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嘯
(臨沂大學美術學院)
數字博物館在當今時代展現出越來越多的優越性,以信息技術作為載體,將歷史文化傳遞得更遠,傳遞到更多公眾的視野中,也就給傳統文化傳播的方式提供了更多創新性的想法和可能,并且期待在未來能夠有更加理想的信息技術與歷史文化傳播相結合的形式走進公眾視野,走近公眾身邊[1]。本次以數字媒體技術作為主要探討內容,闡述信息技術的優越性,闡述傳統優秀文化傳播的重要性,也要相信在未來數字博物館會有更加理想和多樣化的創新應用。
在原本博物館的功能的基礎之上,融入技術創新,然后將技術革新的內容與傳統的博物館相結合,便是數字博物館。數字博物館運用多種信息技術的功能,將現實中的博物館以更加立體的方式展現出來。以互聯網的優勢,將傳統博物館的一些內部構造、主要功能等方面的內容呈現于網絡上的博物館[2]。這個過程需要將很多要素都結合起來,并且展現鮮活的力量,讓實體博物館的職能充分展現出來,以便于引領博物館進入交互式的新時代,這符合時代的要求,也符合公眾的需求,那么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公眾的青睞,激發公眾對于博物館內容的探究興趣,從而引導公眾進入博物館,在博物館的大環境中探究歷史等內容,感受獨特文化的熏陶,能夠達到科普的目的。參觀者能夠在虛擬技術支撐下的博物館中盡情地游覽,可以觀看博物館里的很多藏品,如果對藏品感興趣,還能及時的查看藏品的有關信息,更加的了解藏品的多方面的內容[3]。如此一來,不僅展現了信息化技術參與的優越性,還能實現信息共享,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信息傳遞到了更遠的地方。
很多母體博物館的信息咨詢都可以通過數字博物館的媒介傳遞出去,對于公眾的實際需求也可以及時地反饋,給服務的完善提供方向,也讓博物館與公眾的聯系更加的緊密。數字博物館本身就展現出科技的力量和科技的魅力,吸引越來越多的公眾進入數字博物館的各種虛擬場景進行探索[4]。數字博物館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突破了現實的局限性,突出公眾的主體性地位,公眾可以在其中盡可能的了解藏品的歷史信息,或者是參與一次虛擬探險,又或者是參與某個有趣的游戲和活動。如此一來,也增加了公眾對于數字博物館的喜愛程度,信息化技術的革新和信息化技術的有效利用,也得到了很好的反饋。數字博物館中包含的信息量巨大,本身就可以看作是一個智庫,分為交互式遠程教學和單程式教學。交互式遠程教學也就是在特定的時間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和學者針對某個問題進行深入地探討,那么單程式教學指的是在配合高校教育的基礎之上,將博物館中比較多樣化的內容根據實際情況制作成多媒體數字資源,如此一來,公眾可以點進去觀看,甚至是反復的學習。并且很多信息也能得到妥善的整理和收納,提供數字化保存功能,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對于多樣化業務資料的保存處理效率,避免了重要的信息流失等問題[5]。
應用技術:1.三維影像技術,也就是利用聲音、視頻等功能讓母體博物館更加立體地呈現出來,從而也可以將藏品發布在相應的平臺上。2.虛擬現實技術,將整個文物等信息制作成三維成像的模式,公眾能夠從360度全方位的觀看虛擬化的文物實景。3.數碼成像技術,可以將照片利用技術的形式縫合起來,形成一幅巨畫的模式[6]。
其中的VR技術在博物館的應用中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VR技術讓很多文物看起來很有趣,讓文物以更加活潑的姿態展現在公眾面前,首都博物館給公眾在部分展館中提供了VR虛擬眼鏡,公眾借助眼鏡去觀看,可以給公眾帶來更好的觀看體驗,從公眾的視角來說,對于文物的探究也更加的有興致,甚至還能借助手機上的APP功能在手機上就能實現對于文物的全方位觀看。從現實角度出發,VR還有很多的上升空間,還有很多可以取得進步的地方,但是VR也在逐漸的完善,逐漸地朝著更加優秀的方向發展,并且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未來會逐漸出現更多以數字化技術為核心的內容產品進入公眾的視野[7]。
數字博物館的產生時間并不長,因此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很大的發展和進步空間,并且未來也會有更加多樣化的信息技術的形式,因此信息技術與博物館形式的融合模式也更加的多樣化,面對公眾對于數字博物館與日俱增的探究興趣,對于數字博物館也是越來越關注,越來越感興趣,對于博物館的功能需求也更加得多。在事物的探索階段,難免會遇到一些瓶頸,這些瓶頸正是發展和進步的基礎,因此有國內外研究學者提出,在發展數字博物館的過程中,需要逐漸抓住其中的主要矛盾,這也是解決發展瓶頸的關鍵之處,如此一來,有望獲得更加理想的發展[8-9]。數字博物館發展過程中很容易受到不同觀念的制約,因為多樣化信息技術的參與,讓很多想法變了味,本來博物館是要向公眾展示展館的多樣信息的,是要讓公眾在歷史的文化熏陶中感受獨特魅力的,但是由于信息技術的加入,部分公眾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鮮感,因此重心會有所轉移,由本來的單一觀看展館內部信息轉變成只在意新鮮的虛擬展示內容。但是數字博物館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公眾的體驗,逐漸地可以融入到社會文化生活的主洪流中去,逐漸走向大眾文化的行列[10]。在讓公眾感受信息技術的獨特性和優越性的同時,向公眾展示博物館的獨特魅力,并且逐漸以智能化的輔助作用向公眾提供服務,展現文化信息,逐漸成為公共服務角色的中心。因此,需要不斷地豐富博物館的展示手段和展示內容,以便于逐漸地滿足更多公眾的多樣化需求,成為文化生活需求中的中流砥柱。受到部分教育理念的影響,傳統的博物館很大程度上是以展示藏品為主,通過展示藏品,豐富藏品內容和藏品的信息來完善博物館的服務功能,但是可以逐漸由展示教育為主的目標導向轉向以社會服務為主的目標導向,也就是突出公眾的主體性的地位,將公眾的觀看展館的內心感受和反饋更多的考慮進去,綜合多種因素不斷地發展展館的內容和形式,如此一來,相信會受到更多公眾的喜愛[11]。
隨著數字博物館的逐漸大流行的趨勢,受到更多的公眾的喜愛,因此更多的公眾進入博物館進行學習和探究,尋找自己感興趣的展品信息等等,也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了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在歷史的氛圍中盡情地徜徉。那么需要深度思考關于如何在數字媒體環境下讓更多人接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相關問題,交互藝術是藝術家與工程師工作的交點,是兩者互相磨合出來的存在,可以利用藝術和科技相結合的形式給公眾創造一個體驗感更佳的虛擬互動體驗空間[12]。交互活動在多樣化的領域中繼續,并且引導著用戶以多樣化的形式進行自我創造。目前,這種藝術形式在現實中展現出了很獨特的優越性,因此也逐漸的推廣開來,相信公眾在很多場景都能見識到這樣獨特的模式,目前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不僅被用于很多的商業領域,還逐漸的拓展到文化領域,應用于文化領域的主要目的也就是傳播文化信息,讓公眾感受文化的內涵,逐漸普及文化內涵,提升公眾的文化素質[13]。
移動交互藝術中,傳統的pc端在通過瀏覽器進行網絡訪問時,難免會受到媒介方式的限制,這樣給部分需求帶來了不同程度的限制或者是制約,那么可以設想在未來可能需要朝著移動化的方向進行改變,可能移動化也會逐漸成為未來網絡發展的主要趨勢。當下,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就是典型的移動端設備,這些移動端設備每時每刻都在豐富著我們的生活,我們可以在這樣的移動端設備中查詢自己想要的信息,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框架和知識儲備內容等等[14]。那么移動新媒體是一種將移動終端和無線網絡形式相結合的技術,這種技術在當今時代展現出很大程度上的優勢,用戶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夠利用這項技術自由地獲取和發送信息,實現信息共享和信息的有效、高效傳遞。由此可見,科技的力量十分強大,科技的力量改變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的生活質量也隨著科技的發展而改變,也讓很多的設想逐漸走向現實。移動新媒體的出現也給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提供了創新的可能[15]。“臺北故宮博物館”即“故宮常設展 NPMInSight”手機客戶端。這款APP里可以瀏覽從新石器時代到現代的千年歷史信息,這些典藏貫穿千年歷史向我們走來,因此可以看出這些藏品的規模之大,其中收集了很多與歷史文物有關的信息,收藏了很多珍貴的照片信息,還用高清鏡頭向人們展現精美的珍貴圖片。整體的設計感透露出藝術的氣息,讓觀眾不斷地在體驗中提升自己的喜愛程度,更加地愿意主動探索更多歷史文化信息,而且千年歷史的內涵文化極其的豐富,公眾能夠看到這么豐富的文物內容和信息展示,足以證明歷史文化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的強大。移動媒體的優越性也會讓其在現代的很多領域發展中占有一席之地,也是未來傳統文化重要的傳播手段和傳播渠道,這是一次重大的創新,也是一次重要的嘗試,移動交互重視觀眾的視覺體驗和知覺體驗,從用戶的感官入手,增強用戶的體驗感,很大程度上激發用戶探索展館的欲望和想法[16]。
數字博物館吸引了很多公眾的興趣,強化了公眾的體驗感,讓公眾在展館中盡情地利用信息技術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形式感受歷史文物的氣息,可以及時地查詢相關的歷史文物信息。信息技術的參與,讓更多的想法變為現實,并且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用戶甚至可以在手機APP上觀看相關的圖片或者視頻形式,只要公眾想要觀看歷史信息,就可以獲得相關的信息,實現信息的高效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