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來襲,畢業季也悄悄跟來。無論是中學生還是大學生,都將豐富多彩的畢業活動排上了行程。那么,你知道古代的畢業活動是什么樣的嗎?放學君告訴你,古代不僅有畢業,還有畢業旅行呢!讓我們穿越過去,看看古人是如何慶祝的吧!
畢業典禮
畢業典禮,是古人畢業三部曲之一。
清朝,中舉的進士在拜謝皇帝后,要專門到國子監和孔廟拜謁孔子,并在那里舉辦“畢業典禮”。屆時,諸進士由狀元率領,在孔廟向孔子行禮,可以看出孔子“萬世師表”的地位。
拜過孔子,進士們要更換官服,前往國子監拜謁國家最高學府的校長——祭酒、司業。清代國子監設祭酒1人、司業2人,職位相當于今天的校長、副校長;他們分別向狀元、榜眼、探花進酒并簪金花,這種儀式被稱為“簪花”。“簪花”象征著順利通過“畢業考試”,類似于今天大學里的“撥穗禮”。
立題名碑源于唐代進士張莒在游慈恩寺時突發興致,將自己的大名題在大雁塔下。后來每科進士在發榜之后也來此題名,稱為“雁塔題名”。宋代以后,因京城遷離長安,不再有雁塔,遂改在國子監立題名碑。在今天的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中,仍立有198方進士題名碑,記錄了元明清5萬余名進士的姓名、籍貫等。
散伙飯
古人中舉意味著做官的開始,所以他們吃散伙飯可謂金榜題名宴。唐代以來,科舉分設文武兩科,宴會也分文武:文有鹿鳴宴、瓊林宴,武有鷹揚宴、會武宴。
鹿鳴宴從唐至明清一直相沿,得名于明朝皇帝宴請科舉學子,以“鹿”為主脯的宮廷御膳。“鹿”一直來被崇為仙獸,意為難得之才,“鳴”意為天賜;這一御膳被名為“鹿鳴宴”。
瓊林宴始于宋代,宋太祖規定,殿試后由皇帝宣布登科進士的名次,并賜宴慶賀。賜宴設在宋都汴京(今開封)城西的皇家花園——“瓊林苑”,故有“瓊林宴”之稱,元、明、清三代雖名稱不同,其儀式內容大致不變。
所謂鷹揚,取“武如鷹之飛揚”之思,是武科鄉試放榜后,考官及考中武舉者共同參加的宴會。
武科殿試放榜后,在兵部為武科新進士舉行隆重的歡慶宴會,以示慶賀,名曰“會武宴”。比起鷹揚宴,其場面更浩大,可謂群英聚會。
畢業旅行
現在流行的畢業旅行,其實在唐代便有,而且比現代的儀式感更強。
古人“畢業旅行”,一般在春天,目的地以曲江居多,此時曲江兩岸風光旖旎。孟郊的《登科后》中“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表達的就是這種喜悅心情。
不僅如此,還會組織新科進士賞春花、嘗櫻桃、瞻佛牙、打馬球等活動,長安城中眾多名流、百姓也會前來觀賞,爭相目睹進士的風采,還有不少人打起了選婿算盤,可能就包括了皇帝在內吧。
有些中舉的進士并不是馬上就可以上任,唐代中期以后選官員,要等3年左右才有官做,這期間就好像進入了“間隔年”。這些準官員會去各地巡游,結交朋友,增長見識。樂游原、渭水、藍田、終南山等都是當時熱門的旅游之地。
梔子花開,你會如何慶祝畢業呢?其實,無論是古代的、現代的,那些充滿“儀式感”的畢業活動,都是為了紀念我們美好的青春,也都寄托著大家對人生下一段征程的美好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