琚穎
“腦科學”是研究腦結構和功能的科學。過去我國小學科學的教學模式較為刻板、枯燥,學生往往是被動地吸收知識,再加上課業壓力大等情況,使得小學生在思維發育上提前進入了青春期,腦緣系統發育不足,獨立思考、專注力、創造力等方面較為薄弱。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綜合提升,當前小學科學教學有必要了解和學習“腦科學”知識,參照“腦科學”相關知識,遵循人腦發展規律,打造更有效、更優質、更合理的小學科學教學模式。本文將分析和探討“腦科學”背景下小學科學有效教學的實踐策略。
一、寓教于樂,打造趣味科學課堂
在開展小學科學教育過程中,教師需結合“腦科學”知識,對原有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課堂活動進行調整和改進,著力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學習態度,促進學生知識、技能、情感、認知、思維全方位發展。在成長和學習過程中,假如學生面對的壓力過大,大腦就會負載,執行系統會“斷線”,導致學生無法高效地思考和學習,同時也會使他們產生情緒不穩定、專注力下降等問題。為此,在小學科學課堂上應營造輕松、快樂的學習氛圍,以興趣為引子,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打造有趣的科學課堂,將學習壓力調節到合理范圍,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大腦的發育水平。
舉例說明,在教授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觀察云》這課的時候,教師可借助繪本閱讀、自然活動等形式激活學生對于云的好奇心,進一步探究云是怎樣形成的以及如何通過云的形狀去預測天氣,辨云觀天。首先,教師可以通過數字多媒體設備帶領學生一同觀看繪本《手繪云圖》。這是一本專注云的科普讀物,用清新細膩的手繪向學生展示了28種常見的云,由中國氣象局專家審讀推薦,每種云的紋理、在天空中的色彩都極為真實、美麗。在欣賞美麗云朵的同時,學生還可以借助這本書了解每種云的名稱。在看完繪本之后,教師激趣導入:“這些云朵是不是很美麗、很特別呢?你們平時留心觀察過云的形狀嗎?大家想知道云是由什么組成的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云的世界。”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對于天氣現象本就比較好奇,再加上科普繪本的導入,學生對這節課的內容就更感興趣了。接下來,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系統化地了解氣象學家區分積云、層云和卷云的方法。鼓勵學生發散思維,在過去幾課所學知識的基礎上展開聯想,教師請學生發表他們對云分類的思考,以正面反饋和表揚的方式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即使學生說錯也沒關系,善于思考,勇于提問,及時反思和總結,既能夠培養小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思辨能力、聯想能力,還有助于提升他們學習科學的信心,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大腦的活躍。
二、鼓勵實踐,引導學生參與實驗
小學生正處于腦緣系統發育的關鍵時期,學生如果面對過大的壓力、過重的課業負擔,他們腦緣系統發育會不充分,那么他們在后續成長過程中會暴露出一系列情緒、能力方面的缺陷,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良性發展。因此,小學科學課需要在教學計劃的基礎上進行改革與優化,以腦為導向,為學生構建積極良好的學習氛圍,設計有趣的實驗操作環節,讓學生能夠在科學課堂上獲得快樂、充實、豐富的學習體驗,鼓勵學生觀察、分析和思考,透過現象看本質,懂得如何去拓展和應用知識,并進行綜合評估。妥善利用和參考“腦科學”理論,打造優質、高效、快樂的小學科學課堂,讓每個學生都能夠真正享受到學習的樂趣,收獲知識與成長。
以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點亮小燈泡》這一課為例。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是帶領學生探究電,要讓學生初步認識到小燈泡的基本構成、電流是如何通過小燈泡內部的,并開展有趣的實驗,讓學生嘗試點亮小燈泡、讓小燈泡發光。在“腦科學”背景下,教師需要突出學生在實驗環節中的主體地位,開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鼓勵他們勇敢嘗試、大膽探索、善于思考、積極開拓,創設良好、高效的學習環境。首先,教師播放微課程視頻,以生活中各種美麗的燈光場景視頻進入課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接著進行隨堂提問:燈泡為什么會發亮?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并引導和啟發學生在觀察中自己尋找答案。教師剪開小燈泡的金屬螺紋,提醒學生觀察小燈泡的結構。在實驗環節中,要求班級學生以三人分組的形式,仔細觀察、動腦思考、互相合作、開展實驗,連接電路,點亮燈泡。經過不斷的嘗試、反思和總結,學生成功點亮了小燈泡,并從中探索和總結出燈泡發亮的原理。教師隨機邀請幾組學生上臺重新演示小燈泡點亮過程,并進行簡單的分享、說明。引導學生將實驗環節與課本上的原理真正結合到一起,相互驗證,根據“腦科學”的理論,聽覺腦區太小,單純講解很難讓學生聽進去,而實驗與知識結合的方式會讓學生擁有視覺感受和親身體驗,對于電相關知識點的記憶會深刻很多。讓學生上臺重新演示和解說,是借鑒了費曼學習法,對學生大腦各區都進行了充分調動,借此提高小學科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三、自主學習,巧設科學合作任務
為了提高小學科學課堂的授課質量,讓學生全面發展,增強自信,愛上學習,教師可參照“腦科學”的相關理論依據,在課堂上設置豐富多樣的自主學習環節,適當留白。鼓勵學生以團隊合作的方式去思考、分析、探究科學知識,與同伴一起交流、討論、合作、互助,促進他們大腦各功能區塊的平衡發展和協同工作。緊扣科學課各單元的知識點,巧妙設計開放式的自主學習任務,提高學生的專注力、記憶力、想象力、觀察能力、推理能力等認知能力,同時促進他們社會性與合作精神等非認知方面能力的發展。
以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制作我的小樂器》這一課為例,本節課安排學生自己動手制作一個簡單的樂器。在學習過本單元前7課的基礎上,學生了解了聲音是如何產生、如何傳播的,同時還探究了樂器的發音秘密,掌握了樂器發出高低不同聲音的科學原理。在已學知識點的基礎上,本節課教師將指導學生發揮創造能力和動手能力,結合之前所學的聲音原理,制作屬于自己的一件小樂器。為了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制作活動,以小組為單位,合作設計、制作、調整、展示、說明,將掌握的科學知識和原理真正融入實踐操作中。每個小組首先需要互相討論,選擇自制樂器的基本類型,例如,吹奏類、敲擊類、琴弦類等。選定主題后,學生需要互相討論,畫出樂器設計稿,定下制作材料,然后開始動手制作。學生別出心裁,揮灑創意和想象,提出了許多有趣的設計方案,如,小吉他、自制響板、自制排簫、尤克里里、手風琴等。教師則會與每個小組交流,為學生提供技術上的指導,督促學生不僅要考慮到樂器的外形,同時也要兼顧發聲和音色,真正將之前學到的樂器發聲的科學原理融入進去。在這節實踐操作的科學課堂上,學生的想象能力、創造能力、動手能力、思維能力等都得到了充分鍛煉,合作項目給予學生適當、自主的學習機會,不僅使得學生舉一反三、知行合一,同時還促進了他們大腦和相應能力的良性發展。在和組員、教師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的社交能力、溝通能力、表達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增強。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能夠影響學生大腦的發育和學習,為他們的全方位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多元評價,挖掘學生自身潛能
科學教師需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小學生大腦的發展規律,結合全腦教育理念,采取多元化、綜合性的教學評價模式。在科學課堂上積極鼓勵學生,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及時反饋,耐心引導,多加表揚,讓學生真正愛上學習,愛上科學,使得每次小學科學教學都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科學施教,科學育人,讓“腦科學”知識為小學科學課堂賦能,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助力。杜絕教師專制、“一言堂”情況的發生,盡可能多地與學生交流,聆聽學生的想法和觀點,采納學生的意見,挖掘學生自身的學習潛能。
“教師教學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喚醒學生對創新表達和學習知識的樂趣。”小學科學課堂可借鑒“腦科學”相關理論,除了傳授給學生科學知識與技能之外,還要有意識地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社交水平等,對學生加以鼓勵和表揚。從多維度、多角度去考查學生在科學課堂上的表現,而不是單憑一時的成績來評判學生,為學生構建良好的學習環境、愉快的教學范圍、良好的師生關系,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科學的信心,加速腦功能的提升。教師在教授科學知識時,要學會應用“腦科學”,抓住學生學習的“敏感期”和“關鍵期”,根據大腦發展的“可塑性”特點去設計教學活動,調整教學評價方式。例如,科學教師可為學生量身定制學習目標,為學生提供課內外豐富的自主學習材料和開放式學習任務,鼓勵學生擁有繼續學習和終身學習的信心,以促使學生的大腦發生可塑性變化,并將學習成果固化下來。假如有個別學生跟不上的情況,例如,混淆知識點、前學后忘等,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出調整,降低要求,將科學課的重難點進行細化、簡化,幫助學生加強記憶和理解,以鼓勵與激勵為主,讓學生逐漸建立自信,有了自信之后,他們就有了主動學習的熱情,學習積極性就更高了,學習效率也會隨之提高。在小學科學教學期間,依托“腦科學”,打破常規,尊重學生腦部發育和認知規律,讓學生在輕松、自由、愉快的氛圍中走進科學世界的大門。教師只有正確認識腦的發育和小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才能夠真正理解學生,更高效地引導學生成長和進步,精心設計科學課堂教學策略,讓學生具備持續的學習能力和探索熱情,學得好,學得快。
總而言之,我們應當尊重“腦科學”和教育學的科學規律,在小學科學教育進程中,創造適宜學生學習的良好環境,適當調整教學內容,設計趣味性強的學習模式,樹立多元化的評價觀。引領學生更高效地學習、更快樂地成長、更全面地發展,充分感受到科學課的樂趣與魅力,避免學生過度勞累、學習壓力過大,根據“腦科學”研究成果,切實提高小學科學課堂的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