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丹
(煙臺科技學院/文化傳媒學院,山東煙臺 265600)
2020年山東省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制定了《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實施方案》,方案中提出“打造非遺區域性整體保護的齊魯樣板。……以活態保護為核心,挖掘非遺資源,讓美麗鄉村、傳統村落、社區成為非遺傳習和展示的空間,完整保護非遺生存土壤和條件。”方案強調以活態保護為核心,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濟南作為國家第二批授予的歷史文化名城,有中國“泉城”的稱號,作為山東省的省會城市,是帶動省域文化及經濟發展的表率。濟南的歷史文化街區眾多,街區本身蘊含豐富的歷史文化,但缺少文化的整合性及經濟的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需要一個承載實體來實現生存發展。本文旨在研究濟南歷史文化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保護,將歷史文化街區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空間載體,實現非遺活態保護,街區繁榮發展,達成歷史文化街區和非遺文化的“雙贏”。
2014年,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并保護了歷史名城濟南內的三個濟南歷史文化街區,包括芙蓉街百花洲歷史文化街區、將軍廟歷史文化街區和山東大學西校區(前齊魯大學)歷史文化街區。本文逐一對省級3個歷史街區進行分析,總結街區傳統風貌,匯總街區已有“非遺”,并分析3個不同街區的現狀問題。
芙蓉街—百花洲歷史文化街區重要區域劃分為:東臨縣西巷、珍池街、西更道街、院前街,西至貢院墻根街,南臨泉城路道路中心線、曲水亭街南側,北至大明湖路道路中心線,面積17.2公頃。芙蓉街中有一名泉為芙蓉泉,位于古街主干道附近,并臨近府學文廟、歷代兩大府衙及貢院,是墨客文人常聚之地。
芙蓉街-百花洲街區是濟南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傳統街區。該街區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也是中心商業街區泉文化的重要區域。該街區有許多非遺文化,包括傳統表演藝術和許多歷史人物、禮儀文化、節日活動等等。
自2016~2020年之間,芙蓉街—百花洲街區大量引進非遺項目,并開展相關非遺活動,使得非遺和歷史文化街區形成一定碰撞,增強非遺在民眾內心的認識度,這為今后的活動開展奠定基礎、增長活動經驗。通過實地調查發現,雖省政府多次提出對街道的保護工作實施,但通過多次改造后,實際的文化街區仍然有多處損壞,修繕工程仍然存在問題。非遺和街區的融合狀況潮起潮落,無法達到持續發展的目標,出現擱置的狀態。因此,對“非遺”的傳承與保護工作應循序漸進,打持久戰。文化街區更應總結經驗和不足,不僅改善街區自身凌亂不堪現狀,更應扶持“非遺”共同進步發展。
在《濟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中,將軍廟歷史文化街區將核心保護范圍劃分為:鞭指巷脈東部邊界、西部啟明街西部邊界、南部鞭指巷49號南部外墻和北部壽佛樓后街北部第4號外墻,面積7.23公頃。將軍廟街不同于芙蓉街——百花洲街的喧囂繁華,而是保留老濟南的市井生活面貌。
將軍廟街區發展和非遺傳承融合發展,有很多可再次挖掘的點,使二者聯合共贏,如將軍廟中西建筑較多,可聯系與建筑文化相關的非遺引入到街區中,實現非遺在街區中的活態發展;區塊內的大部分泉眼可以挖掘與泉水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和系統展示,并組織相關的文化活動。鼓勵相關節日或民俗活動,鼓勵相關老字號或文化類業態融入街區運營,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空間的保護。
山東大學西校區歷史文化街巷分為兩大片區:醫院區和校園區,此核心區域為原齊魯大學近現代建筑群文物保護單位,具體的歷史文化街區為:東至趵突泉南路,西至西雙龍街和廣場西溝,西接經十路,北至山東大學解放樓,總面積26.8公頃。
山東大學西校區(原齊魯大學)歷史文化街區起源于20世紀初,自齊魯大學發展延續至今仍舊由高校及醫院使用,是現階段完整的保存體量較大的近代教會上大學及醫院建筑,而且建筑數量眾多。整體街區建筑形式體現出較高的藝術價值,與將軍廟街區有所相似之處,建筑是街區保存較為完整的歷史遺產,這些建筑風格及空間規劃也顯示出中國近代文學、醫學及學術成果等科學價值。街區內部物質遺存及非物質遺存甚多,并且同這片街區上的諸多歷史人物構筑起濟南城市時代特征和內涵,為以后的建設發展具有重要的文化與傳承價值。
綜上所述,芙蓉街——百花洲、將軍廟、山東大學西校區(原齊魯大學)三條歷史街區在各方面得到一定的保護和改善,三條街區也在不同程度上引入“非遺”文化,尤其是在百花洲設立工作坊,成為全國非遺研發交流基地。但隨著政府工作的不斷開展,街區建設的不斷成形,各部分矛盾也日趨顯現。保護工作和傳承文化步調進行不相一致,實際環境考慮不周,規劃無法達到理想狀態,街區問題依舊存在。街區本為歷史街區,部分老建筑及居民反映,街區設施老化,給當地居民造成很大影響,街區游客眾多,當地居民沒有得到相應的保護,會不時受到參觀者的打擾,這樣難以穩定民心,“非遺”的引入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歷史文化街區問題尚存,“非遺”文化引入街區實現共贏有待發展。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對“非遺”做出如下說明:“指各種社會實踐、概念表達、表達形式、文化、技術和相關工具、物品、手工藝和文化遺址,被社區、團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近幾年非遺文化在濟南也受到一定的保護和發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落戶于濟南。濟南成為中國第一個城市傳統工藝工作站,并先后舉辦多次“非遺”活動。
濟南市政府及事業單位對非遺文化做出諸多相關政策,并建立非遺文化展示廳和各項體驗活動。并在濟南市設立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體驗網,分為市、區(縣)、鎮、村四個部分。剪紙、雕刻、面塑等諸多非遺項目免費對外開放吸引各地市民前往觀看、體驗,這樣既增強市民對非遺的認知又提升了地域的認同感。各學會、企業等社會群體積極籌辦傳習所以及博物館彰顯非遺的魅力,如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濟南方特東方神畫)等等。
綜上所述,濟南的非遺文化資源豐富多彩,非遺種類涉獵范圍廣泛,政府及各界對非遺文化一直積極采取保護措施。但隨著我國時代的進步,非遺傳承與發展問題也日趨顯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統農耕社會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滿足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但社會發展迅速,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人們的心中也產生了一定變化,從依賴的核心地位逐漸落寞為邊緣化。以非物質文化遺產魯繡為例,齊魯地區四季分明,適宜養蠶繅絲,從而促使紡織業的發展。自西周以后,魯繡成為紡織業的主力軍,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性,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比如今的社會情況,迅速發展的科技機械化生產代替了傳統的手工作業,各式各樣的繡品代替了魯繡成為社會發展的趨勢,魯繡的落寞也使得傳統手藝人放棄傳統的工作而轉行,如此導致魯繡文化逐漸凋零,成為邊緣化產業,面臨凋零甚至滅亡的困境。
活態遺產的保護研究眾多,研究結論已被關注到人與遺產的關系,人作為遺產的創造者與使用者,成為主導力量。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是物質本身,物質需要通過人而得到發展,“活態”理論無法達到應有的作用。活態文化是非文字的、約定俗成的口頭相傳文化;是通過人們口頭傳授,內心領會的方式進行傳承。將“活態”這一概念運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則是一種流變,借助人力、物力、空間載體實現非遺活態發展。所以本文利用濟南歷史文化街區作為活態保護的載體,利用街區中的優勢進行非遺傳承,從而實現街區和非遺的融合發展,屆時本文提出相應政策。
第一,街區活態環境營造非遺文化活態保護。歷史文化街區本身既是一種特殊的文化遺產,街區內部包含復雜的遺產性質,其中包括物質文化遺產也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街區是一個“動態”的環境,是人們生存的居住空間和公共空間,街區中行為活動眾多,如芙蓉街——百花洲歷史文化街區中各種民俗文化活動,街頭商戶眾多,內部居民尚存,每天客流量繁多。如此量化的人群活動都在一條街區中實現,并且人群均以步行方式出入,街區內小塊空間場地作為交通緩沖地帶,吸引街區內部和街區外部不同市民休憩、娛樂,這樣促成小型交流空間。濟南的梆子戲和呂劇可定期聚集于該空間內部進行表演交流,既活躍空間整體,又增強非遺的出鏡率,相比之下兩種曲藝在劇場等類似場所演出,則沒有街區中會更加出其不意,使人印象深刻。歷史文化街區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良好的生存載體,“活態”的街區景象是非遺得以延續的支撐條件。濟南各歷史文化街區為帶動當地經濟發展,街區內部商鋪眾多,國內各地美食、服飾、工藝品等品牌店鋪注入街區內部,由于各種品牌自身的影響力,會吸引更多的人群前來消費、游覽。并且非遺可在這些品牌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不僅增強品牌的質量,而且為非遺的傳承也作出貢獻。
第二,非遺文化帶動街區歷史文化水平提升。非物質文化遺存是一種無形的文化遺產,“無形”的文化難以被人注冊認定,而遺產則是被認定注冊的,兩者之間的區別僅在于其可靠性、代表性等各方面。然而對于歷史文化街區,非遺有利于建立街區文化構架,有助于填補街區中的細枝末節,豐富街區文化氛圍,潛移默化影響街區景象。濟南各街區內部泉眼居多,濟南將軍廟歷史文化街區中的雙忠泉、芙蓉街中的芙蓉泉等是不可多得的遺產資源,街區的泉水文化聯通街區內部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街區文化類業態發展,形成街區內部居民休憩區和游客游覽體驗區,這樣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空間的保護。
第三,非遺文化和街區歷史文化融合帶動整體街區經濟發展。通過本文上述研究可知濟南歷史文化街區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異性,芙蓉街——百花洲歷史文化街區、將軍廟歷史文化街區和山東大學西校區(前齊魯大學)歷史文化街區具有不同的屬性,因此它們也應該采取不同的應對方式。不同街區的特殊屬性所側重的信息點應有所不同,如山東大學西校區的受眾人群與芙蓉街——百花洲街區的受眾人群有一定的差異性,那么在非遺文化的種類數量及類別控制總量上也應有所差異,芙蓉街——百花洲街區中尚存許多當地居民,相對依賴于本就屬于街區中的非遺,那么這部分非遺更需加強保護和延續。街區中游客數量相對集中,對街區中的商業環境和古街風韻興趣值極高,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量種類應得以控制,這樣大量游客對非遺的可見度的比例也會上升。相對于山東大學西校區的歷史文化街區教育與醫學學者集中,那么非遺文化在原有的基礎上可控制非遺的類別,讓非遺的類別更加貼合街區的人群種類,這樣更便于非遺的傳承和發展。實現“對癥下藥”“一街一論”更利于歷史文化街區和非遺的相互結合。
在針對濟南歷史文化街區和“非遺”的動態保護過程中,處理好保護與發展兩者的關系,在了解濟南各個歷史文化街區的突出特性及影響因素的基礎上,遵循活態保護的基本理念和國家基本要求,運用到對各個濟南歷史文化街區的設計研究中去,更好地結合各非遺文化。由此,濟南歷史文化街區需要科學地規劃可行方法和動態保護原則,提高人們自發的加強保護,增強當地居民參與度及對歷史街區文化的認同感,有利于努力推進歷史街區發展及“非遺”的保護工作,減少對城市歷史街區原貌的阻止和過大商業化。從動態保護的角度下出發,與當地政府及公民多方溝通參與契合,為城市中歷史街區注入新鮮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