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熟市教育局教學研究室(215500)周云華
2021 年,筆者先后在蘇州大市范圍內進行了三堂新授公開課的展示,內容分別是“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開創外交新局面”和“盛唐氣象”(注:統編教材)。筆者以為,要上好一堂歷史課,實現課堂教學的高質量發展,教師需要認真思考以下三個重要問題:如何讓教學設計更有新意?如何讓課堂展示更加新穎?如何讓學習評價更富新藝?時代對教學的要求在變,課堂中學習的主體也在變,但教師對教學的創新追求永遠不變。正所謂,凡益之道,與時偕行?,F筆者以這三堂公開課為例,逐一解析這三個問題。
教學設計是指教師為達到教學目標,依據教育教學原理、學生認知結構,對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學手段等要素進行的一個系統謀劃,而這個謀劃正是教師開展教學實踐的思路和過程。一個好的教學設計就是一堂好課的規劃,有新意的教學設計可以令課堂更精彩。
部分教師習慣性地借助網絡課件進行教學,“拿來主義”屢見不鮮,個別教師甚至鬧出了課件與教材版本不符的笑話。筆者在設計公開課時,一般不先參考網絡上的課件,而是先依據課程標準要求,認真解讀教材,再參考其他版本的教材(如初中內容筆者會參考除統編教材外的其他七個版本的教材,高中內容則參考其他三個版的教材)來整體設計教學板塊。
如“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一課,筆者依據課程標準,梳理了教材的脈絡,設計出以下四個學習板塊:1.立國的理想與困境;2.制憲的妥協與制衡;3.憲法的創新與活力;4.英美的殊途與同質。
“開創外交新局面”一課按三個重要階段進行板塊設計:1.20世紀50年代——開拓與創新(確立外交新地位);2.20世紀70年代——轉機與突破(打開外交新局面);3.新時期——調整與發展(取得外交新建樹)。
“盛唐氣象”一課(注:部優課)的板塊設計如下:1.繁榮的社會經濟;2.和睦的民族關系;3.開放的社會風氣;4.多彩的文學藝術。
板塊設計的目的是打造高效的歷史課堂,但如若教學板塊的設計散亂、無序、刻板,就容易導致歷史教學低效、無效甚至負效。因此,教學板塊的設計應講究策略,體現出設計藝術。常用的設計方法有三種,分別是立意設計法、邏輯設計法(遵循歷史事實的邏輯,遵循學生學習的邏輯,遵循教材編寫的邏輯)和問題設計法。上述三堂課的教學板塊正是采用這三種方法設計的。
導入、過渡和小結是教學中的三個重要環節,必須高度重視。贊可夫認為:“不管你花費多少力氣給學生解釋掌握知識的意義,如果教學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學生對知識的渴求,那么這些解釋仍將落空。”用心打造教學環節的重要性正在于此。巧妙的導入、自然的過渡和精彩的小結,不僅能使一堂課環節完整、結構清晰,而且能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學生學習充滿樂趣。
導入,是歷史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好的導入,如同橋梁,聯系著舊知和新知;如同序幕,預示著后面的高潮和結局;如同路標,指引著學生的思維和方向。好的導入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使學生在新課的起始階段就迅速、主動地進入最佳學習狀態,為新課教學營造良好的氛圍。
筆者在執教“開創外交新局面”一課時這樣導入:
師:同學們,請看大屏幕。這里有一組照片(動態呈現十張與本課主題相吻合的照片,并配上動聽的輕音樂),請同學們看了以后給這組照片確定一個主題。
生:外交。
師(補充說明):中國外交,2021年的中國外交。所謂外交,就是以主權國家為主體,通過和平方式處理國家間關系和國際事務的活動,講究一定的藝術性。曾幾何時,我們的外交并不藝術。首先來看這樣一張宣傳畫(展示第一張幻燈片),畫下面的文字是“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打倒美帝!打倒蘇修!打倒各國反動派!”。我們從中可以讀到的信息是,中國和當時的兩大強國都處于敵對的狀態。在“文革”開始后的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里,中國同已建交和半建交的40多個國家中的近30個國家先后發生外交糾紛,與一些國家的外交關系甚至惡化到降級或斷交的地步。到20 世紀60 年代末,外國在中國設立的領事館由20 世紀60 年代初的30 個銳減到6個,而中國在國外設立的領事館也由14 個減少到5個。遠離國際社會,處于半封閉狀態,這就是20 世紀60 年代中國的外交。到了20 世紀70 年代,由于世界局勢發生重大變化,中國的外交迎來了轉機,實現了突破。今天我們來學習第24 課“開創外交新局面”(展示第二張幻燈片)。
過渡,是指由舊知復習轉入新知講解,或由當前的問題研究轉入另一個問題研究的一種教學環節間的銜接。
例如筆者在“盛唐氣象”一課中借用杜甫的四句詩設計了這樣的過渡: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繁榮的經濟景象
似聞贊普更求親,舅甥和好應難棄?!湍赖拿褡尻P系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_放的社會風氣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嗖实奈膶W藝術
小結,是一堂課結束時對所授知識進行的概括、歸納、總結和運用,是促使教學取得預期效果的關鍵環節。在課堂教學中,小結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可以幫助學生把零散孤立的知識串聯起來,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通過小結,能對整節課內容進行高度概括,能對教學總體思路進行最明確、最深刻、最集中的闡述,能展現整節課教學的精華。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任何一個獨立的教學階段,都需要進行適當的總結。
例如筆者在教學“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一課時這樣進行小結:
“學了美國人的制憲之路,請談談你的體會。(學生的體會略)那么,老師的體會是:對民主自由理想的孜孜追求;不放棄原則的適度妥協包容;與時俱進的制度設計與創新;人類文明的多樣性與統一性;適合自己國情的才是最好的……”
課堂教學是由一系列教學環節構成的一個復雜的過程,任何一個環節對整個課堂教學都影響巨大。一堂課中的每個環節都有其自身的價值,因此所有環節都缺一不可。有效的教學設計應做到,每個教學環節互不重復、互不交叉,且不可互相取代。
美國歷史學家扎克斯說過“歷史的生動之處往往在于它的細節”[1],而教學細節需要教師精心設計與安排。筆者在教學“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和“盛唐氣象”時分別安排了如下細節:
我一直對唐德剛所說的“一個成功制度的誕生和沿革,需要智慧和運氣”深以為然。最近讀的《辯論:美國制憲會議記錄》正給了這句話一個極好的例證。1787 年的制憲會議,智慧體現在,與會的代表雖從事不同職業,但大多接受過良好的教育,為當時的翹楚。其中有富蘭克林這樣的百科全書式智者,有未來總統華盛頓、麥迪遜,有喬治·梅森這樣的“美國啟蒙之光”,有漢密爾頓這樣的聯邦財神爺,還有莫里斯這樣的十三州大富豪……運氣體現在,制憲會議起初的召集一波三折,憲法的草擬過程更是幾近停擺,簽名時有一個州未派代表參加,與會者中還有三個強硬派不愿動筆。這樣的會議,居然“勝利閉幕”了;這樣的憲法,居然獲得了十三個州的一致通過,成為如今美國憲法的基石!
值得一提的是,華盛頓在制憲會議第一天即被眾人選為會議主席。為了不讓自己的意見影響制憲的進程,他盡量不在會場發表正式意見。整場制憲會議他僅有三次意見發言,但極具象征作用,對制憲深有影響。
筆者用以上細節來突出美國1787 年憲法誕生之艱。
在唐初諸帝時代,中國的溫文有禮、文化騰達和威力遠被,同西方世界的腐敗、混亂和分裂對照得那樣鮮明……中國呈現了繁榮、幸福和文藝活躍的景象遠在任何同時代國家的前頭?!詹亍讨巍ね査?/p>
整個中國歷史上只有兩個朝代,即漢代與唐代奉行道的哲學。這兩個帝國是當時全部地球文明中最健康、最幸運、最先進的國度。監獄是空的,遺落在街道上的貴重東西沒有人撿,所有國民充滿自信?!瓪v史學家把這兩個朝代稱為中國的黃金時代?!獜埦w通
筆者用以上細節來點贊唐代之盛,并助推本課教學完美收官。
課堂應是師生展現風采、秀出自我的舞臺。如何進行展示,讓學生學得更有趣,學得更有效,可大有講究。教學中不妨多運用微信功能、多屏技術和影視宣傳藝術。
在講解“中美關系正?;睍r,筆者創設了“尼克松的微信朋友圈”這一情境(如圖1),并設置懸念“尼克松的朋友圈透露出怎樣的外交信號?”“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信號?”進行過渡,引導學生對中美關系正?;脑蜻M行分析。

圖1
而在教學“盛唐氣象”中唐代詩歌的繁榮時,筆者則把相關的材料通過微信朋友圈展現出來,讓唐朝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穿越時空與學生對話(如圖2)。

圖2
其實,學生要學習的內容沒有任何變化,但因為呈現方式趣味化而使他們的學習興趣更濃、學習效率更高。
學校的未來教室里往往有多塊展示屏,上課時教師可以同時發揮它們的作用。如“盛唐氣象”一課,新課開始時,筆者請六位學生在展示屏上制作盛唐時期的時間軸;新課結束時,筆者又請學生思考以下問題“學完本課,你們能用哪些詞語來描述盛唐氣象?”,再讓每個小組(注:全班分成六個學習小組)各派一名代表將小組討論結果在子屏上展示出來。在筆者的啟發和點撥下,有的小組進行了精彩的展示,如圖3、圖4。

圖3

圖4
影視制作方為了讓上映的電影或電視劇能夠在最短的時間里、有限的畫面中突出自己的特色,抓住觀眾眼球,都會制作色彩絢麗、設計精妙、內容簡潔的片頭。片頭開始的第一個畫面和結束的最后一個畫面分別被稱為起幅和落幅。起幅和落幅最能體現畫面與音樂的關系。以起幅為例,如果有文字或者圖形由遠及近地慢慢進入起幅畫面,那么音樂隨之由弱變強就非常符合人的視覺與聽覺習慣,從而大大增強片頭的感染力。落幅常常是帶著音樂的定格畫面,往往與最后一個音符的截止相吻合。
受此啟發,筆者嘗試將此藝術巧妙運用到新課的起始環節。
如“盛唐氣象”一課開始,筆者動態呈現表1 中的圖片,并配上唐玄宗所作的《霓裳羽衣曲》(《霓裳羽衣曲》是唐代的燕樂大曲,是唐代宮廷樂舞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深遠影響的音樂作品。所謂“大曲”,往往是歌、樂、舞三位一體,是歌唱、器樂、舞蹈連綴融合的綜合藝術)。輕松舒緩的音樂、精妙絕倫的圖片,將學生帶入了那個令人神往的盛唐時代。

表1 “盛唐氣象”一課呈現的圖片
當然,新課的起始環節設計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1)新課意境;(2)濃縮精品;(3)設計思想;(4)感染力;(5)可視性。一句話,就是既要突出主題,又要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
古羅馬著名教育家昆體良認為,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引導班上的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運用他們的智力”。他指出:“除了使我們的學生不需要總是有人教,我們的教學還能有什么別的目的呢?”設計任何的教學活動和采用任何的教學方法,都是為了教師不教,學生會學。
學習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在教學中,教師不妨采用足跡式評價、素養式評價和自助式評價,從而讓學習評價更富藝術性。
評價是指對事件或人物進行判斷、分析后得到的結論[2]。學習評價向課前及課后延伸,能讓學生在課前及課后都有事可做。足跡式評價又稱實證式評價,是基于事實和數據的評價?!皻v史足跡式評價”,是指采用課堂觀察、課后記錄、作業分析、問卷調查、書面檢測等方式,全面、系統地收集學生在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表現出來的點滴進步和閃光點,并基于此引導學生自評、互評及開展教師評價、家長評價,以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信心,培養學生的自我評價意識和能力,使學生獲得愉悅情感,全面提高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一種評價方法。
在學生學習發展的路途中有許多站點,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不能停留在一個一個的點上,因為若干個相互獨立的評價,不能體現學生的成長情況。教師要注重過程性評價。由此,筆者實施足跡式評價,以保護學生的發展利益為原則。
如對課前學生臨摹書法、收集唐詩、查閱資料等行為,對課中學生上講臺演示和交流的行為以及對學生課后設計的知識結構所進行的評價均是足跡式評價。將這些評價連成一條線,構成一個面,就形成了立體式評價,這樣的評價更科學合理。
學習評價向能力及素養拓展,讓學生在課上課下有展示特長的平臺。如“盛唐氣象”一課,講到唐詩時,筆者組織學生開展以唐詩為主的“飛花令”游戲,以展示學生的文學素養;講到書法繪畫藝術時,筆者請已經提前做足功課的有此特長的學生,展示自己的各種書法和繪畫作品,以彰顯學生出眾的書法和繪畫藝術水平。當然,歷史課最主要的還是展示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如讓學生制作盛唐時間軸(見圖5),就能全面、綜合地反映其在該堂課所獲得的核心素養。

圖5
學習是學習者通過動腦、動手、動口獲得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對一個人的學習進行評價,單純以成績來論,失之偏頗。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學習態度,即對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學習精神,即努力刻苦學習的程度;學習方法,即學習的技巧與效率;學習成績,即掌握并應用知識的程度。例如可以對學生課前的自主學習,課中的專注傾聽和合作學習等進行評價,以了解學生的行為參與;也可以對學生課中的展示交流、生生互動、主動質疑等進行評價,以了解學生的認知參與;還可以從積極、一般和不積極三個方面進行評價,以了解學生的情感參與等。
學習評價向互助及自助轉變,能讓學生在課內課外有更多互評與自評的機會。教師是課堂的主導,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因而課堂教學中的評價應包括學生評價和教師評價兩個方面。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評價,讓學生評價同伴的知識掌握和運用情況,評價自身的長處與不足等。這些做法既能培養學生勇敢自信的品質,又能鍛煉學生分析、判斷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的主體意識進一步增強。在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上,參與評價的主體是多元的。但無論是教師評價,還是學生互評,歸根結底都是外在性的“他評”。這種外在性的評價如果不能被受評學生理解和接受,即使其非常正確、實用也毫無意義。當“他評”真正地得到受評學生認同,引發其自我反思之后,“他評”實質上就轉化成其內在的自我評價。只有到這個時候,評價才能發揮促進學生自我調整、提升學習效率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課堂評價中雖然教師評價和學生互評很重要,但學生的自我評價更重要。如針對上述三堂課上的學生展示,筆者采用了互助式評價和自我評價,讓更多學生對自己的同伴和自己的多形式展示進行實事求是的評價,從而起到了很好的激勵作用。
總之,學習評價既要做到全程評、全面評,還要做到自助評。學習評價不僅要看書面形式,還要看口頭形式;不僅要看課內,還要看課外;不僅要看結果,還要看過程;不僅要看智力因素,還要看非智力因素。
充滿活力的課堂教學,是落實基礎教育的重要保障。只有創新的根扎得深,學生發展的大樹才能枝繁葉茂。凡益之道,與時偕行。在新課改的新階段,教師應讓教學設計更有新意,讓課堂展示更加新穎,讓學習評價更富新藝,努力做到“專精特新”,為實現新課改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

學生自我評價表(以一節課為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