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耕
(臨朐縣東城街道辦事處,山東臨朐 262600)
果蔬類農產品是人們生活所需和人體營養所需的必需品。由于人們直接食用和頻繁接觸果蔬類農產品,其質量安全就顯得格外重要。但果蔬類農產品的質量問題仍時有發生,影響和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避免果蔬類農產品各個環節可能產生的質量問題成為當下質量安全監察部門的關注重點,也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質量合格、品質安全的食品是指不包含對人體有害的物質,食用后對人體無不利影響的食品,其配料和包含的物質劑量能滿足國家統一監測標準,符合質量安檢要求,這也是廣義上的食品質量安全的內涵[1]。
果蔬類農產品由于生長培植的特殊性,相關部門對其質量安全標準有更具體、更細致的要求。如在培植過程中農藥、化肥含量是否超標,成熟果蔬的內在品質是否符合要求,按質量等級劃分的每一級別是否符合相對應的具體指標,主要檢測內容是其是否含有對人體產生危害或隱患性危害的物質。此外,果蔬的采摘包裝過程、預處理和加工過程以及運輸和儲藏過程中產生的對果蔬品質和等級的影響也納入了質量安全的范疇。這些環節都是測試果蔬類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方面,是當前我國在果蔬類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方面的重要檢查內容。
由于設施農業的溫度、濕度管理不當,果蔬類農產品病蟲害時有發生,遭受病蟲害侵襲的菜葉、果實、秧蔓等在溫室內堆積,會導致果蔬病蟲害日益嚴重,甚至出現集中性爆發式病蟲害,加大了治理難度。為控制病蟲害,果農、蔬農以使用化學類噴霧藥劑為主,易導致農藥殘留超標,引發果蔬類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此外,過量使用化肥也易導致果蔬類農產品中有害物質殘留超標。目前,我國的果蔬產品種植仍以個體戶為主,無法實現規模化管理,導致果農、蔬農易產生施藥、用藥方面的主觀性和隨意性,為使果蔬達到更好的生長效果,在規定的藥物使用劑量或化肥用量的基礎上增加用量,導致土壤板結、重金屬超標等土地問題,也造成果蔬成品的藥物殘留超標。更有甚者,為追求更高的產量,使用國家禁止使用的藥物,造成產品質量不合格[2-3]。
成熟果蔬的采摘大多以農戶的自行采摘為主,無正規的采摘流程,在采摘環節也缺乏正規的質量檢測和品質認證。違規采摘用藥安全期未滿的果蔬會增加藥物殘留的風險。此外,果蔬采摘現場無正規的清洗除泥條件,通常采用就近水源清洗,難以確保水源的安全性,若使用被污染的水源,會對采摘的果蔬造成二次污染。果蔬采摘完,在進行收購或轉銷時會經過初步的剔除和篩選,進行分級處理。而這些操作一般是人為進行,缺少正規科學、標準規范的分級標準,可能會出現以次充好的現象,影響果蔬類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果蔬采摘后為保持其新鮮度,會在運出銷售前進行預冷處理,但這些處理基本由農戶完成,仍采用最簡單、成本也最低的冷水預冷處理。但如果預冷處理使用的冷水是循環水,則為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舒服的“溫床”。即便是在保鮮制冷設施比較健全的農貿市場,在采用冷庫對果蔬進行預處理的條件下,也會因存量過多而出現處理尾菜的難題。尾菜未及時清理產生腐爛變質會引發微生物的滋生,如果影響到后熟的蔬菜,也會造成二次污染,產生質量問題。為保持果蔬的新鮮度和延長保存時間,通常會使用化學性質的保鮮劑,但過量使用化學保鮮劑,會造成果蔬表面殘留對人體有害的物質,造成果蔬質量不達標,質檢不合格[4]。
果蔬農產品由于受到不耐碰撞、極易受損的局限,在運輸過程中需格外小心和采取防護手段。常見的防護措施是對果蔬農產品進行合理包裝,在防撞防擦防壓的同時還能有效避免農產品的水分流失,保持鮮度和光澤,在一定程度上還能隔離污染。但采用包裝增加了運輸的成本,大部分企業為節省成本,采用劣質的包裝進行農產品的運輸。這些劣質包裝不僅無法保護好農產品避免遭受機械損傷,還會在長時間的使用中釋放有毒物質,影響果蔬的品質。同時,運輸過程中缺乏制冷設施也會引起果蔬的腐爛變質,但采用制冷處理成本過高,部分中小企業和商販多選擇無制冷處理的普通運輸,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果蔬的質量安全問題。
進入銷售環節的果蔬類農產品在銷售渠道上以超市和農貿市場為主,對于超市銷售的果蔬,存放環境和銷售條件相對較好,在果蔬品質方面有一定的保障。農貿市場也會通過遮陰、噴水等保持果蔬的鮮度,且農貿市場人流量相對較大,流通速度較快,果蔬產品的質量也能得到認可。但對于零售攤販和小型門店來說,銷量少,存放空間小,質保設施也不健全,果蔬易產生質量安全問題。部分不良商家為節省成本,減少尾菜,使用過量的保鮮劑或違規的殺菌手段,都會引發果蔬類農產品的質量問題,從而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5]。
(1)科學性與目的性相結合的原則。果蔬質量安全指標體系的建立要以必要的理論基礎和政策、法規作為實施原則,而科學性是這些理論基礎與法規政策原則性的集中體現。在確保果蔬全供應鏈內質量安全和質量管理理論有效性的同時,將科學理論與實際目標相結合,達到高度統一,保障果蔬種植質量、倉儲運輸安全、銷售安全,提升消費者食用健康系數,有助于果蔬質量安全指標體系的健全完善。
(2)簡約性與可操作性相結合的原則。果蔬質量安全指標體系不僅包含一系列數據指標,也包括對果蔬全供應鏈的監督和管理,導致其中的要求、規定較繁雜。在具體執行中,需對大量指標數據進行分析研究,提取能夠反映果蔬質量安全的重要因素,組成具有邏輯關系的關聯因素或整體性因素,有利于果蔬產品質量的檢查或核驗。這些重要因素不僅是對整個流程環節的簡化,更是對可操作指標的選擇。通過具體實際操作能實現數據的采集、獲取,驗證果蔬質量安全標準,從而保證指標體系的完整性和準確性。
①改善種植環境,種植地的選擇要避免與易產生污染的工廠相鄰。②選擇科學的種植方法,避免違規操作,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推廣科學技術培訓,發展科學農業,改良種植技術,規范種植流程。③加大病蟲害的防控和治理力度,科學防蟲,規范治害,多采用生物防治和綠色防治方法,采用生物科技、植物性農藥,避免采用化學性質的農藥和化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采用機械方法隔阻病蟲害。例如,采用種植功能和防治功能兼具的農業機械和植保技術,在改善種植條件和提高果蔬農產品產出品質的同時,能有效發現和防治病蟲害,實現精準防治,科學用藥,適時用藥。避免農藥過量,產生藥物殘留和化學物質毒性污染[6]。
從果蔬農產品的生產源頭出發,自上而下建立起一套明確的質量安全追責機制,貫穿果蔬農產品生產、采摘、運輸和銷售的所有環節,使農產品在到達人們的餐桌前的每一步都有法可依,有規可循,有責任可追溯。從而提升生產者和經銷商的安全生產和合法銷售意識,減少違規操作和違法行為。如大力完善安全質量檢測,加大質量管控力度,追責到人,從源頭上避免農藥殘留超標和質量檢測不達標的農產品進入市場。
保鮮劑在果蔬類農產品的保鮮和儲存中發揮重要作用,是一種重要的質量保障手段。果蔬類農產品雖然因為保鮮劑的使用產生了一些質量安全問題,但這并不意味著就要完全杜絕保鮮劑的使用。應禁止使用化學性質強烈、易產生毒性污染的保鮮劑,可以研發新型的、環保的、健康的保鮮劑,如生物性的保鮮劑,采用植物性的提取物混合而成,要嚴格控制保鮮劑使用的劑量,使其濃度和含量符合安全食用的標準[7]。
要增加保障包裝材料品質的投入和運輸過程中制冷保鮮技術手段的投入。提高包裝材料的防護質量和安全質量,使其在防護性、透氣性良好的同時,不會產生和分解或釋放有毒物質,而且能夠保證良好的防撞和抗壓能力,從而在運輸過程中為果蔬類農產品提供切實可靠的防護。運輸過程中的保鮮措施,尤其是長途運輸中的保鮮手段還有賴于制冷設施和冷鏈運輸手段的建立和完善。因此,要加大冷鏈運輸的投入力度,對果蔬類農產品進行預冷處理,結合新型保鮮劑的使用,保障果蔬類農產品的品質,減少腐爛變質的發生。
加大市場監管力度是保障果蔬類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有效手段。對于腐爛變質的農產品,要嚴格禁止上市銷售。對于經銷商的銷售環境要加強管控和檢查,檢查銷售環境是否干凈衛生,是否有污染源的存在。同時,要嚴格監管保鮮劑的使用,避免產生對人體有害的物質。
果蔬類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嚴格控制各個環節的質量,避免果蔬品質產生安全問題是相關部門研究的重點和難點。相關部門要從生產環節,保證種植安全;關注產后環節,加強質量監管;增加科技投入,提供技術支持,通過多措并舉,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品質,保證人們的飲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