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薈捷
(浙江教育出版社,浙江杭州 310013)
圖書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商品,是記錄各類成果的主要工具,是人們獲取知識的重要媒介,也是人們傳承經驗的主要載體。高質量的圖書可以為廣大讀者提供精神食糧。但若包含有政治問題、多種差錯的圖書面世,不但會給出版社帶來不良的聲譽影響,也會給讀者帶來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損失,甚至造成嚴重的社會影響。宣揚封建迷信、邪教內容等政治導向錯誤的圖書發行,就會使人迷失方向,不走正道,一步步走入違法犯罪的泥潭;差錯頻出的教材、教輔圖書和助學讀物則會誤導學生,誤人子弟;出版的醫學圖書中存在錯誤藥物劑量和用法等問題,會導致醫療事故,以至演變成家庭悲劇。作為出版社的編輯,對出版物負有重要的編校把關職責。這是因為編輯承擔的工作要求我們既要具有對書稿件內容尤其是政治內容、價值導向等方面的辨別能力,又要具有發現和糾正書稿中文字、詞語、語法、知識性方面的差錯和語言邏輯錯誤等的職業敏感。
筆者根據多年從事編輯工作的經驗并借鑒其他一些圖書編輯中的案例,對如何做好圖書編輯工作,談幾點思考和感悟。
編輯的政治素養重在平時加強政治學習,關心國內外大事。除了要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有更深層次的認識,編輯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也要更強。編輯要把正確對待世界、人物、事件的價值取向體現在書稿里,把好政治輿論導向。這是做好圖書編輯工作的先決條件。
所以,編輯的政治素養是其綜合素養里的核心,是各項素養里最重要的素養。如果編輯不能站在政治的角度看問題,站不穩政治立場,分不清政治是非,做不好內容取舍,就有可能產生大問題,在事業上栽大跟斗。作為一名出版社編輯,其政治文化素養既是一種工作水平,也是一種職業能力,應該扎扎實實地把政治教育意識、大局意識、責任管理意識落實在選題和書稿里。一本書一旦在政治原則、政治傾向上有問題,對黨和國家造成的影響和危害是無法估量的,對一個出版社來說,可能就是滅頂之災,砸了牌子;對編輯個人,更是自毀前程。
例如一本書稿中提到某次亞太經合組織峰會在北京召開,其中出現了21個亞太經合組織成員國國家元首和政商精英的表述,產生了嚴重政治錯誤:亞太經合組織成員中包含中國臺北、中國香港,它們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能用“成員國”,更不能用“國家元首”。由于編輯政治素養高,及時發現問題并予以改正,避免了這一重大的政治性差錯。所以,我們說,編輯無小事,每一件事都要講政治。編輯應該充分認清政治思想、方針政策在處理選題、書稿時發揮的舉足輕重的作用,時刻繃緊政治這根弦,把政治思想、方針政策擺在首位,這樣才不會背離黨的宗旨、走偏政治方向。
為了提高政治素養,編輯在平時要加強政治學習,重點關注黨和國家的重大方針政策,尤其是表述這些方針政策的演變過程,要根據最新的官方表述來審看書稿。例如,一本書稿的作者在黨的十九大召開前開始寫稿的,在十九大閉幕后才完成書稿并送到出版社。于是,編輯就應該去核查最新的與之相關的官方文件,避免出現同一事物前后表述不一致的情況發生。
再舉一例,2016年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出要堅持“四個自信”。如果某書稿中在敘述2016年7月1日以前發生的事情時就說“四個自信”,那就錯了。所以,編輯對書稿中涉及的人物、事件、地點、時間、重要引文等與政治有關的內容,都要根據官方的表述,認真核對原始出處,檢查清楚,不能憑想當然、憑感覺去判斷,否則容易出錯。
編輯要愛崗敬業,要有一種嚴謹細致的工作學習態度和奉獻社會精神。這是干好事業的必備條件。愛崗是工作的動力。編輯是統領書稿的核心人物,對確保圖書質量負有重要責任,要盡自己全部能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書稿的編校當中。如果沒有嚴謹細致、一絲不茍的精神,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編輯工作一定是做不好的。
例如,某歷史書中有這樣一句:“朱元璋的弟弟朱棣發動政變,帶兵打進了南京,篡了侄兒的帝位……”如果編輯有一定的歷史知識,應該知道朱棣是朱元璋的兒子而不是弟弟。即使拿不準,也應該查一下資料,以避免這種史實性的錯誤。不認真、不細致、粗枝大葉的工作態度還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后果。
某社編輯出版的一本小學教科書,在編校過程中將一鄰國首都標為了“北京”。該書出版后,該國駐華使館立即照會我國,認為我方對其有領土要求,要求做出負責任的解釋。編輯怎么也想不到一處標注的錯誤竟然會引發如此嚴重的外交事件。一系列的案例再次警示編輯,編校書稿尤其是編校涉外內容時務必要嚴謹、認真,切不可掉以輕心。
書是人類進步之梯。編輯工作的責任重如泰山,但使命光榮,為讀者貢獻高質量的精神食糧責無旁貸。編輯要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的事業責任感,嚴謹細致、兢兢業業地做好每一項工作,盡心盡力、盡職盡責地做好本職工作。無論面對什么內容的書稿,編輯都應于細微處顯水平,嚴謹細致、一絲不茍,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無怨無悔的奉獻精神體現在編輯出版工作中。
作為一個編輯,光有敬業精神和奉獻精神是不夠的,還應具備扎實的業務基本功和廣博的知識,只有這樣才能練就一雙“火眼金睛”,才能在書稿中找出錯誤加以改正。認真負責的精神與嚴格把關的功底是通過平時的學習工作實踐磨煉而成的。
首先,編輯要加強學習,不斷鉆研,使自己成為知識淵博的雜家。編輯要想給書稿挑錯,就一定要有功底、有水平,如果對書稿所涉及的知識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少是不可能查錯糾錯的。盡管對什么知識都了解是一種苛求,但一定要朝這個方向努力。這樣才有發現書稿差錯的可能。
例如,浙江嘉興烏篷船和紹興烏篷船是有差別的,如果我們編輯不了解這方面的知識或缺乏敏感性,在一本介紹紹興諸暨烏篷船的書稿中配放了嘉興烏鎮的烏篷船照片,就不可能提出質疑,也就不可能發現差錯。
編輯怎樣學習提高自己的水平?筆者認為,向書稿學習知識。編輯書稿是一種動力,也是學習的機會,迫使我們去學懂弄通書稿中涉及的知識。編輯書稿越多,積累的知識就越豐富,查錯糾錯的能力就越強。
其次,編輯要對書稿全篇審查,重要內容要反復審查。筆者對擔任書稿編輯的經驗感受可以概括為:全書審看,不留死角;重要章節,反復審看。就是拿到書稿,從頭到尾審看一兩遍,邊看邊改;有關政治性、知識性等的重要章節內容要重點審看、反復審看,查證核實,敏感內容還必須字斟句酌。這樣做的前提是要自壓擔子,精益求精,不放過任何一個疑點和隱患。對全書做到心中有數,不漏改任何一處差錯,盡最大可能地確保書稿質量。
第三,編輯應對書稿內容有警覺、質疑、查證意識。編輯查錯糾錯有多種方式,用自己掌握的豐富知識去審看書稿內容而查找出差錯,而對自己不熟悉的內容就只能通過質疑、查證去發現,對沒有把握的知識要有警覺意識。對一些問題警覺了,才有可能去質疑、查核。
從內容層面看。編輯對書稿內容有個感覺問題,對比較普通的書稿,容易疏忽大意、放松警惕。但是,書稿出版后是逃不脫讀者的眼睛的,容易被讀者發現問題。因此,我們對任何內容的書稿都應認真審看,不能掉以輕心。
從差錯層面看。對于信息時代的各種知識,編輯個人的知識儲備也是有限的,而編輯工作的性質恰恰要求我們多發現差錯,這就造成了二者之間的沖突。這個矛盾如何解決呢?一是通過強化學習彌補知識的不足,二就是靠警覺、質疑,也就是要有刨根問底的執著,有質疑、核查的品質,不放過任何差錯疑點,直至核查清楚。
第四,編輯應有意識地記憶看過的內容,完整把握全書。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語言和文字可以使大腦皮層的中樞神經受到刺激,從而引發思考。實際上,編輯查錯糾錯過程也是對語言文字產生條件反射的過程,因此我們完全應該借助這個機能系統儲存信息。在編輯過程中有意識地進行記憶就是一種具體的體現,因為對大量客觀信息的記憶是思維的基礎,是歸納、分析、判斷的先決條件。
筆者平時養成了有意識地記憶看過的書稿內容的習慣。因為在書稿中顧此失彼的表述不在少數,如果有記憶的話,把書稿再前后翻閱一下就可以找到答案了,這完全得益于對先前的內容有印象。
書稿中的差錯往往掩蓋在一行行語言文字中。編輯應該做的,就是多分析原因,做好復盤記錄,多總結經驗,時刻提醒自己注意,然后提升自己的辨識能力。所以,只要政治素質過硬,各種知識豐富,工作態度認真,差錯就很難漏網。
另外,還要講一點,編輯對沒有把握的書稿內容一定要核實清楚,不可輕信作者所寫。有位編輯在審閱一本書稿時發現,書中說音樂家聶耳當年是在昆明的滇池游泳時溺亡的,理由是聶耳墓就在滇池邊上。編輯記憶中好像聶耳不是在滇池溺亡的,在與作者溝通時,作者固執地表示,聶耳就是在滇池溺亡的,因為他在滇池邊看到過聶耳墓。后來編輯查了資料以及聶耳墓碑上的碑文得知,真實情況是:聶耳1935 年在日本神奈川縣藤澤市海濱游泳時溺水遇難,1938年歸葬昆明。此例表明,不論作者說得多么肯定,編輯必須有自己的主張,即必須查證清楚才能出版發行,否則,以訛傳訛,不僅損害作者的名聲,也毀了編輯和出版社的聲譽。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的解釋,“邏輯”一詞有三層含義,分別是:①思維的規律;②客觀的規律性;③邏輯學。也就是說,邏輯是事物的內在發展規律。對書稿而言,語言邏輯主要體現在應符合人們正常思維習慣的——順理成章,這是基本的要求。書稿中出現的語言邏輯問題,基本都是在寫作時缺乏邏輯思維或思維不符合邏輯所致的。
例如,有本書先說“中國的印刷術開始于唐代”,隨后又說“中國的印刷術是宋代畢昇發明的”,自相矛盾,不合邏輯。經過查證,唐代發明了雕版印刷術,而活字印刷術是宋代畢昇發明的,促進了印刷技術發展。雕版印刷術和活字印刷術是兩個概念,產生的朝代也不相同,不同混為一談,改成“中國的活字印刷術是宋代畢昇發明的”就不矛盾了。筆者多年編輯的經驗表明,書稿中的這種自相矛盾的問題雖說不是俯拾即是,卻也屢見不鮮,既有違背三大定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也有其他方面的語言邏輯問題,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
所謂同一律,就是甲是甲,乙是乙,前后的概念要統一,不能混淆不清。前面那個印刷術發明時間就是違背同一律的。所謂矛盾律,就是說好了甲是乙,可轉而又說甲是丙,讓人一頭霧水、不知所云。排中律的意思是甲是乙或者甲不是乙,兩種說法只能采用一種。某書稿引用一段學生的敘述,說雷鋒是他學習的榜樣,分別用助人為樂、艱苦樸素、名譽地位來形容雷鋒。助人為樂、艱苦樸素(甲)是雷鋒所具有的高尚品德,可“名譽地位”(乙)絕不會是雷鋒個人想追求的。因此,在這句話的語境下,甲和乙的表述是相反的,并列使用就違背排中律了。如在“名譽地位”的前面加上“不追求”三個字,表述就統一了。
國內一些著名的邏輯學家和語言教育學家曾發出過感嘆和呼吁:市面上圖書中的語言失范現象和邏輯思維混亂現象,令人擔憂,應該引起重視。書稿中的語言邏輯問題帶有隱蔽性,不像錯別字那樣容易發現,但成書后仔細一推敲,就有問題了,直接影響內容的可信度,也就直接關系到圖書的信譽。編輯不是作者,雖然不能從源頭上杜絕它,但可以在編輯過程中發現它,在成書之前就將其處理掉,以盡到編輯職責,但這需要相當的功力——學好邏輯學,這樣就能更多地發現和糾正書稿中的語言邏輯問題。
編輯對圖書出版負有重要的編校把關職責。如何才能做好圖書編輯工作,筆者根據多年從事編輯工作的經驗并借鑒其他一些圖書編輯中的案例提出深層次的思考感悟:編輯必須具備較高的政治思想素質,從政治的高度對圖書進行編輯和審讀;必須具有嚴謹細致的敬業精神和廣博的知識,煉出找錯改錯的“火眼金睛”;必須具有邏輯思維能力,發現和解決書稿中不合邏輯的隱形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