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徐俊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呼吸內科,江西九江 332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種慢性呼吸道疾病,COPD 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OPD,AECOPD)為COPD的一種急性惡化情況,是導致COPD 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1-2]。 目前臨床針對AECOPD 以藥物治療為主,常用西藥包括糖皮質激素、支氣管擴張劑及抗菌消炎類藥物等,雖然能夠改善臨床癥狀,但難以有效控制疾病反復發作,臨床應用具有一定局限性[3-4]。 炙麻黃是臨床常用中藥材,主治傷寒表實、發熱惡寒無汗、頭痛鼻塞、咳嗽氣喘等。相關研究指出,炙麻黃聯合其他中藥制成的混合中藥制劑用于AECOPD 患者中的療效已被證實, 但關于炙麻黃劑量及用藥時間的差異對AECOPD 效果的影響尚無諸多研究報道[5-6]。 鑒于此,本研究將探討炙麻黃劑量及用藥時間差異對AECOPD 臨床療效的影響,以對炙麻黃治療AECOPD 的效果進行更為精確的總結與分析。
回顧性分析2021年1月至12月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治療的280 例AECOPD 患者臨床資料,依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兩組,將采用常規西藥治療的70 例患者納入對照組, 將采用常規西藥聯合炙麻黃治療的210 例患者納入觀察組,觀察組依據用藥劑量及用藥時間的不同分為B 組、C 組、D 組。本研究獲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審核批號:JJSDYRMYY-YXLL-2020-023)。 對照組中,男40 例,女30 例;年齡52~79 歲,平均(63.98±2.56)歲;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18.2~28.8 kg/m2,平均(24.09±1.42)kg/m2;病程2~10年,平均(5.18±1.32)年。 B 組中,男42 例,女28 例;年齡50~79 歲,平均(64.11±2.52)歲;BMI 18.1~29.0 kg/m2,平均(23.97±1.38)kg/m2;病程1~10年,平均(5.13±1.35)年。 C 組中,男39 例,女31 例;年齡48~79 歲,平均(63.97±2.50)歲;BMI 18.0~29.2 kg/m2,平均(23.05±1.39)kg/m2;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07±1.33)年。 D 組中,男38 例,女32 例;年齡52~77 歲,平均(64.20±2.48)歲;BMI 18.1~28.8 kg/m2,平均(23.92±1.35)kg/m2;病程1~9年,平均(5.07±1.39)年。 各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患者臨床資料均較為完善;②AECOPD 西醫診斷參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層診療指南(2018年)》[7]中有關標準;③AECOPD 中醫診斷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8]中有關標準,辨證為肺脾腎虛、痰淤互結證;④能夠耐受研究相關藥物治療。 排除標準:①患有原發性免疫缺陷疾病,或消化系統基礎疾病;②入院時診斷為呼吸衰竭;③合并其他肺部疾病;④近30 d 內使用過中藥治療;⑤精神行為異常,依從性較差,無法積極配合臨床診治。
對照組采用常規西藥治療:60 mg/d 沐舒坦(上海衡山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80324)+2 mg 沙丁胺醇(山東京衛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71109)霧化吸入,2 次/d, 并依據痰培養結果給予抗生素治療,連續治療14 d。在對照組基礎上,觀察組采用炙麻黃治療,依據用藥劑量及用藥時間的不同分為三組:B組采用12 g 炙麻黃治療,10 d 為1 個療程;C 組采用6 g 炙麻黃治療,20 d 為1 個療程;D 組采用12 g 炙麻黃治療,20 d 為1 個療程。 三組患者均為1 劑/d,煎煮后得藥液,分2 次等量溫服。
①臨床療效[9]:1 個療程結束后評估療效,患者各項主要臨床癥狀(咳嗽、氣喘、肺部啰音等)均消失為顯效;患者氣喘癥狀消失,主要癥狀得到明顯好轉為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未改善甚至加重為無效,總有效率=(有效+顯效)例數/總例數×100%。 ②統計各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心慌、失眠、震顫等)發生情況。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整體比較采用χ2檢驗,兩兩比較采用Bonferroni 方法校正, 檢驗水準α=原α 水平/比較次數,即0.05/6=0.008。
B 組、C 組、D 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D 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B 組、C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8);B 組、C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08)(表1)。

表1 四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的比較[n(%)]
B 組、C 組、D 組與對照組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四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的比較[n(%)]
AECOPD 為COPD 的一種快速惡化現象,會誘發多種并發癥,對患者預后影響較大。 西醫治療AECOPD的常用藥物主要包括抗菌消炎、 支氣管擴張劑等藥物,雖然起效快速,但藥理作用持續時間較短[10-11]。 近年來有研究指出, 對于AECOPD 患者可采取中西醫聯合治療,以發揮西藥精準起效快及中藥長久性調理等優點,但目前臨床上針對采用何種中藥、藥物劑量及用藥時間尚未形成統一標準[12-13]。
從中醫角度出發,COPD 屬于中醫“肺脹”“喘證”“咳嗽”等范疇,并認為COPD 為本虛標實,本虛多為肺脾腎三臟虧虛,以氣虛為主,標實以痰阻、氣滯、血瘀相互交結為患[14-15]。 炙麻黃為麻黃科植物,藥性溫潤,具有平喘止咳、辛散發汗、潤肺化痰等功效[16]。 經現代藥理證實,麻黃堿作用于支氣管時,可興奮平滑肌細胞β 受體, 激發下游反應, 促使環磷酸腺苷升高,舒張支氣管平滑肌。 同時炙麻黃可起到增強機體免疫力、利尿消腫等作用,并能夠促進腸蠕動,防治便秘[17-18]。 本研究結果顯示,B 組、C 組、D 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8);B組、C組、D 組與對照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提示炙麻黃藥性溫和,與西藥聯合治療AECOPD 可增強臨床療效, 有利于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控制患者病情,且不良反應并未增加,臨床應用安全可靠。本研究中探討炙麻黃的給藥劑量及用藥時間差異對AECOPD 的療效影響,結果顯示,D 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B 組、C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8)。提示在AECOPD 患者中,采用炙麻黃12 g 治療,以20 d 為1 個療程效果最佳,故在AECOPD 患者治療中,可將炙麻黃12 g、20 d 為1 個療程作為最佳給藥劑量及用藥時間, 在提高治療AECOPD 效果外,不良反應并未增加。本研究中B 組、C 組、D組三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08),這可能與本研究中納入病例數較少且觀察時間短有關。 AECOPD 發病機制復雜,祖國醫學理論中采用“辨證施治”“整體觀念”原則治療AECOPD 具有一定的優勢,可靈活選擇中藥組方對癥施治,彌補單純西醫治療的不足[19-20]。 中西醫結合治療AECOPD可提高臨床療效,但目前臨床醫師多依據臨床經驗用藥,缺乏規范性的治療標準,因此還有待臨床深入分析研究,以進一步規范中醫藥的臨床應用,為臨床用藥提供科學依據。
綜上所述, 常規西藥聯合炙麻黃治療AECOPD利于增強療效, 炙麻黃劑量及用藥時間差異對AECOPD 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影響較大,通過綜合分析臨床療效及副反應兩個方面發現,采用炙麻黃12 g、20 d為1 個療程是最佳給藥劑量和用藥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