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鈿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畜牧獸醫工作站 841005)
現代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畜牧業生產水品不斷提高,為滿足市場需求,一些大型生豬養殖場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許多養殖場存在仔豬死亡率高、發病率高、料重比高、日增重低、生產性能低等問題,如何提高仔豬生產性能已成為影響生豬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1],本試驗分析了一系列實際生產數據,總結出幾點影響仔豬生產性能的因素,為提高仔豬生產性能提供一定依據。
1.1.1 試驗動物
選擇胎次相近、體重基本一致的仔豬60 頭作為試驗仔豬。
1.1.2 主要器材
電子臺秤,電子案秤,容納箱,空飼料袋6 個,仔豬飼料1500kg,盛料勺。
1.2.1 試驗分組
21 年8 月本人在某規模化豬場分別選取3 個相鄰圈舍作為試驗點,其中兩棟圈舍將其分別標記為A1 組、A2 組,其使用的是老圈舍,主要靠自然通風。第3 個圈舍將其標記為A3 組,其使用的是新圈舍,使用機械通風的密閉豬舍,排風機外側有噴淋裝置。
從A1、A2、A3 三棟圈舍中各選出2 個豬欄,每個豬欄飼養10 頭試驗仔豬,每個試驗組仔豬胎次盡量相近、體重基本一致,并記錄其初始空腹體重。具體數據見表1。

表1 仔豬分組及初始體重記錄表(單位:kg)
由3 組平均重取平均值可計算得到總平均數11.60,再取標準差可得0.008,由標準差除以總平均數可得變異系數0.07%,認定為符合試驗要求。
1.2.2 飼養及記錄
試驗從8 月5~30 日為止,共計飼養并記錄26d。為避免飼料中不同添加劑對仔豬生產性能造成影響[2],因此,每日對3組6 個欄位的仔豬在同一時間段內飼喂相同的仔豬顆粒飼料,選擇顆粒飼料是因為與粉狀飼料相比,顆粒料更具優勢[3]。飼喂同時保證飲用水溫適宜,防止對試驗造成影響[4]。3 組都于每日6:00、11:30、17:00、22:00 飼喂4 次,在每天第一次飼喂前用電子臺秤稱取6 袋每袋10kg 的仔豬飼料(每日稱料量),分別對應飼喂給3 組6 個欄位的仔豬,在每天最后1 次飼喂后再稱取1 次每個袋子里的余料量(每日余料量),在仔豬停止進食后,使用盛料勺刮取各欄位仔豬料槽內的剩余飼料,使用電子案秤分別進行稱量(每日刮料量)并記錄。在試驗最后1d完成后記錄每組仔豬的最后空腹體重。
1.2.3 各項指標統計及計算方法
仔豬平均采食量(d/欄/頭)的統計方法如下:

各組平均采食量參看,附圖。

附圖 各組平均采食量匯總圖
在試驗最后1d 完成后記錄每組仔豬的最后空腹體重,記錄結果見表2。
通過表1 和表2 中的數據可以計算出每組仔豬日增重和料重比,統計結果如表3、表4。

表2 仔豬分組及最后體重記錄表(單位:kg)

表3 各組仔豬日增重

表4 各組仔豬料重比
從附圖可以看出,試驗第1~9 天3 組仔豬平均采食量相差不大,曲線圖基本一致,3 組曲線都呈逐漸增加趨勢,由于A3組使用的是新圈舍,有機械通風設備和水簾,圈內溫度和臭味相較于A1、A2 兩個老圈舍來說有一定改善,導致A3 組曲線稍高于A1、A2 兩組。
試驗第10~14 天A1、A2 兩組仔豬咳嗽、腹瀉逐漸增多,這導致其平均采食量呈下滑趨勢,且A2 組發病情況較早,使用藥物治療比較早,A1 組發病情況較晚。由于圈舍通風不良、斷奶應激,外加A2 組飼養員糞污清理有滯后現象,再加A1 和A2 兩組圈舍的飼養員在日常搬運飼料時有互相接觸的情況,這可能是A1 組相繼發病的幾種原因[5]。A3 組圈舍的通風效果較好,且飼養員有單獨的房間,與外界接觸較少,這使得A3 組未受太大影響[6],仔豬正常生長,其平均采食量曲線一直呈現逐漸增加趨勢。
試驗第15~21 天,藥物治療和一部分母源抗體的作用使A1和A2 組仔豬情況有所好轉[7],其平均采食量有逐漸增加的趨勢,但較A3 組仍然較低,第20 天,A3 組圈舍由于水泵故障導致供水不足,這使得當天仔豬平均采食量有明顯下降,在第21 天水泵修復供水充足后,其平均采食量有所恢復,但仍未達到之前的水平。
試驗第22~26 天,3 組仔豬平均采食量呈逐漸上升趨勢,但A1、A2 兩組的仔豬平均采食量較A3 組仍然較低。
從表3 各組仔豬日增重統計結果可知,A1 和A2 組日增重相差不大,A1 組略大于A2 組,A3 組日增重最多。
從表4 各組仔豬料重比統計結果可知,A1 組料重比最大,A2 組適中,A3 組最小。
綜上所述,豬場人員管理、圈舍溫度、糞污處理、疾病傳染等一系列的不利影響使得A1、A2 兩組仔豬生產性能有所降低。設施設備故障導致仔豬飲水不足,同樣在試驗第20 天嚴重影響了仔豬平均采食量。豬場設施設備老舊、技術方案落后、人員管理存在漏洞是嚴重影響仔豬生產性能的幾個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