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濤
(吉林大學藝術學院)
繪畫中的典型性形象是創作主體對表現對象進行高度提煉和真實描寫,它擁有反映社會本質和凝聚創作主體個性的雙重性。從創作主體的角度來看油畫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性與創作者之間的關系:藝術家創作的是高度真實的人物形象,個人情感在藝術創作中需要融入形象。最終主體的個性與所要表現的視覺形象高度契合。從客體的角度來看,高度真實的人物典型性形象反映創作主體的個性。
1.典型性是個性的升華
創作中的個性是創作主體在創作過程中運用自己的感覺來表達對外界事物的認知。創作主體的特殊性藝術認知是區別創作者的標識。這種認知是日漸積累的,包括創作主體在社會生活中的經歷、對世界的看法、人生的思考、藝術的理解等多方面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個性特征。例如,在十九世紀現實主義美術的農民畫家——米勒的《晚鐘》這幅作品中,充斥著昏暗的色調,畫幅中一對夫婦正在做禱告。這幅作品反映了米勒逆來順受,隨波逐流的思想,這也是法國當時大部分農民的思想。曾有人批評米勒的這幅作品說:“他筆下的人物不懂得思考,只知道禱告。”換角度來講,是對畫中米勒所要表現的農民形象所要蘊含的個人情感的肯定。米勒將自身對于勞動人民感情灌輸在莊嚴的勞動形象中,所創造出的典型性形象也承托起他那獨特的思想感情。美術中的典型性離不開創作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創作主體的主觀精神和情感,使得他的認識在典型性形象中得到升華。
2.個性是典型性的靈魂
典型性形象給人永恒和振奮人心的力量感,包含著創作主體的主觀精神和感情,缺乏創作主體的情感灌輸,典型性形象也就無從談起。在1848年革命后,資產階級執政,對無產階級和工人階級來說是一個連續的噩夢。當時的先進知識分子從浪漫主義的美好寄托中走出來,朝著真實的表現現實的方向前進。在這樣的環境下,米勒回到了農民的世界。他認為:“農民這個題材對于我正為合適。”[1]他一邊勞動,一邊作畫,所以他畫出來的東西非常真實,感情也十分真摯。他說:“假如讓我作畫,那我就絕不畫那些無意義的東西。為了給人留有深刻的印象,我畫人體或者風景皆必須取于自然的真實。”[1]從米勒的觀點得知,只有遵循形象的真實性和對農民生活的認知和情感,才能有在《晚鐘》中安于天命的十九世紀法國典型農民形象。這個真實形象體現了創作主體的主觀精神。
高度真實的人物典型性形象中映射著創作主體的個性與創造,從創作主體的角度來看,人物典型性形象是創作者高度概括和表現對象并融入自身個性的鑄造過程。
1.審美創造性外化于典型性
典型性面貌以視覺形象的方式呈現,是作為創作主體的審美及其他因素的物化手段。米勒的《拾穗者》這幅作品中,普通的農婦的形象,并不高雅與莊嚴,但是他們是美的。在人物動作上,三位農婦人在田壟中彎腰拾穗,表現出一種寧靜與永恒的美感。米勒將當時社會環境下的農婦賦予莊嚴的勞動者形象,這一行為本身體現出創作主體對于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構思和獨特個性的外化。雨果認為:勞動是神圣的行為,同時他們也是和諧樂曲的表現。米勒也認為真正的美并不是都存在于高雅,亮麗的面龐中。這幅作品是創作主體審美個性的結晶,勞動人民的典型性形象的外化體現著米勒的審美創造性。
2.典型性凝結于審美創造性
人物形象的典型性首先建立在人物真實形象的基礎上,其次創作主體在創作過程中感受生活,選擇表現對象并高度概括對象的普遍性,在以典型性為中心的需求上對各方面因素進行取舍。上述過程中體現出創作主體在塑造人物形象典型性中的主觀的審美創造性。例如米勒在創作所要表現的勞動人民的形象,首先是基于對客體的情感認知,隨著生活實踐不斷強化和更加本質的認識這一形象,通過自身的不斷積累才最終呈現出高度真實與概括的典型性形象。反過來說經過上述的過程典型性形象中就凝聚著創作主體的審美創造性。
典型性形象是創作主體典型性構思后具有高度真實和概括的視覺形象。毛主席認為,一切文學和藝術的礦藏都充斥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之中,他們是屬于自然的,未經加工的原石,他們也是最純樸的東西,是一切文學與藝術的根本源泉。[2]
1.典型性密切聯系于社會生活中的特殊性
創作主體生活在當代并依附于現實生活,筆下的典型性形象要求表現普遍性,來源正是創作者生活中的特殊性。在庫爾貝《石工》這幅作品中,展現給觀眾的是兩位正在進行勞動的碎石工人。他們勞動所處的環境,人物的細節等反映出當時工人勞動的真實面貌,這也體現了庫爾貝反對臆造現實生活的原則,只有在絕對尊重社會生活的基礎上,才有如此真實的工人典型形象。作品《篩麥的女人》中,真實的再現當時的勞動人民忙碌的場景,表現真實社會生活中的對象,因為他們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庫爾貝選取的表現對象在不同程度上都作為社會生活中某一形象的代表,從其特殊性中概括普遍性,并加以表現。這樣待人們前來觀看時是絕對沒有什么人能夠從其中人認出自己來的。
2.社會生活中的普遍性表現為典型性
亞里士多德曾說:“詩所描述的事帶有普遍性,歷史則敘述個別的事。所謂‘有普遍性的事’,指某一種人,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會說的話,會行的事,詩要首先追求這目的。“美術中的典型性從社會生活中來,代表著社會生活的普遍性,當然這個普遍性是指視覺形象所帶有的,是創作主體努力后的結果。人物的典型性形象來源于生活,否則是非真實的,更談不上形象典型性的問題了。典型性形象在高度真實的情況下,只能來源于社會生活。同樣社會生活中的普遍性表現為典型性,美術作品中的普遍性是通過社會生活中富有個性的現象表現出來的,本質是通過現象表現出來的,典型性的形象肩負著映射社會生活本質的天命。
1.典型性反映社會生活的本質
典型性形象來源于社會生活,也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創作主體通過選取社會生活中的生動的現象加以提煉,表現其普遍性,具有深刻的認識意義,反映社會生活的本質。在米勒和庫爾貝的作品中是可以看到,他們的作品是對社會本質的反映。毛主席曾說:“人類的社會生活雖是文學藝術的唯一源泉,雖是較之后者有不可比擬的生動豐富的內容,但是人民還是不滿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雖然兩者都是美,但是文藝作品中反映出來的生活卻可以而且應該比普通的實際生活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帶有普遍性。”[3]
2.社會生活的本質表現為典型性
典型性形象從社會生活中被主體概括提煉而出,表現為具有代表性的社會生活。[4]在《畫室》這幅作品中,庫爾貝大膽的將各個階層的人物放置在一起,意圖表現真實的社會生活。畫面大致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為生活奔波的大眾,有商人,農民,手工業者以及失業的人們,他們代表了現實生活的狀況,被畫家成為“以死為生的人”。第二部分大都是畫家的朋友,親人等,他們有理想抱負,為自己的理想而奮斗,他們被稱為“以生為生的人”。第三部分是畫家本人,正在作畫的模樣,旁邊是帶有寓意的“真實與自然”的裸女形象。畫家將自己放置在畫面的中心,表明了自身對于表現現實的立場,也是對上述兩個群體世界的人們真實描繪的表達。這幅作品中可以看出畫家對于形象的把握和對現實生活的反映。將不同類別的人群放置在一起表達社會生活,同時又將畫家個人的立場原則表現其中,帶有隱喻式的表現手法大膽的描繪現實生活,表現出畫家首先是忠實于社會生活的真實的,力求表現真實的社會生活,努力的去揭示社會生活的本質,體現出社會生活的本質表現為典型性。[5]
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不僅來源于社會生活,還體現了創作主體的個人情感,即創作主體的特殊性。創作主體的特殊性體現在創作過程中和典型性構思中的個人情感。
典型性形象的出現是創作主體嘔心瀝血的結晶。這其中典型性形象的提煉概括和構思過程以及表現方法等所有這之中蘊含的個性都是創作主體對于所要表達的客體的認識表達。典型的人物形象要表現的是社會生活中某個對象的普遍性,這個普遍性是基于創作主體對社會生活的認識以及對所要表現對象的特殊性的基礎上。創作主體的特殊性表現在主觀意識滲透在所要表達的對象形象上,以此創造出的人物形象的典型自然反映著創作主體的特殊性。[6]
人物形象典型性中包含著客體普遍性的表現。典型性形象是高度真實并且經過創作主體的高度概括而形成,那么典型性形象自然背負著體現著社會生活的本質的使命,概括出人物或者事物的普遍性和共性,具有深刻的認識意義,否則就不算是高度真實的,自然也無關典型性。[7]這其中創作主體所表現的客體普遍性是創作主體基于對社會生活的認識和自身的主觀精神從社會生活多樣化的客體中提煉出的,密切聯系于社會生活且表現社會生活的本質,所以說創造出來的典型性形象即是蘊含著客體的普遍性,也是創作主體的主觀精神的體現。在杜米埃的《三等車廂》中,突出前排的三位人物,其中又以年邁的老夫人為中心,神態透露出飽經生活的疲憊,左右為入睡的少年和帶著嬰兒的母親,他們的形象在創作主體的筆下也體現了他們的地位。以座椅為界概括后排的人物形象,后排的人物形象中依稀可通過形象來分辨他們的性格與地位。在狹小的車廂中,描繪出法國社會的縮影,背后反映的是法國社會的等級制度。創作主體選擇帶有特殊性的個體進行構思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本質,同時對于客體普遍性的認知進行典型性的表達,典型性形象也是客體普遍性的表現。
典型性人物形象是主體的主觀精神和個性的創造,也是客觀對象共性的體現。典型性形象是主觀與客觀的辯證統一。[7]
典型性形象不僅要體現社會生活的本質,而且要以十分鮮明的現象來顯現出社會生活的普遍性,同時又凝結著創作主體的主觀精神和個性的創造。如米勒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性農民形象,庫爾貝筆下帶有濃郁生活氣息的工人以及勞作人民等。無不體現著社會生活的真實模樣以及創作主體的個人情感。是客觀的真實社會生活與主觀的個人情感交相輝映的結果。還體現在創作主體在認識生活,進行藝術構思時,一方面高度概括事物的普遍性或和事物的普遍性的相關特征,努力揭示社會生活的本質真理,也就是以典型性為基礎,使其他的屬性條件從屬于典型性這方面的成果。如果在進行創作活動中,對社會生活缺乏足夠深度的認識,就會在形象表達上缺乏生動與真實,難以認識到事物的普遍性,達不到體現社會生活的本質這一要求。同時個人情感灌輸或輸出不足,會導致內容空洞,產生冰冷的距離感。所以說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上,創作主體的個性與被表現的客體的共性是缺一不可的,二者實為統一。
十九世紀的法國現實主義美術是波瀾壯闊的,推動了現實主義美術的發展。乃至在今天,分析他們的作品都具有深刻的意義。通過對他們作品的分析,體現了在油畫中人物形象典型性與創作主體、客體之間關系。創作主體的審美創造性塑造了客體的典型性,客體的典型性自然體現著創作主體的個性。客體來源于社會生活,是社會生活的代表,經由主體的個性認識將其升華為帶有社會的普遍性質,反映了社會的本質。主體的特殊性與客體的普遍性共同構成了典型性,實為辯證統一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