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河灣》作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奈保爾的代表作,向人們展示了獨立后的第三世界境況。書中一個文化身份認同建構和內外文明沖突的代表符號:水葫蘆,它像一張網一樣連接了新舊文化、幻想與現實的世界。以芭芭拉和薩義德的理論為框架,通過分析水葫蘆的象征性意義,人們對離散群體文化身份的認同困境有了更深入和創造性的反思理解。
【關鍵詞】 后殖民沖突;文化身份認同;奈保爾
【中圖分類號】I10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28-001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8.003
一、簡介
奈保爾作為一名后殖民主義寫作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后殖民寫作范疇一直聲名顯赫。他的其中一部后殖民文學代表作:《河灣》體現出他對殖民宗主國意識形態的偏好,引發了后殖民學者的熱烈討論[1]。然而,國內學者主要關注奈保爾在小說中的殖民話語的運用、小說中體現的知識分子的無根性和奈保爾的殖民認同[2]等議題。他們也談到了奈保爾在后殖民主義背景下的“去中心主義”和“去革命主義”[1]。雖然有一些學者探討了小說中的意象,但是他們一般從宏觀的角度上對三種意象:河灣、水葫蘆和螞蟻,一并進行探討[3],他們沒有過多地結合小說的重要背景:后殖民主義;也一般沒有結合后殖民主義的理論探討水葫蘆這個在小說中多次出現的意象。
而談到國外文學,研究者也很少從“水葫蘆”意象的這個角度進行研究。他們通常討論離散群體的文化身份構建或者以“河灣”這個帶有象征性意義的意象作為論文主題。
因此,探討后殖民主義背景下《河灣》中帶有象征性意義的“水葫蘆”很有必要。結合薩義德、霍米·巴巴和葛蘭西等后殖民學者的理論框架,本文將從三個方向探索出水葫蘆的頻繁出現如何揭示獨立后新政府文化入侵的矛盾的文化身份構建的困境,這三個方向分別是:獨立后新政府文化入侵的象征、新舊文化混雜的象征和現實與理想混雜狀態的象征。這篇論文也旨在展示一幅更加清晰的畫面:后殖民主義背景下第三世界的人們所面對的命運。
“世界如其所是,人微不足道,人聽任自己微不足道,人在這世界上沒有位置”[4]。這本小說的簡潔而意味深長的開頭發人深省而引人入勝。為什么非洲中部的這個小鎮獨立后沒有文化身份的定位呢?面對身份認同的困境,當地人會有怎么樣的情感呢?通過分析這部小說的重要線索——水葫蘆,這些答案可能會昭然若揭。
二、水葫蘆
(一)對新政府統治的突兀性的象征
水葫蘆是非洲中部小鎮獨立后的新統治和新思想入侵的象征?!昂由祥L滿了一簇簇水葫蘆,如同黑色的浮動島嶼,漂在烏黑的河道上。它們從南漂過來,繞過河灣,又從急流出騰挪跳躍而下”。[4]水葫蘆帶著笨重突兀的形象第一次出現。它覆蓋面積廣,“它長得很快,人們用盡各種工具想毀掉它。但舊的毀掉了,新的又長出來,根本來不及消滅”。[4]讓小鎮居民不得不接受這一新事物的存在。“一簇簇水葫蘆”出乎人們意料地“粘附”在河道上,這就好比新政府的統治一樣突然而又不得不接受。新政府的統治迫使小鎮居民們面對在第三世界獨立后接受新事物和尋求身份認同的困境。水葫蘆“笨重地”占據著河流的領域就好比新政府也面對著獨立后文化統治的困難。可以說水葫蘆和新政府都笨拙地執行著“管理”工作。在“新領地”中“大人物”鼓勵人們用民族獨立的理念來統領美好的新領地。而這個新領地在一定程度上是荒謬的,脫離現實的,譬如說,孩子們被迫在街上大聲朗讀總統的名字,學校里面的學生也討論著一些奇怪而沒有意義的問題如“非洲人是農民嗎”?他們對自己是誰和自己的身份的理解很模糊。外來觀念的入侵蒙蔽了他們的雙眼而且把他們帶入了萬劫不復、糟糕透頂的深淵。
而造成這樣的災難的也許是他們不得不面對的對立后的“中間的”狀態?;裘住ぐ桶驼J為的“中間話語”,也就是不同種族、階級和文化傳統中在存在差異的領域中發生的現象。他認為文化獨特性一定是預設的[5]。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的關系是密不可分、不可分割的。他們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6]。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不可分離的集合體關系是第三世界為什么不得不承受身份認同建構困境的原因。奈保爾所塑造的人物面對接受殖民地邊緣文化的困境的同時他們對自己原有的文化保持著一定的距離[7]。在這本小說中,水葫蘆作為一種意象,引導人們了解在后殖民主義背景下新舊文化沖突帶來的混亂。
(二)對新舊文化交雜的象征
水葫蘆也象征著新舊文化的交雜。沒有人知道水葫蘆什么時候出現又會什么時候消失。人們也不清楚它僅僅是非洲的新事物或同時是其他國家的新事物[8]?!八J是河里才有的果實,花很高,淡紫色,前幾年才出現,本地語言里還沒有描述這種花的詞,人們仍然稱之為‘新東西’或‘河上的新東西’,它是本地人的新敵人”。[4]在小說的開端,居民們不知道水葫蘆從何而來。水葫蘆對于他們來說是新鮮事物,就好比新的統治帶來的新文化。然而,在第六章,水葫蘆卻成為了“舊”事物?!拔业淖∷?、商店、商店外面的集市、希臘俱樂部、酒吧、生機盎然的大河、獨木舟、水葫蘆——這一切我是如此熟悉。特別是在哪些陽光熾熱的下午——強烈的陽光,黑黑的影子,以及那寂靜感——似乎人類的希望在此終結了”。[4]只是相差了3章,主人公薩利姆便表現出了對水葫蘆存在的適應,這就好比新文化對原殖民地居民的影響:新與舊交織,人們不得不適應,也終將適應。只是隨之而來的是“希望”的終結。然而,戲劇化的是,在第16章中,薩利姆不得不離開這片大陸時,水葫蘆的角色又改變了?!凹绷饕恢鞭Z鳴不息。水葫蘆,或曰‘河上的新事物’,從大老遠、從大陸中路一路蔓延過來,結成團,連成片,或是斷枝殘蔓,在這里飛躍而下——到了這里,它們已經接近了旅程的終點”。[4]以此,作者向人們展示了水葫蘆對新舊事物的象征的反復變換,它反映了后殖民主義背景下新舊文化界限的模糊。
水葫蘆一方面代表著新舊文化界限模糊的背景。對于小鎮居民來說,水葫蘆是河灣的主角,從過去一直存活到了現在。它見證著殖民主義的衰落、新文化的興起和當地人在民族獨立后的無根性困境。這個在非洲中部的這個小城鎮曾見證著不可避免的新舊文化交織的命運。一夜之間,黑人們不得不在給定的兩種文化體系內定位自己。他的意識形態或是他自以為的坦誠、他原有的習俗、他們依歸的一切本源都被抹掉,因為他們和一種他們所不甚了解又不得不了解的文明體系有了碰撞[7]。雖然他們的土地取得了獨立,他們還是不得不受到殖民者的影響。薩義德曾經提出歐洲文化的核心就是他們對于文化的霸權領域不僅限于他們自己的國家還有他們國家以外的地方,他們堅信歐洲國家和文化比其他國家及其文化都優越[9]。在殖民地擺脫統治后,宗主國的這個信念仍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殖民地的思想和文化。
另一方面,水葫蘆又代表著人們在“中間地帶”游走的“漂泊”命運,它們一直在探索身份認同。在后殖民主義背景下,殖民者不得不承受“中間地帶”文化所帶來的“漂泊者”的苦難,他們漫無目的、行尸走肉般地像水葫蘆一樣存活?!八J就這樣沒日沒夜地從南方漂過來,一路走一路散播新的種子”。[4]“河上沒有獨木舟,只有一堆一堆的水葫蘆,從南方漂過來,又向西方漂去。水葫蘆的花莖粗粗的,宛若桅桿”。[4]“身份認同”也就是“我們怎么定位我們自己”?!癷dentity”字面意思是“等同于”(same as)。但是法農也提出這個身份是由某些人早已杜撰并不停加以潤色修改,使之延續不斷,是一個“意識形態建構,旨在維護加強帝國主義對自我的界定”。所以自我意識是想象的產物,需要自我和非我(non-identity)不斷互動才能產生:“被殖民者不得不把他們在殖民者眼中的形象納入自我形象中,按殖民者的要求把殖民者眼中的差異模仿出來?!盵9]在非洲的這個小鎮,人們無法定位自身,也沒有真正確切的身份認同,他們只有受殖民者影響下所形成的身份認同。小鎮居民們,尤其是現代知識分子不得不面臨已有文化和新興文化之間的碰撞沖擊。
在這篇小說的結尾,水葫蘆的再次出現證實了它是小說中新舊文化交織矛盾的象征。“……接著,我們駛入一片金光之中……這些獨木舟在汽船、駁船邊擠來擠去,磕磕碰碰,有很多翻掉了。汽船和駁船之間的狹窄空間塞滿了水葫蘆。我們繼續前進。夜幕降臨了”。[4]這里所描述的代表著先進和現代化的汽船和傳統的駁船的相撞就像新舊文化的相撞一樣。而水葫蘆“塞滿了”“狹窄空間”,水葫蘆代表著居民的生存狀況:很無奈,他們對新舊文化沒有很好的認知,也無法平衡好新舊文化,但生活還是要繼續。他們不得不在新舊文化的交織纏繞中掙扎。
(三)現實與理想糾纏的象征
水葫蘆也是現實和理想糾纏的象征。在獨立后,理想的狀態應該是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的絕佳平衡?;菟孤股窀?,作為小說唯一對非洲有著清晰的信念和期待的人。他愛他的土地,長時間堅持收集非洲傳統的木刻作品?!啊姆侵尥耆煌谖业姆侵蕖K吹降姆侵奘菂擦值姆侵?,是大河的非洲。他的非洲是個奇妙的地方,充滿了新鮮事物”。[4]這樣看來,這片土地唯一的希望似乎落在了惠斯曼斯身上。他對非洲的想法多少帶著理想化,他是未來的明燈。不幸的是,“恢復和平后沒幾天,惠斯曼斯神父再次出游,結果被人殺害……他們把遺體放人一只獨木舟,獨木舟沿著大河一直漂流,最后被水葫蘆纏住……”[4]在惠斯曼斯神父尸體旁邊戲劇性地出現大量水葫蘆,它是一種暗示,也是一種諷刺。
對一些人來說,惠斯曼斯神父的死是多么大的災難呀!他的死象征著殘存希望的滅亡,而河灣和新政府統治后的生活茍延殘喘。理想的狀態應該是像惠斯曼斯神父一樣保持對新政府的熱情和樂觀?!坝兴阪偵?,我心里感到安慰。他的態度,他的興趣,他的知識,都給這個地方增添了一些新的東西,使這個地方顯得不是如此蠻荒”。[4]“如此古老,又如此年輕?;菟孤股窀赴阉奈拿飨氲煤芎甏?,把未來也想得很宏大”。[4]而現實中,小鎮居民們用消極悲觀來面對獨立后紊亂、停滯而又沒有生命力的狀態。“不過我們的感覺其實也一樣:都覺得自己的生活變化不定,總覺得別人比自己安穩。不過鎮上就是這樣沒有頭緒,鎮上的規則也一直是現在這個樣子,所以我們所有人的生活都不確定。我們都沒有任何把握。我們有時也不知道自己所作所為意義何在,我們必須經常調整自己,適應周遭的無序。到最后,我們都說不出我們的立場是什么”。[4]
小鎮的居民們都活在不確定性和隨意性之中,無法找到身份認同迷失的解決辦法。在困境中掙扎又沒有完全失去活著的希望。他們在現實與理想的交織中,在 “中間地帶”的文化浸泡下生活。圍繞在惠斯曼斯神父尸體身邊的水葫蘆是帶著諷刺意味的象征。在惠斯曼斯神父離去后,他們喪失了部分希望卻又不得不面對現實。但他們依然無法屈服于現實,他們(至少在內心)不停地為信念作斗爭。黑人了解很多信念并不真實,這些信念是他參照白人的態度和觀念而采納的。但是當他真的意識到的時候,他的學習過程就開始了。而現實卻拼命抵制他這么做。[9]結果,他們分不清現實與理想,因為它們兩者的界限太模糊了。作為小說中的重要意象,水葫蘆是現實與理想交織的象征。
三、結論
綜上所述,通過小說中水葫蘆這個意象的分析,可以對小鎮居民在后殖民主義背景下的身份認同危機有更深入的理解。也就是他們不得不在新舊思想、理想與現實的混亂中生存,被迫面對新政府的統治。他們只能生活在“中間地帶”的文化世界中,在模棱兩可又矛盾的傳統背景下來建構他們自己的身份。葛蘭西曾經提出:在這一場“操縱之戰”中,“有機知識分子”發揮著重要作用[9]743。而“新的知識分子不能夠再以言辭雄辯的模式存在。雄辯只能從外部短暫地激發情感煽動激情。它應該以建設者、組織者和‘永久的勸導者’的角色積極參與到實際生活中……”[4]奈保爾就是新知識分子之一,對他的研究十分有意義。薩義德曾經提到過對殖民者與被殖民者歷史的描述能在一定程度上揭露歷史黑暗的一面并阻止災難的重新降臨[10]。帶著“駛入”的觀念,第三世界的知識分子和批判家能夠有意識地進入歐洲話語內部,與之混雜,改造之,使世界承認那些“邊緣”“受壓制”“被遺忘”的諸多歷史事實[4]。這樣看來,對如《河灣》這樣的后殖民作品的深刻認識能夠增進人們對于第三世界受難者的關注。后殖民主義作品的推廣可以無關意識形態,而是積極而振奮人心之舉。
所以,后殖民作家充分利用他們的寫作才華實現了組織和“勸導”的作用,而批判家的研究又推動了人們銘記和承認歷史事實,他們共同為后殖民世界的改進作了自己的貢獻。后殖民主義背景下的作品意義非凡,后殖民研究寓意深遠。
參考文獻:
[1]王旭峰.奈保爾與殖民認同[J].當代外國文學,2010,(3):5-11.
[2]汪家海.現代流亡知識分子的無根性反思—— 《河灣》的后殖民文化解讀[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4,(2):129-132.
[3]東思偉.外國文學奈保爾《大河灣》中的意象闡釋[J].語文建設,2015,(8):35-36.
[4]維迪亞達·蘇萊普拉薩德·奈保爾.河灣[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3-62.
[5]Homi K.Bhabha,“The Location of Culture”[M].London:Routledge,1994,p.4.
[6]Edward W.Said.“Orientalism”[M].London:Penguin Books,2003,p.144.
[7]楊中舉.多元文化對話場中的移民作家的文化身份建構——以奈保爾為個案[J].山東文學,2005,(3):60-66.
[8]王剛.從《河灣》中的意象看奈保爾筆下的現實與虛幻[J].山東外語教學,2006,(5):12-16.
[9]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批評理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297-754.
[10]Edward W.Said.“Reflections on Exile and Other Essays”[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p.43-144.
作者簡介:
王詩琦,女,廣東廣州人,首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020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后殖民主義文學和中國文學英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