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旭,李 黎
(1.江蘇護理職業學院,江蘇淮安 223005;2.淮安市淮陰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江蘇淮安 223000)
當前,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消費者越來越關注綠色食品的質量安全。同時,大數據、互聯網等技術的不斷推廣為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笆奈濉眹窠洕鐣l展規劃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綠色食品,完善綠色食品標準體系,開展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管理?!毒G色食品產業“十四五”發展規劃綱要(2021—2025年)》也提出,要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產業鏈,滿足生態、經濟和社會的同步協調發展[1]。因此,地方政府要把握好綠色食品產業發展機遇,推進綠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本文對淮安市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對淮安市綠色食品產業鏈優化提出具體實施路徑,以期為淮安市“綠色高地、樞紐新城”的建設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
近年來,淮安市圍繞其得天獨厚地域優勢,即淮揚菜的重要發源地和傳承地,不斷推進綠色食品產業發展,提出綠色生態食品特色產業發展舉措,努力打造江蘇省、長三角經濟圈重要綠色食品生產基地。
2020年,淮安市共有規上食品工業企業153戶(含2個主板上市企業),食品已占江蘇省食品的12%左右。綠色食品產業已經初步形成煙與酒、鹽與糖、肉與飼料、米面油及水產品等為重點的食品工業體系。截至2021年,淮安市綠色食品企業認證數量102家,先后獲綠色食品認證258個、有機認證30個,獲批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8個,建成全國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基地4.67萬hm2。優良食味稻面積達12.13萬hm2、獲批“味稻小鎮”11個。累計高效設施農業面積占比20.7%,年產綠色蔬菜420萬t、食用菌11萬t,中藥材面積達0.33萬hm2。年出欄生豬200萬頭、家禽7 000萬羽。以小龍蝦、大閘蟹為主的特種綠色水產養殖面積達3.27萬hm2,占比85.4%。實施投資超3 000萬元農業項目154個。新增高效設施農業0.41萬hm2、高標準農田3.3萬hm2、千畝以上連片特色農業產業基地22個[2]。金湖縣建成國家級雜交水稻制種基地,白馬湖農場建成國家級良種繁育基地,淮陰區獲批省級種業農高區,擁有省級特色優勢種苗中心(企業)20家。
近年來,為促進淮安市綠色食品品牌建設,盱眙龍蝦節、金湖荷花節、淮陰丁集黃瓜節、淮安蘇嘴西瓜節、洪澤蔣壩螺螄節等“一縣一節慶”活動被成功舉辦。相關政府以“淮味千年”區域公用品牌授權企業建設GAP全程質量控制體系為抓手,已經授權品類12個、50家企業,年銷售額突破250億元,生態、綠色、健康和安全日益成為淮安綠色食品的標志,且推動了今世緣酒業、蘇鹽井神、雙匯食品、蘇食肉品、白玫糖業、百斯特鮮食和旺旺食品等龍頭企業的發展,培育出了綠色食品產業集群。
從目前總體情況看,淮安市綠色食品產業發展迅速,但產品品種單調,產業發展不平衡。據了解,淮安市以酒與飲料、鹽與調味品、肉與飼料和現代食品為主要產業,國際知名企業、品牌較少,且多為農副產品加工業的價值鏈低端產業,缺少做大做強的意識和能力,產業鏈內部惡意競爭加劇,同時上下游企業發展都相對較為落后,難以形成協同發展效應。因此,急需打造“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優”的產業,同時加快產業鏈上下融合、均衡發展。
淮揚菜、盱眙國際龍蝦節、世界美食之都等都已經成為淮安市綠色食品產業的重要名片。但是,還需進一步深挖品牌價值,實現品牌化發展,使地方名片、知名企業與綠色食品產業文化有機結合起來,拓展文化內涵,推動美食與旅游、文化和創意取得緊密深入的結合。
淮安市綠色食品生產、加工、檢測和物流尚未形成一體化標準建設,無法支撐綠色食品產業鏈“綠色”的優質屬性,無法滿足高標準、高質量要求。同時,相關人員對已有標準宣傳力度不大,導致產業鏈內部對培育名牌、地域品牌、地理標志農產品的意識淡化。另外,受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生產方式、相關部門的分段式管理及質量安全監測機構設備落后等問題影響,綠色產品全生命周期質量安全追溯體系還未完全建立,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推進緩慢。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5G、AR/VR、物聯網等技術的運用,線上銷售渠道變革加速。目前,綠色食品企業信息的發布更多依靠相關網站和微信公眾號、抖音,但實際上各平臺并未形成交互共享,阻礙了綠色食品的品牌推廣。以“淮味千年”品牌為例,其尚未入駐淘寶平臺,雖已入駐抖音平臺,但信息發布宣傳較少。因此,大部分消費者對淮安市綠色食品的品牌缺乏認知,購買力不強。可見,綠色食品產業發展信息化建設遲緩將直接影響市場營銷效果。
當綠色食品企業在通過綠色認證后,管理部門會將更多精力放在未獲得認證的企業和產品上,這樣會顧此失彼,對已獲證的企業和產品無法開展有效監督和管理。同時監管隊伍配備不足,監管效果不足,監管職能不清晰。綠色食品監管工作涉及多個部門,在職能交叉的情況下,各部門需要形成有效的聯動機制,但目前各監管部門之間缺乏溝通,監管工作時效性不足。綠色食品產業建設工作推進緩慢,未成立有力的領導部門。
產業鏈優化指在產業鏈內部進行調整升級,使內部各鏈條間的關系更符合未來產業鏈發展要求,且運行得更有效、合理、穩定和高效,使產業鏈內部摩擦系數降低,經濟價值獲得提升,從而再次推進產業鏈迭代升級。
淮安市綠色食品產業鏈優化路徑主要是利用當前大數據、5G、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對產業鏈中的各個環節進行改造升級,以此來提升產業鏈中鏈條節點之間的鏈接能力,提高各個環節的整體競爭能力。①對綠色食品的生產、采收、粗加工等環節進行改造升級,對源頭原料等基礎設施進行精準控制,為中下游優化奠定基礎。②對產業鏈中游的深加工產業、倉儲運輸進行全面優化,加大數字技術的運用和人才投入,推動流程再造,挖掘中游企業的潛在價值。③對產業鏈下游的市場銷售、文旅休閑、專業服務環節進行優化,加強產業的品牌和文化宣傳,拓展更多的銷售渠道,利用科技創新,運用多種信息平臺,以數字技術帶動產業鏈內部聯系,使產業鏈優化更加安全和穩定。
在“雙循環、新格局”的背景下,加快淮河流域綠色食品企業的綠色轉型發展,把生態優勢和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實施綠色標準化生產,形成一村鎮一特色、一地域一標志的發展新風貌。圍繞淮安市“333”主導產業體系,著力提高龍頭企業以及產業園區的比重,積極開發境外資源,不斷壯大淮安市農業和食品加工企業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行業領先者。全面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合理布局產業結構。通過政府的規劃、政策扶持等手段,建立起從田間地頭到用戶餐桌的綠色食品的全產業鏈體系,鼓勵和支持綠色食品、現代農業和文化創意、健康養生等產業協同發展,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推進綠色食品產業新業態的發展。
淮安市是淮揚菜的重要發源地和傳承地,也是江蘇省乃至全國重要的農副產品產加銷基地。因此,以政府為主導,由行業專家指導,可選定行業龍頭企業或特色企業,將加工度、附加值、技術含量低“三底”的產品轉型升級為“三高”產品,建立高端化發展方向標。以旺旺食品龍頭現代食品企業為例,通過遴選高端原材料,采用新工藝、新方法,大力開發養生保健類產品,逐步形成獨具地方特色、有競爭力的高端產品。同時,帶動產業上下相關產業,提升研發設計、物流服務,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務,推動傳統種植、養殖產業開展精細加工、技術改造等工作。
強化“校政企行”科研合作,依托龍頭企業或地方高校,建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實驗室,利用大數據和數據挖掘推進基礎研究,形成創新突破。如建立綠色食品產業產教融合戰略聯盟,校方針對某個企業或產業園建立食品、化工、信息技術等專業集群,突破瓶頸,指導產業發展。以項目為依托,使“政、產、學、研、培和用”緊密銜接,形成服務綠色食品產業創新發展的一站式科孵化產業平臺。對于產業鏈中不同類型企業,實施差異化定位發展,如酒與飲料、鹽與調味品、食品類企業技術相對成熟,可以向集成創新方向發展;種植、養殖等農副產品企業向二次開發創新發展,形成一批“專精特”企業。同時,推進保障創新機制,根據綠色食品產業特點完善科技成果轉化與激勵機制。
對于淮安市綠色食品產業發展,雖然明確了產業鏈一體化發展思路,但由于綠色食品各類企業發展松散,難以形成整體合力,缺乏本地國際性引領業務,存在商業模式價值低、可重復性高、科創含量不高及產業鏈自主可控性弱等痛點。需要以綠色食品產業園區建設、特色小鎮和食博會[3]為載體,在原有的生產加工、倉儲運輸、市場銷售、文旅休閑及專業服務產業鏈一體化發展中,進一步補鏈、強鏈、固鏈,融入綠色食品產品研究、裝備制造、包裝設計、信息技術、新媒體、電子商務、政策標準研究及食品管理等新的領域。在數字賦能的基礎上促進內部有機耦聯,形成區塊鏈技術追溯體系[4]、產銷一體化、產業研究與人才培養一體化、經營管理線上線下一體化、信息技術與智慧農業一體化。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要積極促進健康與養老、旅游、互聯網、健身休閑和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窗彩凶鳛樘K北中心城市,旅游和康養資源豐富,綠色食品產業鏈可得到進一步拓展,特別是老年人康養和兒童食品、親子旅游等,可構建“綠色美食+綠色生產、工業旅游+民宿康養”一體化文旅發展新模式,如圖1所示。

圖1 淮安市綠色食品產業鏈一體化發展模式圖
數字經濟時代,大數據應用或數據挖掘對綠色食品產業鏈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數據賦能將從全局引領綠色食品產業鏈發展[5]。針對淮安市綠色食品產業鏈發展,可以在大數據的加持下,聚焦地方特色,增強產業規模和集聚效應;結合碳達峰、碳中和,開啟綠色循環產業新模式;強力推動綠色食品精特加工、電商平臺、工業旅游和休閑康養等新業態。同時,圍繞消費者個性化需求和消費升級,利用區塊鏈技術與物聯網技術,設計綠色食品加工、零售為主體的智慧供應鏈,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線上線下聯合直銷、團體訂購模式[6-7]。在監督和保障管理中,重視數據資源的有效利用,實現監管及時性,保障有依據。還要充分發揮作為長三角、淮河生態經濟帶成員的地域優勢,與其他城市互補優勢,協同發展。針對綠色食品這個傳統行業,率先在酒與飲料、現代食品等重點產業中選定龍頭企業,推進實施“數字驅動+智慧賦能”,深入開展綠色食品種植、加工、生產、原料安全及廢棄物處理、食品儲存和包裝等技術以及線上營銷的研發與應用,推動生產流程和生產過程的一體化、可視化、智能化和系統化,加速推進全生命周期食品質量監督控制和可追溯能力。通過數字賦能與區塊鏈、物聯網等技術,打造C2M柔性定制模式,發揮產業集群優勢,推進產業鏈內部開的協同發展、合作創新、數字化改造[8-10]。淮安市綠色產業C2M模式模型如圖2所示。

圖2 淮安市綠色產業C2M模式模型圖
大數據、互聯網給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推動力。因此,可有效運用經濟數字化變革紅利,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淮安市綠色食品產業鏈融合發展機制,更好地推動綠色食品產業優質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