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時云
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新的起點,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江蘇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堅決扛起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江蘇“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光榮使命,提出要“努力建設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時代魚米之鄉”。進入新階段,扛起新使命、譜寫新篇章、開創新局面,我們必須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第十四次黨代會部署安排,更富成效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錨定戰略目標,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奮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石、艱巨繁重的戰略任務和大有可為的潛力空間。
必須扛起扛牢使命責任。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三農工作一直寄予厚望,從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到“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都要求江蘇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既一以貫之,又與時俱進。江蘇省與農業農村部簽訂了全國唯一一個以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為主題的合作框架協議。我們要堅決扛起三大光榮使命,把工作重心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進政策措施和工作機制銜接深化,扎扎實實地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夯實基礎,在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現形態、政策體系、制度保障上做出示范,努力交出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江蘇答卷”。
必須準確把握歷史方位。目前江蘇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200億元以上,位居全國前列;糧食總產量連續八年穩定在700億斤以上;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68萬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2.16:1,農業農村發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但農業基礎還不夠穩固,農業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還不夠強,城鄉區域發展和居民收入仍有不少差距。處于全面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我們要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實舉措,把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走在前列落實到工作謀劃、部署推進、要素配置等方面,加快補齊現代化建設短板弱項,不斷開創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必須堅定瞄準目標方向。國務院印發的《“十四
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明確,到2025年,農業基礎更加穩固,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展望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江蘇也已經對“十四五”時期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任務進行了部署。我們要錨定目標不放松,在中央頂層設計的框架下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因地制宜地開展新實踐,探索差異化、特色化發展模式,梯次推進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通過接續部署階段性任務,壓茬推進、接力實施,持續沿著“高質量發展、高水平循環、高技術引領、高成長收入、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和加快形成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的規劃目標和路徑,一步一個腳印地把發展藍圖變成美好現實。
守牢安全底線,不斷夯實農業農村現代化根基
作為農業大省、糧食主產省,夯實穩產保供基礎,既是工作任務,更是政治責任。江蘇不僅端穩了自身8500多萬人的飯碗,而且為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貢獻。同時也要看到,全省糧食供需總體“緊平衡”,糧食需求量呈現剛性增長趨勢,飼料用糧、工業用糧缺口較大;糧食生產面臨“硬約束”,擴大播種面積空間有限;農民種糧存在“低效益”,投入品價格上漲和土地租金走高擠壓種糧效益空間。要堅持把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放在首要位置,以穩產保供的確定性來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為“大國糧倉”更加豐實做出新的貢獻。
著力穩定糧食面積和產量。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嚴格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研究出臺省級實施辦法,確保糧食播種面積8100萬畝、總產量740億斤以上。落實“長牙齒”耕地保護硬措施,嚴格落實耕地優先序,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基本農田“非糧化”。加快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噸糧田”,投資標準提高至3000元/畝。完善耕地質量監測體系,不斷提升耕地地力等級。
著力增加優質安全農產品供給。堅持把品種選育作為提升糧食品質的關鍵,大力實施現代種業“五大工程”,加強地方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全力打好種業翻身仗。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擴大大豆油料生產,鞏固生豬等主要農副產品綜合產能。
著力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在創新種植模式上,深入開展綠色高質高效示范建設,加大農機裝備和科技支撐,加快糧食生產節本增效;在公共品牌創建上,瞄準主推優質品種,從育種、種植到收儲、加工、銷售,全產業鏈打造優質糧油品牌;在支持保護機制上,進一步提高補貼的精準性、指向性,更好地推動農業補貼與生產掛鉤。
狠抓關鍵環節,積極構建農業農村現代化體系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不可分割的整體。農業現代化離不開農村現代化,農業現代化也會帶動農村現代化和農民全面發展,通過加快農業現代化為農村現代化打好基礎、積累動能。國家對“十四五”時期通過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建設推進農業現代化工作進行了部署。立足江蘇現有基礎、階段特征和目標任務,把握農業現代化發展規律和趨勢要求,圍繞提高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現代化水平,加強資源整合、政策集成,以縣域為單位開展“六強六化”示范建設,形成梯次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格局。
突出質量強,示范引領標準化。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建設,實施規模主體入網監管提質增效工程,推行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深入實施農業生產“三品一標”提升行動,完善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培育一批“江蘇精品”農業品牌,打造一批高知名度、高美譽度的農業品牌。
突出生態強,示范引領綠色化。持續推進農業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推動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等全過程綠色發展,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建設一批國家和省級綠色防控示范縣、示范區,高質量建設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提升農業農村綠色低碳發展水平。
突出裝備強,示范引領設施化。推進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和農機裝備智能化綠色化提升“兩大行動”,加快大中型復合式、智能綠色、特色高效農機新技術新裝備研究和集成應用。加強糧食烘干設施和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推廣應用現代化智能化設施設備,發展新型養殖設施。
突出“數字”強,示范引領智慧化。開展數字鄉村建設試點示范,加快構建鄉村數字經濟、智慧綠色經濟、鄉村數字服務、鄉村數字治理等數字場景。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深度融合,重點支持農業物聯網技術推廣應用,建設一批智慧園區、數字化農場(牧場、漁場),推進一批縣域重要特色農產品全產業鏈數字化建設。
突出主體強,示范引領園區化。積極培育各級示范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積極發展綜合社、聯合社和以家庭農場為主要成員的規模合作社。培育一批支撐行業發展的百億元、領軍型、行業“小巨人”農業龍頭企業和企業集團。以農業農村重大項目為牽引,統籌推進多園同建,建強各類農業產業園、農業現代化示范區。
突出鏈條強,示范引領融合化。以延鏈、優鏈、強鏈、補鏈為重點,挖掘農業多重功能,開發鄉村多種價值,打造產業多種形態,持續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重點支持優質糧油、規模畜禽、特色水產、綠色果蔬等超千億元重點鏈,培育一批“鏈主”企業和典型縣。打造農村產業融合示范樣板,建好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
聚焦城鄉融合,著力補齊農村現代化建設短板
江蘇城鄉發展相對比較協調,最有基礎、最有條件通過全面鄉村振興,開啟城鄉融合發展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新局面。把三農工作放到現代化建設全局中把握,堅持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并推進,把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與暢通城鄉循環、擴大投資消費結合起來,盡快補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突出短板和薄弱環節,努力讓農民和市民不再有明顯身份界限,讓城鄉生活不再有明顯品質落差。
扎實推進鄉村建設行動。以農村廁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為重點,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以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為重點,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打造一批生態美、環境美、人文美、管護水平高的生態宜居美麗鄉村。把縣域綜合服務能力建設和鄉鎮服務功能提升作為縣域城鄉融合重要切入點、承載點,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持續豐富完善“1+4+1”鄉村治理“江蘇路徑”,有序推進清單制、積分制、數字化在鄉村治理中的應用。持續強化精神文明建設,全面提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質效,深入推進文明村鎮創建活動,辦好中國農民豐收節江蘇系列活動,開展移風易俗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整治,提升鄉村文明水平。深入推進平安法治鄉村建設,毫不放松農村疫情防控,維護穩定安寧的社會環境。
持續提升農民生活品質。扎實推進農民收入十年倍增計劃,加快構建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長效機制,實現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城鎮居民、農村低收入人口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農民平均增幅。積極探索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鞏固拓展資源發包、物業租賃、資產經營等發展路徑,創新探索融合經濟、綠色經濟、服務經濟和“飛地”經濟,鼓勵村村抱團、深化村企合作、探索村社融合。深入實施富民強村幫促行動,持續優化富民強村幫促政策體系,建立分層分類的常態化救助幫扶機制。
強化支撐保障,持續創新農業農村現代化舉措
統籌推進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努力建設新時代魚米之鄉,必須建立健全組織保障體系,提升能力水平,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
堅持深化改革,激發內生動力。用足用好改革這個關鍵一招,著力推動農村改革系統集成、協調高效,整合疊加各領域成功實踐和試點成果,進一步釋放農業農村發展潛力和動能。推動土地承包“三權分置”、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宅基地改革等重點改革在廣度和深度上拓展,推動江蘇特色的農村改革試驗區、寧錫常接合片區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宿遷市“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等系統集成,增強制度性供給。健全財政投入保障、農村金融服務、人才返鄉下鄉機制,推動資源要素在城鄉間自由流動、平等交換。持續把農業農村重大項目建設作為推動要素集聚的重要抓手,組織開展農業農村重大項目提質增效活動。
持續抓點帶面,形成梯次格局。分區域分類型培育一批樣板,通過典型引路,帶動全面發展,形成示范引領全省乃至全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強大力量。深入落實農業農村部與省政府共同推進江蘇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合作框架協議,以江蘇為示范樣本,完善溝通協調機制,細化年度工作要點,推動重點任務落實。支持蘇州等四個設區市整市進行農業農村現代化試點,開展引領性、創新性探索。把農業現代化示范建設作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抓手,“十四五”期間積極爭創一批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建設50個省級農業現代化先行區,加快形成以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為龍頭、省級農業現代化先行區為支撐、市縣梯次推進農業現代化工作格局。示范區建立政策清單、工作清單、服務清單、評價清單“四個清單”管理機制,探索農業現代化發展模式、要素保障支撐體系和農業現代化帶動農村現代化路徑。同時,分級創建鄉村振興示范縣、示范鎮、示范村。
強化監測評估,樹立工作導向。充分發揮評價考核的風向標、指揮棒作用,把鄉村振興重點任務實績考核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水平監測結合起來,引導地方找準短板弱項,對標形成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時間表、任務書和路線圖。建立健全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重點工作推進機制,對各地、各部門落實中央和省委一號文件等工作情況開展督查。突出重點任務和目標導向,優化調整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指標體系。開展農業農村現代化評價監測,建立“2+6+20+1”評價指標框架體系,著重監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所達到的發展水平和狀態,評價縣域階段性實現程度,引導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
(作者系中共江蘇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