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薇 黃 微 賴鳳嬌 彭慶海
江西省萍鄉市人民醫院眼科,江西萍鄉 337000
Ⅰ期臨床試驗是觀察健康受試者對于新藥的耐受程度以及新藥的血藥濃度、藥代動力學和不良反應等[1],并以此確定給藥方案。Ⅰ期臨床試驗對血標本要求較高,故用藥后需要按照實驗方案要求定時定量采集血標本,否則會導致試驗數據不準確;且Ⅰ期臨床試驗需要測定血藥濃度,因此常常需要短時間內反復多次采集受試者血標本,且每個采血時間要求精準,誤差不得超過1 min,頻繁穿刺不僅會增加受試者的痛苦,使其血管壁受到損傷,造成穿刺部位出現淤血,還會增加穿刺點感染概率[2]。血液標本的質量是影響血檢結果的重要因素[3],若標本出現溶血,則血細胞內容物會融入血漿,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為降低溶血率,提高標本質量,確保檢測結果可靠性,本研究將正壓直型留置針應用于Ⅰ期臨床試驗中,以確保試驗順利進行,現將研究成果報道如下。
選取萍鄉市人民醫院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參與Ⅰ期臨床試驗的80 例受試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n=40)和對照組(n=40)。試驗組中,男26 例,女14 例;年齡18~52 歲,平均(27.90±8.61)歲;文化程度:高中6 例,專科18 例,本科及以上16 例。對照組中,男30 例,女10 例;年齡18~50歲,平均(27.70±9.12)歲;文化程度:高中8 例,專科16例,本科及以上16 例。兩組受試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身體健康者;②年齡18~60 歲;③配合度高,依從性好。排除標準:①凝血功能障礙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③精神障礙者。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并通過。兩組受試者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能配合完成檢測。
所有參與Ⅰ期臨床試驗的受試者使用藥物均相同。
對照組使用普通一次性靜脈留置針采血,受試者取坐位,手臂水平放置,于肘靜脈處確定穿刺點,行皮膚消毒,在穿刺點上方扎止血帶,隨后囑受試者握拳,固定穿刺點靜脈,穿刺一次性靜脈留置針[蘇州靈巖醫療器械有限公司,22G*1.00IN(Ⅱ-A 型)];穿刺完畢后,接采血針和采血管使血液進入采血管內;采血完畢后,用10 ml 注射器抽取5 ml 生理鹽水(揚州中寶制藥有限公司,10 ml∶90 mg,國藥準字H32024047)穿刺留置針的肝素帽,采用脈沖式推注方法緩慢沖管,當推至2 ml 時,邊推邊緩慢退出針頭。
試驗組使用正壓式直型留置針采血,受試者取坐位,手臂水平放置,于肘靜脈處確定穿刺點,行皮膚消毒,在穿刺點上方扎止血帶,隨后囑受試者握拳,穿刺正壓式直型留置針[蘇州靈巖醫療器械有限公司,22G*1.00IN(Ⅱ-A 型)];穿刺完畢后,接采血針和采血管使血液進入采血管內;采血完畢后,封管時用10 ml注射器抽取5 ml 生理鹽水(揚州中寶制藥有限公司,10 ml∶90 mg,國藥準字H32024047)沖管,硅質帽會立即彈回高于塑料通道的位置,保持無菌狀態,再次使用時只需用碘伏消毒液[德州默霖消毒科技有限公司,批注文號:魯衛消證字(2010)第0008 號]消毒接頭陰性端,隨后即可與留置針螺口連接。
在首次采血完成后,再次采血時應先用注射器抽取包含封管液在內的2 ml 血液丟棄,隨后再采集血液標本,中間間隔不得超過30 s。采血完成后,拔出采血管,用適當的力度搖晃,切忌暴力搖晃,隨后封管。所有血標本采集完畢后均在30 min 內離心處理(轉速3000 r/min,有效離心半徑10 cm,離心時間15 min),然后判斷溶血情況。Ⅰ期臨床試驗給藥當天為密集采血日,當采血完成后立即拔除留置針,留置時間不超過12 h。
①比較兩組受試者采血之后血標本的溶血率和回血率,溶血程度判斷方法[4]方面,離心后為紅色或深紅色,血清內血紅蛋白(hemoglobin,Hb)>3000 mg/L為重度溶血;離心后為紫紅色,血清內Hb 在1000~3000 mg/L 為中度溶血;離心后為粉紅色,血清內Hb<1000 mg/L 為輕度溶血。溶血率=溶血例數/總例數×100%,回血率=回血例數/總例數×100%。②比較兩組受試者的并發癥總發生率,主要觀察堵管、采血困難和超窗等事件發生情況,如同一受試者的不同血標本多次發生上述事件則均計為1 例發生。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時間點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的溶血率和回血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受試者溶血率和回血率的比較[n(%)]
試驗組的堵管、采血困難和超窗情況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受試者堵管、采血困難和超窗發生情況比較[n(%)]
由于給藥當日是密集采血日[5],采血次數較多,故靜脈采血在Ⅰ期臨床試驗中是必不可少的步驟。樣本溶血是血標本離心過程中的常見現象,樣本發生溶血則標本中混入了紅細胞破碎而漏出的血紅蛋白等物質,可能干擾測試結果,影響測試報告的準確性[6]。故應盡可能地降低溶血率,才能保證測試結果的可靠性。
靜脈留置針在臨床中應用較廣泛,其優點在于可保留靜脈通路,減少液體外滲,在保護血管的同時減少因反復穿刺導致局部血腫進而易發溶血的現象[7]。除此之外,在臨床工作中,常常由于操作不當、血管彈性等問題造成堵管、靜脈炎護理問題的出現,不僅增加了受試者的痛苦和治療依從性,還增加了護理人員的工作量[8];而靜脈留置針則能降低上述護理問題的發生率,進而減少醫護人員的工作量,提升其工作效率。但由于一次性留置針在使用時需用鋼針反復穿刺肝素帽封管,會導致微小顆粒物質進入血液循環,一定程度地增加感染發生風險[9-11]。本實驗結果顯示,試驗組受試者的溶血率、回血率和堵管、超窗等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使用正壓式直型留置針可以有效降低溶血率,減少回血、堵管、創窗等并發癥的發生。究其原因,考慮可能與直型留置針擁有獨特的結構設計有關,正壓直型留置針采用硅膠式正壓裝置,在采血過程中,當采血針頭與硅質帽分離時可產生瞬間正壓,不僅能加快血流速度,從而不易堵管,還能防止血液倒流[12],在減輕受試者痛苦的同時還能延長留置針的使用時間,其針尖設計還可提高穿刺成功率。除此之外,硅膠式正壓裝置能自動產生正壓,在采血完成后導管夾輕扣可產生二次正壓,雙重效果使封管效果更佳,且正壓式接頭的零縫隙連接可避免外部細菌進入,進而有效降低感染發生率;正壓接頭的硅質帽可保證其內部的無菌性,表面也不易積聚灰塵[13-15]。普通留置針需要采用“雙手倒八,指尖加壓”的手法才能實現正壓封管,不僅操作復雜,在擠壓時容易產生負壓,進而發生堵管、血液回流事件;而直型正壓型留置針獨特的螺旋接口設計無需任何手法即可實現在不擠壓延長管的同時保證封管效果[16],故回血、堵管等事件的發生率明顯降低。在受試者采血過程中,留置針良好的柔韌性可有效避免受試者活動時刺傷受試者。正壓直型留置針為無針型接頭,在臨床測試過程中,使用留置針采血還可以避免受試者和醫務人員出現針頭刺傷的狀況[17],符合現代護理安全觀念。醫護人員是血液傳播性疾病感染的高危人群,針刺傷是醫務人員職業感染的主要方式,一次性使用留置針在穿刺時,鋼針退出留置針管套時針尖裸露在外,在傳遞過程中,很容易發生刺傷。正壓直型留置針則是采用密閉系統、無針連接,再次采血時只需將采血管連接在留置針末端,避免使用肝素帽而產生血液污染[18],進而提高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同時,針尖退出時導管會自動激活保護系統,針尖未裸露在外,能有效避免醫護人員發生針刺傷,降低職業風險,減少醫護人員的心理壓力[19]。一次性使用留置針接頭均是使用肝素鈉封管,肝素液可能會影響試驗的測試結果[20],而正壓直型留置針無需使用抗凝劑封管,只需要生理鹽水沖管即可,可對受試者血樣起到保護作用。正壓直型留置針還擁有獨特的通道設計,殘余體積僅為0.06 ml,可確保臨床試驗用藥的準確性。導管的材質是堵管發生的重要影響因素,一次性使用靜脈留置針為poly 材質,導管內很容易形成血栓,進而引發堵管和感染,而正壓直型留置針為防堵管材質,無吸附性,流速穩定,且還具有一定的生物相容性,能有效避免堵管和感染等情況發生[21]。
綜上所述,Ⅰ期臨床試驗中使用正壓直型留置針可有效降低標本溶血的發生率,不僅可以減少受試者的痛苦,保護醫護人員臨床工作的安全性,還能確保試驗的順利進行和試驗結果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