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偉 張彥喆 靳 劍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審計局西安分局,陜西 西安 710075)
近年來,傳統生產模式逐漸被供應鏈生產模式取代,大企業更加專注與品牌,客戶關系管理及創新技術的研發,更多地將生產、流通、銷售環節中低附加價值的環節外包給中小微企業,以此形成以穩定交易和利益共享為特征的產業鏈,這就是供應鏈的形成。供應鏈金融就是基于供應鏈結構的特點,圍繞某一核心企業的信用實力,為供應鏈上單個企業或上下游多家企業提供全面靈活的金融產品或服務的一種融資模式。這種模式萌芽于19世紀,發達國家早期的存貨質押業務即供應鏈金融的前身。學者Timme(2000)首次提出金融供應鏈的概念,指出供應鏈金融中提供融資服務的主體與參與企業之間通過合作實現供應鏈整體目標,并以此促進資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暢通,保證鏈上參與主體的經營穩定。
我國供應鏈金融業務起步較晚,2000年深圳發展銀行嘗試以自償性貿易融資方式給予中小企業授信支持,2006年進行發展戰略轉型,將公司業務面向“中小企業”“貿易融資”轉型,同年率先推出“圍繞核心企業,開發上下游企業的全方位授信模式——供應鏈金融”。
此后,國家陸續發文支持供應鏈業金融發展,以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為加快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經國務院同意,2017年10月頒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7〕84號),2018年4月8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開展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的通知》,把供應鏈創新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統籌規劃,通知要求推動供應鏈核心企業與商業銀行等開展合作,發揮動產融資統一登記公示系統等系統作用,積極推進供應鏈金融業務,為資金進入實體經濟提供安全通道,切實降低中小微企業融資成本。為精準服務供應鏈產業鏈完整穩定,提升整體運行效率,2020年9月,人民銀行會同工信部、司法部等7部門出臺了《關于規范發展供應鏈金融 支持供應鏈產業鏈穩定循環和優化升級的意見》(銀發〔2020〕226號),意見從準確把握供應鏈金融的內涵和發展方向、穩步推進供應鏈金融規范發展和創新、加強供應鏈金融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供應鏈金融政策支持體系、防范供應鏈金融風險、嚴格對供應鏈金融的監管約束6個方面,提出了23條指導措施。政策、制度的不斷完善為供應鏈金融的穩健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供應鏈金融本質上就是圍繞核心企業,通過管理上下游企業的資金流、信息流和物流,把單個企業的不可控風險轉變為以核心企業為主體的供應鏈上企業整體的可控風險,從而提升客戶黏性、實現批量引流,降低中小微企業的風險,降低其融資門檻及成本。但目前供應鏈金融業務資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信息不對稱、融資風險高等問題依然存在,下面就從審計視角以某國內大型集團(以下簡稱“A集團”)為例,對目前供應鏈金融業務發展進行分析。
A集團旗下擁有速遞物流及商業銀行多個綜合體,其商業銀行開辦了供應鏈金融業務,基于核心企業為其上下游企業提供的應收賬款融資、存貨融資和預付賬款融資等綜合性服務,主要包括國內保理、應收賬款質押、訂單融資、保兌倉、國內買方信貸、動產質押融資等一系列金融產品。該大型集團旗下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主要業務模式為以下兩種。一是通過線下合同、發票、訂單等信息確定貿易背景真實性,基于貿易背景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以下簡稱“線下模式”)。該種業務模式是通過線下業務憑證的審核來控制資金流、信息流和物流,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不對稱或信息失真的問題,由此引發的信用風險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供應鏈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二是線上系統接入第三方業務平臺,通過第三方平臺提供信息確認貿易背景真實性,通過平臺完成供應鏈業務的授信審核放款(以下簡稱“線上模式”)。該種模式商業銀行并不能獲得貿易直接材料,真實貿易信息由第三方平臺把控,商業銀行主導權有淡化甚至易主的趨勢。
一是過度依賴核心企業。線下模式的供應鏈金融業務主要依靠核心企業上下游開展業務。而現階段,優質的核心企業大多是自身成立財務公司,優質的供應鏈資產由核心企業的財務公司進行融資,只有等核心企業財務公司自有資金不足時,才會和銀行合作,往往剩下的供應鏈資產不夠優質。而在日趨競爭的金融環境中,各個金融機構的供應鏈金融產品同質化較為嚴重,金融機構的營銷避免不了“卑躬屈膝”,關系營銷及出讓銀行利益,以達到業績考核。
二是過度依賴“紙質交易”的真實性。線下模式的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前提,是核心企業與上下游企業貿易背景的真實性,因存在信息不對稱,銀行金融機構沒有直接參與貿易交易,無法直接掌握交易的真實性,往往通過融資企業提供的紙質資料去驗證交易的真實性,存在較大操作風險隱患。如應收賬款質押和保理業務,可能存在外部人員通過角色扮演核心企業工作人員的方式,應對商業銀行的應收賬款的真實性驗證;又如訂單融資和國內買方信貸,可能存在虛構訂單、倉單,開立假發票等方式獲得商業銀行資金支持,商業銀行為此捉襟見肘,疲于奔命。
三是過度依賴合作機構的履職能力。線下模式的供應鏈金融業務與較多的第三方進行合作,依賴第三方合作機構的履職盡責能力,風控措施無法真正得到保障。如在動產質押融資和保兌倉業務中,需廣泛地與倉庫保管機構進行合作,巡庫盤庫工作往往依靠倉庫保管機構。這種情況下,第三方合作機構如若存在違規甚至違法行為,很容易導致質押的動產脫離控制,甚至以假亂真、以次充好,造成空倉的風險。
同時,線上模式供應鏈金融業務需要通過系統接入第三方業務平臺,在平臺上完成供應鏈業務授信審核放款模式下,隨著第三方平臺介入深度、廣度的不斷增加,商業銀行對業務的主導權有淡化的趨勢,其風險控制、授信審批、業務流程等專業優勢逐漸被弱化,一旦基于互聯網的信任體系趨于完善,供應鏈金融模式將從封閉式向開放式轉變,那么,商業銀行在供應鏈金融模式當中的參與即被邊緣化,同時商業銀行受制于第三方平臺信息,風險也將加劇。如云鏈保理業務,云鏈保理公司建立了保理池,僅對云鏈保理公司進行授信融資,而無法掌握真正的應收賬款轉讓雙方。在此種形勢下,如何做到物流、資金流與信息流的封閉管理,如何做到供應鏈企業與商業銀行的信息對稱就成為供應鏈金融發展的關鍵。
在構建金融物流綜合服務場景的背景下,集中金融、物流、倉儲等多方力量,整合優勢資源,在防范商業銀行在供應鏈金融業務中的風險的基礎上,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問題。
A集團金融物流綜合服務場景模式的參與主題主要有三個:商業銀行、物流倉儲企業、供應鏈交易活動中相關企業。物流倉儲企業通過平臺提供真實物流信息、倉儲信息,商業銀行通過真實的物流信息、倉儲信息核定貿易背景,為供應鏈交易活動中的相關企業提供授信支持,降低融資風險及融資成本,同時供應鏈交易活動中相關企業為了通過平臺獲得高效的融資,會反向選擇合作的物流倉儲企業進行商業合作,達到正向循環,形成共贏。

表1 金融物流綜合服務場景與傳統供應鏈模式比較優勢
一是充分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提高信息共享水平。將“協同”管理理念貫穿于整個場景的開發和構建中,以“人員、信息、流程、應用”為核心要素,將金融、物流和供應鏈企業信息有效融合起來,形成統一的業務數據中心和管理信息平臺。企業通過銀行信息接口和物流信息接口能夠即時掌握融資渠道和供應鏈物流信息,物流倉儲企業可以在業務中涉及的金融服務需求與銀行即時溝通,有效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最大程度上實現信息共享。另外,信息共享促使整個供應鏈的交易活動變得透明化,能夠防止因物流倉儲企業、客戶與銀行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造成的造假行為。
二是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降低物流金融業務風險。搭建金融物流綜合服務場景實現了業務流程系統化、標準化管理,能夠為頂層決策和企業運作提供信息支撐,以信息化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通過建立統一的業務風險監控體系,實現對物流金融業務的全過程管理,設立統一的風險管控指標,全面把控企業的信用評估、授信額度、資產質量等情況,對信貸風險進行實施監測,降低違約行為的發生,規避物流金融業務風險。同時,統一的線上化流程能夠有效降低操作風險,規范和簡化操作流程,提高審批效率,減少在運作過程人為因素產生的壁壘。
三是提升業務運作效率,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一方面,中小企業普遍缺少不動產作為抵押物,通過集物流金融于一體的綜合化場景搭建,可以有效盤活中小企業動產,將企業預付賬款、應收賬款和存貨資產用來融資,有效降低或消除當前物流金融各參與方的風險困惑,擴大中小企業融資門檻;另一方面,依托場景信息資源,在銀行與中小企業、中小企業上下游之間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銀行為廣大中小企業提供結算、融資乃至理財等各項金融服務,使更多的中小企業進入銀行服務范圍,提高信息運作效率,實現共贏發展。
下面就以A集團為例,簡述搭建金融物流綜合服務場景具體實踐過程。A集團利用“金融+速遞物流”模式構建綜合服務平臺,提出“從中間到兩端,供應鏈一線牽”的發展口號,通過速遞物流方獲取真實的、無障礙的物流信息、倉儲信息,在信息完全對稱的前提下由金融企業完成授信融資,為中小企業提供暢通的融資途徑,解決融資難問題。同時通過這種模式走出過渡依靠核心企業,依靠抵質押物,依靠合作機構,依靠第三方平臺的困境,解決供應鏈金融無法了解經營情況的難題,通過協同聯動,場景搭建,數字化運營,讓客戶在同一個平臺享受金融服務、物流服務、倉儲服務,提升客戶黏性。這種模式突出了實用性、創新性、前瞻性。
構建金融物流雙方參與的頂層設計,是金融物流綜合服務平臺建設的根基。上文提到,目前商業銀行由于“三個依賴”,在供應鏈金融業務模式當中的優勢已經逐步消退,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銀行和物流之間的頂層設計就顯得尤為必要。A集團搭建由集團牽頭的“金融+物流”合作平臺,借助平臺實現供應鏈金融線上化,通過從線下到線上的遷移,A集團能夠提供包括授信、結算、理財、資金管理、物流服務、倉儲服務等在內的全面服務,同時集團建立與線上平臺配套的,由集團牽頭的“金融+物流”全流程工作機制,通過制度建設規范雙方職責、合作模式,同時搭建有效的二道防線、三道防線監督體系,為解決信息不對稱在體制機制上建立最權威、最有效的途徑。
平臺信息的充分共享,是金融物流綜合服務平臺建設的必要手段。A集團通過“金融+物流”合作平臺,速遞物流端通過平臺定期上傳真實物流信息、倉儲信息,商業銀行端通過平臺定期更新產品業務信息,供應鏈交易活動中相關企業通過平臺上傳融資需求,平臺挖掘大數據,進行資源整合后開展業務信息推送,實現供應鏈生產鏈條閉環,只有實現了三方信息的對接,信息共享,在商業銀行與中小企業之間搭建了“共享”的橋梁,通過這種“共享”,可以在把控實質性風險的前提下,高效地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難題,真正讓貿易流、資金流和信息流成為“三流”統一,達到封閉式流動、精細化管理,構建基于互聯網的實時授信的新型信用體系,從而降低中小微企業的風險,降低其融資門檻及成本。

圖1 供應鏈金融物流綜合服務平臺信息共享流程
客戶深度挖掘,是金融物流綜合服務平臺建設的重要目標。A集團通過綜合運用大數據、云服務等創新思維和技術,建設集團統一的、全過程動態管理的供應鏈業務網絡,在消除物流金融業務中的操作盲點和信息不對稱的同時,讓客戶體驗到高效、快捷、實時的金融服務,互聯網技術平臺的運用,將業務從線下搬到線上,降低了合同、發票、貨權轉讓等交易數據的審查成本,提升了業務辦理效率,激發了供應鏈交易活動中相關客戶的合作深度,中小微企業從平臺獲得供應鏈金融的紅利,為產品深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客戶深耕由以下幾個方面推進。
一是平臺金融需求及物流需求均旺盛的客戶。該類客戶作為平臺的穩定客戶,定期進行結算、融資乃至理財等各項金融服務,通過產品營銷,持續強化客戶黏性。
二是平臺金融需求旺盛、平臺物流需求缺乏的客戶。物流倉儲企業方主動介入,告知客戶平臺快捷的金融服務需要使用平臺物流信息的配合,營銷客戶將已有的物流合作商轉為集團物流倉儲企業,提升物流業務量。
三是平臺金融需求缺乏、物流需求旺盛的客戶。商業銀行方主動介入,告知客戶可以給予客戶物流、倉儲信息提供金融服務,且金融服務可以簡化合同、支付、貨權轉讓和發票等交易數據的審核,提升金融業務量。
四是平臺金融及物流需求均缺乏的客戶。商業銀行方主動介入,告知本企業供應鏈上其他業務均使用平臺進行融資交易,同時推動金融物流業務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