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春強
摘要:自匈牙利學者Fonagy提出“語音隱喻”這一術語以來,語音隱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關注,我國李弘教授展開了對語音隱喻的一系列研究。本文結合之前的研究成果,對語音隱喻的認知機制進行探討,并就其分類中的不足之處提出一些看法,以期促進語音隱喻的系統性研究。
關鍵詞:語音隱喻;跨域關聯;語音相似性;語音隱喻的分類
隨著以功能語言學、語用學和認知語言學等為代表的西方現代語言學理論的發展繁榮,語言學家對隱喻的研究也從亞里士多德時代的修辭學角度進入到多學科、多角度的研究階段。Lakoff和Johnson二人在他們的合著《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中提出的“隱喻概念體系”(metaphorical concept system)將隱喻從語言的表面現象提升到了思維和認知層面,[1]然而較長一段時間以來,國內外語言學界對隱喻的認知功能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詞匯和語法兩個層面,對語音隱喻的關注比較少。語言是一個由語音、語法和語義三個層面組成的結構完整、邏輯嚴謹的符號系統,既然詞匯隱喻和語法隱喻都屬于隱喻認知范疇,那么語音作為語言系統的最基本層面,理應也必然是一種隱喻的認知方式。[2]本文擬對語音隱喻的研究現狀進行簡單的回顧,介紹國內外語言學界對語音隱喻的看法,并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指出語音隱喻的認知機制,最后對其分類提出一點看法。
一、語音隱喻研究回顧
語言學界對語音隱喻的研究起步較晚,20世紀末,匈牙利學者Fonagy的一篇題為“Why Iconicity”的文章最先使用了“語音隱喻”(phonetic metaphor)這一術語,隱喻的研究被提到語音層面上來。Fonagy在文中指出了語音隱喻的三個原則:有意識地表達某種情感與特定的發音方式相對應;發音器官的運動與身體姿勢保持一致;不同程度的緊張、延時、言語速度反映出不同種類的情感。[3] 按照Fonagy的解釋,人們在表達消極情感如憤怒、厭惡時,所使用的發音器官通常會變得緊張,伴隨著咽喉肌肉的收縮;在表達溫和的情感時,發音器官便會放松,舌頭會向前運動,表示身體或情感上欲接近對方。[4]61不難看出,Fonagy對語音隱喻的看法是基于語音與其所表達出的意義之間的擬音相似性,主要適用于符號學的某些特定的能指與所指關系,但對語音隱喻不太具有說服力。[5]
而且,國內外不少學者對此表示質疑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在國外,Branko Vuletic的觀點比較符合隱喻在認知層面上的工作機制,他認為語音隱喻是不同的意義通過各自能指的相似性或相近性進行的聯想。[6]在國內,對語音隱喻提出不同看法的、最具代表性的和最有影響力的當屬李弘教授,她在《語音隱喻初探》一文中按照Lakoff等認知語言學家對隱喻的定義對語音隱喻進行了跨域關聯,[7]70并采用了Langacker的認知語法理論,把語音隱喻定義為用一個象征單位(一種音義關系)來喻說或激活另一個象征單位的過程。[8] 此后國內學者也大都采用這種定義,把語音隱喻看成是一種由象征單位體現的語音跨域關聯,且分別從對語音隱喻的解讀、應用和分類等方面展開了相關的研究。如魏萬德、伊慧對英語和漢語中共有的語音隱喻進行了初步的分類討論,并揭示了存在于兩種語言中的文化差異;[4]62-65從語用學的視角出發,研究語音隱喻在廣告語、新聞標題、幽默笑話和詩歌等具體的語境中的解讀,接著又探討了語音隱喻和其使用者之間的關系;[9]吳智慧就網絡用語中存在的語音隱喻現象進行了分析,并對它們的特征進行了總結;[10]劉曉玲、鄭紅蘋從關聯理論入手,論證了在語音層面上相似或相同的兩個能指是如何就其所指相互聯想和關聯的,指出語音隱喻的理解是一個從明示到推理的過程,必須在一定的語境中進行解讀。[11] 限于本文篇幅,不再對其他學者的研究一一列舉。
結合各家之研究,筆者就語音隱喻作以下理解:語音隱喻是一種由象征單位所體現的借助兩個語音單位的相似或相同而對兩個語義單位進行的跨域關聯,這個過程離不開具體的語境的指導。我們將在下一部分對語音隱喻的認知機制做出具體說明。
二、語音隱喻的認知機制
語音隱喻作為隱喻的一種,涉及目標域(靶域)和源域之間的某種聯系,但在認知機制上不同于詞匯層面上的隱喻,不是用一個比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來映射一個不太熟悉、較難理解的目標域,而是用一個語義單位去激活另一個語義單位,或者說是由一個語義單位進而聯想到另一個語義單位,這種跨域關聯不是基于語義單位之間的相似性,而是立足于兩個語音單位之間的相似性或相同性。總的來說就是一種音義關系對另一種音義關系的替代,語音層面的相似或相同為其語義層面的關聯提供了可能,但目標域和源域通常沒有語義上的相似性。我們觀察到語音隱喻的跨域關聯具有以下特性:首先,被激活的象征單位可能具有不確定性,其使用者可以根據不同的語境使不同的象征單位被激活,但必須以語音層面的相似或相同為前提;其次,兩個象征單位在進行跨域關聯時,有可能同屬于具體的概念,也有可能同屬于抽象的概念,亦有可能一個屬于具體的概念,另一個屬于抽象的概念。下面我們通過幾個例子來進行直觀的說明。
例1:假如沒有了“聯想”,世界將會怎樣?(聯想電腦的廣告語)
例2:“88”(網絡用語)
例3:你是誰家的“粉絲”?(對追星一族的常見稱呼)
例1中的“聯想”具有一語雙關的效果,這是我們對其在修辭手法上的解釋,體現在認知層面上,就屬于語音隱喻?!奥撓搿弊鳛殡娔X的品牌名稱指代的是這個品牌的電腦實體,與體現為人類所具有的認知能力的“聯想”在語音層面上相同,因此廣告商便利用這一點,成功地在認知層面上激活了另一個存在于我們思維中的語義單位,也就是說,把抽象的認知能力與電腦實體關聯起來。
在例2中,“88”是常見的網絡用語,既可以表示“拜拜”,即與某人告別之意,也可以表示“發發”,即恭喜發財之意。這兩種理解都是在與本義上表示數字的“88”在語音層面上的相似性的基礎上產生的。只不過在具體的語境中被激活的語義單位不同。
例3中的“粉絲”一詞既可以表示一種食物,又可以指代追星一族,前者的語義可以喚起后者的語義,也是利用了兩個語義單位在語音層面上的相似性,只不過前者在語音上屬于漢語拼音系統,后者在語音上屬于英語語音體系。
三、語音隱喻的分類
上面提到,一些學者在研究語音隱喻時對其做出了初步分類,如李弘教授根據語音隱喻的表現形式把它分為音同義異類隱喻、歇后語和詩文對聯、語音雙關、語音仿擬、押韻表達和民俗文化中的隱喻。[7]71-74 筆者認為這種分類不夠合理,因為這些表現形式不在同一個平面上。首先,音同義異類隱喻包括音同形異義異類、音同形同義異類,而后者又有一詞多義和完全的同形同音義異類兩種表現形式,這種分類方法是參考了英語詞匯學的有關知識,從某種意義上說幾乎涵蓋了所有語音隱喻的特征,因此這種分類不夠科學。實際上,分類的標準不同,得到的結果也就不同,考慮到語音隱喻涉及語音、拼寫和語義之間的關系,語用效果以及應用的領域,我們不妨以此來對語音隱喻進行不同的分類。
按照語音、拼寫和語義之間的關系分類,語音隱喻可分為音同形異義異類、音同形同義異類。
例1:—Why are parliamentary papers called blue books?
—Because they are never read(red).
例2: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
例1正是通過red的發音/red/和read的過去分詞的發音/red/相同而傳達出的一種幽默,前者指顏色,后者指“讀”這一行為,這兩種語義通過語音的相同而被巧妙地聯系在一起。例2是我國一句很經典的歇后語,黃連(有時也寫作黃蓮)是一味極苦的中藥,但黃連的“苦”恰好與心中不痛快、難過之“苦”在語音層面上相同,因此這兩種語義便被關聯在一起,屬于一詞多義類語音隱喻。
按照語音隱喻的語用效果來劃分,可將其分為一語雙關類、語音仿擬類。這兩種修辭手段使用比例很高,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且都具有形象、生動的語用效果。
例1:“慧聲慧色”(某歌友會形容歌手陳慧琳的歌聲)
例2:我正覺得肚子里的墨水太少哩。
例1中的“慧聲慧色”其實是根據成語“繪聲繪色”仿造出來的,繪聲繪色用來形容描寫或敘述一件事情很逼真,在這里正是利用了二者語音層面的相同來形容歌手陳慧琳的歌聲。例2中的“墨水”有兩個語義,一是指寫毛筆字用的墨水,二是指學問、才華,陳毅利用其諧音的特征將二者聯系起來,形象地傳達出自己的言外意義。
按照語音隱喻的應用領域分類,可將其分為文學作品類、民俗文化類、廣告類等。
1.文學作品類
要論語音隱喻在文學作品中的應用,最典型的莫過于曹雪芹的《紅樓夢》了。作者在書中使用了許多語音隱喻來傳達言外之意。賈寶玉在太虛幻境里喝的“千紅一窟”茶,飲的“萬艷同杯”酒,實則是指千紅一哭、萬艷同悲之意,作者用此暗指大觀園里的女子的悲涼命運。語音隱喻在詩歌應用中同樣有不少體現,詩人常用諧音雙關來表情達意,如李商隱在《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中有“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詩句,這里的“絲”其實是指相思之情的“思”。
2.民俗文化類
民俗文化是自古以來勞動人民的生活風情的體現,對聯和歇后語是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兩種形式,我們從中也可以看到不少語音隱喻的影子。如我們經常聽到別人說“小蔥拌豆腐——一青二白”,這里的“青”和“白”都體現了語音隱喻,表面上指蔥和豆腐的顏色,其實是說事情很清楚、明白,顯然二者屬于兩個語義范疇。再如人們對數字“4”很忌諱,一提到這個數字,便覺得不吉利,會通過它的諧音聯想到“死亡”之意。人們更喜歡數字“6”和“8”,因為“6”經常和“六六大順”相聯系,而“8”經常使人想到“發財”。這些都是人們主觀上的聯系,體現出人們對于好的事情的期盼,對于壞的事情的回避。盡管數字本身沒有這些語義,數字的諧音在語義的聯想中起到了直接的作用。
3.廣告類
廣告類的語音隱喻似乎是最多的,在生活中俯拾皆是。商家經常以現有的短語、句子或篇章為模型,將其中的一個或一部分文字進行替換,代之以能體現出其宣傳信息的諧音字眼,或者直接利用能體現出宣傳效果的詞語作為商標,這樣做能使消費者一看到它的商標或廣告語就能直接地聯想到它的產品,往往具有不言而喻的宣傳效果。例如,美國著名婦嬰護理品牌Pampers,正是利用英文單詞pamper的發音和意義(細心照顧)將其作為品牌名,由此可見語音隱喻在廣告語中所產生的藝術效果。
四、結語
本文先概述了語音隱喻的研究現狀,介紹了學者們對語音隱喻的基本理解,在此基礎上又對語音隱喻的認知機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按照不同的標準對語音隱喻進行了分類。語音隱喻體現了我們在事物間的跨域聯想能力,這是一種思維層面的認知能力,同樣屬于隱喻的認知功能研究應該關注的對象,值得我們去深入研究。然而,目前我們對于語音隱喻的認識還非常有限,在語音隱喻的定義、認知機制和分類等很多方面還未達成共識,更不必說形成對它的系統的認識和把握,因此迫切需要將語音隱喻的理論研究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劉鳳賢.從語音層面看跨域喻指的隱喻現象[J].遼東學院學報,2015,17(4):64-69.
〔3〕FONAGY I.Why Iconicity? [A]. In N?nny, M. & O. Fischer (eds). Form Miming Meaning: Iconicity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1999.
〔4〕魏萬德,伊慧.語音隱喻探析[J].惠州學院學報,2006,26(2):61-65.
〔5〕胡壯麟.淺析語音隱喻的有關特性[J].中國外語,2021,18(4):26-31.
〔6〕VULETIC B.Phonetic Metaphor[J].Russian Literature LIV,2003:397-414.
〔7〕李弘.語音隱喻初探[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 2005, 21(3):70-74.
〔8〕LANGACKER R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1: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 [M].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9〕段成.語用學視角下的語音隱喻[M]//外國語文論叢(第2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
〔10〕吳智慧.網絡用語的語音隱喻現象探析[J].河南工程學院學報,2010,25(1):79-81.
〔11〕劉曉玲,鄭紅蘋.關聯理論視角下的語音隱喻[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1,26(2):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