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璐 陜西建工第六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綠色建造作為一種創新型建造模式,符合當下我國倡導的“可持續發展”和“循環經濟”等理念。面對我國提出的“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新要求,建筑業推進綠色建造已是大勢所趨。研究和推進綠色建造,對于提升我國建筑業總體水平、實現建筑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綠色建造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遵循綠色發展的要求,采用節能降耗、生態保護、綠色施工等一系列措施,在保障建筑工程質量的基礎上,達到自然生態環境與建造活動和諧共贏的平衡局面[1]。綠色建造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它涵蓋了建筑產品生成的全過程,包括規劃、設計、施工及運行等各個階段。
綠色建造是站在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高度上提出的一種全新發展理念,其根本目標是將建筑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與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為我國建筑行業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綠色建造是以節約資源、降低能耗和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為基礎,開展的各類工程建設生產活動,與傳統建筑工程中單純追求經濟效益的管理理念有著本質區別。綠色建造的基本理念是“環境友好、資源節約、過程安全、品質保證”。綠色建造在延續傳統建筑工程管理理念重視質量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保護自然生態環境[2]。
要想全面實現綠色建造,就需要從項目建設的全過程著手,尤其需要加強項目規劃管理,將綠色建造的理念融入設計中,這樣才能在項目建設中期、后期順利地開展各項管理工作。從這個角度來講,可以說施工圖的綠色設計是實現綠色建造的關鍵,而創新技術和科學管理手段是實現綠色建造的保障措施。
綠色建造是以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節約資源、降低建筑能耗、推動低碳發展為核心內容的全新發展理念,而“碳中和”與“碳達峰”重點關注的是碳生產和碳排放應該如何減量。二者的目標是高度吻合的,都是為了推動我國社會經濟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推進綠色建造需要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30·60”雙碳目標為指導,系統化地穩步向前推進,在項目立項、規劃設計、施工管理以及后期運行管理等過程中,融入綠色建造的核心理念,通過加強科學管理、合理規劃、精準預測,最終將實施更多的綠色建造項目。
另外,在綠色建造過程中加強資源節約管理,有效控制住碳排放量,也符合碳減排的基本要求,是對碳減排理念的積極響應。因此,在整個綠色建造過程中嚴格遵循“低碳”“減碳”的原則,是促進建筑行業盡早實現“30·60”雙碳目標的一項重要舉措。
建筑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中國制造、中國創造和中國建造改變了中國的面貌。隨著互聯網科技的發展以及人工智能技術在各行業的應用,新一輪的產業變革和科技革命已經到來。在此背景下,面對全新的發展理念,建筑行業如何把握經濟建設發展趨勢,迅速實現技術發展、理念變革以及產業轉型,是整個行業需要深入探索的話題。
目前,建筑行業的升級轉型和理念變革應當重點把握“三化融合”原則,即建筑的工業化發展、建筑的信息化發展以及建筑的綠色化發展。建筑綠色化發展主要包括建筑行業應當滿足節能環保、降低能耗的要求,實現“雙碳目標”。另外,我國傳統建筑行業的管理方法落后,在施工管理過程中對于人工作業依賴程度高,加強建筑施工創新管理可以推動建筑行業的改革與發展[3]。
任何工業產品都需要滿足創意、研究、設計和生產等多道工序的層層檢驗,最終才能達到合格標準。同樣,建筑作為一類特殊產品,也應當滿足這樣的生產規律和周期。
我國傳統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是將整個建造過程按照流程劃分為立項策劃、規劃設計、施工和運行維護等不同的階段,并且由不同的主體來完成實施。例如,設計階段主要由設計單位實施,施工階段由不同的施工單位實施,運行維護階段則由物業單位負責實施。這種責任體現通常被稱為“多元主體并列”模式,與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對產品質量負總責的觀念實際上是相違背的。因此,綠色建造理念就要求參與項目建造的總承包單位,能夠立足于建筑產品的全生命周期,實施系統的策劃、資源統籌和質量管理工作,不僅能夠更好地落實工程質量主體責任制,還有利于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率。
從2007 年我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頒布《綠色施工導則》(建質〔2007〕223號)開始,到2021 年3 月推出《綠色建造技術導則(試行)》,再到全國多省市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發布地方管理條例,開展綠色建造試點工作??梢哉f各省市為推動建筑業轉型升級和綠色化發展,多年來一直在強化政策性引導工作,并積極探索可推廣的綠色建造管理體系、技術體系和實施體系,從立項、設計、施工和運營等多維度,對綠色建造理念進行了逐步完善。
目前,我國正在大力發展綠色建造,要求2022 年的城鎮新建建筑中綠色建筑面積占比達到70%。同時,裝配式建筑比例也逐年增高,但在建筑施工環節還存在明顯的問題。例如,部分建筑企業對綠色建造政策導向認識不足,缺乏可持續發展的全局觀,加上部分省市在政策要求方面落實不到位,導致許多工作流于形式。
綠色建造的核心和關鍵是如何將粗放式管理模式轉變為精細化建造。很多建筑從業人員的文化水平不高,多是依靠自身經驗開展工作。雖然很多企業會對技術和管理人員進行定期培訓,但培訓內容主要以技術為重點,穿插一些施工中常見的質量問題,并沒有將綠色施工理念融入培訓體系中。
目前,很多企業只關注工程進度、安全、質量、效益等傳統管理要素,再加上一些管理人員的責任意識不強,對于施工過程中涉及的材料污染、浪費等問題放任不管,導致大量不合格的材料被應用在建筑工程中。另外,部分監管部門對綠色建造缺乏科學的認知,思想上也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導致監督管理工作存在漏洞,相關措施很難落實。
綠色建材在生產過程中采用了清潔生產技術,其原材料多為工業或城市固體廢棄物,較少用到天然能源和資源,因此其產品通常都具有無毒、無污染和無放射性等特點,更加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而且不會危害人體健康。所以,綠色建材的推廣和應用為綠色建造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然而,建筑材料種類繁多,我國雖然已經積極開展了關于綠色建材評價標準的研究工作,但研究工作進展緩慢,至今也沒有出具權威性的評價標準。各地方雖然有綠色建材產品目錄,但是多為地方建筑協會等組織機構自行評審,權威性和普適性有限。這些因素導致綠色建材市場較為混亂。
第一,提高建筑構件以及部件的使用率。例如,對于裝配式建筑而言,預制混凝土墻板、疊合樓板、樓梯等裝配式通用部件的使用率可以達到35%以上甚至更高,這樣能夠減少現場混凝土澆筑和材料加工的工程量[4]。第二,全面推廣和應用鋁模板。相較于傳統建筑模板,鋁合金具有綠色、環保、高效、高精度和可循環使用等優勢,是理想的輕量化材料。第三,采用新型工具式爬架(圖1)。與傳統鋼管懸挑腳手架相比,新型工具式爬架具有節約鋼管、安全、省時等優點,更能夠滿足節能環保的要求。
圖1 新型工具式爬架
積極應用新技術是貫徹綠色理念、實現綠色建造目標的基礎。第一,建設智慧工地云服務平臺(圖2)。智慧工地云服務平臺是互聯網技術在傳統建筑工程中的應用,該平臺可以實現施工現場監管信息的統一儲存與管理,通過對“人、機、料、法、環”數據信息的實時監控和分析,推動工程建設中綠色建造的精細化管理。第二,應用BIM 技術。采用BIM 技術能夠模擬建造時所需的費用、人工、材料等,避免出現返工及材料浪費等情況。
圖2 智慧工地云平臺
目前,我國建筑垃圾的數量已占城市垃圾總量的40%左右,絕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經任何處理便被建筑企業運往郊區或鄉村,采用露天堆放或填埋的方式處理,清運和堆放過程中的遺撒和粉塵等問題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5]。因此,建筑企業要做好建筑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工作。
第一,加強建筑垃圾減量化管理。在建筑工程進場施工前應完善減量化管理體系,科學制訂減排方案,明確建筑垃圾減量化目標。如減少設計變更,加強過程管控,避免返工造成材料浪費;優化各類材料的下料方案,降低材料損耗率。
第二,加強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在建筑工程中,針對建筑垃圾的就地處置,需要遵循因地制宜和分類利用的原則,在分類的基礎上重點提高資源利用水平。例如,對于金屬類的建筑垃圾、施工剩余的廢舊鋼筋,可以加工成馬凳筋、臨時道路配筋、預制地坪配筋、模板限位鋼筋等小工具,在施工現場內進行周轉再利用?;蛘呖梢詫U舊鋼筋進行機械加長,用于場地洗車槽、防護門、排水溝的鋼筋網片等。而對于那些難以在現場二次加工的金屬類建筑垃圾,可以根據其材料成分進行分類存放,在避免出現腐蝕的情況下,最后交由專業機構進行回收再利用。建筑施工現場廢棄的混凝土塊、碎磚塊以及碎石等建筑垃圾,經過簡單處理之后可以作為夯擴樁的填充料或者地下室的回填料。這種方法可以重復利用大量的固體建筑垃圾,從源頭降低建筑垃圾的產量和外運成本,并且能夠極大地節約資源。
“永臨結合”是綠色建造理念下一類新型的施工管理模式,它指的是建筑企業在滿足規范要求和征得建設單位同意的基礎上,對施工現場中的臨時設施,如水、電、消防、道路等臨時設施工程實施“永臨結合”,并且通過合理的維護措施,確保這些設施在建筑工程交付時能夠滿足使用功能需要,也可從源頭大幅減少施工現場產生的建筑垃圾。例如,施工現場永久道路與臨時道路結合使用,建筑樓梯防護欄可以提前安裝使用,樓層、地下室利用預埋線管插入永久電線臨時照明,減少因拆除臨時設施而產生的建筑垃圾。
綠色建造是傳統建造活動的轉型發展,著眼于節能降碳和高質量發展,通過工業化方式、信息化手段,解決現行建造方式中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嚴重等突出問題。建筑企業應將綠色建造作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發展方向,充分利用新機遇,走出一條低能耗、低排放的可持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