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欣 天津理工大學藝術學院
針對目前我國兒童的成長特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簡稱“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應在當下城市規劃建設中貫穿“兒童優先、多元趣味、安全環保、舒適便捷”的兒童友好原則,推進我國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廣場作為兒童戶外活動的主要空間之一,起到釋放兒童心理壓力、促進兒童心智良性發展的作用。
本文結合兒童認知心理學、兒童發展心理學以及兒童環境心理學,對兒童友好型城市廣場設計的應用策略進行研究,以期為我國兒童友好城市建設提供實踐參考。
2021 年3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開展100個兒童友好城市示范,加強校外活動場所、社區兒童之家建設和公共空間適兒化改造,完善兒童公共服務設施。“十四五”規劃中,兒童友好事業的強調,宣揚了兒童優先的原則,倡導城市為兒童而建、資源為兒童傾斜的理念。
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旨在通過減輕學生課內外學業負擔,恢復學齡兒童正常的體育鍛煉、戶外活動、休閑娛樂,促進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
宏觀上,兒童群體的素質水平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國家的未來,因此兒童友好型城市廣場的發展能夠間接推動社會的進步。微觀上,兒童友好型城市廣場的不斷發展能夠正向引導兒童走進自然,從而有助于兒童個體的身心健康,增強兒童個體的群體意識和團隊協作意識,促進兒童個體在社會中的可持續發展。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0 ~14 歲人口數量已超過2.5 億,占全國人口總數的17.95%,較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增長了1.35 個百分點。兒童群體體量的不斷擴大,意味著兒童群體身心的健康發展水平對家庭、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鑒于此,兒童友好型城市廣場亟需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1.2.1 活動設施不足
當前,多數城市廣場的活動設施以雙人地上漫步機、肩關節康復器、上肢牽引器等戶外健身器材為主,此類器械皆根據成年人的人體工學尺度打造,無法滿足尚處在身體發育階段的兒童群體對戶外活動設施的需求,兒童在活動過程中不能很好地適應這些設備,產生消極情緒,無法在城市廣場中找尋到歸屬感,疏遠了兒童與戶外活動場所的距離。
1.2.2 設計風格雷同
城市廣場設計千篇一律,呈現出圖案化、模式化等特征,缺乏新意,無法對兒童群體產生顯著吸引力,使得兒童停留廣場的時間嚴重縮短[1]。
1.3.1 安全隱患
首先,城市廣場通常沿街布局,以城市道路為界,兒童在嬉戲過程中極易闖入車行道路;其次,城市廣場四周缺乏非機動停車空間,以老年人為代表的部分群體隨意停放非機動車,造成城市廣場上非機動車隨處可見的現象,加劇了城市廣場的安全隱患。
1.3.2 缺乏基礎休閑設施
為保證兒童安全,監護人多選擇就近等候,而休閑空間與兒童活動空間常無法形成配套體系,監護人在等候過程中無所事事,甚至不得不站立等候。
依據諾曼的情感化設計三層次理論,可將兒童友好型城市廣場設計分為與人先天感官系統相關的本能層次設計、與人日常行為運作相關的行為層次設計以及與人腦的思考相關的反思層次設計。以下將采用兒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實際相結合的方式,對兒童友好型城市廣場的設計策略進行研究。
兒童認知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和分析兒童如何通過身體各部分感覺器官認識世界、接收信息和處理信息,并產生相應思維活動的學科[1]。兒童認知發展是指個體認知結構和認知能力形成、發展與變化的過程,涉及兒童的知覺、記憶、思維、語言以及想象力等[2]。本能設計層次在空間設計中主要與空間內各組成部分的顏色、形態、材質有關,針對兒童友好型城市廣場,本能層次的設計一方面應符合兒童的認知發育水平,另一方面應具備教育意義,促進兒童認知水平的發展,實現兒童的長遠發展。針對以上問題,相應的設計策略如下。
(1)符合兒童認知特征。各年齡階段的兒童有著不同發育程度的感覺體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總結其共性可知,以視覺體系為例,兒童群體相較于其他群體,視覺體系發育不完全,因而對純度較高、明度對比度較強的物體有著更高的興趣。兒童認知心理學與環境設計的結合能夠促使兒童友好型城市廣場的視覺設計等方面更加貼合兒童的需求,以兒童為本,促進兒童認知發展。
(2)開展兒童感官教育。提出“感官教育”思想的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認為,兒童的認知水平、心智發展程度與兒童感官系統的敏銳程度有著直接關系,體現出感官教育對于兒童的重要性。在兒童友好型城市廣場本能層次設計中開展兒童感官教育,應當始終以喚醒兒童感官功能、豐富兒童感官體驗為出發點,避免采用模式化外觀設計手法,進而達到促進兒童認知發展的效果。
兒童感官教育在兒童友好型城市廣場設計中的應用要點主要有以下兩方面。
一是兒童感官功能的喚醒。兒童處在各種感覺的敏感階段,在此期間通過恰當的感官教育能夠幫助其形成更加敏銳、更加精確的感知能力[3]。以視覺設計為例,設計師可以通過明確的冷暖色區分動靜區,如游戲區和休憩區的色彩分別,啟發兒童形成色彩感覺的同時,幫助兒童認知各空間的主要使用功能,提高兒童認知能力。
二是兒童感官體驗的豐富。例如,在滿足基本功能需求、無害于兒童健康的基礎上采用多種不同屬性的材質,旨在利用各個材質相異的色彩與肌理引導兒童通過各感官的配合對客觀事物形成更加具象化的認知,培養兒童的探索興趣。
(3)建構兒童藝術教育。藝術教育的主要任務是通過開展審美形象教育活動,培養兒童欣賞美、認識美以及創造美的能力,構建兒童審美心理結構[4]。在兒童友好型城市廣場設計中,注入藝術審美元素,使得兒童通過接收具有審美價值的信息發展自身對藝術的認知,以進一步提高兒童的審美水平,激發其創造才能,為中國創新創造的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兒童藝術教育理念在空間設計中主要涉及美術藝術和音樂藝術兩個方面,有多種實踐方式。
一是與當前時代發展成果保持一致性。美術藝術方面,應用符合當代美學及兒童認知的設計風格,向兒童傳播時下較為流行的藝術概念,便于形成兒童認知的時代性,但當前潮流藝術更迭較快,且常受到各類突發事件的影響。音樂藝術方面,可通過選擇具有較高認可度的輕音樂,與美術藝術設計風格相匹配。
二是傳統性與時代性的融合。美術藝術方面,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在兒童友好型城市廣場中適當融入中國古典園林等設計形式,有助于兒童認知、理解、銘記中國傳統文化,在符合當前時代進程的同時,幫助兒童建立對傳統文化的具象認知,實現時代性與歷史性的結合。
三是藝術風格的領先性。審美藝術方面,在空間設計中貫穿創新創造思想,通過全新藝術形式引導兒童建立創造性思維,豐盈兒童審美認知,提高兒童審美心理結構層次。同時,超前設計風格的實踐,或將引發社會的激烈討論,最終促進社會藝術審美發展。音樂藝術方面,我國為多民族國家,各民族的音樂風格獨具特色,且隨著時代變遷,已發展出眾多傳統與現代融匯的音樂風格。而流行音樂的極高傳播度,一方面有助于兒童了解當前音樂發展情況,另一方面也禁錮了兒童的音樂認知,在兒童友好型空間中引入優質小眾音樂,能夠提高兒童的音樂鑒賞能力,多方面提高兒童音樂素養。
(4)建立兒童自然認知。隨著原生態自然空間的日漸萎縮、“屏幕文化”的興起以及兒童監護人對自然環境安全風險的恐懼,城市中很多兒童患上了“自然缺失癥”,影響兒童生理、心理和情感的發展[5]。在兒童友好型城市廣場設計中構建多元自然空間,能夠提升兒童對自然的認知程度,更好地引導兒童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
空間中,自然要素的應用應當滿足豐富性、四季性、兒童安全性等要點。
首先,對于豐富性而言,不同植物與生俱來的各異色彩、形態、氣味相互搭配,可使兒童形成更加全面的自然認知,讓兒童在探索中感受大自然的偉大,并激發兒童興趣。以氣味設計為例,不同植物氣味各異,可通過在空間內設計多種氣味鮮明的植物,豐富兒童的嗅覺體驗,進一步增強兒童對大自然的認知程度。
其次,對于四季性而言,植物的選擇需根據其季節屬性產生一定的對比,讓兒童切身感受到四季更迭的同時,認識到大自然中的植被季節性的興衰過程。
最后,對于兒童安全性而言,由于部分植物帶有尖刺,果實有害,因此應選取安全性高的植物。
兒童發展心理學著重于研究兒童心理發生、發展的規律以及兒童各年齡階段的心理特征。通過對兒童心理發展普遍規律的總結,為兒童友好型城市廣場行為層次設計中的文化內涵、教育意義、親子元素融入提供理論依據,解決兒童成長發展過程面臨的主要困境,適應兒童發展需求,實現兒童身心的發展、自我意識的塑造以及學習興趣的培養。針對以上問題,相應的設計策略如下。
(1)提高兒童身體素質。戶外活動能有效提高兒童身體健康水平。研究表明,我國兒童久坐行為時間普遍過長,主要歸因于電子產品的普及、課業壓力的繁重等,直接影響兒童的身體健康[6]。適當的戶外活動能夠有效減輕兒童注意力缺失的癥狀,提高兒童的注意力和記憶力,且大自然中空氣含氧量較高,益于促進兒童新陳代謝。兒童友好型城市廣場的設計可通過增強兒童活動設施與兒童間的互動性,正向引導兒童積極參與戶外體育活動。以兒童活動設施的使用為例,將由電子轉移型有機化合物體系制成的環保感溫變色涂料覆蓋于兒童活動設施表面,能使兒童在使用中直觀感受到來自兒童活動設施的反饋,增強兒童體驗感,激發兒童戶外活動興趣。
(2)促進兒童心智發展。兒童戶外游戲空間的質量影響著兒童的游戲方式,對兒童成長、學習、情感發展皆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兒童友好型城市廣場中,兒童游戲功能設施的趣味性以及其對兒童的教育意義至關重要,二者缺一不可。一方面,從兒童心理發展角度,應通過設置開闊的活動平臺,在兒童開展較大活動量體育鍛煉的過程中幫助兒童宣泄過剩情緒,維持兒童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從提高兒童智力水平角度,可通過將概念化的科學原理以模型化的方式進行趣味教學,豐富兒童對知識的理解。
兒童環境心理學是一門探索在不同環境條件下兒童心理變化和發展規律的學科,其研究范圍包括兒童身處不同環境時所產生的各異空間行為以及兒童在環境中受到的生理和心理壓力。基于兒童環境心理學的兒童友好型城市廣場反思層次設計,可以促進兒童與城市廣場之間形成良性互動關系,符合兒童群體特質,有效滿足兒童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研究表明,當前兒童的生活滿意度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兒童內心敏感,非科學的關懷會導致兒童心理扭曲、心態失衡等問題,應用策略包括以下兩點。
(1)建立兒童積極的自我形象。自我形象的建立至關重要,童年期間建立的自我形象多會影響兒童的一生。以空間中各使用功能的兒童易用性為例,兒童群體相較于其他群體,在人體工學尺寸上尤其特殊。當前眾多公共設施未能充分考慮兒童人體工學尺寸,沒有為其進行特別設計,僅以成年人尺寸為參考,缺乏兒童社會歸屬感的營造,導致兒童對社會生活產生負面情緒,感受不到社會對自己的關懷,找尋不到自身的存在價值,不利于兒童積極自我形象的建立,不利于兒童的進步與發展。
(2)注入創新意識。當前,眾多兒童活動場地設施千篇一律,設計大同小異,不同的地點使用著相同形式的活動設施,缺乏吸引力,使得兒童逐漸失去對戶外活動的興趣,產生失望情緒,排斥戶外活動,變相致使兒童更加癡迷于宅家使用電子產品,從而影響其身心健康。因此,應通過不斷創新發展兒童活動設施形式,增強空間趣味性,引導兒童提高對戶外活動的興趣。
基于兒童心理學的兒童友好型城市廣場設計能夠滿足兒童的認知特質,豐富兒童認知水平,符合兒童發展規律,促進兒童多維度的長足發展,并營造良性氛圍,正向引導兒童心理。從促進兒童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兒童友好型城市廣場設計應切實考慮到兒童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科學引導兒童積極參與戶外活動,促進兒童身心健康。同時提高設計藝術性,激發兒童創新創造潛能,充分響應國家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目標,提升城市對兒童的包容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