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潤玲,薛 梅,儲媛媛,李天天,孫艷玲,郭 珺
(1.天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護理系,天津 300222;2.天津市泰達醫院,天津 300222)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將教學內容設計成一個或多個子任務,以任務為驅動,結合實際案例,進而提出問題[1],引導學生自主思考,通過學和做掌握教學內容,達到教學目標,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式教學模式[2]。而信息化教學設計是教師合理、充分運用信息化技術與手段,突破教學重點,解決教學難點;注重利用虛擬仿真實訓資源創設基于職場環境與工作過程的實訓環境,提高實訓效果[3]。在信息化高度發達的今天,按照《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等文件要求,如何提高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使之更加符合信息化時代課堂教學的實際與學生需求,成為近年來衛生職業院校護理專業教師面臨的挑戰[4]。
急救護理是高職護理專業的一門理實一體化的專業核心課,教學內容包括臨床常見的各類急危重癥的相關理論知識與急救技能。臨床工作中患者病情復雜多變,對各種急危重癥準確識別并正確施救與患者的生命息息相關,是護士必須具備的技能與素養,也是急救護理課程的作用之所在。傳統教學法往往以教師為主體,先講授理論知識,然后演示操作技能,學生只是跟著教師的節奏被動學習,缺乏自主探究的興趣與動力[5]。考核方法局限于理論測驗和操作考核,缺乏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臨床評判性思維的評價。本研究采用任務驅動法,結合網絡教學平臺、高仿真心肺復蘇模擬人、心肺復蘇智能訓練軟件、3D 動畫等信息化資源,對急救護理課程進行信息化教學設計,為該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創新提供路徑和方法指導。
隨機選取某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護理專業二年級1 個班42名學生為試驗組,其中女生36 人,男生6 人,年齡為(19.45±0.78)歲;對照組為同年級的另一個班,共45 名學生,其中女生37 人,男生8 人,年齡為(19.21±0.62)歲。兩組學生在性別、年齡、醫學基礎課、專業課成績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基本情況調查結果比較()

表1 兩組基本情況調查結果比較()
授課對象為高職護理專業二年級學生,通過前期醫學基礎課的學習,他們已具備心肺復蘇相關的心臟解剖生理知識;通過專業基礎課的學習,具備了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但面對急危重癥患者復雜多變的病情時,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評判性思維相對較弱,“時間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識,沉著冷靜、反應敏捷的職業素養以及珍愛生命的人文關懷和救死扶傷的社會責任感有待加強。同時,護理專業女生較多,喜歡合作性學習方式,在學習中更注重尋求教師的肯定與認同,形象思維優于抽象思維。
本次研究的教學內容選自急救護理課程中的任務“心搏驟停與心肺復蘇”,共4 學時,教材為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喬萍等人主編的《急危重癥護理》,并以美國心臟協會(AHA)2020 年《心肺復蘇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作為參考。
兩組學生均由同一教師授課,教學目標、學時安排等均相同。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方法進行授課,即教師課堂講授理論知識,學生聽課、記筆記,完成隨堂及課后作業;技能操作則首先由教師完整示教操作流程,然后抽取學生回示,師生進行點評,最后分小組進行練習。試驗組則采用基于信息化教學設計的任務驅動教學法,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2.2.1 組建師資團隊 由急救護理教研室2 名專任教師及1 名來自醫院的外聘教師組成,均為研究生學歷,其中副教授1 名、主任護師1 名、講師1 名。兩位高級職稱教師均從事急救護理教育工作多年,具有豐富的急救護理臨床工作及教學經驗,主要負責教學設計;1 名教師參加過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能力比賽并取得優異成績,善于將信息化技術和資源有效融入課堂教學,主要負責教學實施。
2.2.2 確定教學安排 急救護理為理實一體課,其中“心搏驟停與心肺復蘇”教學任務共4 學時,每周上課2 次,每次2 學時,每學時45 min。將該任務的核心知識點分解為10 個子任務,具體見表2。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認知特點,確定教學重點為:(1)心搏驟停的臨床表現;(2)心肺復蘇的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明確教學難點為:(1)理解心臟按壓和人工呼吸的原理;(2)掌握正確的心臟按壓深度和頻率。

表2 “心搏驟停與心肺復蘇”教學安排
2.2.3 教學設計思路 在臨床工作中,搶救急危重癥患者是與死神賽跑的過程,醫務人員的反應速度、技術水平及團隊合作等都會影響搶救效果。因此,學生在實習期間無法在患者身上親身實踐所學的知識與技能,缺乏真實的急救體驗和實操經驗。據此,我們利用信息化的技術與手段,為學生打造了兼具搶救體驗功能與教學實施功能的多功能信息化實訓場,實現了實訓環境醫院化、實訓過程崗位化、實訓方式標準化、實訓考核多元化。利用信息化技術與手段,我們將傳統課堂延展為課前預習、課上學做、課后提升3 個階段。課前課后利用云課堂網站、App 等網絡平臺,助力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課上利用3D動畫、Flash 虛擬交互軟件、智能訓練軟件等信息化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突破教學重、難點。同時,充分利用我校為美國心臟協會心血管培訓中心的優勢,引入國際標準化心肺復蘇教學視頻,借鑒其“Practice While Watching”的教學方法,實現“做中教、做中學”的職業教育理念,接軌國際先進的教學標準。
2.3.1 課前預習 課前,學生登錄云課堂網站,下載心肺復蘇學習任務書,明確預習任務:(1)什么是心搏驟停;(2)心搏驟停的臨床表現有哪些。網站上有豐富的微課等教學資源,學生可根據個人學習習慣,自主選擇學習資源、控制學習進度,還可通過網站、微信群等平臺隨時進行師生交流、生生互動、答疑解惑。預習結束,通過在線測驗和疑點反饋,教師在課前即可掌握學生的學習基礎及預習情況,從而做到心中有數,在課堂上做到有的放矢。
2.3.2 課上學做 課上學做階段,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將4 學時的內容劃分為5 個環節。每個環節采取相應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及方法,整體設計思路見圖1。

圖1 教學實施的整體設計思路
(1)環節一:創設情境,引入任務。根據我國處于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口增多、心搏驟停發生率明顯上升這一實際情況,教師特意選取了影視劇《青年醫生》中的一段視頻,創設情境:醫務人員在查房時,遇到一位老大爺突發心搏驟停,團隊立刻對其實施心肺復蘇搶救并救治成功。視頻中與死神賽跑的緊張氣氛和醫護人員迅速有序的搶救過程,結合實訓室里高仿真模擬病房的場景布置,將學生帶入急救工作“時間就是生命”的情感體驗中來,激發學習興趣,也引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2)環節二:自主探究,分析任務。圍繞視頻中的臨床案例,教師提出問題:心搏驟停的臨床表現有哪些。這部分內容學生已經在課前預習過,課堂上是以學生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討論總結,然后抽選一組進行回答,教師由知識的講授者變為答疑者,完成理論知識的內化吸收。為了強化學生對這一重點知識的記憶,教師播放了一段心搏驟停臨床表現的Flash 動畫,動畫生動展示了心搏驟停發生后,隨著時間一分一秒的流逝,人體所產生的暈厥、瞳孔散大、大小便失禁等臨床表現。學生目睹短短的4~6 min 患者就會因腦組織缺血缺氧而死亡,從而體會到生命的脆弱與珍貴,強化其“時間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識。然后向學生介紹我校優秀畢業生利用心肺復蘇成功救治落水老人的事跡,通過身邊榜樣的力量,激發學生救死扶傷的社會責任感。
針對心臟按壓和人工呼吸原理抽象難懂這一教學難點,我們結合學生擅長形象思維的特點,播放了心肺復蘇原理的3D動畫,使學生直觀看到心臟按壓時血液如何被泵出心臟到達大腦、人工呼吸時空氣如何進入患者的肺部,化抽象為具象。此時學生已躍躍欲試,進入環節三。
(3)環節三:分步學習,實施任務。本環節考慮到學生注意力不易長時間集中,我們將心肺復蘇這一學習任務按照操作步驟劃分為評估呼救、心臟按壓、開放氣道、人工呼吸、效果評價5個子任務。借鑒AHA 邊看邊做的培訓方式,采用“教師分步示教—學生分步練習—師生分步總結”的三步分段式教學方法,逐個攻破教學重點。①教師分步示教:教師采用做中教、做中學的方法逐一講解、示范每個操作步驟,幫助學生掌握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示教過程中,教師的動作可以通過實訓室的實時攝像系統同步投放至大屏幕,操作細節一目了然,保證坐在教室里每個位置的學生都可以清晰看到正確的操作方法。教學難點1:按壓姿勢。教師結合原創的動畫,展示按壓時上肢應與患者胸壁垂直,以腰部為支點,利用整個上半身的重力向下按壓。同時利用動畫向學生展示如果按壓時姿勢不正確,可能導致患者發生血氣胸,進一步危及生命,使學生時刻牢記以患者為中心,珍愛生命,掌握正確的按壓方法。教學難點2:按壓頻率。心臟按壓頻率為每分鐘100~120 次,且要求按壓頻率均勻一致,而學生的按壓節奏或快或慢,不易控制,影響搶救質量。針對這一教學難點,我們在練習中播放國際心肺復蘇之歌Stayin'alive,進行音樂節奏引導。這首歌的節奏與心臟按壓頻率一致,動感很強,學生在按壓時跟隨音樂節奏進行練習,將節奏內化于心。②學生分步練習:每個步驟示教結束后,學生分組在心肺復蘇高仿真模擬人上進行練習,主講教師和實訓教師巡視糾正,答疑解惑,并利用iPad 拍下學生的典型錯誤。練習中,心肺復蘇智能訓練軟件可實時反饋操作效果,發出按壓過大、吹氣過小等提示語,避免了練習的盲目性。同時,大屏幕上循環播放AHA 心肺復蘇教學視頻,當學生對操作步驟有疑問時,不僅可以向教師請求幫助,也可隨時觀看視頻,糾正錯誤姿勢。③師生分步總結:每個步驟練習結束,教師將學生操作中的典型錯誤圖片上傳至大屏幕,師生共同探討錯誤原因,及時反思,總結提高。
(4)環節四:整體練習,完成任務。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云課堂App 中的答題闖關游戲將心肺復蘇的整體操作流程進行記憶強化。之后由教師進行完整心肺復蘇操作的演示,從準確評估到沉著有序地實施搶救再到搶救成功后對患者的溝通與關懷,一氣呵成,向學生展示急救護士應具備的職業技能與素養。學生觀摩完畢,以小組為單位,在模擬人上進行整體操作練習。在練習過程中,訓練軟件可將每個學生的操作評分結果實時上傳至軟件的教師端,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練習效果。
(5)環節五:小組合作,綜合演練。整體操作練習結束,教師通過云課堂App 設置來源于臨床的真實心搏驟停案例,學生分組討論搶救方案,并通過小組互評選出方案最優的小組,在高仿真模擬病房中通過團隊合作完成搶救,其他學生則通過實時攝像系統在大屏幕上觀看搶救過程。搶救結束進行小組自評、組間互評和教師點評,及時反思。
2.3.3 課后提升 課后,學生的搶救方案及操作視頻將上傳至云課堂平臺,由來自臨床一線的兼職教師進行點評,得到來自臨床專家的指導與認可,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成就感,也使教學過程更加符合急救護理行業標準及崗位需求。學生也可登錄課程網站觀看課堂錄像,鞏固新知;選擇網站中針對兒童等特殊人群的心肺復蘇學習資源,自主學習,拓展提高。同時,定期組織學生參與“急救宣講團”的志愿者活動,鼓勵其將心肺復蘇知識通過急救護理微信平臺、微博、朋友圈等渠道傳遞給更多人,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1)理論考核:學生登錄云課堂App 完成心肺復蘇理論知識的測評,試卷題型為與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對接的A1、A2 和A3 型選擇題(共20 題,每題5 分),滿分為100 分。A1 型題占30%、A2 型題占60%、A3 型題占10%。
(2)技能操作考核:學生需獨立完成單人徒手心肺復蘇操作,考核成績由心肺復蘇模擬人配套的考核軟件系統評價(80%)和教師評價(20%)兩部分組成,滿分為100 分。考核軟件客觀反映心肺復蘇技能的質量,教師則針對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的愛傷觀念、人文關懷等職業素養進行評價。
(3)過程性評價:借助云課堂網站的評價中心,針對學生課前預習、課上互動活躍度、課后自主學習提升的情況,自動進行軌跡測評,最終以圖表的方式給出過程性評價成績。
(4)教學方法評價: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對兩組學生進行教學評價調查,該問卷共10 個條目,采用贊同和不贊同作答。課后將該量表通過問卷星分別發給兩組學生,統一說明填寫方法,問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為100%。
采用SPSS 20.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進行描述,組間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學生的理論成績和技能操作成績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學生理論與技能操作成績比較(,分)

表3 兩組學生理論與技能操作成績比較(,分)

表4 兩組學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n(%)]
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學生的理論及技能操作成績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基于信息化教學設計的任務驅動教學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果。心肺復蘇是急救護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項急救技術,操作原理抽象難懂,操作步驟多,且對操作效率及質量要求高,否則將直接影響搶救的成敗。而任務驅動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將整個教學內容分解為若干個子任務,學生由易到難,由單一到綜合,逐一完成,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6]。同時,利用微課、課程網絡教學平臺等信息化教學資源,結合翻轉課堂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任務,同時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提供師生交流、生生互動、答疑解惑的溝通路徑,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枯燥的理論知識。而在技能訓練環節,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實施使學生在逼真的工作情境中圍繞來自臨床的真實案例任務完成學習,學習過程更加貼近臨床急救護理崗位工作實際,因此我們將課堂設在實訓室的高仿真模擬重癥監護病房中,教師在急救護理案例素材庫中隨機抽取一個典型心搏驟停案例,學生分組制定搶救方案,明確小組分工,共同討論如何利用心肺復蘇及其他急救技術進行實踐、如何在搶救中有效溝通、如何給予急危重癥患者人文關懷,然后在智能模擬人身上小組合作完成搶救。通過信息化的手段,創設逼真的工作情境,提供真實急救體驗,驅動學生在自主探究、團隊合作的氛圍中學習,訓練學生面對復雜多變的急危重癥患者的臨床評判性思維以及人際溝通能力、人文關懷等職業素養,技能與人文并重,培養出真正具有仁心妙術的生命守護者。任務完成后,學生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及操作技能的掌握,體驗到了救死扶傷的職業成就感,繼而轉化為護生主動從事急救護理工作的信心與動力[7]。
在傳統教學方法中,教學過程基本由教師全程主導,學生缺乏自主探究的意識與動力[8];而任務驅動教學法則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設置學習任務,通過熱門影視劇導入、3D 動畫展示原理等方法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其像參與闖關游戲一樣逐個完成任務。情境創設、小組討論、團隊施救等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活躍了課堂氛圍,教師在做中教、學生在做中學,避免了滿堂灌的枯燥乏味。同時,通過心肺復蘇智能訓練軟件等信息化手段,實時反饋學生的技能練習效果,避免練習的盲目性。研究結果顯示,與傳統的教學方法比較,基于信息化教學設計的任務驅動教學法在“能夠激發學習興趣”“有利于重、難點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效果尤為顯著(P<0.05),實驗組學生對該教學法認可度更高(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