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夢雪 馬會東
(1.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2.淮安市漣水融媒體中心)
公共藝術教育與專業藝術教育的區別是公共藝術教育是對非藝術專業的高校生進行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中的重要構成。德育教育的含義不單單是指傳授傳統美德,同時也要著重于培養學生對藝術的審美。因此要從多個方面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提升學生對真、善、美的辨別能力、提高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除此之外,藝術教學也要具備藝術教學和思想道德教育兩種教育模式,要從多個方面對兩者進行融會貫通。藝術要起到提升學生道德意識和思想觀念的作用,轉變學生不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堅持不懈的優秀品質。同時不能忽視學生的藝術審美培訓,嚴格要求學生提升相關專業的技能技巧。教師在教學中要運用馬克思的世界觀和理論,采取“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的道德水準。
在2018年1月3日開展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國家領導人發表了藝術等基礎性學科對提高學生創新能力有重要影響作用,強調要著重發揚藝術對育人方面的重要影響。其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上:首先教師通過教授學生藝術知識和相關技能技巧,能夠幫助學生解決專業問題,即能達到“智育”的目的。其次,藝術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能夠培養學生優秀道德品質、人格品行、價值觀等。在傳統的高職院校中,藝術課程將內涵與應用為一體的課程,但是存在以下兩點問題:首先高校注重學生的“智育”而不注重學生的“德育”,導致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僅僅是強調對學生相關領域專業技能的掌握,而對學生的藝術道德等方面并沒有充分重視,更加注重藝術的工具性,而非重視藝術的教育性。其次,“智育”與“德育”的專業針對性不高。藝術課程的教學僅僅是停留在單獨的領域,沒有讓專業知識、技能和素養深度融合[1]。最后,“德育”和“智育”并沒能跟緊時代的發展。社會的發展對高職院校中的藝術課程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不僅要拓展藝術“智育”與“德育”的作用,而且要不斷地改善課程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思想。而這就需要一線教師轉變已有的教學思維模式,不斷地創新并針對性地研究藝術在相應專業中的“德育”和“智育”因子,以此為基礎創建結合“智育”和“德育”的新型課程體系,并將其深入貫徹到教育教學實踐中,以此來培養高素質型人才[2]。
對于藝術教育來講,其中心內容是審美。對于高職院校中的藝術教育也不例外。它的體現方式是以各項藝術活動為主,最終目標是達到育人的目的。為了能夠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藝術品行和藝術鑒賞能力,高校推行了一系列的藝術基礎知識的普及課程,希望能夠通過品鑒優異藝術成果來指導大學生成為一個具有審美能力的人,讓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各個方面都能得到自由發展。
首先,藝術教育需要觀賞者靠聽覺和視覺來體會其獨特的魅力。藝術具有眾多特點,如獨特性、開放性、感染性、形象性等,不僅能夠對人的審美能力起到提高的作用,還能滿足人們身心發展需求。因此,教師要通過準確的引導來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的三觀,使學生在今后的學習與生活中能夠明辨是非。藝術教育還會將審美教育和非審美教育相結合起來,以此來達到超越性和綜合性、感性和理性等方面的統一[3]。
其次,審美是藝術教育的核心和橋梁。審美可以通過間接、直接的方式或者從綜合和整體方面影響人的發展。在日常生活中,善良的品質就是審美的特征之一。審美能夠起到引導向善、建立善行和儲存善良的作用。總之,藝術因其獨有的魅力能夠滋養人的身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對學生進行“德育”和“智育”培養的關鍵在于教師自身。作者依據從事輔導員工作和專職教師的經驗來講,總結出“德育”和“智育”的根源是教師從自身的教學理念中對兩種教育思想的整合,是教師對兩種教育理念的認可,并結合兩種教育理念進行教學活動。教書和育人是教育活動中缺一不可的,教師在授課中只有保證兩者齊肩并行才能達到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
在高職院校中,教師和輔導員擔任著兩種工作。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在課堂上給學生傳授相應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技巧。而學生是課堂的傾聽者,通過教師的講解能夠理解一門知識或者是掌握一項技巧[4]。同時學生學習掌握情況由期末考試來檢測,檢測分數也會體現出一個教師的教學水平。學生在學校內除了課堂時間之外,其他的大部分時間出現的情況由輔導員負責。輔導員負責學生在校期間的思政工作、日常生活。因此,教師和輔導員是缺一不可的存在。如果能夠有效地結合輔導員和教師的工作,充分發揮其兩者優勢,學生的“德育”和“智育”將會大幅度提升[5]。
在高校中,教學活動所占的比例最大,因此教師人數最多,也是最具影響力的群體。因此,教師在給學生講授專業知識的同時要將“雙育”融入到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這樣對學生的教育會產生更深刻的影響。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對學生進行“智育”活動,也要注重對學生的“德育”活動,這是高等院校的特點,也是其最大的優勢。教師要抓住這個特點,充分發揮其優勢,從根源上改善高職院校中學生的“德育”,要讓學生在掌握基本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強化學生的責任感。在教學活動中,貫徹“德育”教育的方式有多樣:通過理論的講解和教師耐心疏導;可以通過情感的互動和借助榜樣的力量;可以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等。高校教師要意識到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專業能力的培養、德育的培訓是密不可分的,并且相互推動、相互促進[6]。
縱觀歷史,在古今中外藝術對人產生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藝術通過展現人生活的狀態,不禁讓人對社會現實和倫理道德的進行深刻思考。在現實生活中,藝術的感染力也是極大的,通過藝術可以喚醒人類道德信念、升華人類的思想品質。自古以來,孔子就提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人生道理,認為人是通過藝術來達到了一定的境界。隨著當前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對里藝術的重視度不斷下降,導致出現冷漠無情、虛無縹緲的情況出現。因此,當下社會最需要藝術來溫暖人的心靈、喚醒人的意識、激發人內心的自我反省[7]。
在人們的思維形式中,藝術是通過最美的方式來展現。但是,藝術除了要具備美的特征之外,還需要用優良的道德品質來支撐其展現出來的美。俗話說“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藝術不能光有光鮮亮麗的外殼,還需要有豐富充實的內涵。如果藝術僅僅是具備美的空殼,缺乏了道德水準,那么不僅不能給社會帶來推動作用,反而會影響社會,甚至給社會帶來毀滅性的災難。比如在現實中,部分藝術領域出現荒誕、縹緲、色情、虐待等不健康的、不符合正常價值觀的藝術內容。如果不及時制止含有上述不健康內容的藝術,任其隨意蔓延,會嚴重影響欣賞者,還會出現到與道德倫理出現相悖的情況。高校生作為未來國家發展的主干力量,對事物并沒有形成明確的分辨真偽的能力,因此過多的接觸沒有道德底線的藝術會導致學生的三觀扭曲,甚至會對社會產生巨大的傷害。所以,道德底線的支撐對藝術來講是極為重要的。
藝術和審美是構成品德的兩大組成部分,是道德人和理性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根據實際情況,藝術審美活動的特點決定了藝術審美能夠讓欣賞者獲得超功利的自由、能夠讓觀賞者的道德進化和提升、甚至能夠讓人成為道德人。而作為道德人所追求的最終理想是精神的解放與道德的自由,以此來感受人生的終極幸福。從哲學角度來看,人們不斷地對生存意義進行解釋,并且有不同的觀點,而激起人的對生存問題深刻思考的正是審美。審美不僅是個人情感的慰藉,更是能夠讓人的精神得到升華,幫助人的精神達到自由的境界[8]。
美與善兩個因素是相互聯系的,藝術對于塑造人的美與善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人的生命倫理的展現方式是通過藝術來完成的。不管是東方世界的“盡善盡美”理念,還是西方世界的“美就是善”的觀點,都充分展現了這一理論。簡而言之,在藝術里美與善是同等重要的,缺一不可。而且美即是善,善即是美,美與善在藝術領域統一的。在藝術教育中融入道德教育,要遵守以下幾點原則:首先,藝術教育要在藝術規則的約束下中體現善;其次,藝術教育于“德育”之間是通過感情作為橋梁,“德育”中所說的終極目的是藝術教育通過培養情感而獲得。因此藝術和審美在價值上是等同的。但是藝術教育中除了培養審美價值,還要培養學生的認知、教化、情感體驗等價值,以此來滿足學生的精神需求。
高職院校內的藝術教育應該要以“立德樹人”為目標,以藝術、技巧、文化、涵養、素質為體現方式。對于不一樣專業的學生,根據高職藝術的“德育”與“智育”因子解析要創設高職院校內藝術教育的“雙育”新課程體系。創設新課程體系要從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設計、課后評價等方面進行改善優化。首先在課程目標上,要讓三維目標提升為核心素養目標。要依據專業的不同,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的藝術“智育”與“德育”的標準。在教學內容上,通過學習德國職業教育中的藝術課程的教育理念,突出教學內容的專業性、服務性和整體性。藝術并不存在明確的分支,因此可以將藝術各個分支貫徹到專業領域內,增加實際案例、多彩的藝術文化、實際生活例子、圖文并茂,擴大藝術軟件的應用市場、加強解決問題的能力、構建“藝術+”的內容、添加藝術的相關歷史和著名作家履歷、要把藝術的理性和嚴謹思維與道德結合。在教學設計上,要結合線上、線下的教學方式,還要拓展課內課外的教學模式,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將信息化和實體化的教學融合在一起,構建一個融“現代”“傳承”于一體 的藝術教育模式和育人環境。
高職藝術教育是學生提高審美的重要途徑,促進學生和諧全面的發展。而和諧校園的文化建設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了優渥的環境,同時美育也是校園文化建設重要部分。
美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途徑除了課堂教育之外,還有一下2種途徑。
第一,校園藝術活動的開展。多種多樣的校園文化藝術活動是最常見、最有效的途徑之一。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的藝術教育活動已經不局限于線下活動,線上的網絡活動也是校園種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 發揮校園廣播站、閉路電視、學校影劇院和校園網的育人作用,不斷拓展校園文化建設的渠道和空間;
第二,校園環境。這里所說的校園環境主要是指校園中的軟裝設施,通過學校物質層面和制度層面的東西表現出來:學校的校舍建筑、校園雕塑、園林綠化、交通道路等物質的東西都要體現學校的精神藝術文化;充實圖書館的閱覽室、活動室內容,規劃板報的櫥窗、室內與室外的雕塑、建筑物的墻面與地面等一切可以利用的美育媒介,充分利用、發揮學校各處設施設備的美育功能,使每一個角落、每一塊磚瓦、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
總而言之,在高職院校內藝術教育要將“智育”與“德育”相結合進行教學,并且要及時發現內部存在的問題,要轉變當下“智育”與“德育”相互不融合或者是融合不深刻的情況。以時代發展的步伐為依據,及時改革教育理念。共同去探究高職教育中藝術教育如何融入不同專業的人才培養,從完整的課程體系來探究,并通過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來證實理論。不僅止于此,還要對理論不斷進行分析,最終創立結合“智育”和“德育”為一體的專業性較強的、符合時代發展的高職藝術新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并且將其落實到實踐課程當中,充分展現出高校“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