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晶

【摘要】 《爾雅》是我國第一部詞典,是我國古代語言學第一部訓詁學專著,是漢語訓詁學由萌芽到建立的標志。《爾雅》采取以義類聚的編寫體例,是對語義場理論不自覺地實踐。本文運用現代語義場理論,從另一個視角對《爾雅·釋水》的語義系統進行分析。
【關鍵詞】 《爾雅·釋水》;語義系統;語義場
【中圖分類號】H131?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28-011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8.035
一、引言
語義場,具有共同語義特征的詞義所構成的集合。一種語言的所有義位構成該語言的語義總場,語義總場再進一步劃分為若干個語義子場,各子場再劃分為更小的子場,直至最小子場。語義場具有層次性,且同一個詞可以根據不同的語義特征劃分為不同的子場,也可以劃分為不同層次的子場。
《爾雅》是我國第一部詞典,是古代語言學第一部訓詁學專著,是漢語訓詁學由萌芽到建立的標志。《爾雅》分為19篇,采取以義類聚的編寫體例,第4—19篇從意義上分為“親、宮、器、樂、天、地、丘、山、水、草、木、蟲、魚、鳥、獸、畜”16篇,構成16個語義場。且各篇內有的條目收錄一組意義密切聯系的詞,這組詞就構成一個語義子場。如《釋水》篇“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小渚曰沚,小沚曰坻,人所為為潏。”“洲、渚、沚、坻、潏”構成一個語義場。可以看出,《爾雅》語義系統和語義場有著密切聯系,其對語義場理論有著不自覺地運用。本文運用現代語義場理論,從另一個視角對《爾雅·釋水》的語義系統進行分析。
二、《釋水》篇旨
關于《釋水》的篇旨,徐朝華《爾雅今注》認為:“這一篇是關于水的各種名稱的解釋。分為水泉、水中、河曲、九河四類。”胡奇光、方環海《爾雅譯注》認為:“《釋水》分為水泉、水中、河曲、九河等四類,解釋關于水的各種名稱。”鄒德文、李永芳《爾雅》認為:“‘釋水’是關于各種河流、泉水名稱的解釋,分為河水、泉水、黃河支流、水中地名及河道曲直。”范曾《〈爾雅〉說略》認為“《爾雅》釋水,重在水之勢態、名稱、地理位置等等。”本文更認同胡世文《〈爾雅·釋水〉“水中”解詁》中的觀點:“《釋水》的篇旨應是解釋與陸上水流有關的各種名稱詞語。”
《釋水》的“水”應是指河流、水流義,而不是“凡水之稱”義。首先,“河”的本義特指黃河。張洪明先生考察了“江”“河”“水”“川”在《十三經》《國語》《管子》《墨子》《莊子》《史記》等二十多部先秦到漢魏時期的古代文獻中的使用情況,認為在“河流”的稱謂上,古漢語中“江”和“河”分別專指“長江”“黃河”,而“水”和“川”則通稱其他河流。如《說文解字·水部》:“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侖山,發原注海。”這里就是用“水”的“河流”義來解釋“河”,“河”就是指黃河。還有古河流名稱漢水、淮水也是例證。其次,“河”在《釋水》中一共出現七次,分別是“河曲”“九河”“水自河出為灉”“河清且瀾漪”“江有沱,河有灉”“江、河、淮、濟為四瀆”“河出昆侖虛”,這七處中的“河”都是特指“黃河”。而且《釋水》共二十七條,解釋了七十一個詞語,均與陸上水流有關。由此可見,“河”本義“黃河”,是專有名詞,后來詞義擴大表“河流的通稱”,在“河”詞義擴大之前,“河流”這個意義古人一般用“水”表示。
三、《釋水》語義場分析
從對《釋水》篇旨的分析,可以看出《釋水》篇是解釋與陸上水流有關的各種名稱詞語,分為水泉、水中、河曲、九河四部分。由于語義場是具有共同語義特征的詞義的聚合,單獨一個詞無法構成語義場,最小的語義場至少具有兩個詞。如關系義場:學生—教師,兩極義場:生—死。本文將《釋水》劃分為3個一級語義場,7個二級語義場,9個三級語義場和15個最小子場。如下表所示,其中詞條12.26只釋河曲一詞,無法單獨形成語義場,不算在二級語義場中。
(一)關于水自身的語義場
1.河名
(1)九河
12.27徒駭、太史、馬頰、覆鬴、胡蘇、簡、絜、鉤盤、鬲津。
九河,古代黃河下游許多支流的總稱。《尚書·禹貢》記載,禹治水后,黃河流到華北平原中部孟津以后分為九條河流。徒駭在今河北交河縣,胡蘇在今河北東光縣東南,鬲津在今山東平原西北,其余六河應在今河北交河縣到山東平原之間。
(2)四瀆
12.24江、河、淮、濟為四瀆。四瀆者,發源注海者也。
四瀆,古人對四條獨流入海大川的總稱。鄭樵注:“中原之地,諸水所流皆歸此四瀆,惟此四瀆得專達海,故為瀆祠焉。”
(3)各河流分支
12.11水自河出為灉,濟為濋,汶為灛,洛為波,漢為潛,淮為滸,江為沱,濄為洵。潁為沙。汝為濆。
灉,古水名,由黃河分出后又流入黃河。濟為濋,是“水自濟出為濋”的省略,以下八句同。濟,古水名,發源于今河南,流經山東入渤海。濋,當作“滎”,滎澤。汶,又稱大汶河,在山東省境內。灛,當作“闡”,春秋時魯地名。洛,洛水,發源于陜西,流入河南。波,古水名。漢,漢水,發源于陜西西南部,流經陜西南部、湖北西北部和中部入長江。潛,或作“灊”,古水名,漢水的支流。顏師古《漢書注》:“沱、灊,二水名。自江出為沱,自漢出為灊。”滸,古水名,淮河的支流。沱,長江的支流。濄,淮河的支流。洵,濄水溢出的支流。潁,淮河最大的支流。沙,沙河,潁水的支流,在河南中部。汝,上游即今河南北汝河。濆,汝水的支流。
12.14江有沱,河有灉,汝有濆。
釋義同上12.11。
12.5灉,反入。
灉,晉郭璞注:“即河水決出又還入者。河水之有灉,猶江之有沱。”反,是“返”的古字,返回。釋義同上12.11。
2.河流大小
12.21水注川曰谿,注谿曰谷,注谷曰溝,注溝曰澮,注澮曰瀆。
谿,同“溪”。谷,兩山間的流水道。澮,田間小溝。瀆,小溝渠。
3.水流
(1)水量
12.1泉一見一否為瀸。
見,“現”的古字,出現。瀸,泉水時有時無。
12.2井一有水一無水為瀱汋。
瀱汋,井水時有時無。
12.10水醮曰厬。
醮,竭,盡。厬,水干涸而露巖厓。
(2)水波
12.13“河水清且灡漪”,大波為瀾,小波為淪,直波為徑。
“河水清且灡漪”出自《詩經·魏風·伐檀》。灡,古同“瀾”,大波。漪,用于句末,相當于“猗”“兮”,語氣詞。后三句是解釋《伐檀》中“河水清且瀾漪”“河水清且直漪”“河水清且淪漪”中的“瀾”“淪”“直”三詞的。
(3)水流方向
12.3濫泉正出。正出,涌出也。沃泉縣出。縣出,下出也。氿泉穴出,穴出,仄出也。
濫泉,涌出的泉水。縣出,縣(xuán),是“懸”的古字,從上往下流。《釋名·釋水》:“懸出曰沃泉,水從上下,有所灌沃也。”氿泉,從側面流出的泉水。仄,通“側”。
12.9瀵,大出尾下。
瀵,水自地下噴涌而出。邢疏:“尾,猶底也。”《列子·湯問》:“有水涌出,名曰神瀵。”
12.22溯流而上曰泝洄,順流而下曰泝游。
這是解釋《詩經·秦風·蒹葭》“溯洄從之”“溯游從之”中的“溯洄”“溯游”的。泝,同“溯”。
(4)水流狀態
12.4湀闢,流川。過辨,回川。
湀闢,通流的水流。過辨,回旋的水流。
12.7汧,出不流。
汧,泉水流出水面后停積不流動。郭注:“水泉潛出便自停成污池。”
12.12水決之澤為汧,決復入為汜。
汧,釋義同上12.7。汜,由主流分出后又流入主流的河流。《說文》:“汜,水別復入水也。”
12.8歸異出同流,肥。
流,衍文。肥,水同源而異流。《詩經·邶風·泉水》:“我思肥泉,茲之永嘆。”毛傳:“所出同所歸異為非泉。”
4.河曲
12.26河出昆侖虛,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黃。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
昆侖虛,“虛”,是“墟”的古字,《說文》:“大丘也。昆侖丘謂之昆侖虛。”色白,黃河發源昆侖虛,上游水流較清。渠,《說文》:“水所居。”色黃,黃河流經黃土高原,中下游水色混黃。
(二)水周邊位置的語義場
1.水中陸地
12.25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小渚曰沚,小沚曰坻,人所為為潏。
洲,與“州”是古今字關系,“州”本義為水中陸地,后“州”字也表示州縣義,后人為了區分二者,另造“洲”表本義水中陸地,“州”表示州縣之義。《說文》云:“水中可居曰州。”結合本文對《釋水》篇旨的分析,“洲”釋作河流中可以居留的陸地,“渚”河流中小塊的比洲小的陸地,“沚”河流中比渚小的小塊陸地,“坻”河流中比沚還小的小洲,“潏”河流中人工建造的高地。
2.水邊位置
12.6潬,沙出。
潬(dàn),沙灘。郭注:“今江東呼水中沙灘為潬。”鄭樵注:“按今錢塘亦有此語。”潬與灘音近義同,潬應是灘的方言變體。
12.15滸,水厓。
滸,水邊。《釋丘》:“岸上平地,去水稍遠者名滸。”
12.16水草交為湄。
湄,岸邊水草交接處。如《詩經·秦風·蒹葭》:“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三)渡水語義場
1.渡水方式
12.17“濟有深涉,深則厲,淺則揭。”揭者,揭衣也。以衣涉水為厲。繇膝以下為揭,繇膝以上為涉,繇帶以上為厲。
“濟有深涉,深則厲,淺則揭。”出自《詩經·邶風·匏有苦葉》,濟,“渡”,如李白《行路難》“直掛云帆濟滄海。”涉,《說文》云:“徒行濿水也。”繇yóu,通“由”,從。“揭”(qì),提起衣服,步行渡水。如《徐霞客游記·卷四下·黔游日記二》“道中水漫數寸,仍揭而溯之。”帶,腰帶。
12.18潛行為泳。
“泳”也是與渡河有關的名稱。“潛”有“渡河”義,如潛水。《說文》:“潛,涉水也。”朱駿聲按:沒水以涉曰潛。《詩·周南·漢廣》:“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毛傳:“潛行為泳。”
12.23正絕流曰亂。
邢昺疏:“正,直也;謂橫絕其流而直渡,名曰亂。”絕,本義斷絲也,后引申出橫渡義,如荀子《勸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2.渡水工具
(1)舟
12.20天子造舟,諸侯維舟,大夫方舟,士特舟,庶人乘泭。
造舟,將船并列在水中,加上木板作橋,即浮橋。維舟,四船相連。《詩經·大雅·大明》:“造舟為梁,不顯其光。”孔疏:“李巡曰:‘比其舟而渡曰造舟,中央左右相維持曰維舟,并兩船曰方舟,一舟曰特舟。’”泭,竹筏,木筏。如《國語·齊語》:“方舟設泭,乘桴濟河。”韋昭注:“編木曰泭,小泭曰桴。”
(2)系舟繩索
12.19“汎汎楊舟,紼縭維之。”紼,繂也。縭,緌也。
“汎汎楊舟,紼縭維之。”出自《詩經·小雅·采菽》,汎汎,漂浮的樣子。維,系結。紼,大繩。繂,粗繩索。縭,通“纍”,繩索。緌,船纜。
四、結語
本文運用現代語義場理論,對《爾雅·釋水》進行分析后發現傳統詞義分類存在的一些優缺點。
優點:1.與社會文化密切相關,如“天子造舟,諸侯維舟,大夫方舟,士特舟,庶人乘泭。”體現了中國古代奴隸制社會嚴格的宗法制度,不同階級的人使用的船只規格與數量不同,名稱也不同。
2.具有清晰的序位性,如“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小渚曰沚,小沚曰坻。”按照水中陸地的大小依次分為洲、渚、沚、泜。“水注川曰谿,注谿曰谷,注谷曰溝,注溝曰澮,注澮曰瀆。”按照水流的大小規模依次分為溪、谷、溝、澮、瀆。
3.詞義劃分精細。如“濟有深涉,深則厲,淺則揭。”根據水位高低將步行渡水分為揭、涉、厲,水位在膝以下為揭,在膝以上腰以下為涉,在腰以上為厲。“濫泉正出。沃泉縣出。氿泉穴出。”根據泉水流出方向不同分為濫泉、沃泉、氿泉,從下往上涌出的泉水為濫泉,從上往下懸出的泉水為沃泉,從側面流出的泉水為氿泉。
缺點:存在詞條重復的現象。12.14、12.5與12.11釋義重復,12.7與12.12所釋詞重復。《爾雅》非出自一人之手,非出自一時之作,郭璞認為其“興于中古,隆于漢氏”,于郭璞的時代而言,“中古”指戰國時期。《釋水》篇這兩處詞條重復現象,也恰是證明這一點,重復的釋詞可能是后人所增添。
參考文獻:
[1]范曾.《爾雅》說略[J].文史哲,2013,(2).
[2]胡奇光,方環海.爾雅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胡世文.《爾雅·釋水》“水中”解詁——兼論《釋水》的篇旨[J].漢語史學報,2017,(1).
[4]李鳳蘭.《爾雅》釋地義類分析[J].蘭州學刊,2008,(3).
[6]徐朝華.爾雅今注[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7.
[7]鄒德文,李永芳.爾雅[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