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計涵 王莘茹 姜京洲
(東北林業大學,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綠色環保理念的不斷普及,人們生活節奏加快,日常出行對公交車的需求日益增加。與此同時每個城市特有的建筑文化日漸被人們忽略,傳統的公交車站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在站臺空間里融入互動理念,增強了站臺的美觀性,調動了候車群眾對城市文化探索的主動性,弘揚了城市地域文化特色。
在城市的不斷發展中,城市的公共空間及城市公共交通的建設至關重要,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二者建設情況的好壞直接關系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品質高低。城市公共服務系統范圍廣闊,城市公共交通系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無時無刻都服務于人民,在城市生活中為人們的出行提供便利。公交站臺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統中人們最常接觸到的地方,也是交通系統最基礎的構成環節,公交站臺的整體面貌關系著人們對于當地文化的直觀印象。科技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傳統的公交站臺無法適應當下快速發展的城市建設要求,在站臺的空間及服務職能的挖掘等方面缺乏系統研究。
1.公交站臺空間職能及分類
綠色出行觀念深入人心,公交車具有客流量大,承載率高的特點,公交是人們踐行綠色生活方式的有效手段。公交車站作為城市公共交通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備作為公交停靠點以及乘客候車的基本功能,為乘客提供了一個安全舒適的候車環境。常見的公交站臺的形式有三種:封閉式,半封閉式,開敞式。封閉式站臺圍合度高,受天氣影響較小,但成本較高;半封閉式站臺有雨棚,受到天氣影響也較小,成本較低,普及度最好;開敞式站臺受天氣影響最大,成本最低,只適合人流量小的地段使用。
2.站臺空間特殊性
公交站臺作為城市文化展示的重要公共窗口,具有人員流動性大,等候期長的特點。因此,公交站臺不應僅考慮基礎設施的服務性,而應將站臺空間和周圍空間的交融性也納入考慮范圍,在設計時將公交站臺融入于城市環境之中,兼顧城市文化的宣傳。同時,候車群眾容易產生焦慮疲憊的不良情緒,需要排解。需要考慮站臺空間與候車群眾的交流,增加候車群眾的參與感,緩解不良情緒,在候車群眾消遣的同時將城市文化信息傳達給候車群眾。
政治、經濟等多種元素在歷史發展進程中不斷交織與融合,形成了每個城市獨一無二的城市文化特色,包括當地的風土民情、建筑遺跡等,品味一座城市的韻味,便是在探尋城市過去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把握其文化建設與發展的脈絡。
建筑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產物,建筑可以反映一定時期的文化,具有較強的歷史性。城市建筑是城市文化脈絡的典型體現,建筑是當下與歷史溝通交流的橋梁,具有自身獨特的魅力。建筑也是當下城市形象建設中最為關鍵的部分,一個城市的文化風貌可以通過城市建筑風格窺得。哈爾濱市靠近中俄邊境,受外來文化影響甚多,文化形式多種多樣,當地的建筑文化是當地文化中較為顯眼和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式。哈爾濱城市建筑有其鮮明的地域性特點,究其根本,是歷史性原因鑄就了哈爾濱這一獨特的地域性建筑特色。哈爾濱主要有五大類建筑風格:折衷主義,俄羅斯式,新藝術運動,日本近代式,中華巴洛克式。哈爾濱市擁有特殊的歷史背景,因此哈爾濱市的建筑大多融合有多種建筑風格,在風格分類上偏向于折衷主義。
隨著經濟與科技飛速發展,人們不斷整合設計對象和用戶群體的服務需求,許多傳統設計的手法正在被沖擊,僅停留在解決基本功能或造型美感的傳統設計理念被人們拋棄,具有互動理念的設計產品在人們生活中不斷普及。融入互動理念的設計產品圍繞著用戶為中心,豐富用戶對于產品的體驗方式,同時滿足用戶的精神需求和物質需求。當下許多城市的公共設施正嘗試加入互動體驗,使得使用者能夠用親身體驗的方式最大化獲取信息。
查詢《新華字典》可知,“互動”一詞,“互”代表著“彼此”;“動”代表著“擺脫原有位置”。“互動”則可以引申為彼此影響,相互交流。互動體驗式景觀實際上代表了某種文化,它能夠創設出某種主題,引導游客沿著既定的軌道獲得預期的感知體驗,并從中獲得某種深刻感受,或體會出景觀元素的內在價值。在城市公共設施設計中則可以理解為設施主體通過引導,使得群眾進行親身體驗從而獲得主觀感受。
國外針對互動型城市設施的研究起源較早,狄爾泰在十九世紀就著眼于此,給出了有關于“體驗”的概念解釋。而后馬克思與恩格斯也提出了:人創造環境,環境也創造人,人與環境之間具有互動性。國內方面,李世國老師在交互系統設計中提出了交互式產品的四個基本原則:易用性原則、可用性原則、可接受性原則、可參與性原則。互動理念在城市設施與空間中的應用則出現較晚,從知網研究文獻來看,以“互動體驗式景觀設計”為主題進行搜索,僅搜索有十四篇中文期刊結果。以“公交站臺互動性設計”為主題進行文獻檢索,僅有三篇文章,且均為對于公交站臺廣告牌進行設計的研究。由此可見,我國在有關互動型公交站臺方面目前仍舊較少,但已逐步涉及公交站臺空間,這意味著公交站臺的互動性相關設計正逐步被人們重視,而無論是廣告又或者是站臺空間的設計,其受眾群體的界定范圍均為短時停留的候車群眾。
1.設計缺乏人性化
站臺作為公共空間,在公交站臺的設計過程中必須考慮到站臺所處環境,人性化是站臺因具有公共開放特點所必須要具備和體現的特殊需求。在設計站臺的過程中需要提取和運用當地文化脈絡,做到站臺既能和周圍環境和諧共生,又能滿足當地使用者的心靈需求。站臺空間的設計,除了滿足基本的功能設計考量外,還要讓候車群眾能夠自由且自主地參與到站臺空間中來。
站臺設計公司往往將站臺的設計與安裝一同包攬,因此各個城市的站臺在材料和空間結構等方面都千篇一律,沒有考慮各地特色及需求。公交候車設施使用最多的是金屬材料,如不銹鋼管材及板材、鋁板、鋁型材、鍍鋅鋼、碳素鋼等。哈爾濱冬季嚴寒,但站臺座椅沒有進行相應的保暖設計,依舊采用冬冷夏熱的金屬材料,缺乏人性化設計。
2.設計缺乏辨識度
公交站臺作為城市家具的一部分,擔當著展現城市風貌的責任,公交站臺的設計與城市特色文化的聯結越發緊密。公交站臺擔負著傳承和發揚城市當地的文化的重任,在設計中發揚城市特色,可提取當地特色與公交站臺結合。當下城市盲目打造中華特色地標,沒有從城市文化的內在本質著手,并沒有考慮將城市特有的文化脈絡融入其中,只是對現有的文化符號進行“搬運”。公交車站作為城市文化展現的重要名片,受此影響,造成千城一面的尷尬局面。哈市公交車站缺乏對于哈市特色文化的提煉,僅僅是將哈市建筑文化中的一些柱頭及雕刻文化生搬硬套至站臺外形設計上,既沒有體現文化內涵,也難給游客和居民留下深刻印象。
3.設計缺乏互動感
城市公共空間存在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人服務,也應該具備空間和使用者進行互動的功能。公共場所的設計過程中需要考慮到使用者和空間的交流互動,要注重環境和人的關系。站臺作為居民和游客頻繁使用的公共場所,哈爾濱站臺僅滿足了基本的站臺功能,并沒有通過設計建立起站臺和使用者之間的溝通橋梁,提高使用人的參與感,讓人們在接受信息的同時進行深入思考。
公交站臺的互動性屬性應基于公交站臺與候車人群的良好溝通,考慮到公交站臺的形式會對候車群眾的心理和生理兩個層面產生影響。因此,站臺在設計時應從使用者角度出發,探究如何使候車人群在候車期間能夠與站臺產生共鳴。我們可以從使用者對于環境的本能反應以及候車群眾的行為習慣進行分析設計,創造良好的站臺互動環境。
公交站臺固有物質層面的屬性也就是我們在本能設計中著重注重的部分,人在面對新鮮事物時,往往視覺感官首當其沖,為人們提供最直接的感覺。基于使用者本能體驗的互動性設計,更多的是注重產品帶給用戶的視覺體驗,營造合理的空間氛圍,通過用戶的視覺體驗來讓使用者對場景產生沉浸感。因此,基于使用者本能設計的公交站臺重心應該放在公交空間的造型、裝飾、色彩以及裝飾材料等方面。
1.融入建筑造型
在設計公交站臺的時候,不僅要考慮到站臺和站臺周圍環境的和諧性,更要靈活運用當地特色文化,考慮城市傳統的建筑風格、城市色彩傾向、民風民俗等,以此樹立起獨屬于本城市的鮮活站臺形象,打破公交站臺千城一貌的雷同感。站臺造型作為站臺空間主要視覺要素,對站臺空間氛圍的營造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公交站臺的設計過程中,可以在站臺的造型上凸顯哈市的建筑文化特色。融入哈市建筑文化特色的公交站臺造型可以喚醒候車群眾對于哈爾濱建筑文化的記憶,也將文化屬性賦予了城市交通系統。公交站臺的外觀裝飾可以提取城市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特色,對目標進行提煉與歸納,并不斷地重復推敲組合,完善草稿,最終確定最適合的設計元素。哈市教堂眾多,可以提取教堂中的經典裝飾符號——穹頂進行再創作,以此作為站臺頂棚造型。
2.裝飾元素裝飾
空間設計中使用的裝飾元素,一般是指以抽象或具象的形式展現于空間之中并與空間所展示主題相符的元素。裝飾元素的抽象手法往往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有著合理的內核存在;具象裝飾元素則往往是通過生動具體的陳列手法來展示裝飾元素的形體。公交站臺空間包含廣告等平面展示,屬于展示空間。在哈市站臺空間的設計過程中,從當地文化符號中尋找最合適應用于站臺空間的母形為第一要務,將母形元素由具象不斷抽象概括,建立起全新的造型元素,豐富設計結果。哈市站臺空間中使用的裝飾元素可以提取哈市標志性建筑的輪廓造型。比如我們可以歸納提取哈市經典的柱式裝飾,進行簡化與曲線取直,增加站臺裝飾性,烘托站臺空間整體的氛圍,也為站臺空間增加一絲文化厚重感。
3.提取色彩元素
色彩是一種具有引導性的刺激形式,通過自身顯目直觀的特性刺激人們視覺,在精神層面,通過這種直觀的方式對人們的思維進行引導,讓人們潛移默化地接受設計者借助色彩想要表達的情緒。首先,哈市冬季嚴寒且持續時間長,長時間處于純白的環境會給人帶來嚴重的視覺疲勞。其次,一個城市的代表色往往與其代表建筑或景觀有至關重要的關聯。哈市的代表色彩可以從哈市經典建筑景觀中提取概括,以圣·索菲亞教堂和中央大街建筑主體色彩分析可知,哈市代表色彩以黃色和綠色以及白色為主。在進行站臺設計時我們可以借鑒城市代表色彩,選擇綠色和黃色作為設計的主色調,既打破城市冬季環境的沉悶,同時也與整個城市的原有建筑環境產生關聯,保持了環境的整體感。
4.利用本土建材
材料是人類進行創造的基礎,是人類能為經濟制造有用器件的固體物質。體現地域文化的公交車站,材料應以滿足使用要求為前提,考慮使用當地傳統建材。直接引用當地傳統建材,一方面是當地材料的安全性已經經過了實踐的驗證,另一方面則是材料的選用可以突出本地的特色,符合當地審美,能夠與周圍環境更好結合。當然,使用傳統的建材并不意味著工藝的守舊,在哈市的公交站臺設計時,完全可以利用現代建筑手法和技術對于傳統材料進行改造結合,讓材料的質感表現也成為車站的設計美點。
在滿足用戶本能層面的需求后,需要基于用戶行為進行互動性站臺設計,分析候車群眾的顯性需求以及隱性需求,做到人與和站臺的多元交融,使得候車群眾能夠擁有充足的體驗感。滿足候車群眾的顯性需求要求分析候車空間的功能,營造和維持最適合候車群眾的服務功能。通過對站臺空間的廣告等平面展示以及總體空間的布局進行統籌設計,不斷優化站臺空間的整體組織結構布局。布局和站臺造型進行呼應,展示哈市地域建筑特色,以具有邏輯性,故事性的空間展現在候車群眾面前。站臺空間中候車座椅,燈牌,路線查詢器等一系列設施重新布局,使站臺空間內部更具有張力,空間劃分更具層次。滿足候車群眾的隱性需求時則需要考慮候車空間對候車群眾精神層面感受的影響,利用站臺空間中候車時間長的特點,有計劃的引導候車群眾在候車時與站臺空間進行交流與互動,強化候車群眾體驗感,進而調動候車群眾的主動性,使候車群眾充分感知站臺空間所展示的城市文化。
公交站臺作為城市公共交通系統中的一項重要設施,必須擔負起城市文化宣傳的重任,城市建筑文化是每個城市最直觀的歷史記憶。將互動理念與站臺設計相結合,從用戶體驗層面進行設計,增加感情互動體驗,同時引入建筑元素,拓展公交站臺的設計內容,探索站臺空間和城市文化傳播結合宣揚的更有效手段。以交互的思維對站臺進行藝術設計,拓寬公交站臺使用功能的多樣性,激發人們候車時對城市文化的需求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