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師范大學旅游與地理科學學院(136000)王晶晶 劉春艷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 年版)》頒布之后,地理教育領域開始倡導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包括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和人地協調觀四個維度。綜合思維的培養是當前地理教學研究的熱點之一。20 世紀60 年代,黃秉維等老一輩地理學家指出,綜合是地理學的生存之本,他還提出了學科間的相互綜合和學科內部的相互綜合[1]。袁孝亭教授也提出,地理學科的特性是綜合性和多樣性[2]。可見“綜合”在地理科學與地理學科教育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綜合思維是指人們運用綜合的觀點認識地理環境的思維方式和能力。在綜合思維的各維度中,出現頻率較高且備受學界重視的是要素綜合、動態綜合和區域綜合三個維度。其中,要素綜合強調的是諸多地理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的關系[2]。綜合思維素養有助于人們從整體的角度,全面、系統、動態地分析和認識地理環境,以及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3]。人們對綜合思維的運用極其廣泛。綜合思維不僅被人們運用于學習生活,也被人們廣泛運用于日常生活,例如旅游路線的選擇與規劃、日常物品的選擇以及作息時間的規劃等。因此,教師要注重對學生不同維度綜合思維的培養。
地理環境是由多個要素組成的綜合體,因此在對地理環境進行研究時需要運用綜合思維對多方面的要素進行分析。馬克思和恩格斯從辯證唯物主義角度對“綜合—分析—綜合”的思維方法進行了深入研究。在該思維方法中,“分析”十分重要,不僅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而且決定著最后“綜合”的結果。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時要注意“分析”方面的教學。黑格爾說過:“認識過程最初是分析的,對象總是呈現為個體化的形態”。分析,有展開、解開、拆成部分之意。綜合思維中的分析是指思維主體把對象按照其本身的特性分解成各個部分、方面和因素,然后分別研究事物的各個部分、方面和因素。根據認識對象的不同,分析主要有抽象或復雜分析、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分析、形態分析、結構分析、因果分析、性格分析和功能分析等[4]。我們從要素綜合的維度對地理學科綜合思維進行的認知,所對應的分析是結構分析。根據地理學科的知識特點,地理學科的綜合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綜合。根據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要求,高中階段的學生要掌握的自然地理要素主要有地形、氣候、水文、土壤、生物等,人文地理要素主要有資源、交通運輸、勞動力、市場、政策、環境、科技、教育等。
近年高考全國卷地理綜合題中要求學生進行地理要素綜合的題目占比較高,除了部分綜合題目的答案可通過閱讀材料得出,絕大部分的綜合題目需要學生運用多方面地理要素的知識進行解答。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各地理要素,還要掌握各地理要素之間的關系。
以高考題中出現頻次較高的“地形要素與氣候要素之間的關系”為例,2020 年高考文綜全國Ⅰ卷第36題第3小題“說明溫帶半干旱地區坡地耕作不宜采用順坡壟的理由”的問題指向是“溫帶半干旱地區”,應答域是“坡地耕作不宜采用順坡壟”。因此,該題解答思路如下:第一步,歸納出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有氣候類型的冷熱干濕性質、氣候類型的構成比重、氣候空間排列狀態、有無特殊氣候等;第二步,將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與本題的應答域相結合,得出本題主要考查的是溫帶半干旱地區的降水特點與地形之間的關系;第三步,結合本題材料得出答案,即該地種植的作物需要灌溉,而該地為溫帶半干旱氣候,偶有暴雨,坡地順坡壟不利于保水保土。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地理要素的綜合運用既要求學生熟悉單個地理要素的影響因素,又要求學生掌握各個地理要素之間的關系。
學生在做涉及地理要素綜合的綜合題時,常出現思維混亂、邏輯不清的狀況,原因大致有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學生對于各個地理要素及其相應的影響因素沒有構建起完整的知識框架,因此在需要分析相關地理要素時無法正常提取相關知識內容。其次,學生對于各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沒有形成完整的邏輯體系,也就是說學生對各個地理要素沒有深入、透徹的理解。袁孝亭教授指出:地理教學實踐表明,教師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共同要素,訓練學生對地理共同要素的知覺力,能使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從而實現地理學習的遷移;在地理學習中,總論與分區之間、同一知識類型之間、地理原理與具體應用情境之間等許多方面,均存在大量的共同要素[5]。教師應注意根據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引導學生構建有關地理要素的完整的知識框架。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構建完整的地理要素知識框架,需要教師系統的引導。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明確地理要素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什么,其次要梳理清楚各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自然地理要素有很多,本文探討的自然地理要素主要是地形、氣候、水文、土壤、生物五大要素。這些要素的概念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就已經涉及了。因此,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首先要做好知識銜接工作,其次才是引導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新知識的建構。
1.回憶有關地形的基本類型以及特征描述的知識
地形的基本概念、基本類型以及特征描述,世界主要地形特征以及中國主要地形特征是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學過的基礎知識。教師通過學生對地形的基本概念以及基本類型等知識的回憶和反饋,可以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在高中階段,地形要素主要涉及不同地形的影響以及地形與其他要素之間的關系。
2.根據地形特征,推理地形對其他地理要素的影響
例如,山地對氣候要素的影響主要為: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降低;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初中和高中階段的地理課程對學生的相關要求主要是掌握地形要素對氣候、水文、土壤、能源和交通等要素產生的影響(具體影響如表1所示)。

表1 地形與其他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
3.分類總結
將各地形對其他地理要素的影響先分類列出,再進行總結,引導學生建立地形與其他要素之間的聯系。在這一步,教師要盡量避免知識傳授式教學,盡可能地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框架。
1.確定最近發展區
在初中階段,學生已學習了天氣與氣候的區別并掌握了主要氣候的分布規律。在高中階段,學生需要掌握主要氣候的形成原因以及氣候對其他地理要素的影響。例如,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受季風氣候的影響,其土壤含水量要高于受溫帶大陸性氣候影響的西部地區。全球氣候地帶性分布規律主要是受氣壓帶風帶的分布以及季節性移動的影響。氣候知識的記憶量較大,學生出現遺忘現象是很正常的。因此,教師要從學生有關“氣候是什么”的最近發展區出發,引導學生構建有關氣候的知識體系。
2.明確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教師在教學時,可先根據學生對氣候的已有認知引出有關氣候形成原因的知識,然后在氣候地帶性分異規律的基礎上提出有關非地帶性分異的問題。影響氣候的因素主要涉及氣候類型的冷熱干濕性質、氣候類型的構成比重、氣候空間排列狀態、有無特殊氣候等。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對氣候影響因素的了解,理解地帶性與非地帶性的概念,明確地形和洋流是影響氣候非地帶性分布的主要因素。
3.總結氣候對其他地理要素的影響
教師可讓學生以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基于已有的知識,在具體問題的引導下總結氣候與其他地理要素之間的關系,形成關于氣候要素的完整思維框架。初中和高中階段主要要求學生掌握氣候要素與水文、土壤和生物要素之間的聯系,如表2所示。

表2 氣候與其他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
關于水文的知識,學生在初中學習黃河、長江相關內容時已經進行了初步了解,但未形成系統的認知。基于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采用如下路徑。
1.明確概念
相對于地形和氣候,水文要素的下位概念較多,所以首先要讓學生對各個概念進行區分。在高中階段,水文要素主要涉及河流的水系特征(河流長度、流向、流域面積、支流數量及其形態、河網密度、落差或峽谷分布等)和河流的水文特征(水量、水位、汛期、含沙量、有無結冰期、凌汛、水能等)兩部分。例如,受地形的影響,河流上游通常比河流下游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
2.構建關系網絡
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分析水文要素與其他地理要素之間的關系(具體如表3 所示),構建關系網絡。

表3 水文與其他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
3.實踐運用
水文要素的相關知識較為零散,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加以鞏固。
土壤要素和生物要素在中學地理教材中出現的頻次都較低,并且與其他地理要素的聯系相對隱蔽,因此時常被學生忽略。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采用如下路徑。
1.明確地位,端正態度
在教學時,教師要突出土壤要素和生物要素的重要性,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
2.探索土壤要素和生物要素與其他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
在學生明確土壤要素和生物要素與其他地理要素之間聯系密切后,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土壤要素和生物要素與哪些地理要素在哪些方面聯系密切,并注重思考的全面性。
綜合思維素養的培養是2017 年版課標對學生與教師提出的新要求。要想充分體現地理課程的價值,促進學生地理學習能力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就要注重對學生綜合思維素養的培養。
地理學科所涉及的綜合思維主要有要素綜合、動態綜合以及區域綜合三個維度。教師可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地形、氣候、水文、土壤和生物五種主要的自然地理要素及各要素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構建屬于自己的自然地理要素知識網絡,發展學生的綜合思維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