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莎
(紹興文理學院藝術學院,浙江紹興 312000)
網絡的開放性、網絡文化的繁榮和社會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沖擊是前所未有的。無論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還是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布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或者是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都對學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筆者認為,要做好新時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個學科就要一切從實際出發,結合自身的專業特點,尋找一條有效路徑。現如今,高校實際上已經成了一個意識形態角逐的主陣地和主戰場,對學生進行及時的思想政治教育已顯得非常重要。在奔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高校藝術類教學要積極探索專業人才培養和思想政治教育兩者有效結合的路徑。而如何利用民族民間舞蹈教學向學生灌輸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思想與精神,是當前高校舞蹈教學工作者應該探索與思考的時代課題。
在專業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已經被寫入高校藝術類專業教學大綱。舞蹈藝術除了離不開音樂元素外,還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我國舞蹈教育事業的發展,必須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相吻合,學生要把學習舞蹈與理解舞蹈節目的思想內涵統一起來。即使在美國、日本這樣的發達國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非常注重對學生價值理念的灌輸,他們認為這是一個國家教育成熟的標志。理念影響觀念,學生有了正確的觀念后,在學習知識和才藝時就會有努力的方向。
在我國的高校,無論什么專業,教育任務都是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思政元素內涵豐富,外延比較大,既生動而立體,又全面而廣泛。它包括培養學生政治信仰、理想信念、價值取向、社會責任等方面的內容,如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能夠幫助學生提高明辨是非、緣事析理的能力。實現價值引領、理論知識、專業技能、職業規范的統一,有利于為社會培養德智體美兼備的合格專業人才。
高校舞蹈專業的學生一般善于形象思維,對情感方面的知識掌握得比較充分,平時喜歡直觀地去理解復雜的現實社會,但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往往不如其他專業的學生。因此,加強對他們的思政教育就顯得更加有必要。在日常的舞蹈教學過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要創新路徑,刻板枯燥的說教無法取得理想的效果。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分門別類地挖掘思政元素,像在進行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時,就要重點突出文化自信。
作為以人類形體動作表演來傳遞文化和理念的舞蹈藝術,既能夠寄寓深刻的思想,又飽含著豐富的情感,在各種復雜的肢體動作變化過程中,可以體現出獨特的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眾所周知,任何舞蹈在表演過程中都會與“情”密切相關,離不開情境、氣氛與思想感情。中國的民族民間舞蹈既承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更有著其豐富的精神內涵。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高校的舞蹈教學也必須參與其中,并在傳承的同時緊隨時代發展,把舞蹈作品的歷史性與現代性結合起來,通過教學進行創新性地傳承。民族民間舞蹈是能夠體現民族特色、反映各民族人民生產生活的重要藝術形態,從文化自信的角度來看,把民族民間舞蹈作為高校舞蹈專業學生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的載體,是一條有效的路徑。要創新民族民間舞蹈的教學手段,教師就應該把與民族傳統文化有關的內容作為切入點進行講解,幫助同學們了解與民族民間舞蹈相關的歷史和人文背景,讓他們能夠領會每一個形體動作設計的意義所在。
地方高校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的課程目標就是培養一大批能編舞、跳舞、教舞的教師和相關的應用型人才。為了在舞蹈教學中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教師不妨嘗試一下情境教學法。舞蹈在表達審美情感時主要通過動作姿態,因此更要注重精神世界、思想感情和人物性格等層面的情境。在采用情境教學法時,教師完全可以依據舞蹈教學的目標要求,創作設計出更多以正面典型人物形象為主體,以豐富肢體語言為載體的思政元素,通過情與境結合的手段傳遞給學生。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善于利用各種教輔設備的配合,把思政元素有效地融入視、聽、舞為一體的教學場景之中,讓學生通過身臨其境的感受,來充分理解作品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要為社會培養德藝雙馨的藝術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在高校藝術類專業被邊緣化,舞蹈專業的學生思想活躍,觀察力、形象思維能力與創造性都相對較強,教師要創新教學形態,通過在日常的舞蹈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來不斷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
我國長達五千年的文明史,形成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民族舞蹈文化;而我國又是一個團結和睦的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都保持著運用舞蹈藝術反映生產和生活的傳統。藝術專業課教學中的思政元素涵蓋面比較廣,既涉及家國情懷、政治認同,也包括文化傳承、道德修養等。舞蹈教學要堅持立德樹人的原則,教師就應該通過對民族民間舞蹈作品的示范講解,讓學生深切理解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明確什么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繼承與發展的方向,讓同學們領略民族民間舞蹈的深刻內涵。
各種不同的專業學科有不同的教育與教學要求,這是教學中存在的個性;各類學科教學中都能夠融入思政元素,這是教學中的共性。要根據不同課程的特點,把握好思政元素的植入點,不搞形式主義,努力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筆者認為,要把思政元素融入民族民間舞蹈的案例教學之中,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努力挖掘舞蹈教學中的思政元素,剖析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編導、排練、身韻設計等特點,把藝術專業課的思政元素與理論知識點講深講透,通過對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間舞蹈動作的分析,讓同學們對這些作品反映出來的傳統文化植根于心;讓同學們通過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神奇魅力,增強民族自豪感,以此凝聚民族力量。
與民族民間音樂一樣,民族民間舞蹈也是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過程中創作出來的,能夠引起群眾的廣泛共鳴。它既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有效組成部分,又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能夠折射出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精神。民族民間舞蹈能夠形象展示各個民族的文化特點,如東北的秧歌舞詼諧逗趣、熱烈火爆,上肢動作與下肢步伐配合協調,作為道具的手絹花也能夠翻轉自如,反映出了東北黑土地人民的熱情豪放;傣族少女用“三道彎”體態凸顯出來的寧靜與祥和,則又柔情似水、婀娜多姿;來源于民間生活的蒙古族筷子舞,采用的是人們生活中常見的筷子編排舞蹈,具有很強的娛樂性,舞者在表演時的動作可以比較隨意,既可以站和坐,也可以蹲,舞者手持筷子擊打身體,動作簡單,干凈利落,節奏感強,體現出了蒙古族同胞對生活的熱愛;藏族的民族舞蹈既具有明顯的農牧文化特征,又具有很強的藏傳佛教色彩,舞蹈動作中舞者的身體重心會朝著前方,有時膝部還要不斷地伸屈……民族民間舞蹈中的民族文化特色,是一種獨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因為它在以文化自信守護著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推動著中華民族文化在藝術領域的創造性轉化。
作為高校舞蹈專業的學生,要學習好舞蹈,就必須多接觸社會,多了解現實生活,多拓展藝術視野,多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這樣才能理解舞蹈作品中的角色,并最終產生良好的舞蹈感覺,獲得最佳的舞蹈表演效果。正由于民族民間舞蹈民族特色鮮明,教師在教學時不但要把它們搬到課堂上,還要向學生講透作品中的文化底蘊,使同學們通過分析各民族舞蹈的特點,領略我國56個民族燦爛的歷史和文化,以及各民族人民在舞蹈中所包含的豐富情感。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本身就反映出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從歷史發展的脈絡來分析,舞蹈藝術與傳統文化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作為人類文化寶庫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中華民族幾千年傳承下來的舞蹈文化和舞蹈藝術既折射出了強大的藝術生命力,又凸顯著獨特的民族氣質和審美旨趣。民族民間舞蹈具有較快運動頻率和較強的節奏感,存在著獨有的審美特征。在這種類型的舞蹈中融入思政元素,不但應用性與實踐性都比較強,教師也更容易發揮。民族民間舞蹈既可以通過形體動作的審美表征讓人感受到快樂和愉悅,還能夠使人們對美產生深入的理性思考,在引發舞者和觀者情感共鳴的基礎上起到應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19世紀德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赫爾巴特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只有兩者融會貫通,才能彼此促進。在舞蹈的日常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實際上屬于一種“知識+觀念”的教學模式,目的是把思想教育與專業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學到知識和才藝的同時能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思政教育可以讓學生明辨學習的目的和方向;專業教育可以使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后,能有效增強教育與教學的針對性,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當然,教師在把思政元素融入舞蹈專業教學過程時,要不斷創新教學形態,避免枯燥的說教,盡量采取潛移默化的手段,讓思想教育與專業教學結合得更加自然與協調。
西方發達國家雖然與我國在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等方面有著差異,但高校也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方式方法有所不同。美國是崇尚個人主義的國家,教師向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是組織一些課外的社團活動,通過讓學生廣泛體驗各種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來向學生灌輸美國政治制度的優越性理念,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和政治素質,增強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與創新能力。英國的高校在向學生開展思政教育時基本上不是通過組織領導的顯性方式,而是采取間接、多渠道和藝術性的暗示方法,講究潛在的影響與效果。最明顯的是,英國把宗教教育作為學校的必修課程之一,讓學生學會通過宗教手段去調和各方矛盾,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英國在進行愛國教育時是潛移默化的,通常是實行導師制,導師既管思想教育,也管如何培養人。日本的高校既開設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直接對學生實行灌輸式教育,也要求各個學科的教師都必須對學生開展全方位的思想品德教育。此外,日本還要求教師發揮自身言行的示范作用,實行言傳與身教相結合的方法,通過為人師表的榜樣引領,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學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兩者進行有機結合的做法符合協同理論的要求。協同理論的涵蓋面比較廣,主要包括西方協同理論、中國古代協同思想、馬克思主義普遍聯系觀等。西方協同理論是建立在信息論、系統論和控制論等基礎之上的,首先是注重如何處理和流轉已取得的信息,講究增強人們對事物認知的確定性;其次是追求所有要素的整體價值,主張各要素組成后系統內外部所形成的有機聯系;再次是突出環境變化中系統的功能,通過實施調節和干預,以確保其朝著既定方向穩定運行。高校開展思政教育的主要對象是學生,要讓學生得到全面發展,就必須利用協同理論的原理處理好思想教育與專業教學的關系,在專業課程中科學合理地融入思政元素。
要根據高校理工、人文、經管、藝術等不同學科門類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方式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如在藝術類專業教學中,要堅持以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倡導藝術為人民服務的教學理念,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就舞蹈教學而言,教師要在及時把握學生思想動態的基礎上,不斷優化課程設計,把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舞蹈教學全過程中去,通過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追求專業課教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實效。
思政理論與其他專業學科知識之間有著許多相通的地方。在舞蹈課程中,如果把專業教學當作一種顯性教育的話,那么思政元素的融入就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隱性教育。對于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來說,要完成德育教育與美學教育的雙重任務,就應該進行因材施教、分類指導,把舞蹈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密切聯系起來,由點到面、融會貫通、舉一反三。與此同時,教師還要想方設法活躍課堂氣氛,讓教與學產生強烈共鳴,使專業知識與政治理念的傳授更加有效。
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目標,也是包括舞蹈教學等藝術類教學的基本職責。高校教師由于承擔著教書育人的繁重任務,因此既要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能,也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在民族民間舞蹈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政元素,除了要搞好課堂教學以外,還應該注重如何來培養合格藝術人才的各個環節,并把其當作考核教師工作業績的一個重要指標來貫徹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