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別從造型、筆觸、色彩三個角度作為切入點來探究閆平獨特的繪畫觀念和繪畫語言,展現閆平對生存狀態的關注和對現實生活的思考,感受閆平繪畫藝術的魅力及精神實質。
關鍵詞:藝術符號;意象;筆觸;色彩
閆平是當代聞名的女性油畫家,以酣暢淋漓的筆觸、寫意灑脫的造型和激情昂揚的色彩展現了富有情感的畫面,創造了屬于閆平個人的藝術。藝術評論家尚輝(1962—)在《吞吐生命》一文中提道:“閆平的畫,是那種讀了讓人亢奮、激動、甚至讓人落淚的畫,其原因,不是作品講述的故事多么曲折感人,也不是作品再現的主題如何英勇悲壯,而是那些具有生命狀態的色彩和筆觸。”[1]英國藝術理論家克萊夫·貝爾(1881—1964)提出“藝術是有意味的形式”這一著名論點,其中“形式”是藝術家反應社會生活的可感官的藝術形象,“意味”即“意蘊”,就是藝術作品傳達出來的審美感情,[2]因此具有象征意味的形式與內容就組成了藝術符號。閆平畫面中的筆觸、造型、色彩形式就是閆平通過畫面傳達信息的藝術符號,是閆平內心情感的符號化。本文將對閆平作品中的造型、筆觸、色彩符號進行探究分析,解讀其生成的原因以及閆平繪畫作品中的精神實質和文化內涵。通過對閆平的個案研究看中國畫家們在當代語境之下對生活狀態的思考以及中國文化環境的渲染之下形成的個人藝術符號。
一、閆平的藝術經歷
閆平1956年生,系山東濟南人。作為中國當代女性油畫家的閆平,以其獨特的個人風格深受大眾的喜愛,其創作風格的生成與她的教育背景以及所處的時代環境密不可分。閆平在本科教育階段多以一些寫實作品為主,打下了扎實的寫實創作基礎,并研究國內外藝術前輩和大師的藝術理念,后來她開始對她的繪畫創作進行思考,不斷地創新融合,開始了她的藝術探索之旅。她先后受印象派、納比畫派、野獸派的影響,開始慢慢地把所學習的對象中的繪畫語言在個人創作中表現出來。經過了西學東漸的學習與借鑒之后,閆平開始走回歸路線,開始把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與自己的創作題材和技法結合,從吳冠中(1919 —2010)、朱德群(1920 —2014)、趙無極(1921—2013)三位藝術大家的視野看待繪畫創作,致力于把中國的文化精神融合到創作中,以達到藝術的本土化目的。
二、閆平作品品讀
閆平是一位非常熱愛藝術并且勤奮的藝術家。品讀閆平的作品不禁被畫面中狂熱的氛圍所感染,觀其人,再觀其作品,很難想象作品會如此的熱烈狂放,這也許是閆平內心情感的映射。閆平對生活中的景象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和想象力,樸素單純是她一直追求的創作原則,于題材上,她的作品表現的多是生活中常見的人或物,以一種日記般的形式記錄著她所熱愛的生活。于創作手法上,她汲各家之所長加之個人情感,用獨特的個人符號展現她內心的藝術。于情感上,她畫中記錄并傳達著她對兒子的愛,對花卉的情以及對中國文化的吸收與傳承。以下將從閆平繪畫中的造型、筆觸、色彩三個角度來品讀閆平的作品,一同感受其中的精神實質。
(一)造型的意象與生動
粗看閆平的作品,會被其意象化的造型所吸引,其有著中國寫意畫的筆墨趣味,帶有中國文人畫的“書寫性”。作品中既有中國畫的灑脫,又夾雜西方古典繪畫的冷靜,是動與靜的結合。閆平筆下的油畫充滿著中國特色與時代個性,對于油畫創作,她有著這樣的理解:“中國有一個最純粹、最簡潔的方式表達最復雜的事情,所以在面對一個復雜的事情,要有一個自己的判斷、總結、積累的過程。”[3]因而她在不斷汲取西方繪畫精髓的同時,深入地鉆研本土文化中的美。《懷春》所描繪的是生機勃勃的春天圖景,表現的是一棵旺盛生長的樹。其造型極為簡約,樹枝粗細結合、張牙舞爪地伸向各個方向,意象地表現出樹的生長狀態,為這棵生長于春日里的樹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這種簡約生動的藝術造型讓觀者進入了思維的世界,留給觀者想象的空間,進而進入她所構建的藝術氛圍之中。畫中的樹看似隨意、雜亂,但確是有意為之,樹枝的狂放是在訴說生命的活力、房屋的靜置為畫面增添了幾分節奏,有張有弛、有收有斂。把這種觸物情懷和韻外之致通過樹的形態表現出來。正如蘇軾所言的“觀世人畫,如閱天下馬,取其意氣所到。”[4]這與閆平平日的生活狀態有幾分的相似,生活中的閆平是一個拘謹的人,和普通人一樣過著平凡的生活,或煩瑣或樸素。但閆平的繪畫熱情并沒有因為生活而改變,反而把繪畫當作是打開心靈的窗戶,把平日里未能訴說的語言、生活中的感受以繪畫的方式表現出來。冷靜與克制是她真實生活的一面,灑脫與狂放是她內心的一面,二者的結合也讓閆平飽滿的情感隨著畫筆呼之欲出。
關注所繪對象給予她的感受,用她獨有的記錄方式在畫面留下最想訴說的瞬間,即是閆平“繪畫性”的表現。對物體的表現沒有細究其明暗、轉折,如寫實主義般的表現,而是通過繪畫的語言去表現感受,以畫面為主而不是拘泥于現實與形似,往往需要畫家深厚的藝術素養和文化素養以及對于生活的觀察和對藝術的敏感度。閆平畫中的“繪畫性”是她深厚素養的凝結物,是她個人內涵的集結體。這種風格的體現就如山水畫中的寄情山川河水、花鳥畫中的托物言情。在閆平的畫面中自然物象并非僅僅是畫面的組成元素,是寄托著閆平情感的載體。
(二)筆觸的率性與狂放
“她的筆法既有碑派的渾厚與粗獷,也有帖學的靈秀與灑脫;既有橫掃的剛猛,也有點石成金的凝練準狠。”[5]閆平通過純粹、生動、流暢的筆觸表現出她率真的情感,集結著西方的理性與中國的感性,對于線條的運用是閆平筆觸之中的特點之一。閆平曾說:“中國的齊白石、黃賓虹對我影響比較大。我有時候在繪畫行筆的時候就會翻黃賓虹的畫冊,以及黃賓虹畫中表現花卉的淡墨,它們和油畫里面的色域是相聯的。”[6]于是她把從齊白石、黃賓虹以及其他一些中國畫家的身上習得的中國式的用筆方式與特點和自身的油畫創作相結合,基于傳統,融入當代。《母與子》中出現了很多一氣呵成的勾勒線條,隨著人物及物體的結構走,粗細結合,長短皆有,加強了畫面的穩定感和層次感,與畫面中高飽和的色彩和厚疊的筆觸形成對比,深深地吸引觀者的眼球,從中無不發現其與中國書法的用線有幾分相似之處。閆平注重對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學習,把中國傳統繪畫的筆墨與線條融入到畫面之中。中國文人畫講求以書入畫,筆墨線條跟著心走,是感性的表達。閆平作品中的筆觸也跟隨她的內心,把中國傳統藝術中線的藝術表現得淋漓盡致。閆平繪畫中的生命的痕跡遠不止線條,那厚重而又率性的筆觸同樣訴說著她滿腔的熱血與情感。從《母與子》我們可以清晰看到那道道由于厚疊形成的肌理效果,甚至可以想象到畫家用畫筆直接沾染顏料,不經思考地,很大氣、放松自如地在畫布上隨意拖動、反轉,猶如毛筆沾染了墨水在宣紙上隨意擺動。
從游刃有余地使用線條到粗獷的油畫肌理的精心布局,這都是閆平通過筆觸呈現出的沖突的美感。從“母與子”系列作品到“花卉”系列作品都是一些溫馨細膩的題材,本該呈現出靜謐、柔和之感,為何其筆觸卻與情感相差甚遠?這也是閆平作品的魅力所在,她不被傳統和現實所禁錮,用另一種方式呈現她心中的情感。不管是“母與子”或是“花卉”,我們都能從中得出一個共同的視角即女性視角,這是屬于母親的堅強與女性的獨立。對于閆平來說,畫面上那種凹凸、翻轉、重疊的甚至于淋漓盡致、大刀闊斧的筆觸的感覺,源于她內心世界深處的情感情緒。
(三)色彩的提純與和諧
色彩是作者情感表達的符號之一,閆平作品中的每一個色彩符號都在訴說一段動人心弦的故事。閆平畫面中熱烈的畫面氛圍得益于其對色彩的巧妙利用,她受馬蒂斯、梵·高、塞尚的影響,在營造畫面色彩氛圍上善于運用高飽和度的顏色,給人以清新明亮的感覺和強烈的視覺沖擊。顏色的碰撞會激起觀者視覺的神經末梢,閆平也把這種“碰撞”巧妙地運用于畫中,運用色彩來傳情。《木蘭辭》中運用了大量的亮黃、亮橙,以暖調的高飽和亮色來營造母親與孩子相處的溫馨氛圍。互補色的運用給畫面帶來了和諧感。色彩學家研究表明:人眼的色覺有互補平衡的需要,因此畫面上主要色塊的混合能得到灰色者,即為互補調和。[7]《紅花與少年》中出現了顏色非常跳躍的紅藍色調,為了使得顏色中和產生和諧感,閆平安排了幾個色階的黃色系進行調和,使畫面既有強烈的視覺效果,又不會讓人產生視覺疲勞。畫中具有表現性的色彩讓不少觀者大惑不解,《紅花與少年》中大面積的藍色塊甚至過于跳躍,以至于讓左下角的人物難以突出。閆平曾說過,她認為繪畫沒有特定的標準規則,繪畫所展現的不一定是藍天、白云、紅花這樣符合眾人意識的物象。繪畫在她的眼里應該是表現粉紅色的天空或者綠顏色的笑臉。[8]不像現實主義般如實地表現現實,閆平的畫中多了幾分童趣,如孩子畫畫一般,色彩不僅僅是畫面的組成元素,它更是情緒與當下結合的一種情感。
每位藝術家都有自己獨特的色彩符號,這些符號多源于藝術家的生活記憶或是親身經歷。而閆平除了喜用高飽和色之余,還尤其鐘愛粉色、紅色。對閆平而言,紅色和粉色既是一種情感,也是一種生活的體驗。《木蘭辭》中擺放在地上的布運用了粉色,孩子的臉龐也運用了粉色,粉色在暖橙色和暖黃色的映襯下,顯得更加的柔和與細膩,像孩子的嬌嫩、母親的柔情。閆平曾說:“我這個中國女人對紅色抱有期望,我很喜歡粉色系,每當生活中碰到困難甚至磨難,只要看粉色,就會讓我留戀和熱愛這個世界,它不禁讓人聯想到嬰兒的肌膚。”[9]粉色是浪漫的,是柔情的,寄予著對生活的美好祝愿。她希望通過畫面的粉色可以向觀者傳達浪漫的情懷,讓那些即便是生活中缺少了浪漫情節的人們能通過觀畫來一同感受浪漫和心情的愉悅。
三、結語
閆平的作品向我們展示了五彩繽紛的情感世界,有“母與子”系列的柔情與溫馨,有“花卉”系列的狂放與熱血。畫中的意象化的造型符號、大刀闊斧的筆觸符號、絢麗奪目的色彩符號不僅向我們展示了閆平獨特的個人風格,更是為觀賞者提供了解讀與認知作品內涵和審美情結的重要參考依據。這些符號就像跳動的音符,讓我們感受閆平怒放的生命。靳尚誼先生曾在《藝術中國》中這樣說道:“閆平回歸藝術本體,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是非常可貴的……這種奔放的、活躍的、色彩斑斕的畫風,在當下的中國仍然十分可貴。”[10]作為中國當代油畫家的閆平在中國當代油畫發展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她的作品融入了時代的意識、民族的精神,她的創作手法和對繪畫的創新極具前瞻性,作品中的圖像意識更是為正在探尋個人符號形成的當代青年畫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提供了一條有跡可循的道路。
作者簡介:梁婷儀(1999—),女,漢族,廣東中山人,湖南師范美術學院21級研究生在讀,美術專碩,研究方向為水彩方向。
參考文獻:
〔1〕杜雷.情感的宣泄[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8.
〔2〕陳思.從圖像符號到圖式語言[D].蘇州:蘇州大學,2014.
〔3〕李雪群.論閆平油畫創作的流變[D].廣州:廣州大學,2017.
〔4〕李傳文.蘇東坡文人畫思想研究[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7(06):2-3.
〔5〕李汶栩.筆觸與造型——對閆平繪畫語言的分析與借鑒[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5.
〔6〕李婧.淺析閆平繪畫中筆觸之美[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8(12):29-30.
〔7〕李婧.淺析閆平繪畫中色彩之美[J].美術教育研究,2011(10):33-34.
〔8〕候春香.用藝術觸動心靈的脈搏[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2.
〔9〕孟令浩.閆平意象表現性油畫分析[J].藝術品鑒,2016(12):202-203.
〔10〕張紅艷.閆平繪畫的女性視角及其形式語言的表現性特征[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