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會 賴亞輝 黃海燕
四川省遂寧市中心醫院產科,四川遂寧 629000
剖宮產技術是產科重要的輔助性分娩技術,隨著技術成熟度的不斷增加,再加上指征的放寬,其使用率逐年上升[1]。剖宮產對產婦造成的創傷較大,產婦術后需要一定的臥床時間,再加上術中麻醉藥物及術后抗生素藥物的使用,導致術后靜脈血流速度放緩,易引發相關并發癥,下肢深靜脈血栓便是其中之一,極大地威脅到產婦的健康,嚴重時造成殘疾[2]。下肢深靜脈血栓會影響產婦的生理健康,也會對產婦的心理造成負面影響,誘發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3]。因此,必須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但常規性護理干預的預防效果不是非常理想,仍有部分患者可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4]。發生風險列線圖模型將各造成風險發生的危險因素歸集,從而針對性地給予預防性干預措施,并且相較于傳統的危險因素分析更加直觀和具體化,有助于護理人員的觀察和掌握,因此更加靈活、易于推廣[5]。然而,目前關于發生風險列線圖模型的護理干預,對剖宮產產婦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影響并無太多報道,為此本研究納入200 例剖宮產產婦進行研究。
選取2019 年1 月至2021 年1 月在四川省遂寧市中心醫院產科行剖宮產分娩的產婦200 例為研究對象。經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100 例。對照組年齡23~38 歲,平均(27.64±2.31)歲;孕齡37~42 周,平均(38.35±1.97)周;體重54~72 kg,平均(62.17±3.50)kg;初產婦62 例,經產婦38 例;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5 例,初中、高中(含職業性中專)30 例,專科、本科38 例,研究生及以上27 例;月收入<3000 元21 例,3000~<5000 元45 例,5000~<8000 元20 例,≥8000 元14 例;剖宮產原因:懼怕疼痛50 例、胎兒過大16 例,胎兒繞頸15 例,突發情況(如胎動不安)7 例、孕婦自身異常(如心臟病)5 例、“擇日”“擇時”等文化習俗因素4 例、患者對醫生缺乏信心2 例,其他1 例。觀察組年齡21~36 歲,平均(27.50±2.28)歲;孕齡37~42 周,平均(38.61±2.01)周;體重55~76 kg,平均(62.57±3.52)kg;初產婦65 例,經產婦35 例;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8 例,初中、高中(含職業性中專)31 例,專科、本科32 例,研究生及以上29 例;月收入:<3000 元18 例,3000~<5000 元49 例,5000~<8000 元21 例,≥8000 元12 例;剖宮產原因:懼怕疼痛51 例,胎兒過大14 例,胎兒繞頸13 例,突發情況(如胎動不安)6 例,孕婦自身異常(如心臟病)6 例,“擇日”“擇時”等文化習俗因素6 例,患者對醫生缺乏信心2 例,其他2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批號:018_ky55_062)。
納入標準:①符合剖宮產指征要求,均行剖宮產術助分娩;②產婦年齡≥18 周歲,均為足月兒;③產婦及家屬自愿,簽署同意書;④產婦認知和精神均正常,不存在語言溝通障礙;⑤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伴有糖尿病、高血壓等妊娠期合并癥;②孕期便存在下肢生靜脈血栓;③凝血功能障礙;④伴有嚴重心肝腎等器質性障礙;⑤過敏性體質,神經系統病變。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即根據以往的護理經驗,結合護理學和產科學相關知識,了解下肢深深靜脈血栓的危險因素,并據此做好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向產婦解釋血栓形成的原因,指導進行防治的措施,讓產婦能夠在術后積極地配合干預,如抬高下肢、按摩下肢等,堅持高蛋白、高纖維飲食。觀察組除了給予對照組的干預措施外,還給予發生風險列線圖模型的護理干預。(1)收集產婦的各項臨床資料、病理資料等,確立危險因素后建立列線圖模型,主要危險因素如年齡、血液指標、體位、失血量、臥床時間[6]。(2)組建護理小組,其中護士長1 名,產科護士3 名,并對各小組成員預防知識、列線圖模型、心理學知識等集中培訓,并進行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3)建立列線圖模型,將刻度放大多倍,并放置在最為顯眼的位置,方便護理人員讀取。賦值情況見圖1。(4)分析各項危險因素,逐一對應分值,評估風險。(5)護理干預。①年齡:針對高齡產婦術后6 h 進行下肢訓練活動,取平臥位,雙下肢伸直,抬高患肢,每次訓練10 min。②相關血液指標:護理人員要密切監測相關血液學指標,鼓勵產婦術后多飲水,每天飲水量最好在3000 ml 以上,以降低血液黏稠度。③體位:術后產婦應當將下肢抬高,促進血液循環,降低氣腹壓,并對腓腸肌做規律擠壓。④失血量:針對失血量較多的患者,在上述干預措施的基礎上加做足趾和踝關節運動,足趾運動主要為雙腳平伸、屈曲,每個動作維持3 s,每個動作10 次為一組。⑤臥床時間:產婦術后可使用彈力襪,進行直腿抬高運動、踝關節運動。
比較兩組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邁瑞DC-N3S,南京貝登醫療股份有限公司)檢查。調查兩組產婦的滿意度,經自制調查表(信效度檢驗α=0.870)進行評估,滿分100 分。90 分≤評分≤100 分非常滿意,70 分≤評分<90 分滿意,0 分≤評分<70 分不滿意。
采用SPSS 21.0 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 <0.05)。見表1。

表1 兩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的比較[例(%)]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剖宮產手術作為一種重要的輔助性分娩技術,會引起機體內靜脈膜損傷、血液高凝狀態,再加上術后活動的減少,易造成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7-13]。研究表明[14-16],剖宮產術后1 周內,是產婦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高峰期,在此時間內若能進行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則可減少血栓的發生。常規性護理干預由于對風險的考慮和分析存在不足,導致效果不太理想[17-19]。因此,需要進一步尋找更為科學且有效的護理干預方式。
列線圖模式是一種危險因素可視化模式,根據多因素結果,將具體指標圖形化、可視化和量化,相較于風險預測的一般模式,該模式有著更高的應用價值[20-24]。張昊等[25]研究中,針對列線圖預測惡性腫瘤患者經外周靜脈穿刺的中心靜脈導管相關血栓風險,結果顯示效果良好,可為臨床診療工作的開展提供數據支持。李鳳玲等[26]研究指出,建立個體化預測骨折手術患者并發術中壓瘡風險的列線圖模型,對甄別高風險人群,制訂干預對策具有指導意義。本研究觀察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 <0.05),提示了列線圖模式應用在剖宮產產婦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中效果要優于常規性護理干預,這與臨床相關報道類似。列線圖模式指導下,通過預先的排查,制訂高危人群的干預方案[27]。這與臨床相關報道類似。在劉苗苗等[28]研究中,通過對列線圖指導干預下的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的影響進行研究,結果431 例患者發生45 例,發生率為10.4%,本研究相對更低,可能是因為納入樣本數量偏少有關。由此顯示,剖宮產產婦下肢深靜脈血栓有一定的發生率,臨床應當高度重視對該方面的護理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以提升剖宮產的安全性,促進產婦的健康恢復。在護理滿意度方面,觀察組高于對照組,提示基于發生列線圖模式的護理干預,可以更好地提升產婦的滿意度,提升產婦對護理工作的認可,而這與改善血液學指標有著密切的聯系。當然,基于發生風險列線圖模型的護理干預,在剖宮產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中相關報道并不多,再加上納入研究的樣本數量偏少,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研究的數據結果,因此還有待日后深入探究。
綜上所述,基于發生風險列線圖模型的護理干預,可以降低剖宮產產婦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獲得產婦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