熱等癥狀。為調查本次事件波及范圍,查明可疑危險因素、致病因子及污染來源,控制本次事件及預防今后類似情況發生,疾控中心立即對事件進行核實并趕赴該校及學生就診醫院進行現場調查。
烏魯木齊市某學校所有學生、教職員工及學校食堂工作人員。
疑似病例:2021年5月31日—6月2日該校師生及員工出現發熱(≥37.2℃)和(或)腹瀉并伴有腹痛、惡心、頭痛、嘔吐和乏力癥狀之一者。
根據病例定義,對全校師生開展病例搜索,并進行個案調查。通過人員訪談了解該校基本情況及用餐、飲水等情況,查閱學校晨檢、因病缺課記錄和相關醫療機構的門診日志。運用描述性流行病學方法對流行病學特征進行分析。
采集病例及食堂工作人員便標本、肛拭子、手拭子,并采集可疑食品、環境衛生等樣本進行病原學檢測。
應用Excel進行統計分析,SPSS 23.0進行統計分析,以χ2檢驗比較率的差異,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該校為非寄宿公立學校,設有3個年級(高中一到三年級)共22個班,學生1 100名,教職員工74名。學校設置有一個食堂,為對外承包制,共有工作人員7名,僅集中供應午餐。師生飲用水為每層樓飲水機直飲水。
2.2.1 發病情況
根據病例定義,共搜索到33例符合定義病例,均為學生,罹患率為2.79%(33/1 181)。
2.2.2 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以腹瀉、腹痛為主,部分伴有乏力、惡心、嘔吐、發熱和頭痛癥狀,見表1。33名病例均被就診醫院診斷為急性胃腸炎,門診給予對癥治療,均于1~3 d好轉,無住院和重癥病例。

表1 烏魯木齊市某學校急性胃腸炎病例臨床表現
2.2.3 流行病學特征
(1)時間分布。首發病例于6月1日20時發病,末例病例發病時間為6月2日11時20分,發病高峰在6月2日4時至6時,共17例(占比51.52%),之后呈明顯下降趨勢,流行曲線提示為點源暴露模式,見圖1。

圖1 2021年6月烏魯木齊市某學校急性胃腸炎病例時間分布圖
(2)人群分布。教職員工無發病,病例均為學生,學生罹患率為3%(33/1 100),其中男生17名,女生16名,性別比為1.06∶1.00;男生罹患率為3.56%(17/477),女生罹患率為2.57%(16/623),兩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920,P>0.05)。發病年齡最小16歲,最大19歲,平均發病年齡17歲。
(3)年級分布。本次事件共波及全校3個年級14個班級,班級覆蓋率為63.63%(14/22),無明顯聚集性,各年級罹患率分別為2.05%(9/438)、4.99%(21/421)、1.24%(3/241),不同年級學生罹患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614,P<0.01),見表2。

表2 烏魯木齊市某學校急性胃腸炎病例年級分布
食堂位于學校大門內右側獨立建筑,地上一層為廚房和餐廳,部分食物加工操作間位于地下一層,衛生條件一般。33名病例于6月1日中午均在學校進食涼面與鹵雞腿,早晚餐均各自在家中食用。通過詢問學校食堂工作人員,6月1日午餐供應的涼面和鹵雞腿所用原料為切面、黃瓜、調料及冷凍雞腿,這些原料為食堂工作人員分別從3家大型市場采購。雞腿于6月1日上午由當日自配鹵料鹵制而成,隨后放置在冰箱內冷藏;涼面于6月1日上午煮制后加入辣椒油、醋、黃瓜絲放置常溫下保存。午餐時食堂工作人員將食物分別乘入餐桶中,由各班老師將每班食物取回并分與學生,餐盤也為學校統一提供。
2.4.1 病例及食堂工作人員生物樣本采集及檢測結果
6月2日采集病例及食堂工作人員21份生物樣本,其中6份便標本、8份肛拭子、7份手拭子生物樣本,檢測結果顯示1份食堂工作人員肛拭子諾如病毒弱陽性和1份病例的便標本中檢出變形桿菌,其余19份生物樣本中志賀氏菌、變形桿菌、沙門氏菌和諾如病毒檢測結果均為陰性。
2.4.2 可疑食品采集及檢測結果
6月2日共采集可疑食品樣本(留樣柜中食品)4份,實驗室結果顯示樣品均未檢出變形桿菌、沙門氏菌、志賀氏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菌群及菌落總數超標,見表3。

表3 可疑食品采集情況及檢測結果
2.4.3 環境衛生樣本采集及檢測結果
6月2日共采集環境衛生樣本12份,其中物體表面7份(包括案板、菜刀、餐桶和餐盤),飲水機中水樣4份(1~4樓飲水機中水樣各1份),后廚自來水樣1份。實驗室結果顯示樣品均未檢出變形桿菌、沙門氏菌、志賀氏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未檢測出諾如病毒,飲用水菌落總數測定及大腸菌群均未超過衛生標準。
本次事件中病例均有6月1日中午在校進食涼面和鹵雞腿的共同食物史,病例臨床癥狀以腹瀉、腹痛為主,波及班級數較多,無明顯聚集性,實驗室檢測可疑食品標本顯示大腸菌群及菌落總數超標,根據病例臨床表現及診斷、流行病學調查、現場衛生學調查及實驗室檢測結果,判斷該事件為一起由食物受到污染引起的急性胃腸炎群體事件。
本次事件調查仍存在以下不足之處:6月2日進行調查時,患病學生大部分前去醫院就診未在學校,且醫院未留取病例樣本,因而未能及時采集到全部病例的生物樣本;在學校內進行采樣的4名病例在采樣前均已服用藥物,除1名病例便標本檢出變形桿菌外,其余未能檢測出可能致病菌;采集的可疑食品標本為制作后直接放入留樣柜中的食品,變質和被污染的可能較小,而學生食用的涼面卻是制作后在常溫環境中存放,因處于夏季,食物制作過程中的交叉污染導致食物中毒事件日益增多,故而食物不排除有被污染的可能,但此樣本調查時已無剩余,未能采集;實驗室檢測項目和技術能力有限,無法進行其他相關致病菌及病毒檢測[1]。
學校的人群密度大,就餐相對集中,由于學校人群的特殊性,一旦發生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社會關注度也較高[2]。這不僅會影響學生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還會擾亂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3]。此次事件提示學校食堂應加強管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在食堂資質和硬件條件不足以提供涼菜加工處理的情況下,不得進行涼面、涼皮等食品的加工和供應,加工不當是導致學校食源性疾病事件的主要原因,與學校食堂從業人員的衛生意識及操作規范等因素有很大關系,因此學校及食堂負責人、相關從業人員要提高食品安全意識,強化從業人員食品衛生知識培訓,確保就餐師生的飲食安全。食堂應嚴格落實留樣制度,留樣數量和留樣時間必須達到相關法律要求[4-5]。在學校內進一步加強健康教育,使廣大師生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增強防病意識。同時建議相關部門加強對學校食堂的衛生監督,對食堂采購、加工、貯存等環節中容易造成食物污染的重要環節進行監督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